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与外化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与外化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与外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高校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26[2006]04-0148-03

高校校园网络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高校整体校园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研究中,效果研究是我们必须关注的根本性话题,而其中,内化与外化则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体现,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贯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一、内化

内化这个问题,最早由法国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迪尔凯姆提出,其含义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亦即社会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植于个体意识之内。之后,法国著名心理学家让内也对内化问题进行研究,指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接收成人强加于他们的各种社会行为方式而加以内化。J.皮亚杰很重视内化在“运算”中的作用,认为“运算”就是指动作的内化。而对内化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维烈鲁学派,如维果斯基就赋予内化概念新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高级心理机能最初都是作为外部的人际交往形式表现出来的,后来由于内化的结果而转化为个体的心理过程,即内化为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1] (P352)。因此,内化实质上是指所有客体的东西经过主体重新组合转变成主体的内部的东西。在研究中众多学者发现,而相对于信息接受的目标群体而言,在其之外的一切知识、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实际操作等都是外部客体,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这些外部的客体的东西内化为学习主体内部的东西。显然,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接受者,其各种知识的内化就是借助网络平台将外部新知识经过自身通过一系列智力活动重新组合转变成其内部的知识,并与自身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观念、信仰、准则等内容内在关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头脑中知识结构)的过程。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消费者的内化大体表现为如下特征:首先表现为稳固化。校园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消费者触网消费,那么,无论其信息消费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状态怎样,一旦获取相应的信息后,在其认知结构中必然有所反映或存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稳固性。信息消费者对网络信息内化的程度愈高,稳固的程度就越高,其遗忘的曲线愈接近水平曲线,在记忆的形式上表现为长时乃至终生的记忆。其次表现为无形化、无意识化特征。内化的信息对信息消费主体而言,往往呈现出潜移默化的状态。再次表现为智能化特征。知识的内化,必然会将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智力内涵和能力的外现。

1.注意环节

在内化的过程中,注意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化的第一个环节。在心理学的范畴中,注意是有机体在长期的进化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机制。注意的存在,表明主体主动地有选择地加工外界最有意义的信息而不是被动接受。对主体注意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与主体的主观需要、愿望、兴趣以及爱好相符合的程度;二是信息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形式的表达状况。当然,在心理学的范畴中,注意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其研究内容涉及前注意加工、双任务中的注意分布、注意和抑制(启动效应)、注意的控制、注意的神经生理、神经心理和计算建模等等。注意的多种类型,其作用各不相同。例如,中国科学院的刘超、买晓琴、傅小兰同志针对视觉注意中的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问题的研究发现,内源性注意与外源性注意对数字加工的符号效应有着相同的影响趋势,内源性注意影响稍弱于外源性注意。在内源性线索的注意条件下,无论大数还是小数,在阿拉伯数字和中文数字间都没有显著差异;而在非注意条件下,错误率数据上阿拉伯数字和中文数字仍然没有显著差别,但反应时数据上小数则出现了显著的符号效应,中文在反应时和错误率上都显著低于阿拉伯数字。说明内源性注意对符号效应影响较弱,只体现在反应时数据上。而在外源性线索的注意条件下,反应时数据没有出现符号效应,只有错误率数据上小数出现符号效应,阿拉伯数字错误率小于中文数字;而在非注意条件下,大数上阿拉伯数字和中文数字仍然没有显著差别,但小数则出现了显著的符号效应,中文在反应时和错误率上都显著低于阿拉伯数字。[2] (P167-177)而针对阅读过程中读者是否会即时地激活已进入长时记忆的文本信息并与当前阅读的信息进行整合的文本阅读心理问题,华南师范大学的莫雷、王瑞明、何先友同志通过研究认为,在阅读过程中,无论是通过共振激活的背景信息,还是保留在工作记忆中的文本信息,如果与新进人的文本信息有局部的不协调,那么就会产生协调性整合,整合的结果不仅维持了文本的连贯,而且将相关的信息建构成整体的信息块,它们被再次激活时,就会以信息块的形式出现。[3] (P743-752)在对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内隐学习和有意识的问题解决,是有意识的、做出努力的和清晰的外显学习的比较研究中,华东师范大学的郭秀艳、杨治良认为,知道其产生的内在机制是内隐学习的抽象性,外在条件是外显学习的适时配合。研究表明,在不同的人工语法材料中,内隐与外显学习相互作用的内涵不同,也就是说相互作用受到学习材料因素的影响。学习限定状态语法材料时,内隐加工贡献大;而学习双条件语法材料时,则外显加工贡献大。由此可见,为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相互作用达到最佳状态,针对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突出不同的学习方式是十分必要的。[4] (P351-356)由此可见,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信息消费者的注意即是其对校园网络中各种信息刺激产生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与集中性。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设计、制作和刊发、传播等活动,应该结合信息消费者的注意心理进行。

2.理解环节

在内化的过程中,理解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化的第二个环节。在心理学的范畴中,理解是指人们在注意基础之上对外部刺激的继续认识。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中,理解的条件性、历史性、理解对象的制约性和理解对象的可理解性,决定了理解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同一性。但是,无论如何,理解更侧重于文本信息消费者的主体性理解。一般讲,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信息消费主体的理解活动,包含着理解的主体(即信息消费者本身)、理解的对象(即信息消费文本)、理解主体对文本的理解三个环节。显然,校园网络平台中提供的信息文本是重要的环节。一般讲,校园网络平台中的文本,是一个表达、传递网络信息消费者思想的符号系统,集文字、图片、声音、动漫等内容和形式为一体。在消费或理解这种文本时,由于消费者自身的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家庭文化背景、性别、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对文本意义的把握自然也就存在差异。这是因为,网络信息文本一方面可能表现为文字符号系统,另一方面,又可能表现为一定的意义,即表现一定的思想、精神。这种信息文本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文本的意义支撑着文本的本质,而符号则是文本意义的载体。在信息消费者的解读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并非来源于符号本身,文本的意义也非符号的简单反映,符号仅仅是文本的制作者或发布者通过有规则的符号的组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或为了与他人交流互动而创设的。因而,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表现出的方式和结果各有不同,或简单快速浏览,或进行浅度的思维加工,或进行信息的思维归类归纳,或进行思维的推理、演绎、延伸出消费者自身的理解而非文本本身的意义的内容和形式等。鉴于此种情况,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在较充分了解信息消费者的普遍性心理思维状态的基础上,使信息文本力争满足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不同信息消费者的需要,以利于其在海量信息文本面前有效内化。

3.接受环节

在内化的过程中,接受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化的第三个环节。接受,在字典中一般指容纳而不拒绝的意思。不同的学科对它的界定各不相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讲,接受作为一种心理活动而言,是人类一种独特的心理活动形式。“在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绝不仅仅是被动的部分,或者仅仅做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5] (P24)从哲学的视角讲,接受是“关于思想文化客体及其体认者相互关系的范畴。它标志的是人们对以语言象征符号表征出来的思想文化客体信息的择取、解释、理解和整合,以及运用的认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6] (P1)从伦理学的角度讲,“所谓道德接受就是指发生在道德领域的特殊的接受活动,它是道德接受主体出自于道德需要而对道德文化信息的传递者利用各种媒介所传递的道德文化信息的反映与择取、理解与解释,整合与内化以及外化践行的求善过程。这个过程是双向发展过程,它包括两部分,一是道德文化信息的传递部分,二是道德文化信息的接受部分。其中第二个部分是整个道德接受活动的重要部分,也是整个道德接受的重要内容,在这一部分中,道德接受主体的接受特性又具有重要的意义。”[7] (P58)显而易见,研究接受问题,探讨接受规律,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说,是亟待解决的话题。在校园网络中,信息消费者对信息的接受,实际上是一种原有认识结构对网络信息的“编码”过程,即对网络信息内容和形式的比较、鉴别、选择与最后的摄取,并与自己原有的认识和知识结构融为一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网络信息与消费者“期待视界”相融的程度,在较大意义上决定着信息消费者接受和认同的程度。诚如接受美学理论所言,期待视界是指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8] (P1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也认为,“同化是认知的过程。通过同化人们把新的知觉要素或刺激物整合到原有的图式或行为模式中去。”[9] (P13)当然,接受心理是复杂和多样的,因而也就使得网络信息消费者的内化结果千差万别。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内化过程,实际上也是校园网络平台中各种信息消费者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与自律的过程。

二、外化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外化是“从内部的、智力方面的动作向外部的、以适用实物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动作的转化”。据此,我们认为,在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中,外化是指信息消费者的内部精神动作向外部物质动作转化,就是把已经内化了的思想观点、信念等个体主体意识自主地转化为良好的网络信息消费行为或网络信息生产行为,并多次地重复这些良好的行为而使其形成习惯的过程。外化的过程,大体包括显现、定向和实现等阶段。

1.显现阶段

显现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外化的第一阶段。校园网络信息消费者的网络行为实践作用于网络环境,由于网络信息传递的迅捷性,必然使得信息消费个体的网络行为显示出一种倾向性,是在网中再现真实的自己,还是有所掩饰,难以确定,从而使网络行为呈现出一种犹豫状态。其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否被内化,我们只有借助于信息消费者的外在的显性的网络行为才能感知和把握。实际上,网络信息消费者并不是瞬间以明确的外显行为体现的。他们在网络行为的外化实践过程中,依据自身一定的道德准则,对其网络信息消费或信息生产行为实践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而这种判断又以是否好坏、是否合理、是否合法等多重标准进行的。基于现实社会各种规制准则与网络的自由性、匿名性等特征的复杂交织,网络信息消费个体的网络心理品质并未完全成熟,从而造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行为外化上的不完整。

2.定向阶段

定向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外化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是校园网络信息消费者个体思想意识、道德观点、价值取向、意志信念等外化的重要时期,也是网络信息消费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化过程基本结束的阶段。不论其内化过程多么复杂或出现多次的反复,最终势必通过形成的道德信念等价值标准来选择其网络信息生产或消费的行为方式。这个阶段的行为表现,既不像显现阶段那样带有行为上的不成熟性,又不像后面的阶段那样成熟和稳定,它是信息消费者网络行为中的一种行动,是一种较难察觉到的网络暗行为。

3.实现阶段

实现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外化的第三阶段。经历了前两个阶段的“考验”,网络信息消费者的形成的优秀的网络意识、道德、品质等外化,最终以稳健、成熟的网络行为表现出来,并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作为这个阶段的校园网络信息消费者,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内化过程走到一个较为完美的境界,心理品质各要素“融会贯通”,成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体。

不可否认,高校网络信息消费者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是实在化的也是虚拟化的,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是显露的也是匿名的。因此,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否有效地外化,决非一蹴而就之事。因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外化同样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分为外部制约因素和个体内部制约因素。一是信息消费者个体因素。信息消费个体的价值观对网络行为动机的评判作用和行为方式的选择作用。二是外部制约因素。首先,是信息消费者的内在思想动机要外化成符合网络社会和网络社区以及现实社会需要的网络行为必须具备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其实,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主体或个体的思想意识并不一定能完全转化为外在行为,即使是其能够完全意识到而且认为是正确的思想动机,也要受到诸如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和社会习惯等多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在校园网络环境中,道理同样如此,毕竟这种网络环境中生活得的绝大多数信息消费者属于有文化、有教养、有品位和品味的人。其次,网络信息消费者的思想观念和意识能否外化成为符合要求的网络行为,受遵从心理和效应的影响。校园网络是一种公共领域,如果信息消费者的个体网络行为属于“孤掌难鸣”或者引起其他信息消费者的公愤,至少说明其在较大程度上内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过程的不成功(当然,不排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本身的一些问题,但也不能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看成是解决信息消费者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反之,如果网络信息消费者的个体网络行为的外化会受到众多校园网络信息消费者良好的思想、意志支撑和行为追捧,那么,这种外化就容易多了(显然,造就良好的校园网络风尚,不仅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的构成部分,也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外化的结果和体现)。

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内化与外化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是一个连续不断和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从实践的意义上说,它既无起点又无终点,是个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其中,内化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内化就谈不上外化;而外化又是根本,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塑造校园网络环境中信息消费者良好网络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而良好的网络思想道德素质的外在体现就是良好的网络信息消费行为及结果。

标签:;  ;  ;  ;  

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与外化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