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站站前广场空间的规划设计与交通引导探究论文_田维

火车站站前广场空间的规划设计与交通引导探究论文_田维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63

摘要:在我国城市高速发展、快速变革的时期,城市空间的建设出现了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铁路客站前广场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如此。火车站站前广场是火车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重要门户,并具有重要的交通集散作用,因此加大力度探究火车站站前广场空间的规划设计与交通引导,对于火车站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火车站站前广场空间的规划设计与交通引导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火车站;站前广场空间;规划设计;交通引导

前言:

近年来,我国铁路客运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站前广场做为城市交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旅客提供了换乘、等候休息、人流车流集散的场所。目前,我国站前广场的现有模式己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停车场地、人车通行、功能布局等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日益显现。因此,适时对站前广场交通空间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站前广场建设的发展趋势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法及对策,以有效解决站前广场交通空间的问题已势在必行。

1火车站站前广场空间的规划设计原则

火车站及站前广场的交通构成比较复杂,是城市交通及治安工作中的重点内容。火车站站前广场的人流量与车流量较大,并且具有一定特殊性,随着火车始发或到站时间的变化而发生一定转变。火车站站前广场也是城市防灾减灾的基本疏散空间之一,科学合理的火车站站前广场空间规划设计能够为旅客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服务,提高旅客的换乘效率,并促进人流及车流的快速疏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城市的交通管理水准。而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社会运行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环境、文化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在火车站站前广场空间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火车站的功能,促进交通引导的顺利实现,因此火车站站前广场的设计应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1)构建高效的站前交通系统。在火车站站前广场空间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对火车站站前广场空间的组织交通功能进行合理应用,构筑合理且高效的交通系统,促进站前广场空间交通引导的顺利实现。尤其是火车站站前广场空间的人流量与车流量较大,若在火车站站前广场空间实际规划设计过程中能够实现高效率集散、交通零障碍换乘,势必能够有效提高站前广场空间规划设计的有效性,对于交通管理和治安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火车站站前广场空间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将动静活动进行合理分区,并完善站前广场相关功能设施,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的停车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此基础上应当将火车站站前广场空间与公交站和长途汽车站进行协调设计,真正实现零换乘,从而切实提高火车站站前广场空间人流疏散效率。

(2)基于当地文化特色开展规划设计,彰显地域性的站前广场形象。也就是说,在火车站站前广场空间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加以全面分析,在站前广场空间的规划设计中体现独特性,与其它广场规划设计成果进行合理区分,并从火车站站前广场风格、自身设计特色以及建筑文化内涵等方面入手,切实通过火车站站前广场空间规划设计来展现地方特色和城市形象。

2 站前广场的规划设计与交通引导

2.1立体分流的交通空间一体化组织

在交通工具的多元化、来往客流与车流量大种类多、人车易相互干扰交叉、与城市交通接驳不畅等因素影响下,中等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空间效能和环境品质往往停留在较低水平。通过运用交通体系结构的立体形式,在垂直方向上分离人车流线,是站前广场实现以空间结构一体化为目的的交通组织的重要途径。广场交通的三维立体分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高架桥分流:在站前广场紧邻站房出入口一侧设置高架入口平台,平台两侧架设立交桥作为车行通道与城市道路对接。车辆上桥后直达入口平台,旅客在此下车便可迅速入站,车辆卸客后沿另一侧桥下行返回城市道路。该方式将车行交通与广场人行交通分离在不同层面,大大减少车流对广场地面区域的干扰,也提升了车行交通的畅通性和便捷性。

(2)地下通道分流:在站前广场地下部分设置供车流行驶的下穿通道,一种是地下通道位于广场正下方,将公交车或出租车等一种或几种车流引入地下通道,与旅客在广场地下层的候车区相接;另一种是地下通道位于广场外侧,与城市道路合并,进入站前广场的各类车流沿地下通道到达广场地下换乘区,城市车流也经下穿通道实现与广场地面过街人流的分离,但下穿通道需设置隔离措施将广场车流与城市车流区分开。

(3)架空层分流:在广场上空架设起与站房二层出入口相接的入口平台和人行通道,而广场车流则在地面层活动。人行通道横跨广场外侧城市道路,便于步行进站的旅客与城市车流的分离。在空中架设起的步行层需充分考虑人性化景观设计,满足来往旅客的行为和心理需求。

(4)地面分流:即在广场地面层划分出或前后或左右的格局进行分流,该方式虽不属于立体分流方式,但在一些客流量小的中等城市较为经济适用,并可作为一种基本方式与其他几种方式结合适用。

(5)综合分流:将上述几种方式中的两种结合起来形成更具适应性、更高效便的综合型分流方式。

2.2与多种交通方式间的高效换乘衔接

随着大城市已步入多模式城市交通时代,与之相邻的中等城市也被纳入城际轻轨的覆盖范围,另外,一些中等城市也开始相继引入BRT(快速公交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站前广场与常规公交(或 BRT)、出租车、社会车辆、城际轻轨等城市内外交通方式建立高效的衔接接驳关系,是推进广场与交通空间一体化的强有力手段。此外,中等城市站前广场普遍存在的三轮摩托车这一交通方式,因其在近距离出行中的便捷性在中等城市受到人们欢迎,然而长期不受重视、缺乏管理的三轮摩托车成为了站前广场区域内交通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在此将也其纳入讨论范围之中。

总体上,换乘方式按照空间维度可分为地面式和立体式两类。中等城市现有的旧广场大多为地面式,因其占地面积相对较大且易致使广场地面交通混乱,故而越来越不适应于未来发展。立体式具有节省地面空间、换乘便捷畅通、流线互不干扰的优势,但缺点在于对中等方式分为轨道站台与火车站台处于同一平面和非同一平面的。

通过对火车站站前广场空间的规划设计和交通引导,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站前广场人流行进速度及方向上的问题,最大程度上避免人流同时涌向城市道路而出现交通拥挤的情况,减少不同流线之间的较差问题,降低各类冲突的发生几率,为不同流线提供安全的运行区,从而推进整个城市的稳定和谐发展。

3 结语

对火车站站前广场空间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和交通引导,并采取有效的引导措施,能够促进公交、出租等多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提高火车站站前人员周转效率,对旅客进行及时、高效的疏散,最大程度上减少车辆之间、旅客之间以及车辆与旅客之间的冲突,切实提高火车站站前广场交通引导的有序性,为城市现代化建设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望.探索我国大型铁路旅客站站前集散空间的建设模式[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3.

[2]刘动.城市铁路旅客站站前广场空间环境复合性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张东旭,陈雷,单鹏宇.营造华丽的城市门厅空间——沈阳北站南广场改造[J].华中建筑,2012(1):39-42.

[4]杨武亮.小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综合利用研究——以平安驿站前广场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3.

论文作者:田维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6

标签:;  ;  ;  ;  ;  ;  ;  ;  

火车站站前广场空间的规划设计与交通引导探究论文_田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