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教学融入当代名老中医经验的探讨论文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融入当代名老中医经验的探讨论文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融入当代名老中医经验的探讨

刘晓芳,王博瑶,周波,李德杏,王蕾,赵健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摘 要: 中医各家学说课程是由任应秋教授创立的中医学专业学生后期提高课程,对构建学生中医思维有重要意义,而当代名老中医经验的融入,更便于学生继承好古代中医药经验,理清学术发展的源流,对今后中医职业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也符合党的十九大“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精神。

关键词: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当代名老中医经验

一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融入名老中医经验的意义

“中医各家学说”是阐明研究和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历代著名医家的主要学说、思想、临床经验,以及围绕其学术思想而形成的主要学术流派的一门学科[1]。它是中医学专业学生基础课程之后的综合性提高课,又是继续钻研中医古籍、提高中医临床及科研能力的入门课,对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和传承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当代名老中医的经验,相当于现代“各家学说”,他们各有所长,各具特色,但大都能看出古代名医的影子,与古代名医的经验一脉相承。而且名老中医的临床水平代表了当代最高层次的中医临床水平,在中医各家学说的教学中融入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认证及治疗能力,特别是对于慢性疑难性病证尤为重要。对名老中医传承能力的培养能够增加中医专业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中医临床实践的自信心,开阔医学视野,解决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衔接的问题。在中医专业学生中培养其对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能力,使得学生可以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中医疗效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临床和科研兴趣,提高其理论和临床能力。

二 在各家学说教学中培养传承当代名老中医经验的方法

(一) 课上典型医案学习

医案是综合性诊疗过程的体现,对医案的有效分析,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评价能力,也符合当今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些栩栩如生的医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名中医整个辨治过程。正如张山雷在《古今医案评议》中说:“多读医案,绝胜于随侍名医,直不啻聚古今之良医,而相与晤对一堂,从上下其议论,何快如之!”[2]

患者男性,23岁,摔伤致右肩关节首次前脱位,伤后3 h来诊,查体见右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受限,肩关节前方轻度压痛,前抽屉试验(+),右肩皮肤感觉肌力无异常,遂行肩关节超声检查。见图1。

目前常见的传承的方法也包括整理和研读医案[3],所以在各家学说课程的学习中,有选择地指导学生分析当代名中医医案,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当代名医对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的传承,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发挥经典指导临床,融入临床的重要作用。而且一则完整的中医医案除详细记录病证外,在明理、认证、立法、处方、药物配伍、剂量及随诊加减变化中,都包含了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四诊八纲、方剂药物等全面知识[4],是中医思维的最好体现。

例如:介绍易水学派张元素对药物的分类和李杲的升阳散火的用药法度时,可以结合国医大师刘尚义治疗喉癌术后失音的医案。刘老对风药的运用颇具经验,临证尊古而不泥,圆机活法[5],非常值得学习。而张元素对风药的解释只留下很简练的文字内容,李东垣在补脾胃泻阴火的治疗中不乏对风药的纯熟运用,但其论述古奥,不容易理解。而刘老从风证“无中生有”,到治病“有中化无”,将风药的使用发展充实,再加上有实际医案支撑,使理论和实际密切联系。故介绍张元素、李杲时,穿插刘老治疗验案,有助于理解其理论,更增加了古代大家思想的亲和力。

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会直接体现出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持。所以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是实行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做到修身立德。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与其它同学和睦相处,不要寻衅滋事,这就做到了核心价值中的“和谐”,又比如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时刻有一颗“法治”的心,在遇到打架、偷窃或者其它违法事件时要主动报案,让法律来处理问题,不要选择避让无视〔6〕。

讨论式学习法的素材不仅局限于医案,还可以结合当代名中医的理论,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任应秋先生也指出:“中医的创新在于中医理论的创新”。可以在一个单元结束时,让学生寻找和所学知识相关的当代名中医理论传承或创新方面的资料,学习他们是如何传承中国古代优秀经验,还可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路。如介绍汇通学派时,对如何看待中西医的关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以结合邓铁涛邓老的经验。邓铁涛教授是名副其实的铁杆中医,但这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盲目排外。邓老提出中医也要进步,要与西医求同存异,取长补短[6]。再如国医大师孙光荣,通过系统的对比中西医的优劣差别,得出两者之间在学科属性、医疗模式、诊疗思维、发展特点、治疗特点五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7]。通过这样的比较,说明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他们的契合点,使医学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所以中医西医不可偏废,只是如何整合的问题,也可就此观点让学生展开更深层次的讨论,各抒己见,基于对中西医更加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 融入讨论式学习法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时间里,我们可以看到,景观建筑设计中对于传统文化的融合并不是很多,人们似乎都在追求现代化、高科技的东西,建成的景观大都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体现与展望。然而在近两年,传统文化在广大民众当中掀起了一股浪潮,人们开始挖掘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是将传统文化与景观建筑设计相结合,因而,一大批散发着传统文化气息的景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三) 运用网络课堂教学的方法

在网络课堂中,有经验的教师能较好地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运用各种手段与学生交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适当运用一些特殊文字、动画、图片、录像甚至视频,用语调、眼神、动作、表情帮助学生理解[8]。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更加重要。现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教师可以整合一些网络信息,如当代名医的视频资料,鼓励学生课下观看,这些视频有关于医学理论的阐发,有关于医学实践的实录,更有对于医德的传递,不仅对学生专业知识有提高,甚至对人格的培养都大有裨益。

还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将录制好的视频或音频资料上传至网络平台,组织学生收听、观看,之后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课上派小组代表对网络资料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分享,由教师组织学生再进行深度讨论,这样头脑风暴式的碰撞,往往会大大激发学生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 树立传承意识

任应秋教授曾感叹中医“传承未解穷薪火,侈口创新缘木求”!可见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名老中医本身即是传统的继承者,又是中医学术理论的创新者,是后学之榜样。同时,作为一名医学生,有责任主动继承历代智者的经验,使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快速成长,以中医药事业发展为己任,才能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才能为大健康时代服务。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好名医经验,更要培养他们如何继承好这些宝贵经验,有了好的传承方法,中医事业一定能发扬光大。

(二) 加强中医思辨、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医学更是如此。打好基础,学习具体中医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树立批判性继承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面对新的挑战。批判性继承即将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反思后再继承,这是创新创造性的继承,而当代名老中医正是思辨、创新的楷模。从名老中医经验入手,探究其传承脉络,会成为中医专业学生打开中医宝库的钥匙。

总之,中医各家学说是中医学的传承创新史,结合当代名中医的经验,更加延续了这部历史,为中医事业培养人才,使其薪火传承,是每一位中医药学科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张星平,赵琰,安冬青,等.加强重视“中医各家学说”学科建设[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08):520-522.

[2] 张山雷.黄墙朱氏私立中国医药学校编制课程商榷意见书(续)[J].中医教育,1989(2):37-39.

[3] 王丹妮,陈莉华,蒋自强,等.研究生教学中加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能力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02):4-5.

[4] 王霞芳,林洁.研学中医医案是流派传承人习得名师学术经验的最佳途径[J].中医儿科杂志,2019,15(02):8-11.

[5] 吴曦,冯全生,刘尚义,等.国医大师刘尚义风药分类及运用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08):3385-3389.

[6] 毛德西,禄保平,张海杰,等.邓铁涛谈中医传承与创新[J].中医学报,2014,29(5):659-660.

[7] 陈元,何清湖,孙光荣,等.国医大师孙光荣论中西医学文化的比较[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7(11):1181-1183.

[8] 王博瑶,周波,邱喜龙,等.基于高校“网络课堂”教学方法的一些认识[J].教育教学论坛,2018(05):189-190.

本文引用格式: 刘晓芳,等.中医各家学说教学融入当代名老中医经验的探讨[J]. 教育现代化,2019,6(74):191-192.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4.081

作者简介: 刘晓芳,女,天津人,中医医史文献学博士,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 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代名家学术思路及临床经验;周波,男,天津人,博士,中医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从事中医各家学说相关教学、科研、临床工作,研究方向:历代名医理论与临床经验研究、中医文献数字化;李德杏,女,历史学博士,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国医学史教研室 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医学史;王蕾,女,天津人,中医医史文献学博士,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国医学史教研室 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医学史及中国历代名家学术思路及临床经验。赵健,男,中医医史文献学博士,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国医学史教研室 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医学史。

通讯作者: 王博瑶,女,中医医史文献学博士,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 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代名家学术思路及临床经验。

标签:;  ;  ;  ;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融入当代名老中医经验的探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