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经济学”的展望_经济学论文

“中国学校经济学”的展望_经济学论文

对“中国学派经济学”的期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派论文,中国论文,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学派经济学”作为一个具前瞻性的命题,无疑将会在专家学者的磨砺激荡中得到越来越清晰的论证,并成为共同创造中国经济学新气象的一种期盼。应该说,命题的提出富有挑战性和建设性,表现出理论界勇于直面时代变革,作有力度的回应。

世界正为之瞩目的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变革,于本土为前所未有,于世界则任何既存发展模式都莫能越俎代疱。它是古老中国的自我蝉蜕与再铸辉煌的创造性钜举,既非常独特,又决非是飞碟式的“天外来客”,唯其独特,推进这种变革成功并升华为理论系统的经济学必具有世界性,具有世界别的学派无可替代的独特的学术价值,因为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它必然是从融贯古今,会通中西的广阔背景中走来,采撷精美、融注创造,由融通超越而挺拨独秀,成就一种“四通六辟,自成一家”的博大气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学派经济学”的提出是富有前瞻性的。

作为从事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我,对于该学派应包容的经济学理论内涵自是不敢置喙,为表示对该命题提出的关心,在此想表达一种期待,也算是为这场讨论敲敲边鼓。我期待中的“中国学派经济学”将是何等的规模和气概呢?我想到的有──

“中国学派经济学”将是一种极富竞争性的群体创造。我们期待的不是出现一种独尊的经济学派,而应该是各具特色和个性的经济学理论相互激荡又相互兼融的气象。应该说,“学派”的成立且被认同的条件是苛刻的,再加上中国向来缺乏“学派”崛起的历史传统,它的诞生很可能要经历“千呼万唤”,绝难一蹴而就。即使成立了一种被认可为主流的学派,正像国外所熟知习见的,也不可能臻善臻美,总是会遭到各种诘难。实践中也常功不掩瑕;何况,学术史也一再证明,一个学派可以领风骚干一时,却终究要为后来者所超越。当今中国绝不愁学派太多。因此,在我的理解,所谓“中国学派经济学”,将是中国经济学群体创造的一个概括。

“中国学派经济学”的创造将会在充分开放的健康心态下展开。它必因兼择百流而成大规模,又因高度宽容而形成热烈争鸣的气氛。毋庸讳言,现今学术界(不只是经济学)缺乏浓厚的争鸣诘难的气氛,偶有一点驳辩商榷,便大惊大怪,也极容易掺入情绪、门户的杂质而演成不愉快。探索与争鸣,是催促“中国学派经济学”诞生不可或缺的条件。重要的是应该培养起一种健康的开放心态;既坚持独立创造,不依傍成见,敢于突破;又应该充分尊重别人(包括前人、西人)的创造,不自持门户,拒批评于千里之外,古人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为着共同的目标,可以意见激荡,对峙而角胜,但也应该为着追求真理而勇于随时修正错误,吸纳真知,心态是平和而宽厚的。

“中国学派经济学”是最具历史感的。历史感是一种参伍错综而通其变的智慧,是一种究天地、通古今的长时段、大局面的思考。首要的是对中国特殊的国情必须有一种真切深邃的历史通感。“中国学派”的生命力必来自于这种历史感的把握,故能切入中国历史的长时段,继往开来,再造新的天地。这里,我希望经济史学者能积极参与,以一种新的精神重新反省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期与“中国学派经济学”的创造汇聚。与此同时,很有必要加强对外国经济史的考察,特别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各种不同类型“过渡性”的历史考察和研讨。“后来者居上”,然而后来者只有充分体察了前行者的全部历史经历(成功的、失败的),才会变得更聪明。

“中国学派经济学”将站在社会全面谐调发展的高度去架构经济发展模式。本世纪以来,经济学如同其他社会科学,也越出了纯经济学的狭隘天地,日益加强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文化学乃至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融通渗透。在中国,人口众多、国土广裘,历史上长期发展不均衡的态势,使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不更多地关注社会的谐调全面发展。经济的效率与增长速度,是它必然关注的目标,但如果经济学家头脑中不存有社会学家高度关注社会“整合”与“冲突”的心思,经济之外的非经济事实将会对他们的理论模式发起挑战。“中国学派经济学”将不会像日本学者如今反省检讨的那样,走片面迷信“GNP”的冤枉路(小川睛久与沟口雄三语),而会在充分过滤中国全面变革(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变革)的各种必要条件,也足够预计到可能有的各种变异因素,从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宏观关照中作出最佳的模型选择。

标签:;  ;  

“中国学校经济学”的展望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