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柏塘镇柏塘中学 516148
摘 要:在农村中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探索与农村教育现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面对农村中学古诗文教学的现状,探索以情境教学为主线的古诗文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农村学生主动地融入到初中古诗文情境之中,在古诗文情境之中感受美、领略美和体悟美,更为深入地领悟和品味古诗文,提升农村中学古诗文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农村中学 古诗文教学 问题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农村区域是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为了实现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要全面分析农村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古诗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和情境教学方法,更好地提升农村中学古诗文教学的效果。
一、农村中学古诗文教学的问题分析
1.教学模式相对简单
农村中学古诗文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师大多将古诗文教学作为程式化的教学,只是让学生进行古诗文的背诵、默写,这种模式化、简单化的古诗文教学使古诗文丧失了自身的情趣和价值,降低了中学古诗文教学的地位。
2.缺乏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农村中学古诗文教学之中,尚未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大多数学校也没有图书馆以及配套的多媒体设备,教师还仍旧采用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电教室大多成为了一种摆设,在软件应用方面也缺乏应有的重视,仅仅将其作为新思路、新理念的一个印证而已。这就使学生的古诗文学习缺少兴趣,无法与古诗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难以体味古诗文的内在美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农村中学古诗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在农村中学古诗文教学中,农村特有的人文环境为古诗文的情境教学提供了可行的空间,这是由于农村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大多贴近古诗文的切入点,农村中学生可以极其普遍地接触和亲近大自然,接受大自然给予他们的馈赠,感受那似是而非的景物,在时光流逝、空间转换之中,体悟古诗文文学作品,理解古诗文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内核。
1.运用情境教学法,引领农村中学生感受古诗文内核
(1)展现生活情境。在农村中学古诗文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入到自然生活情境之中,与生活内容相贴近,将生活中的典型场景提炼出来,使之唤醒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好地体悟古诗文文学作品。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场景,设计相关的情境导入:人们所熟悉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描述在佳节之时远离家人的内心思念之情。我们可以想象佳节之时,观赏天上的明月,假若无法在此时与家人团聚,则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愫?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之下,自然地联想到失落、思念、惆怅的内心情愫,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文本之中苏轼的仕途不得意的心境之中,融入到这首古诗文特有的境界。
(2)扩写描述情境。在农村中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掌握诗歌的语言艺术形式,要充分意识到农村学生对语言接触方面的不足和缺陷,积极引导他们搜寻身边的材料,把古诗文中涉及的场景、创作背景、写作技巧等内容,加以整理、归纳和筛选,获取古诗文扩写的素材,融入到古诗文的扩写与再创作之中,更好地描述诗文意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借助于音乐渲染情境。在农村中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音乐,使之与古诗文相联,使古诗文更富有韵律和节奏之美。由于农村生活相对单调,学生的课外生活难以实现更多的拓展,为此,在农村中学古诗文教学中融入音乐,可以极大地调动农村中学生的古诗文学习热情,使农村中学生内心涌动起起伏变化的情愫,产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强烈期盼。
2.全方位地创设古诗文情境
(1)知晓作者的背景知识,达到知人论世。为了使学生深入地把握不同的古诗文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和知晓作者的生活背景,将古诗文作品与作者的生活背景相融合,实现对古诗文个性化的把握和理解。如:在教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一文中,要有概念性的认知和了解,明晰辛弃疾与苏东坡并称为“苏辛”,并且还要理解辛弃疾是一个多产的诗人,也是胸怀谋略的武将,然而尽管他胸中有万千甲兵,却毫无用武之地,内心是何等压抑和愤慨!
(2)品味语言,实现整体感知。在古诗文的学习中,还要运用扩、补、换、调的方法,理解古诗文的语言,实现对诗文的整体感知。
总之,农村中学古诗文教学要结合农村生活场景的具体特点,引领农村中学生进入到古诗文的情境之中,并将其与生活经验相链接,使学生融入到古诗文的意境之中,感悟古诗文背后所隐含的丰富世界,让学生看到一个多维、立体、情趣化的世界,并在理解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和获悉古诗文所蕴含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知识,使“死”的古诗文变为鲜活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孟岩 延边二中古诗文教学拓展延伸现状调查与分析[D].延边大学,2015。
[2]雒婷婷 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论文作者:陈进步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9月总第2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6
标签:古诗文论文; 农村论文; 情境论文; 中学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中学生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9月总第24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