亚洲金融危机不会重演_金融论文

亚洲金融危机不会重演_金融论文

亚洲金融危机不会重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论文,金融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亚洲经济的新矛盾:经济强劲增长而股市汇市疲软

亚洲经济自去年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迅速复苏以来,今年继续保持强劲的复苏和增长势头。在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较严重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势头都比预期的要快,其中韩国和新加坡上半年经济增长率分别高达10.9%和8.5%,马来西亚头两个季度分别增长了11.7 %和9%,香港经济头两个季度的增幅更是分别高达14.3%和10.8%, 泰国和印尼的经济回升势头也比预期的要强劲。不仅如此,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显著好转,特别是美国经济的继续强劲增长和日本经济日趋复苏,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都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经常项目普遍出现盈余,外汇储备稳步增加。到6月底,韩国的外汇储备已经从1997 年底的89亿美元增加到900亿美元,超过德国而位居世界第五,仅次于日本、 中国大陆、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

但另一方面,在亚洲经济强劲复苏的同时,东南亚地区却出现了股市从今年初的高峰大幅下滑以及货币兑美元汇率节节下跌的反常现象。到今年5、6月间,泰国股市比年初下跌了近1/4, 菲律宾股市下跌近3成,印尼股市也下跌了约两成。在股市大幅下滑且持续低迷的同时,东南亚国家货币在汇市上的连续下挫则更引人注目。除马来西亚林吉特同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外,东南亚其他国家货币兑美元的汇率都处于跌势,并且至今仍回升无力。从今年初至7月中旬, 印尼盾兑美元汇率下跌了25%,居各国货币跌幅之首;菲律宾比索兑美元汇率也下跌了10%;泰国铢再次跌破1美元兑40泰铢下限,为近1年来的最低点,半年跌幅达7%;而新加坡元兑美元汇率则跌至近两年来的最低点,跌幅近5%。股市和汇市的下跌引起部分投资者对是否会再度发生金融危机的担心,并因此撤走资金,从而导致东南亚地区外资流入减少。一季度仅泰国的资本外流就高达220亿美元。

一般说来,在经济复苏步伐加快、经济增长前景看好,并且出口增加和国际收支状况改善的情况下,股市和汇市不应出现双双大幅下跌并且持续疲软的反常现象。但是,目前在亚洲经济迅速复苏过程中所出现的这种看似矛盾而有悖常理的现象却事出有因,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

首先,亚洲股市的持续大幅下跌与网络经济泡沫的减少有关。去年以来,全球股市大幅上扬,其中尤以美国和亚洲的股市涨幅最高。但是,带动股市迅速攀升连创新高的并不是代表传统经济的蓝筹股,而是代表新经济的高新技术股和网络股。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及东南亚国家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开始大力发展以信息通信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相关的风险投资领域,努力赶上新经济时代的步伐。在美国代表新经济和网络经济的纳斯达克股市迅速飙升的带动下,亚洲股市也曾一度全线飘红,其中高科技股和网络股更是独领风骚。然而好景不长,美国纳斯达克股指自今年3月创下5000点以上的历史新高后,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暴跌了2000点,跌幅达16%,并且至今仍在3000点左右徘徊。美股暴跌导致亚洲股市在骨牌效应作用下也大幅下滑,至今仍回升无力。而且,亚洲股市下跌也主要表现为高科技股和网络股,而传统经济股则表现得相对平稳。因此,目前亚洲股市的滑落主要还是由全球性网络经济泡沫的减少和降温所引致的,这同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企业和金融机构纷纷倒闭以及外国资本大量抽逃所导致的股市暴迥然不同。

其次,美联储连续加息不仅抑制了股市的上涨,而且推动美元汇率攀升并导致东亚及东南亚国家货币趋软。美国经济已持续增长9年, 但也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和经济过热的现象。为缓解通胀压力和延长经济扩张期,美联储连续多次加息以减缓美国经济增速和实现软着陆,从而使美元利率升至9年来的最高水平, 不仅大大高于欧元和日元的利率水平,也普遍显著高于亚洲各国的利率水平。美国的高利率政策是导致国际资本继续流向美国和美元资产以及美元汇率持续攀升的重要原因。除马来西亚外,东南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大都放弃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转而实行更加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在美元对其他主要国际货币汇率趋挺,尤其是欧元对美元汇率也持续下跌的情况下,东亚及东南亚主要国家货币兑美元汇率出现下滑呈现疲软之势也应在情理之中。

最后,东南亚各国普遍缺乏货币升值动力,是导致这些国家货币汇率滑落且回升乏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当前,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经济的迅速强劲复苏,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出口的大量增加来推动的,而低汇率正是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和促进出口的重要条件。因此,尽管这些国家的货币出现贬值,但并未出现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那种竞相贬值和剧烈贬值的情况,汇率跌幅仍在经济运行可容忍的范围内,而且结合目前普遍较低的利率水平,还有助于为扩大生产和增加出口创造较宽松的经济环境。因此,尽管这些国家的货币持续疲软,但各国政府并未因此采取任何直接干预措施。

由于上述因素造成的亚洲股市和汇市的下跌并未对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经济产生实质性不利影响,尤其是对传统经济中的制造业和出口部门影响甚微,因此该地区经济得以在外需增强和内需扩大的带动下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这正是形成亚洲地区经济总体走势趋强而股市汇市双双趋软现象的基本原因。

亚洲金融危机难以重演:内外环境已有深刻变化

尽管近来亚洲一些国家的金融市场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股市汇市双双下跌趋软,但随着东亚及东南亚国家经济的迅速恢复和金融改革的初见成效,以及国际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环境的改善,近期亚洲不大可能再次发生地区性金融危机,其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亚洲多数国家的工业生产和经济增长都已达到甚至超过危机前的水平,就业形势明显改善,通货膨胀水平适度,而出口的增加又使得国际收支状况得以改善,外汇储备充裕,这就大大增强了亚洲国家抵御金融市场动荡的经济实力。特别是自1998年中期以来,受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东亚及东南亚国家纷纷放弃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的减少政府开支和提高利率水平的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转而实行有利于促进经济复苏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增加政府开支来兴建大量的基础设施,以改善投资环境和带动企业投资的增长;同时降低利率水平和放松银根,帮助企业获得恢复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正是在这种有利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下,亚洲经济才得以迅速复苏,并且至今仍保持强劲的复苏势头。亚洲经济增长前景继续看好有助于恢复投资者对亚洲股市和汇市的信心,从而起到阻止股市和汇市继续下滑的作用。

其次,在经过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和洗礼之后,亚洲大多数国家都增强了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亚洲金融危机前,东南亚国家大多长期实行紧盯美元的近似固定的汇率制,这对于稳定本币与美元的汇率关系和吸引外国投资以及在美元处于弱势时促进出口增加都曾发挥积极作用。但1995年后美元汇率走势由弱转强,结果导致东南亚国家出口在本币跟随美元不适当升值以及当时出现的世界电子产品需求下降的双重打压下急剧减少,国际收支状况也迅速恶化,成为1997年货币贬值并诱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而且,东南亚国家在开放金融市场的同时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有效健全的金融监控体系,致使投机性短期资金大量涌入,国内金融机构不适当地利用短期外来资金为诸如房地产之类的长期投资提供融资,这是造成外资大量撤离后企业纷纷倒闭和金融部门坏账丛生的重要原因。

亚洲金融危机后,东南亚国家大多转而实行更加灵活的浮动汇率制,以减少投机活动对汇率的冲击,同时纷纷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监管,坚决关闭严重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对经营状况较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则实行兼并重组,成立专门机构收购和接管呆坏账,进一步充实银行资本金。虽然这些金融改革措施并未完全解决金融部门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但却大大增强了亚洲国家金融体系抵御金融风险和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亚洲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金融体制改革和国际经济形势也都发生了有利的变化,大大改善了亚洲国家保持金融稳定和发展经济的外部环境。鉴于现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体制在预防和制止金融危机方面确实存在严重缺陷,发达国家被迫同意采取措施进行有限的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核心的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制今后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而对银行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及其资产经营要求的提高,也有助于降低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和增加主要从事金融投机活动的对冲基金进行高杠杆率贷款的难度和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冲基金的金融投机活动。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形势自去年以来也明显好转,不仅美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强的增势,欧盟经济复苏势头日益增强,而且日本经济近来也日趋复苏,为亚洲经济的复苏提供了强劲的外需拉动和不断改善的外部经济环境,有利于亚洲国家保持经济和金融形势的稳定。

亚洲仍需防范金融风险:结构改革与金融合作任重道远

虽然亚洲近期再次发生区域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很小,但有关国家并不能因此掉以轻心,仍需进一步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继续深化结构性改革,特别是金融和企业部门的改革与重组,彻底消除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的隐患;同时也应进一步推进地区金融合作的进程,以集体的力量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金融波动,共同维护亚洲地区金融形势的稳定。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东亚及东南亚国家虽然在强化金融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不少进展,但金融和企业部门的许多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尚未解决,成为有可能诱发新的金融危机的潜在隐患。例如,在金融改革与重组过程中,虽然银行和金融部门在金融危机期间产生的大量不良贷款以及呆账坏账大多由政府出资收购,并转移到政府为此专门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但真正消化和解决的不良资产不足5%,绝大多数呆账坏账只是由私人部门转移到政府部门,不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仍然是有可能诱发金融动荡的隐患。此外,企业部门的结构调整和改革也进展迟缓,许多企业仍背负巨额债务负担。由于同债权人就债务重组和偿债安排谈判解决过程进展缓慢,企业难以从银行部门获得恢复生产所必需的新的贷款,银行部门也因担心产生新的不良贷款而对这些企业的贷款请求持十分审慎的态度。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就会继续影响到银行金融部门与企业部门的正常运转,极易产生新的不良资产甚至债务危机。因此,亚洲国家仍需进一步强化银行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结构改革,彻底消除诱发新的金融危机的隐患,这不仅有利于防止产生新的金融危机,而且保障亚洲经济实现可持续的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现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体制不能充分保证亚洲不再发生新的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加强地区金融合作也是维护亚洲地区金融稳定的有效措施。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曾提出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的构想,东亚及东南亚一些遭受金融危机肆虐的国家和地区也有类似的想法,但遭到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坚决反对。虽然日本确有借建立亚洲货币基金之机同美国争夺亚洲地区金融事务主导权之意,并试图以此来树立日本在亚洲金融领域的领导权,对此亚洲国家自然不会不加以警惕,但亚洲货币基金构想所隐含的亚洲国家通过加强地区金融合作以抵御金融危机的思想却有其合理之处。今年5月,东盟10国与中、日、韩3国就在“10+3”框架下建立双边货币互换机制和资本流动监控体系达成的协议,可以说是朝着建立东亚货币金融合作机制迈出的第一步。这一框架比较符合东亚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有关国家逐步推进地区金融合作的要求,对于东亚地区保持金融稳定和防范新的金融危机具有积极作用。东亚国家有必要继续在此框架下将双边货币互换机制扩大为多边货币互换机制,并考虑建立亚洲货币单位和对危机国家提高共同贷款援助机制,共同维护地区的金融稳定,并为以后进一步加强地区金融合作奠定基础。

标签:;  ;  ;  ;  ;  ;  ;  ;  ;  

亚洲金融危机不会重演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