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野外活动的发展和我国发展现状、原因以及推广野外活动的——前景与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野外论文,发展现状论文,前景论文,意义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首先,什么是野外活动,它包含什么内容,具有什么特点和功效,以及它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意义是什么等,是我们要弄清楚的问题。
1.1 所谓野外就是指山、河、湖、海、草原、天空等自然环境,野外活动就是指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它是由活动环境、活动主体、活动内容构成的。但目前在我国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没有展开。而从世界范围看,野外活动无疑已成为大众体育和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日本,野外活动被纳入体育的范筹,而被写进法律条文中。在美国,野外活动既是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活动,又是充实学校教育内容的教育手段,是野外教育的教材。
1.2 野外活动产生和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达,城市化进程加速,都市人口过度集中,可开发的自然环境减少,生活空间变小,机械化使身体运动的机会减少,自由时间增多,空气污染、燥音等现代都市生活,使人感到精神焦虑、闷躁、疾病等,人们自然对野外产生向往和欲求。同时,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分工出现大综合、大分化的局面,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协调、结合、整体性的配合越来越少,每个人只是整体中微小的一部分。这在人们的心理上和实践上形成相对非独立性,从而主体意识受到压抑,自我实现的要求被压抑。因此,一种强烈的内在要求,使人们把视转向工作之外,企图在余暇时间中,寻求自我满足。而野外活动这种形式,不仅能使身体得到运动,而处在清新的自然之中还能防治疾病,产生欢畅和快感。人们在体验大自然的伟大、美丽、恐惧、神奇等魅力的同时,通过对大自然的寻求、追逐和搏击,减轻乃至消除现实社会刻板生活带给人们的心理压力,让人们从中得到一种自我满足,自我能力的充分发挥与表现;参加种野外活动,体验所产生的欢畅与快感,进而达到身心的平衡。因此,越是发达的国家,人们对野外的向往和欲求也越强烈,野外活动也越丰富多彩。最近几年来,广播、电视、杂志等新闻媒介呈现给我们各种五彩缤纷的新的体育世界,令人目不暇接,经常有新的种目出现,时时能给人以新的刺激与感受。在设施、装备方面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现代的野外活动,时间上已由夏季为中心转向春、夏、秋、冬四季开展;空间上已经以陆地为主转向海洋、天空;参加者也已由青少年为主转向全体国民;内容也由身体运动广展到智力或艺术活动等方面,远远越过了体育的框架,而更加多样化。
1.3 野外活动的内容和特点
野外活动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陆域——以山林野外为背景的野营、登山、攀岩、定向徒步越野、效游、山地自行车运动、野外旅行、休养、野餐、探险、滑雪、滑冰、雪上摩托等;水域——划船、赛艇、帆板、水上摩托、潜水、冲浪、滑水、钓鱼、游泳、乘竹、木筏漂流等;空域——滑翔、跳伞、热汽球等活动。
根据活动的范围还可以分为:陆地运动、水上运动、冰雪运动、空中运动或称作新体育运动。
按活动的性质划分:有竞技性的运动;健身娱乐性运动;教育活动。本篇想重点说明的就是在学校教育中的野外活动。
从以上活动看,既有竞技性、向自然和自己的体力挑战的难度项目,也有休闲的娱乐性运动;既有集体运动,又可各自为政;既可根据季节选择项目,也可以根据各自的爱好和体力选择运动。适合各种年龄的人参加。活动领域广、项目多。因为是野外活动,又存在着不稳定性和危险性,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活动。因此,野外活动是具有多样性、自由性、团体性、身体运动性以及创造性等特点的运动,不仅具有强身健体、娱乐休闲效能,而且,从学校教育而言,富裕生活带来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学生身体机能下降,社会性欠缺,缺少创造性。把自然环境作为教室的延伸,以它作媒介间接地体验和传达知识。就是有效地利用自然环境和教室以外的场所[社会环境、文化资源等],进行教育的一种手段。特别对培养青少年的组织性、纪律性、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坚韧不拔、勇敢顽强、刻苦耐劳等优良品质,人格形成,身心的平衡发展,有着重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2 日、美野外活动的发展概况
2.1 日本的野外活动概况
从战后开始,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展开,60年代日本政府将野外活动作为教育青少年的手段。为促进野外活动开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全国各种陆续设立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野外活动中心,野营地等,为青少年开展野外活动提供充足的场所和设施条件,使野外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入80年代以来,日本的野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学习美国的经验,文部省从1981年开始,实施“自然教室”和“林间学校”,强调在自然中学习,将野外活动引入学校教育中,作为体育课程开设或作为学校的活动内容之一。随着双休日的稳定,余暇时间增加,如何渡过这些时间,也成为广大国民的课题。而野外活动,成了双休日丰富多彩,有意义的休闲方式之一。由开发中心的调查:野外活动已成为国民休息日欲求的第三位内容。其活动内容更加广泛,由陆地转向水域和空域,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之中。政府也在资金、政策、指导者的培养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对此项事业有功的团体或个人进行奖励。随着各种野外项目的出现,具有全国规模的野外活动具乐部也应运而生。各俱乐部能独立培养,确定指导者资格,制定活动计划,发行会报,发展会员。从88年起,还设立了跨越国界的国际性野外活动学校,总校设在英国,学校开设各种野外活动课程,供各阶层、各职业的人们选择。
2.2 美国的野外教育活动概况
作为竞技、休闲娱乐的野外活动,在美国非常活跃,这些我们通过电视等新闻媒介就能了解到。这里,想就学校教育中的野外活动作以介绍。目前,美国的各个州都设有野外教育中心,环境教育中心,社会教育中心等设施。每个野外设施地甚至国立公园,都佣有从体育院校野外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担当专职指导者,指导野外教育活动。美国的所有学校都把野外活动作为必修的教育课程开设,活动计划有各种各样:理解自然与人的关系的环境型教育计划;认识个人和同伴之间的协力、协调型计划;提高个人的克服型或冒险教育计划;充实教科内容的教育型计划等,各个州有不同,但是住宿型野外活动,是每学期必定要实施一周间的教育活动内容之一。开设野外教育课程的大学,一般都设有自己的野外设施地。不论什么学校,野外活动的率领教师,也必须是学习过野外教育课程或参加过野外活动的学习班的人才能担任。学校方面,主要围绕活动目标制定出多种计划,在实施中根据情况选用。把野外活动作为野外教育的教材,通过大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资源等,将在教室里学习的知识、概念等抽象的东西,拿到自然中直接体验,更具体地学习,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使各个科目的教师,充分地发挥专业性。如:以河流为题材、数学、物理教师进行河道宽度的测量和流量计算方法的指导;生物学教师指导大家亲察周围和水中的生物;地理和历史教师可让学生调查河岸浸蚀,地层构造,了解河流的变迁历史等。从而为学生提供对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连想思索;语言学老师指导写诗、散文、音乐、美术老师指导演奏、写生、绘画、制作手工艺品等超越教科范围,增加知识面的指导。同时,让学生在野外活动中,发现问题、讨论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将这些溶入日常生活中,这也是野外活动的教育之所在。近年来,美国野外教育活动,除了已有的稳定的、有效的环境教育计划外,又偏向于冒险活动和意外体验活动为中心的体育教育,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困难,克服困难,这对于完全生活舒适优雅环境中的青少年来说,的确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3 日、美野外活动的比较
两国野外活动都达到相当水平,但各有特色。现把两国学校野外活动的情况列表作出比较。
从表1对两国的情况可以一目了然。目前,日本还限于活动阶段,作为体育的选修课,是身体运动的内容,很少与其他教科联系。担当的教师也限于体育教师。活动内容陆域多、冒险计划少、指导人员尚未专业化。体育大学也是作为选择必修的课程。设施方面,笔者在93年曾经去日本的和歌山和三重县的青年之家考察过,其实那不过是设备简陋、收费便宜的旅馆,这种青年之家日本全国有400多家, 主要为青少年学生旅行参观等提供食宿。美国的野外活动已是必修的教育课程,野外教育是与环境教育、社会教育并列的教育内容,设施也各自分开;指导人员已专业化;计划方面偏向冒险内容;有的大学也有设施地;总之,美国在各方面都高于日本。同时,日美两国的教育都在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制过度,实施终身教育和终身体育,在学校主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锻炼的习惯,提倡自我教育、独立自主,使个性能得到发展,把体育作为人生不可少的生活内容。野外活动是非日常性,不稳定,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动,对培养青少年个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都已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它不仅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容,还因为它不受季节和年龄限制,也是终身体育的内容。
表1
日本美国
称谓 野外活动 野外教育
在学校教 作为体育的选修课开学校教育活动内容之一
育的地位 设或作学校活动内容必修的教育课程
之一
指导者的 由志愿者和雇用有资全部是体育院、校的野
配备情况 格人员担当外教育专业毕业生担当
野外活动 计划细、安全性强固冒险性和意外体验性计
计划 定环境教育计划多 划与环境教育计划并行
须学过野外教育专业或
率队教师 体育教师 参加过野外教育学习班
的各科教师
设施名称 青年之家、少年自然野外教育中心、环境教
之家、野外活动中心育中心、社会教育中心
体育大学 设野外活动选修科目开设野外教育专业
3 我国野外活动的开展现状和原因
3.1 我国野外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朔几千年以前, 如从古就有的赏花、踏青、海水浴、温泉浴、庙会等传统的旅行休闲和宗教活动。但目前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距离,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如学校过去的夏令营活动,虽然一直有开展,但是作为一种政治待遇,只限于少数人参加,大多数学生与此无缘。80年代以后,盛行起来的春游、秋游、郊游、旅行等活动,尽管组织与参加者的范围有了很大扩展,无论学校、机关团体、厂矿企业,每年都组织学生、职工、干部,在春、夏、秋季到山林、海滨或名胜地参观、旅行等野外活动。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新闻媒介对国外各种体育活动的传播,特别是双休日的实施,我国的一些野外活动如:钓鱼、登山、野营、狩猎等活动,开始迅速兴起。即便如此,也只是娱乐休闲的野外活动,还不能算真正意味上野外活动。
3.2.1 这种差距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的制约。 我国长时期的计划经济模式,经济发展缓慢,欠活力,人们对野外活动的欲求相对较少,但经济发达的台湾及港澳地区,野外活动的水平也接近国外发达的国家。如:台湾的休闲体育已成为流行的时尚,生活新潮流。每逢节假日,男女老少涉足山野郊外,或登山、攀岩,或溪旁垂钓、潜水、游艇、自行车旅行、飞翔、滑翔、自助旅行、或露营野外、探险、览胜、享尽野外活动之乐趣。沿海开放城市和大都市的经济发展较快,野外活动也相对活跃。而内地和边远地区较落后。
3.2.2 日本、美国各个时期的野外活动,都得到政府在政策、 人力、设施、资金多方面的鼓励和支持,政府把开展野外活动当作青少年教育的一种手段和终身体育的内容来推行的。在我国则完全是人们的一种自发的行为和需求,是休闲娱乐的内容之一,尚未成为教育的内容。
3.2.3 传统教育思想和旧观念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来的重智轻体的教育思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视一切身体运动和娱乐为玩,为不务正当,尽管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校的教育方针是使学生在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但实际上我国的教育,现在还是应试教育,一切围绕考试进行教学。体育在学校的位置,依然是排在最后,往往存在由于强调升学率,而将体育排斥的现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很少在体育上投资。旧习惯的影响,多少年来,中国人习惯的文化娱乐多是麻将、扑克、下棋,现代又多了卡拉OK,多数人对身体运动的认识远停留在玩的阶段,认为可有可无,还没有认识到它是人生不可少的内容,无从谈到教育意义。中国的家长习惯过多地为孩子营造安乐窝,溺爱子女,重智力发展,轻视体力劳动和身体锻炼,总担心子女出意外,这也不许干,那也不能去,尤其是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有更多的耽心。即便出外,也是在大人的精心保护下,不让孩子有自主权,更不用说让孩子去野外冒险。也许我们还记得93年,中日少年儿童在内蒙古草原的夏令营进行比赛的事。那次参加的中国少年儿童无论在体质上,还是在意志品质上以及实际能力上都差于日本的少年儿童。在成人对待孩子的态度上也反应出两种思想。如:中国的孩子在累得走不动时,父母怜悯孩子,立刻被拉上汽车带走;而日本的孩子发着高烧,其父却让孩子坚持走完全程;从两国孩子对待困难的角度来看也反映了两种情况:中国的孩子到达目的地以后,趴在地上叫苦喊累,不知道如何做饭吃,日本的孩子到达目的地以后,同样累,但是他们却能立刻动手想法生火做饭。这些事实都证明了教育思想和人们的观念不同,对待事物的差异,所产生的结果也不相同。同时,也说明了中国的孩子欠缺野外活动的锻炼。
4 野外活动在我国开展的前景和意义
4.1 “全民健身计划”的出台与双休日的实施, 标志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强身健体已成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野外活动无疑是一项具有吸引力的活动。以西安市的周围地区为例,近年来新开设了许多野外旅行景点、森林公园、娱乐场所,但仍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连秦岭南坡的榨水县溶洞,1994年前去观光休闲的人数为6万人次,1995年12月底前已达12万人次,过去冷冷清清的旅馆、 饭店,今年夏季突然暴满,这些都说明人们的余暇时间增加,对野外活动的欲求也随着提高。
4.2 体育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都已认识到:黄金有价,健 康无价,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不断增加。在都市,中老年的斯科、大众交际舞等已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收入的增加,人们对健身运动的投资成为现代家庭的必然选择。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5年大中城市居民平均收入是5059元,比1994年增长21%,除去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加3.9%。近年来, 都市人购买健身器材和野外活动用品的也越来越多,人们健身的方法也更加科学,更多样化。96年起国家旅游局将推出度假休闲为主的系列活动,全国各省市举行有各省特点的休闲度假活动。湖北有神农架森林探险;河南有郑州——开封——登封——洛阳的修学旅行;福建有乘竹、漂流等寻求山情野兴的活动,从天上到陆地,从河流到湖海。可以预计此项活动今后将更进一步发展,参加的人也会不断增加。
4.3 科学研究证明:身处大自然之中,与大自然融合, 如镜的明潭、悦耳的鸟鸣、广阔的大海、沙滩、幽静的山林、开满野花的草原、潺潺溪流等,都可使人心灵处于愉快之中,使大脑皮层得到放松。参加野外活动,不仅使身体运动,精神得到陶冶,而且,还能防治疾病,使身心平衡发展。人们在这种自然环境中所得到的体验和感受到的脾益,是其他任何运动所没有的,所不能替代的。
4.4 根据新华社记者李安定的报道:我国城市化进程平稳进展, 目前, 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28.6 %。 权威机构预测:到2000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3%至35%,约有4.5亿人住在城市。 面对4.5 亿的城市人口, 靠那点淹没在人海楼群中的绿色点缀是绝对挡不住人 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因此,为中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开辟更广阔的野外活动场所,使人们的双休日、节日,过得充实、有意义,应该提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4.5 野外活动所具有的多样性、自由性、团体性、 身体运动性以及创造性特点,同时,野外活动中团体与社会性,身体运动与身体机能,创造活动与创造性各自对应,对青少年教育非常有益。同时,野外活动可以在任何季节,任何地方进行活动,又不受年龄的限制,消费额可根据条件而定,不同消费层次的人都可以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和方式,是比较容易开展的活动。
4.6 自然环境全球性恶化,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冲击力量,要恢复仍然必须借助科学技术之手,因此,以自然环境作媒介,直接地体验和传达知识,超过了所有教科书的时间、空间以及内容的制约,与自然环境密切接触把想像的印像,由思维具体化、由行动现实化、合理化,开发创造性活动。加深对自然环境的科学性认识,是不可少的一课。不仅对青少年而且对广大人民群众都是必须的。
4.7 野外活动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越是发达的国家,野外活动的发展也越活跃。我国目前的野外活动发展水平较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由时间的增加,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人们对野外活动的欲求会越来越多。因此,在我国普及开展野外活动将是一项大有可为,前景广阔的事业。与建造体育馆、场相比,野外活动设施是投资少,见效快的工程。可以说,地大物博,有着优越地理自然条件的中国,将是一个潜在的、待开发的体育文化大市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野外活动是一项具有陶冶情操、强身健体、消除疲劳等效能,深受青少年和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是其他运动所不能替代的有益活动。其活动特点决定了它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因而成为发达国家学校教育的内容,终身体育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应该把推广野外活动列入我国全民健身计划,有步骤地开发这一体育文化大市场,使之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提高整个国民素质诸多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5.2 建议
5.2.1 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应该积极倡导开展各项野外活动, 从政策、资金方面给与支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一批野外活动场所,作为非营利性设施,向青少年提供服务。可由所在地的市、地、县体委管理。
5.2.2 尝试让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 出资兴建野外活动场所,向社会各界提供服务或组织单项、多项俱乐部,发展会员,确定资格等,推动这一活动的开展。
5.2.3 把野外活动逐步地引入学校活动中, 让青少年学生成为推广野外活动的先行者。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到野外活动场所,或利用旅行设施进行野外活动。这些活动因与教学内容,环境教育联系紧密,具有教育意义。同时,这些活动场所,也能成为广大群众双休日的好去处。各校的体育教师应首先成为开展野外活动的指导者,保证这项活动业一开始就是具有明确的教育与运动的双重效能。
5.2.4 体育院、校应尽快地将野外活动作为教育课程开设, 为野外活动的开展培养合格的指导者,这是开展野外活动的重要保证。
5.2.5 新闻媒介[广播、电视、报纸、 杂志等]应加强对开展野外活动的宣传,除多方面介绍国外的各项运动外,要注重宣传国内开展野外活动的各种形式,从舆论上引导人们踊跃加入其中。对一些好的形式、方法及经验,进行推广,开创我国野外活动的各种新模式、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