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程标准认识新理念_数学论文

学习新课标 感悟新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新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标正式颁布以后,我边学习边反思,并且尝试着运用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改革自己的数学教学。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初步感受到了新课标的无穷魅力。在此,我愿将自己的点滴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感悟一: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课前组织学生利用自己生活中的一些资源(如挂历、台历等),进行广泛的调查和资料搜集,并按以下问题进行整理:①一年有多少个月?②哪几个月有31天?哪几个月有30天?2月的天数固定吗?有什么规律?③2月有28天的这一年叫什么年?2月有29天的这一年叫什么年?④平年和闰年相差的时间有什么规律?它们与公历年份有什么关系?⑤你知道怎样才能判断出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⑥平年全年有多少天?闰年全年有多少天?⑦你还知道有关平年和闰年的哪些知识?这样一来,由于课前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在课堂上我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汇报,使学生在讨论和汇报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

又如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由于学生早已接触过钟表,对自己起床、上学、睡觉等作息时间已比较熟悉,有了一定的时间观念,所以设计时要首先对学生进行调查,看学生对钟表了解多少,然后再根据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的多少进行备课。我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已经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部分学生知道有60个小格,大多数学生会认整时刻。对此,我的课堂教学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仔细观察钟面,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②把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位听,把你的问题说出来让大家听听。③大家共有哪些发现?共提出了几个问题?当同学们把他们的发现和问题归纳整理后,我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并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①怎样才能知道1分钟和1小时?②几时几刻怎样认读?③时和分是什么关系?④时刻的数学表示方法是怎样的?由于时、分的认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我的教学设计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已知,所以这节课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确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结合,不仅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特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用收集到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感悟二: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必须同步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反映必须借助语言才能进行表达。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指出:“语言是思维的一种工具,是和思维密切联系着的。语言获得发展时,儿童的思维和智能就能推进到更高的水平。所以语言的发展标志着儿童智能的发展。”新课标也特别强调了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呢?我的体会是每一节数学课都要突出这一能力的培养。我教一年级的时候,曾经让学生每天用数字说一句话,如:我家有3口人;今天我6点起床;我花5角钱买了一枝铅笔;我们班共有52名学生;我们的校园里一共有9个宣传栏,等等。通过这样的数学句子训练,使学生对数字产生兴趣,并初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字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后来我又让学生尝试用数字说几句话,如房倩兰同学说:“今天我6点半起床,7点吃饭,7点半上学。”吕一凡同学说:“今天上了2节语文课,我回答了3个问题,还给大家提出了1个问题。”……一年级的用数字说话练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为以后的应用题教学打下了基础。如在教学第三册乘法应用题时,我没有按照先出示应用题再出示相应图画的传统教法,而是直接给学生一幅图画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幅图画的内容并设计出数学问题。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大胆设计,踊跃发言,表述得体,可见其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我指导学生尝试写数学日记,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事物,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这一开放、活泼的学习形式很快得到同学们的赞同。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同学们的数学日记有了很大进步。下面是部分同学的数学日记摘抄,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数学思维与数学表达能力的发展。

陈燕同学的日记:

1月30日 星期四 天气 晴

今天上午我和爸爸、妈妈、姐姐、弟弟去姥姥家。我和姥姥家的哥哥一起玩,吃午饭的时候,要分筷子,我想了想:1双筷子有2支,姥姥家有10个人,舅妈家的娃娃才1岁不会用筷子,那么一共要拿几支筷子?去掉小娃娃,就是9双筷子,2×9=18,18支筷子。我的生活里有好多数学问题,这是其中的一个。

2月5日 星期三 天气 晴

今天回家的路上,我拔了一些一根一根的东西,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我拔了50根,弟弟拔了30根,我朋友拔了20根。加在一起共有多少根?我算了算,50+30+20=100根,我知道了,一共是100根。

谢旋同学的日记:

2003年2月28日 天气 阴

今天,下雨了。回家一看,桌上有好几本新书。我数了数,一共有7本。其中有3本《我们爱科学》,2本《当代小学生》,2本《少年大世界》。我算了算3+2+2=7,正好是7本,啊,我有7本课外书了。

2003年3月22日 天气 阴

今天,我去上学,路上我看见路旁有2行树,一行7棵,2行多少棵?我算了算,2×7=14(棵)。然后我又数了数,正好是14棵,哎,我算对了。一路上我很高兴。

来到学校,操场上有打扫卫生的,也有玩的。我数了数,有15个同学打扫卫生,有20个同学在玩。我走到教室给同位编了一道应用题:操场上有15个同学打扫卫生,20个同学在玩,操场上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这些日记看上去很幼稚,但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却是非常可贵的。因为数学日记为他们打开了一个展示自己数学思维和数学表达的世界,这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是它们的幼小心灵与复杂生活的真诚对话。

感悟三: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

在传统的观念中,课堂是教师的领地,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教学活动是由教师主宰的学生被动学习的过程。新课标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服务的,课堂学习是学生整个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从只注重知识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

为了实现新课标的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改变自己的角色意识和教学行为。如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1.游戏引入

游戏1:同桌右边的同学开花店,左边的同学是顾客。花店先购进20朵红花(拿出20张红花卡片),顾客去买花。根据这一游戏每个同学编写一道应用题。学生很快编出:花店有20朵红花,卖出15(13、10、11、16)朵,还剩多少朵?

游戏2:花店现在有20朵红花,10朵黄花。顾客要买24朵花(买什么颜色的都行)。根据这一游戏每个同学再编写一道应用题。这次出现了下面几种编法:(1)花店里有20朵红花,10朵黄花,卖了24朵,花店里还剩多少朵花?(2)花店里有20朵红花,10朵黄花,卖了10朵黄花,14朵红花。花店里还剩多少朵花?(3)花店里有30朵花,卖了10朵黄花,14朵红花。花店里还剩多少朵花?(4)花店里有20朵红花,10朵黄花,卖了5朵黄花,19朵红花。花店里还剩多少朵花?

2.问题解决

①游戏1的应用题怎样解答?游戏2的应用题你会解答吗?试着把自己小组的应用题解答出来。②比较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3.知识巩固

认真阅读课本14页的例1,然后完成“做一做”的题目,说一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解答。

4.在实际生活中你能发现类似的数学问题吗,把它编成应用题,再解答出来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就应该努力创设一种生活的情境,使课堂变为学生数学生活的一个部分。只有这样,才会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和神秘感。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近数学,喜欢数学,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感悟四: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一理念呢?传统的数学教学一般由教师设计问题、提出问题,不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要改变传统教学的这种现状,就必须强化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善于思考,善于提问。如教学“加法的演算”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学习了用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进行演算后,有什么想法?有一个学生说:“我认为这种方法不好,因为调换了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不一定就能算对,比如说8+7=15,可有的同学把它算成14了,就是再算7+8它还是算成14怎么办?”学生的这种想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加法的演算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即用减法进行演算,但是用减法进行演算的方法编排在三年级学习。看到自己的学生不迷信书本上的知识,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从心里感到高兴。我借机启发大家:能不能想出一种比课本上更好的方法?同学们都很有兴趣地思考讨论起来,结果还真有一部分同学想出了用减法进行演算的方法。

又如,我教“连加”一课时,出示的题目是:88+97+105=?,学生汇报计算形式时出现了以下几种竖式:

我让学生比较以上三种算法,分析哪种方法比较好时,一部分学生认为第三种方法比较好,因为这样列竖式不仅方便,而且不容易算错,而第一种方法虽然写起来方便,但容易算错了数。第二种方法写起来太麻烦。我听了他们的意见后说:你们的想法很好,我们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可以吗?另一部分同学说:第一种方法好,因为这种方法最简便,课本上也是这样介绍的。说到这里,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课本上介绍的方法就一定好吗?这种方法每一位都要有三个数相加,很容易做错。第三种方法把三个数相加变成两个数相加,不容易做错。这时其他同学也加入到辩论的队伍中,争论相当激烈。

我想,到底哪种方法更好可能会因人而异,也不是问题的关键,重要的是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而且还养成了不迷信教科书、独立思考的科学的学习态度,而这种善于思考和敢于提问的态度将是学生在今后的求知道路上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有用的东西。

感悟五:没有主动探索就没有发现和创造

任何的学习活动都应该是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因为只有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新的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一切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发现、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减法的验算”一课时,我首先提出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知道自己的结果是正确的?”学生由于学习了加法的验算是把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因此他们自然想到了减法的验算能否也互换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通过尝试,他们发现:减数和被减数的位置是不能调换的。怎么办呢?我启发他们认真分析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关系,很快就有同学发现用“被减数-差=减数”的方法可以验算。但有的学生认为用减法来验算减法效果不好,于是他们继续讨论。很快他们又发现了“差+减数=被减数”这一关系。最后大家总结出减法的验算方法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减法验算法,一种是加法验算法。而比较这样两种验算方法,他们又发现用加法验算法比用减法验算法效果更好。结论得出后,有的同学又联想到加法的验算,并且自然把加法的验算和减法的验算联系起来了。大家讨论得越热烈,新的发现也就越多。一节课下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知识是有限的,我们教材的编排也是有限的。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教师用教材来教学生们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美,充分发挥数学的应用价值,而绝不是简单地教学生学习教材。所以我们必须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引导我们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大胆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

标签:;  ;  

学习新课程标准认识新理念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