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再出血发生率对比分析论文_叶云

常德市汉寿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415900

摘 要】目的:研究开颅手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4月-2018年3月本科接诊的颅内动脉瘤病患70例,按照电脑随机双盲法分成A、B两组(n=35)。A组实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B组实行开颅手术治疗。分析两组的术后再出血发生情况,比较疗效。结果: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7.14%,比B组的80.0%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A组的再出血发生率为5.71%,比B组的17.14%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可显著降低颅内动脉瘤病患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开颅手术;再出血发生率;介入栓塞治疗

创伤、先天因素、感染以及动脉硬化等都是脑动脉瘤的几个常见诱发因素,而动脉瘤在发生破裂之后,则会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情况,并由此引发了颈项强直、突发性头痛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若病情较为严重,亦可导致意识障碍或者死亡[1]。目前,开颅夹闭术乃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创伤比较大,术后再出血发生率高。血管内介入栓塞属于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治疗方式,具有恢复快以及创伤小等特点,将之用于颅内动脉瘤中,可有效减少再出血发生风险。此研究,笔者将着重分析开颅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4月-2018年3月本科收治且经DSA或者CT血管成像等检查确诊的颅内动脉瘤病患70例,以电脑随机双盲法进行分组:A组和B组各35例。A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在26-67岁之间,平均(54.8±2.7)岁;动脉瘤直径在0.5-2.1cm之间,平均(1.5±0.3)cm。B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在25-68岁之间,平均(54.9±2.6)岁;动脉瘤直径在0.4-2.2cm之间,平均(1.7±0.4)cm。患者的临床资料完整,依从性良好,签署此研究知情同意书,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比较两组的动脉瘤直径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2]

(1)重度心力衰竭。(2)心肾功能不全。(3)凝血障碍。(4)合并免疫系统疾病。(5)心源性休克。(6)不耐受手术者。

1.3 方法

A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疗法,详细如下:全麻且插管成功后,采取Seldinger技术对患者施以股动脉穿刺造影检查,以对动脉瘤的发小以及部位进行确定,此后,再予以弹簧圈栓塞治疗。对于宽颈动脉瘤病患,需先对其施以全身肝素化治疗,然后再予以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手术结束后,利用波立维对患者施以常规抗凝治疗,用药量为75mg/qd,同时予以尼莫地平和3H治疗。

B组采用开颅手术方案,详细如下:术前,对患者施以DSA或者CT血管成像检查,明确动脉瘤的大小和位置等,然后再为患者选择一种最适的手术入路。待插管全麻成功后,对动脉瘤颈进行有效的分离,同时利用动脉瘤夹对动脉瘤颈部进行规范化的夹闭。手术结束后,对患者施以常规尼莫地平以及3H治疗。

1.4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术后的再出血发生情况,并经统计分析后作出比较。

1.5 疗效判断

以下述标准[3]作为参考对两组的治疗效果作出评价:(1)显效,患者生活能自理;病灶彻底消失。(2)好转,存在轻微神经系统损伤的情况,但术后症状缓解。(3)无效,存在严重神经系统损伤的情况,且无法恢复,亦或者是病情未改善。两组总有效率按照[(显效+好转)/组例数*100%]公式进行计算。

1.6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t用于检验计量资料,即(),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即[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再出血发生率评价

A组中术后2例发生再出血,占总比例的5.71%;B组中术后6例发生再出血,占总比例的17.14%。和B组作比较,A组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显著(X2=6.4550,P<0.05)。

2.2 临床疗效评价

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明显比B组的80.0%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如表1。

表1 两组疗效的对比分析表 [n,(%)]

3 讨论

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一直以来开颅手术都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但开颅手术的并发症比较多,创伤大,且患者的耐受性也比较差,疗效不理想。血管内介入栓塞乃比较现代化的一种治疗方式,具有治愈率高、创伤小以及并发症少等特点,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能够取得比传统开颅手术更显著的疗效。特别是在近几年中,随着临床对一些新型支架的使用,使得易复发的巨大动脉瘤亦或者是单用弹簧圈不能实现致密栓塞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4]。此研究中,A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比B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A组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明显比B组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提示血管内介入栓塞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对减少患者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以及提高疗效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和意义。

综上所述,在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使用血管内介入栓塞疗法,可提升疗效,降低术后再出血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钟书,肖泉,庞刚等.开颅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7,10(8):723-726.

[2]曹飞鹏,杨媛媛,黄文辉等.开颅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辽宁医学杂志,2015,(3):157-157.

[3]符常涛,陈治标,陈谦学等.未破裂颅内动脉瘤72例临床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4,22(2):116-118.

[4]谢滨.介入与手术相结合治疗Hunt-Hess分级Ⅲ~Ⅳ级颅内动脉瘤16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29):69-70.

论文作者:叶云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7

标签:;  ;  ;  ;  ;  ;  ;  ;  

开颅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再出血发生率对比分析论文_叶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