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现场会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节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场会论文,信息化建设论文,职业教育论文,改革发展论文,座谈会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11月26日 沈阳)
为进一步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实效,推进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近期组织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等工作提出了要求,做出了部署。这次,我们在这里召开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现场会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座谈会”,就是这一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下一步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实效,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取得扎实的工作成果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下面,我就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以加强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以及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准确定位,科学发展,谈几点意见。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由重扩大规模向全面提高质量转变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和进入新世纪近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职业教育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改革创新,展示生机活力,在贡献中发展,在发展中贡献,已然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已经形成并巩固了高中阶段教育中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宏观格局,这个格局的实现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培养技能型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新时期我国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之所以说是宏观格局,是因为各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些地方高些,有些地方低些,各地发展出现不平衡是必然的,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发展中通过宏观协调、布局促进平衡。可以说,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发展和建设,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显著增强。具体来说,就是中等职业教育具备了三个基本能力:一是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数以亿计的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能力,成为培养国家新成长劳动力大军的重要力量;目前中职在校生达到近2 100万人,高职在校生达到近1 000万人,合计是3 000多万人。这表明,我们多数的新生劳动力都能够通过职业教育的培养,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持。二是具备了承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能力,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三是具备了服务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基本能力,成为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这三个能力表面看是职业教育的规模问题,实际上体现的是国家发展和竞争的能力,我们一定要从这样的高度来看待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支持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竞争力提高,以及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稳定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应该说,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是职教战线全体同志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各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结果。对于这一点,必须予以充分的肯定。
(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进一步理清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路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创新、重在改革。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盼相比,与发达国家同类教育水平相比,我们的职业教育还存在着社会各界共识的诸多问题,还有一定的差距。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在这次中等职业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过程中,通过广泛调研,我们梳理出了12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我们下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切入点,也是需要下大气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1.办学体制有待理顺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但各地也不一样,比如说江苏就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而上海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随着国家制造业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形态已发展为劳动密集型加技术密集型,技术含量、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生产高附加价值产品的产业急需加快发展。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熟练掌握最新技术的一线劳动者。无论是一产业、二产业,还是三产业,都是如此。但在实际中,我们的教育结构和产业需求之间还存在结构性的矛盾。这些矛盾表现为很多地方产业升级没有技能型人才的积累,缺少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劳动者。一方面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许多就业岗位供应不足,从求人倍率看,可能是2:1、3:1甚至4:1。这也是我们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反映出在办学体制上还有很大的改革创新空间。我们每年要招收近1 200万名学生,这是我们国家的新生劳动力。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成为行业、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保证。这就要求我们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和质量必须符合产业发展、行业企业发展的要求,努力做到互相依靠、互动发展,使供给和需求之间有效衔接。为此,必须花大力气解决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不活的问题。
2.教育质量亟待提高
目前,不同的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差异是比较大的。全国现有中等职业学校近15 000所,其中有些学校确实办得比较好,这样的学校大体占总数的15%左右。但也有的学校培养的学生缺乏必备的素质和职业岗位适应能力,还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在产业调整升级、城镇化发展进程、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要求日益紧迫的今天,必须大力提高我们培养的劳动者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要有一定的规模。但是,规模扩大了,相应的一系列保障条件,教育教学改革也必须相匹配,质量如果跟不上,必然影响规模的巩固。只有培养出高素质有技能的劳动者,为企业提供能生产出高附加价值产品的劳动者,解决好了就业的结构性失调和民生改善问题,职业教育才能说是落实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也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大家在现场考察中对此是很有体会的,讲振兴老工业基地实际上是振兴装备制造业,没有装备制造业就没有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像沈阳装备制造工程学校,每年毕业的3 000多学生都已成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生力军,这些孩子就工作在先进制造业的第一线,他们的水平还是不低的,在从事着数控机床、世界一流的鼓风机,以及各种制冷设备的生产。大家如有时间,可以去参观一些工厂,在那里可以看到我们职业教育培养的一线劳动者。但也有相当一批学校,质量还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因此,不下大气力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绝对不行。
3.素质教育需要强化
企业用人,强调的是道德和技能两个方面,需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全局意识、良好职业道德和愿意奉献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德才兼备有技能的劳动者。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就必须结合实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通过梳理,我们认为,中等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一定要具体化,一个合格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至少要具有以下十个方面的素质:一是要有爱心,二是要有自信,三是要懂感恩,四是要有公德,五是要有责任心,六是要有文化,七是要有理想,八是要会表达,九是要会动手,十是要能创新。创新不是某一类人的专利,职业学校学生要有创新精神、特别是要注重在工艺中创新。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才能谈得上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才能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4.专业设置要进一步优化
要适应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的需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的机制,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企业的职业岗位对接。我们现在已经启动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目前的专业目录还是2000年制定的,已经10年没有调整了。而这10年来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产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二产业在信息技术带动下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三产业快速发展。所以我们说,职业教育一定要跟踪产业变化,始终站在产业发展的前沿来研究和推进专业建设。现在搞的这个专业目录有四个特点,第一是紧跟国家产业建设的调整;第二是紧紧结合新职业岗位,新职业岗位一般都对应几种技能,这个技能就是我们专业设置的方向;第三是对应了职业岗位技术标准;第四是搭起了立交桥,给孩子们列出了继续学习和发展的方向。按照国家颁布的新职业岗位目录和职业资格标准,这次我们聘请了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各方面专家,对专业目录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大家从征求意见稿中可以看到,新目录列出了专业名称、专业技能方向、对应职业工种、对应职业资格标准、继续学习专业方向五大系列,这些调整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专业与职业岗位不对接的问题,解决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不对接的问题。同时,还列出了继续学习专业的方向,考虑了学生的继续学习与发展。
5.课程体系要进一步完善
课程在各类教育中都居于核心地位。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我的理解,就是要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实际对技能型劳动者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需要,来开发和构建课程体系。中等职业教育是基础职业教育,其改革与发展要遵守三大规律:第一是人才成长规律,第二是教育规律,第三是产业发展规律。职业教育不能无视产业的变化,把自己封闭在校园内搞所谓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必须要服务于产业,必须研究经济规律,研究产业发展规律。产业发展的规律就是在不断的结构调整和升级中实现发展,所以职业教育就必须按照产业升级的方向去调整课程体系。随着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岗位和工种需要的是具有现代知识、现代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应该根据这个发展趋势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跟上时代的步伐。
6.教材建设要改革创新
课程设置体系完善之后就是教材建设问题,中等职业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材?促进教材建设的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我们的现行教材,企业普遍反映脱离企业岗位实际,学生反映很难学也不很适用。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要从教材编写上找原因。总的想法是,今后编教材,第一要聘请生产一线的人来编写,使教材紧密结合实际。第二要密切跟踪新产业、新岗位、新工种,开发新教材。教材内容与要求要覆盖职业资格标准。第三要促进教材形式的多样化,不但要有传统的书本教材,还要开发各种形式的实物教材、电子教材等,切实解决教材呈现形式单一与滞后的问题。
7.教学模式需要创新
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客观上需要我们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模式,这理应成为职业教育的亮点之一。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发达国家的模式,但中国人口众多,经济体系相对完整、独立,目前各个产业正面临着全面调整和升级的任务,一产业作为基础要夯实,二产业作为支柱要创新,三产业要传统和现代全面发展。这些与他们有很大的不同。目前,我们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居于统治地位,许多新颖的、体现职教特点的教学形式,如仿真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还没有普遍推开。发达国家的模式可以做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但我们必须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模式。
8.教师队伍建设要抓好
大家都说,提高教育的质量关键在教师,但我们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上还有许多宏观政策问题没有解决好,中等职业教育还缺乏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基础。职业教育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但在人事政策上还存在许多障碍,如“企业编”向“事业编”转变的问题,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建立过程中企业支持的法律保障问题等。“双师型”教师队伍,到底从哪儿来,都有哪几种渠道,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应是什么样的,教师能力标准应是什么样的,应该有怎样的考核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等,这些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还需要进一步抓紧落实。
9.校长能力建设刻不容缓
职业学校办得好坏,关键看校长,一个好校长可以带出一所好学校。昨天我们看的三所学校的校长都是很优秀的,正是在这些校长带领下,这些学校才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我们要推动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科学发展,职业学校校长的能力建设问题不容忽视。我们要努力使一大批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成为教育家、职业教育的教育家,推动职业教育实现更大的发展。为此,要认真研究和建立职业学校校长培训的长效机制、表彰评优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10.学校管理必须加强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是基础,提升教师队伍是关键,加强管理是保障。没有规范的管理,保证质量就会成为空话。没有管理的现代化,学校的工作效率也难以提高。与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相比,职业教育的基础制度建设还明显滞后,中等职业学校在学籍、人事、财务、设施、助学金、校园安全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设上还存在很大差距,加强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
11.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需要积极探索
无论是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还是职业学校的评估,都需要一套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评价体系和标准。现在不少地方对学校的评价还是教育部门单方面说了算,行业、企业和社会等多方参与评价的机制还没有形成。教育部正在研究有关的办法和机制建设问题,希望全战线都要关注并支持这项工作的开展。
12.中职学生成长的“立交桥”还没有建立起来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要不断发展进步,就必须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中等职业教育只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完成这个阶段的教育后,还要接受更多的教育,还要学习更多的东西,才能不断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中职教育”不应该是“终结性教育”,继续发展的路子不应被限制。要实现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中职阶段就为他们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要注重培养他们继续学习的能力,在制度和机制上为他们设计和提供继续学习的途径,以提高他们转岗就业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他们一生持续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教育基础。
以上我列举的12个问题,既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层面的,既有国家层次上的,也有具体到学校管理层次上的,既有教育与产业如何协调发展这样的大问题,也有教师队伍建设与学校制度建设这样的具体问题。之所以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充分说明,在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事业中,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更重要、更艰巨的工作还在后面,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责任更大、任务更重。我们不能满足于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还应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把职业教育进一步做“强”,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改善民生做出应有的贡献。
面对职业教育规模已经相当可观、结构需要改善、质量亟待提高的今天,需要我们职教战线的全体同志,以着力解决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实践、探索、创新。总的思路是:稳定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要通过继续统筹高中阶段教育,合理布局、东中西合作实现规模稳定,东部地区规模不能萎缩,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还要扩大规模;通过人才需求预测、学校和专业布局的优化,实现结构调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基础制度建设实现科学管理;通过专业和职业岗位的对接、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产教结合、校企一体和基础能力建设,实现质量提高。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质量为核心,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实现科学发展
提高质量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进一步理清发展新思路、树立育人新理念、落实改革新举措、创造发展新环境,努力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由较多地注重扩大规模向全面提高质量转变,实现新形势下的新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新思路,增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要在明确“为什么发展职业教育?怎么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上进一步统一思想,在提高职业教育的服务水平和社会贡献率上下工夫。什么是职业教育?广东省的同志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再造生产力;湖南省的同志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发展产业链;辽宁省的同志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江苏省的同志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推进工业化后期的产业发展;上海市的同志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全面现代化建设问题等等。概括地说,职业教育是国家的一项能力建设,也可以说是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一点没有疑问。但具体的服务对象是谁?是市场经济下的一个个产业。没有产业的发展就不会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服务这些产业的发展就谈不到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
职业教育与产业密切合作,实行“教产合作”,是职业教育必须牢固树立的理念。为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扩大内需,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务院先后出台了11个产业振兴规划,涉及从钢铁生产、汽车制造到物流服务、文化产业等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所谓产业振兴,一是结构调整,要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二是品质升级,从低端产品为主向高端产品为主转变。这两个转变必然要带来新的就业岗位、新的就业方向,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一线劳动者。产业调整升级,职业教育要不要调整升级?产业的主要实体是企业,职业教育的主要实体是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与产业合作的具体办法,就是“校企一体化”,学校与企业的一体化运作,企业与学校合作一起培养人才。通过学校与企业的一体化融合,实现政府办学资源与企业生产经营资源的优势互补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因此,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必须是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服务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进程,服务国家统筹区域、统筹城乡发展,服务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换代,服务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的传承,服务改善民生和社会稳定。
二是要树立育人新理念,提高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要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上统一思想,在进一步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两个根本问题上下工夫。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娴熟的职业技能,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从三个方面准确理解和正确处理学生的“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好学生全面发展与一技之长的关系,处理好学生全体与个体的关系,处理好学生阶段性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不仅培养学生具有就业创业能力,而且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继续学习能力。
三是要落实改革新举措,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水平有特色的职业学校。要在“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这两个关键问题上统一思想,从解决人民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坚持以质量为核心,推进模式改革,深化机制创新,在办好人民满意的高水平有特色的职业学校上下工夫。
第一,改革四个模式。改革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大力推动教产结合、校企一体化办学,努力实现职业教育办学的规模化、集团化和园区化,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增强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一些地方在职业教育园区化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育部要在此基础上尽快提出指导性意见,以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改革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要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来研究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不是关起校门来办,才是学历教育;也不是脱产学习,才是学历教育。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要包括找岗实习、创岗实习、上岗实习。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普遍推行仿真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改革职业教育评价模式,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重在看学校对国家贡献的大小、对人民群众贡献的大小。
第二,创新六个关键环节。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环境、实训环境和教室环境。重点建设科学合理、先进实用、设施配套的现代化“技能教室”(或实操教室)。沈阳装备制造工程学校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创新专业设置,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按照专业名称、专业技能方向、对应职业岗位、对应职业资格标准、继续学习专业方向五个系列,调整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密切对接产业、企业、岗位和生产过程,对应专业技能、职业岗位和职业标准。创新教材应用,依照国家教学计划,使教材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标准。针对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创新教学方式,推进讨论式、探究式、协作式和自主学习,强化实践教学。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建立项目库、案例库、技能库,要增强教学环境和过程的实操性。创新队伍建设,改革教师评聘机制和考核标准,研究制定从生产服务一线聘用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到企业实践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创新管理制度,建立多方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或咨询委员会等决策机制,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的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机构。加强学校各项基础制度的建设,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
第三,创新工作机制。一是要以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为理顺体制关系的载体,建立起各级政府职责明确、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运行新体制;二是要以经常性对话协商机制为载体,建立教育部门与行业企业共同推进的教产合作新机制;三是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和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为载体,建立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科学决策新机制;四是以加强重大课题科研为载体,建立企业家、教育工作者、各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和推进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新机制;五是以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建设为载体,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新机制。
第四,突出改革创新成果。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学校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水平。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使其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进而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并能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要努力推动职业院校为国家产业发展特别是提高核心竞争能力,为促进就业、民生改善作出更大贡献,使职业院校成为我国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提供者,成为人民群众提升就业技能和生活质量优先选择的教育机构。
二、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为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是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水平,特别是开发、应用和共享优质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对于扩大教育机会,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要实现改革创新的目标,就必须发挥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结合的巨大优势,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充分认识推进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对于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一要创新专业设置;二要创新课程和教材;三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由此可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战略举措。提高全体国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信息化的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决定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成为整个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实现信息技术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是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近些年,各地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拨付专项资金2 000万元,组织实施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工程。工程内容丰富,重点突出,覆盖面广,服务口径宽,涉及9个专业类别的22个主体项目、31子项目,成果惠及全省中等职业学校80%以上的专业及在校生。而且在专业门类的选择上,特别强调与地方经济建设相吻合、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上海市根据学校专业发展需要,建立模拟实训室,开展仿真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专业仿真实训软件,创设仿真的实训环境,涉及汽车、旅游、数控、商务、银行、物流等多个专业。江苏全省形成了以省级职业教育网站为龙头、地级市职业教育网站为纽带和学校网站为基础的全省职教信息化网络,全面实现了区域信息渠道的畅通和优质资源的共享,实现了全省职业教育政务与管理信息、教育教学资源的联网互通。湖南省全面规划和启动了省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制订了《湖南省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方案》,提出了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总体目标、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和实施办法,教育厅安排经费270万元,专项用于整合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加强课程资源、顶岗实习资源库等的建设和中等职业教育数据采集平台的开发。各地的这些做法,不仅为提高当地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保证,也为加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丰富经验。
但是,从整体上看,我们的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与事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各地发展还很不平衡。中等职业学校还存在着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数字化教学资源不足,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使用不够广泛等问题,难以适应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大力提升质量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快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努力为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进一步明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实际需要出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创新机制,体现特色。要通过推进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带动职业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等各项改革工作,服务战略转型,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以及实际的教学需要,以建立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为基础,以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模拟仿真实训软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为核心,以建立健全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机制为保障,以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创新和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管理运行机制,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
当前要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三是加快培养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的师资队伍,四是积极探索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要通过努力,逐步建立健全教学资源信息化网络体系,显著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在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带动下,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
(三)加强领导,精心谋划,求真务实,确保实效
要切实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为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保障。这里提四点要求:
第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应该由政府来统筹领导。辽宁省之所以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较大、效果好,就在于他们采取了政府主导的模式。在政府的领导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各中等职业学校都要成立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协调机构,负责本地(校)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各地要把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与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制订本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计划。各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相关要求,立足本校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
第二,筹措资金,加大投入。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地方、学校自筹,企业投资为主,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充分调动学校、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包括财政补贴、银行贷款、社会融资、引进外资和企业投入等方面。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本着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积极探索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和知识产权保护方式。
第三,突出重点,重在应用。要抓好经济发达地区、区域支柱产业和重点专业的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重点解决那些常规教学手段、技术、设施设备难以实现的实习实训问题,重点满足教学需求急迫且覆盖面较大的模拟仿真实训资源的开发。要充分兼顾先进性、前瞻性、规范性和实用性,鼓励采用先进的、成熟的、符合国际标准的、可扩展的技术方案,以便于师生使用,并保证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网络的健康持续运行。教育部将扶持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示范学校,引领并带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
第四,完善制度,精心组织。一是要形成政府主导、学校建设、企业参与、互惠互利和共建共享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体系。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多级互补、企业支持、动态开放和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模式、管理机制和应用服务体系及共享机制。二是要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规划以及相关的政策、相应的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要重视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紧跟时代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及时推广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三是要把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学校)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依据,逐步将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工作纳入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
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服务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党中央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现在,中央正在研究对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学费的具体政策,这是中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又一项重大政策。明年,我们要专门召开一次农村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现在是调研阶段,理清思路阶段。
标签: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教学技能论文; 职业能力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经济学论文; 工作方向论文; 经济论文; 改革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