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定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以《平凡的真理》为例论文

冯定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以《平凡的真理》为例论文

冯定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
——以《平凡的真理》为例

唐琦露琴,曾伯秋

(湘潭大学 碧泉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摘 要] 顺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在要求和回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现实具体要求,是冯定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为“平凡的真理”的缘起所在。《平凡的真理》对认识论、世界观、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认识与实践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通俗化;而其通俗化马克思主义的路径则在于清除哲学的神秘感,也即使用通俗的语言、注重结合实践两途。《平凡的真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

[关键词] 冯定;《平凡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

冯定(1902-1983),20世纪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兼具职业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双重身份的杰出人物。这些实至名归的头衔的获得,与冯定在哲学创建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作了突出贡献密切相关,而其这一功绩的理论成果又集中呈现于《平凡的真理》一书中。该书成于1948年,是由1947年冯定在《大连日报》发表的一系列向人民群众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短文汇集而成。此书出版后,冯定又根据新时期的发展与变化,结合实践经验与新的科学成果,在原作上做了修改,多次再版,印刷数量巨大。冯定哲学著作的一大特色就是对通俗哲学的研究,《平凡的真理》可谓是其通俗化理论成果的最佳代表。该书通俗易懂、文笔简练、思路清晰,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传最广、深受进取青年所追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本文拟以《平凡的真理》一书为例,对冯定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作以简要探讨。

产品显示功能模块还支持多要素叠加显示,提供数据空间过滤功能,可对气象要素、地图、区域、色标、填色、线条等所有显示要素进行精细化调整,满足预报员制作预报产品和服务产品的需求。平台中所有展示色彩可设置固定色彩,也可根据要素值采用分段、点对点、连续过度等方式色标填充。展示符号的大小、线条的粗细可根据地图比例自适应缩放,确保平台各要素能得到清晰展示。

一、冯定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的缘起

在思考和解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过程中,中国的先进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时代的、历史的必然。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的科学理论,应当成为普遍群众的思想武器,这就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宣传与普及,而这一过程是漫长和艰难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仅仅是一起点,而如何理解并“用”才是落点。因此,如何使作为外来哲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适合中国的国情而被运用,就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有诸多理论家致力于此,冯定就是其中之一。正如石仲泉在《冯定:大力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文中所言,“在我们党内的著名哲学家中,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者,主要有三位重要人物:艾思奇、胡绳和冯定”,而冯定的“通俗哲学著述推出较早且成就卓著”。[1]

经过一系列调研、讨论后,共识渐渐形成。机关党组召开会议决定,在抓学习、提升岗位能力的同时,启动“集中办公+AB角制度”改革,即按照办公室、人事代表工作室、研究室、法工委、预工委和委员会工作室6个板块,整体分工,集中办公,统筹人员使用。改革后,职能相似、业务相近的3至5个科室由同一名领导分管,形成分工不分家、互为支撑的模块化组合。模块内部健全工作制度,重要岗位推行AB角工作制,制定备岗、补岗、顶岗工作规范,理清主体责任和协助责任,保证工作效率与质量。改革推行一年来,各岗位人员的大局意识和业务素质明显提升,互帮互学、填空补缺成为工作常态,机关整体工作能力、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若想“传”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要使其易于被理解和接受,通俗化就成为必然途径之一。纵观冯定一生,其可谓对这一途径进行了自觉探讨和遵循,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要求的顺应,又是对现实具体要求的回应。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大部分人认为哲学充满神秘感,或者只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一个绝对真理体系,而不会在实际生活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实践指南的方法论。哲学是一门需要高度抽象思维能力的严密科学,以便全面深刻地揭示它的内在特征,多数哲学家都是用高深晦涩的词句来谈哲理,但这些抽象也是从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得来的,哲学终究根源于生活,因此,冯定力图打破人们对哲学的神秘感,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努力清除神秘的要素。冯定清除哲学神秘感要素的方式,亦即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的路径,有如下两途:

冯定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与宣传者,走的是一条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生活化、大众化的道路,此举具有开拓性意义,而《平凡的真理》则集中体现了冯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的理论成果。《平凡的真理》与以往哲学教科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成几大块的固定章法有所不同,该书对于探索新的哲学体系具有原创性意义。冯定坚定捍卫列宁的“一整块钢铁学说”,依据列宁辩证法、认识论、逻辑三者统一的思想,系统地阐述了认识论、真理观、世界观、历史观、辩证法和伦理学等具体内容,展开了以“真理”为主题的探讨。这本书以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为主线,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作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连贯的阐述,把哲学看作认识论,是人们追求真理、掌握真理和运用真理的过程。

二、冯定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的具体内容

其次,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的前提和手段,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化与中国化助力,使适应时代变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理解并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用使用实践力量的人。”[4](P152)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主要就是掌握理论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接受者,而且是马克主义理论的宣传者,其积极主动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5]所以说,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使更多群众掌握其理论,是作为外来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站稳脚跟”的现实需要与必然要求。这就“需要一批‘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来对群众进行宣传引导”,而冯定的《平凡的真理》即是顺势而为之作,其能“给予读者一种指引、入门性的介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一些流行而又通俗、易于被不同阶层人民群众所熟悉”的途径,[6](P12)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进程。《平凡的真理》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帮助广大青年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人们的信仰,为人民大众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许多处在徘徊中的青年受到了冯定思想的影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且,通俗化与大众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的现实需要。哲学不能与生活脱节,哲学是对时代问题的解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离不开与时俱进,广大群众也是在自己的实践生活中,针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自觉灵活运用合乎需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寻求解决时代课题的真理,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即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化与中国化的推进,又能反过来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的关键作用。因此,冯定写下了这本极具哲学启蒙性的《平凡的真理》,将枯燥的哲学内容与鲜活的生活实践结合,力争使哲学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联系,向人民群众做了大量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工作,顺应了当时社会掀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思潮,富有创造性地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出了突出贡献。

综观全书,这四个篇幅阐述的内容由人的认识怎样在实践中发生,到主观与客观的相统一以及认识规律与利用规律,再将认识复归到实践中检验。全书脉络清晰,论证有力,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框架,并且《平凡的真理》一书通篇都强调着“实践”,指明了人们学习哲学不止是认识世界,更在于能动地改造世界。

《平凡的真理》主要内容分为四篇:第一篇“真理和智慧”,主要是关于认识论的问题。冯定认为,“智慧就是真理的认识和遵从”,“真理就是客观在我们主观中的反映,是跟平凡的事物和平凡的群众分不开的”。[7](P175)接着,冯定谈到认识真理似易实难,事物有它的本质和现象,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理之外还存在“歪理”“邪理”,因此真理不是某一人一下子就能认识的。即使认识真理的过程有所限制,但归根结底,人是可以认识真理的,毕竟本质离不开现象存在,人发挥神经系统的感受器官与思维器官的功能,就有可能正确反映事物,逐渐认识真理,这实际上是冯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可知论的通俗表达。为了科学地说明人的意识活动,冯定运用了当时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科学成就,详尽地剖析了认识发生的生理基础和社会基础。进而讲到劳动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社会的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有着决定性意义,辩证地分析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影响作用。第二篇“真理和谬误”,主要是关于两种对立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冯定谈到片面性、主观性有可能导致唯心主义的错误,而违反客观辩证法即会导致主观主义,进而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现有的最完整、最正确的思想体系。接着,冯定讲到了迷信与宗教问题,细致地分析了宗教的起源、宗教的繁荣以及残存的原因,认为宗教的逐渐衰亡是必然趋势。为了透彻地分析认识论中两条对立的路线,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冯定系统地论述了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最一般形式,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辩证地谈到意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反过来对物质进程起巨大作用,批评了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是绝对妄诞虚幻的。因此,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是关键,只有深入实际才能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第三篇“真理和规律”,主要是关于客观规律问题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冯定指出客观真理即对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反映在大脑里就成为了人思维中的逻辑;客观规律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唯物辩证法则向人们解释了应如何认识规律和运用规律。同时,冯定将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结合,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唯物辩证法的法则是认识论,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进而逐一介绍了联系和制约、发展和变化、矛盾和斗争这三条唯物辩证法主要规律。他指出,唯物辩证法主要规律对于指导实践活动是至关重要的,联系和制约规律提醒我们“应从整个和多方去观察问题”,发展和变化规律揭示了“应从动向和趋势去观察问题”,矛盾和斗争规律说明了“人的实践首先就是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7](P393)第四篇“真理和实践”,主要是关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冯定首先提出“实践”是指生产实践或劳动实践,包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主要指科学和千万劳动人民的实践。实践使得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认识和方法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结合。人类利用规律必须要通过实践完成,因此实践是真理的标准,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必须坚持实践。冯定还表达了一个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是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改和加深认识的,随着认识的愈深入和愈正确,改变客观世界的实践就愈具成效。最后,冯定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各个实践领域里的具体展开,如何解决学习、工作、处事、领导、修养中的系列问题。

三、冯定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的路径

首先,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乃历史唯物主义经典原理,“实践本性”是马克思主义与一切旧思想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P9)毛泽东也曾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3](P1515)然而,广大劳动人民不可能自发地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无产阶级极少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对于当时大部分人民群众来说,是高深晦涩、抽象难懂的,这决定了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必须做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工作。这正是冯定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为“平凡的真理”的理论内在要求,因此有了《平凡的真理》一书的问世。其目的就在于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从深奥艰涩变为通俗易懂、由理性抽象转为具体生动,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

其一,使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方式。列宁曾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8](P467)可见列宁对“通俗和简单明了”是十分看重的,通俗的语言表达方式正是《平凡的真理》颇具特色的一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并非书斋之学,要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手中的理论武器,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抽象的哲学问题是其中的关键。冯定用最朴实通俗的生活语言来解释并不神秘的新哲学,比如冯定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这样形容旧哲学与新哲学:“从前的哲学,好象鹏程大鸟一样,只是在人迹罕至的绝顶上回旋,不知道人间究竟如何,它高深、奥秘、不可捉摸,只供少数人玩弄,一般人不敢问津。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不是那样,它是人类发展以来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近代各种科学经过了‘千锤百炼’而创造出来的‘丹’,又是领导科学继续前进的‘明镜’。”冯定曾说:“大话不能离开小话,小话不能离开大话。”[7](P126)也就是说,对于知识水平比较高的人,可用与他们身份的相对深切的理论,对于知识水平比较低的人,尤其要与他们的生活相联系起来,使我们的话能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起影响。因此,面对广大哲学功底薄弱的读者,冯定抱定以通俗的语言表达马克思主义这一使其通俗化的必经之途,如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冯定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道:人在感性认识中,比如拿“红”来说,可以有光芒万丈的旭日的红,可以有枫叶的红,可以有桃花的红,有火的红等具体生动、多种多样的红,可从感性认识进至理性认识中,具体的就一步步变成抽象的了;如从红的感觉变成红的表象,已将旭日、枫叶等都抽调了,而是笼统的红了,不过这样的红还未完全脱离具体事物;而从红的表象再变成红的概念,于是将附属于红的任何具体细目全部抽掉,只保留最能表达红的本质的东西。[7](P119)但其实,深入浅出地转述哲学原理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不仅需要学者对理论的深入研究与融会贯通,而且还需其拥有丰富的生活实践以及对共产主义事业极大热忱,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工作做好。冯定凭借他深厚的哲学理论功底,摒弃了传统书斋里的哲学语言,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语言,使当时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更多的正确了解,并且广受大众喜爱。正是由于冯定《平凡的真理》这本书通俗易懂、文笔简练、循循善诱、思路清晰、重在说理,使读者爱不释手。

综上所述,采取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手术时间短,而且并发症少,可缩短术后康复时间,减轻疼痛,改善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

北疆某大坝位于额尔齐斯河第二大支流哈巴河,工程所在地多年平均气温为4℃,极端最高气温36.4℃,极端最低气温-40℃。工程由拦河大坝、泄洪、引水建筑物及地面厂房等主要建筑物组成;大坝为砼面板堆石坝,拦河坝为1级建筑物,溢洪洞、深孔泄洪洞为2级建筑物,发电洞及电站厂房为3级建筑物。水库正常蓄水位752m,总库容2.32亿m3,调节库容1.43亿m3。

其二,注重从实践出发研究哲学。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保持与时俱进的生命力所在。冯定发扬了他理论结合实际的理论特色,从日常生活中追寻哲学的踪迹,从实践出发认识规律。他认为,人为了生活,不论是出于自觉或是不自觉,都是必须要行动的,且只有在争取对己有利避免对己不利的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地认识外界的客观事物。冯定曾说:“思想必须包括实践;真实的思想,包括一切行动的过程……思想是否正确,只有在行动中逐渐获得证明。”[7](P33)他十分关心解决人们意识教育等平凡的生活问题,认为“工作的意义其实就是实践”。[7](P499)此外,冯定特别注重哲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在他看来,“分析活生生的现实,在活生生的现实上去活生生的应用”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平凡的真理》一书中,冯定用了很大篇幅来阐释实践的真实意义以及实践在认识真理过程中的重要性,把实践看做是世界和人生的本质力量,在宣传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与伦理观方面,冯定同样注重实践,例如他说道:“谈人生必须和现实生活相结合”,[9](P125)“修养必须结合实际”。[7](P556)如此,冯定将心得体会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在理论界和社会上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简言之,实践的观点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提高到了辩证唯物的高度,脱离实践的客观规律是空洞无意义的。冯定认为哲学是一门深刻的学问,但又是一门与大众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学问,提倡以大众易懂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在大众的生活实践中进行哲学的应用,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写作方式帮助广大群众参与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极大树立了人们学哲学的自信和自觉,从而使人们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改变生活、变革社会,普及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冯定的哲学著作《平凡的真理》,不仅扫除了普遍哲学著作的艰深玄妙色彩,而且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真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紧紧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的笔法、贴近大众的语言,通俗又不失深刻地阐明了深奥的哲理,赢得了大众的喜爱与欢迎。《平凡的真理》一书用事实驳斥了“通俗会流于庸俗”的怀疑,它“既带有通俗化、群众化的特色,又不是一般的通俗宣传小册子,它是一部具有完备体系和精辟阐述的学术著作。”[10](P11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体系。冯定认定“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迄今为止最能反映客观真理的思想体系”,[7](P175)并通过《平凡的真理》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通俗化、大众化,在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尤其是对青年群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著作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理论遗产。从当代哲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平凡的真理》中有些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已不再新鲜,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此书内容相当新颖生动、科学且富有说服力。冯定的学术理论像任何时代的哲学家的理论一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虽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其历史的超越性和前瞻性未曾消失。

[参 考 文 献]

[1]石仲泉.冯定:大力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N].人民日报,2015-08-13(1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刘琦.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和时代要求[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10).

[6]艾四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7]冯定.冯定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8]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冯定.人生漫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10]张付,刘东建.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Feng Ding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 With “Ordinary Truth” as an Example

TANG Qi-lu-qin,ZENG Bo-qiu

(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China)

Abstract :It is the origin of changing Marxist philosophy as an “ordinary truth” to adapt to the interior call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response to the requirement of spreading Marxism in China. “Ordinary Truth” makes a popular description of major Marxist principles including epistemology,world view,principle law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perception,and practice. The main methods are to clear the mysterious sense with simple language,paying attention to practice. This book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spreading Marxist philosophy which pushe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Key words :Feng Ding;“Ordinary Truth”;Marxist philosophy;popularization

[收稿日期] 2018-08-27

[基金项目] 2018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CX2018B325。

[作者简介] 唐琦露琴(1993-),女,湖南湘潭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曾伯秋(1977-),男,湖南湘乡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文章编号] 1004— 5856( 2019) 10— 0018— 05

[中图分类号] B27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4-5856.2019.10.005

责任编辑:思 动

标签:;  ;  ;  ;  ;  

冯定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以《平凡的真理》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