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乐福”短命湘江_家乐福论文

“家乐福”短命湘江_家乐福论文

“家乐福”短命香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江论文,家乐福论文,短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日,法国家乐福集团作出“英雄断腕”的重大战略调整:香港四家分店全线停业。此举标志着家乐福正式撤出香港市场。

1996年12月,全球第二大零售商法国家乐福超市集团斥资4 亿港元大举进攻香港市场,短时间内连开杏花村,荃湾、屯门、元朗四家大型超级市场,营业面积达1.9万平方米。并放出话来, 打算以长期减价的攻击策略最大限度地抢走“惠康”和“百佳”的顾客,抢占市场份额。结果,4年却亏损了3亿多港元,市场占有率有也不足10%,“强龙”无奈不敌香江“地头蛇”。

一向春风得意的超市业巨头家乐福为何会短命香江?

四面树敌

1996年,家乐福刚入香港就口吐狂言,要在两年内占有香港市场30%的份额。进而操起了它的“三板斧”耍个没完,似有将香港所有商业巨子统统砍倒的架势。

第一板斧——“巨”压群雄。家乐福大举兴建它在香港的旗舰店杏花村店,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创当时香港超市之最,也是香港唯一一家配有免费专用停车场的超市,这对私有车辆相当普及的香港市民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诱惑。第二板斧——“一站式”购齐服务,这招正是家乐福的发家奇招。第三板斧——“超低价销售”。

在家乐福三板斧的猛烈砍杀下,1997年,“中侨百货”、“八佰伴”不堪打击,忍痛歇业1998年“松坂屋”、“大丸百货”轰然倒闭,泪洒香江。真可谓“香港商业深似海,不是猛龙不过江”。

然而,作为香港本土企业之首的惠康和百佳集团也非等闲之辈。“惠康超市集团”是1970年由英资牛奶国际集团组建的,它坚持以薄利多销为经营原则,在10多年间陆续吞并了大批中小超市。到了90年代,惠康已经在香港共开设分店240家,雇佣员工5000多人, 其市场占有率达到近40%,坐到了香港超市业龙头老大的位置上。作为全球华人首富的李嘉诚,其麾下的“和记黄埔集团”于1973年开设了“百佳”超级市场,目前在香港拥有分店186家,雇佣员工6000多人。 两大集团多年来配合默契,占有香港超市业70%以上的市场份额。

惠康和百佳在看清了家乐福的招数以后,采取了“紧逼围剿”战术,凡家乐福落脚之地,邻近必有一家惠康或者百佳的超市,并派出最优秀的员工去那里工作,逐步形成对家乐福的全面合围。

从1998年下半年起,针对家乐福的“低价攻势”,百佳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降价热潮,使得家乐福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尽管2000年4 月,家乐福又推出派送面值25元的现金优惠券活动,以吸引客源。然而仅隔了一周,百佳表示接纳家乐福发出的任何现金优惠券,此举让家乐福头疼不已。

据说超级零售业的“航空母舰”沃尔玛进入一个市场,通常认为它会把原有的小店挤死。但是研究表明,沃尔玛去的地方,绝大多数的小零售商都会更有活力。有人这样形容,就像是一头大象坐在一个房间里,它怎么坐都会有空间,其它的小零售商也会生存。但反过来说,如果小的零售商都将位置占满,“大象”就会闷死。家乐福就是这只被“闷死”的“大象”。

见“坏”就收

当时,家乐福也并非不想有所举动,不曾想,正当家乐福租下香港将军澳新都城,马鞍山新港城中心近3万平方米楼面, 准备大展宏图之际,东南亚金融危机悄然而至。

按理说,在一个地区的经济暂时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总部不应该随便缩减投资,否则可能前功尽弃。但家乐福法国总部看着香港经济日渐不振,失业率上升,认为香港经济短期内复苏无望,不敢再贸然追加投资,遂导致自己先勇后衰。新设的两家分店因此迟迟难以装修营业,市气大减。

与此同时,百佳和惠康却穷追猛打。百佳过去是普通超市,店面通常都不大,眼见家乐福的巨型超市在香港取得成功,遂痛下决心,冒着经济不景气的危险,自1996年起陆续兴建了28家巨型超市。此举使自己的营业额增加了三成以上,两年间市场占有率从31%飙升到了41%。惠康也不示弱,斥资7.8亿港元建设“霸市”。

众所周知,美国的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在竞争中有时针锋相对,有时却互相吹捧,互相谦让,结果是两家的生意都做大了。商场毕竟不是“快意恩仇”,也不总是“华山论剑”,与两乐相比,家乐福是不是有点傻?

标签:;  

“家乐福”短命湘江_家乐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