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失土农民转岗培训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党和政府有关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及一些国际组织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新闻界也对不同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报道和分析。然而,从教育角度来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土农民就业的实际问题,相关的研究尚显得阙如,而且,对城郊失土农民进行转岗培训的实际问题,也只能由教育部门的培训实践和探索来回答。因此,这里试对城郊失土农民转岗培训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失土农民转岗培训实践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我国失土农民转岗培训的童义
失土农民实际上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世界性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经济规模的加速扩大,新一轮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大,工业园区和特色园区(如高教园区)的兴起,导致用地需求大量增加,使越来越多的农民的土地被征用,成为“失土农民”。在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去后,“失土农民”就业问题就凸显出来,尤其是城郊农村失土劳动力这个特殊群体,就业形势更是比较严峻。除了少数被正式招工安置的、自谋职业的和领取终身生活费的人外,大量的失土农民受外界和自身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处于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的状态。这些失土农民的生活质量因之受到严重的影响,并成为干扰我国城乡改革发展、社会稳定的隐患之一。
包括失土农民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我国就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关专家学者认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如何加以正确引导、统筹安排、有效转移,是农业现代化乃至国民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键,而失土农民正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当重要的构成部分。劳动力的需求从根本上来说是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状况。从当前的情况看,我们认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产生决定性作用的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这两个基本因素。事实上,城郊失土农民的就业问题,主要反映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一是劳动力供给不足与需求不足并存。一方面企业所需的劳动力明显不足,企业用工的缺口很大,许多岗位找不到合适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大量的社会劳动力处于失业与半失业状态。二是劳动力素质问题,特别是近郊失土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技术技能匮乏,组织纪律性不强,就业思想观念滞后,期望过高等。
如果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当前失土农民就业难的时代背景,那么失土农民素质较低则是他们就业难的内因和关键因素。失土农民的素质不高,限制了就业领域的拓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落后,使失土农民在“失土”之前文化素质就普遍偏低。据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有半数以上的文化程度在小学水平以下,其中还有15.29%的文盲半文盲,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较少,导致失土农民的文化素质先天不足。这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自然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需要,从而限制了城镇非农产业对失土农民的吸纳容量,也限制了失土农民就业领域的拓展。在进城就业的失土农民中,绝大多数从事脏、累、苦、险和低收入的产业,以及拾遗补缺性质的生活服务业等城里人不愿干而退出的工作。在许多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由于市场结构不同,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这就造成城郊失土农民的就业困难。而且面对劳动力市场的这种变化趋势,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
可见,导致征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业信息渠道不畅和劳动者技能不适应企业的用工要求是主要的,而两者中又以后者为制约失土农民就业的首要原因。目前,越来越多的技术性工作岗位需要专门性的技术工人,而不断地淘汰文化素质低下的粗工,这类技术要求给失土农民进城就业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门坎。因此,失土农民想要在劳动生产率高的第二、三产业中就业,从根本上取决于他们素质的提高,而且失土农民转移的行业、转移的地域、收入的高低、工作的稳定以及持续的发展也无不受劳动力观念和素质的影响。即失土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转移;较低文化素质的技术水平限制了失土农民进入高层次行业;教育程度、技术水平与就业的稳定性、工资收入水平呈正相关。
由于就业压力的驱动,抑或说是商品经济劳动力市场内在需求的驱动,已迫使失土农民走上职业技术的学习之路,因此也就迫切需要各有关职能部门把失土农民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等纳入议事日程上来,教育部门在这方面更是有义不容辞的职责。解决失工农民就业问题的专业培训教育,就是对将要进入城市生产过程的失土农民进行岗位职业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现代工业所需要的各种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将要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特殊技能,提高其文化教养和职业道德修养,使他们很快胜任所从事的工作,能尽快适应现代文明的工作环境。一方面,就是解决城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等问题,或者说是如何用合适的对策、模式和方法,对城郊失土农民进行卓有成效的转岗培训,解决他们的显性或隐性的失业问题;另一方面,则是解决城郊失土农民综合素质的教育和培训问题,使他们尽可能快地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心理环境等。从这两方面来看,培训是有相当重要现实意义的,因为这能使失土农民就业困难、收入低、生活无保障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对失土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教育投入和培训,不仅直接能够使农村劳动力得到好处,而且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还具有较高的外部性。生产力体系中最有活力的这一块是人,是人的素质,那么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向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也就成为效益最高的选择。特别是在当前中国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的关键时期,这类职业技术培训也就变得异常重要,异常紧迫。事实上,无论是发展多种经营提升农业结构档次,或者转移农村劳动力,其至关重要的关节点都是农民的素质问题。研究表明,较低素质的劳动力,还严重地影响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根据美国学者盖尔·约翰逊的研究,农村中大量低素质的劳动力增加了向城市转移和管理的成本,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则可以大大减少城市居民对于迁居城市居住的农村人口(包括失土农民)的抵触,而且更能使农村人口尽快地适应城市生活,以及减少城市管理的成本。从这一点上看,对失土农民的素质教育和培训,也是加速实现我国城市化战略的重要条件。
更重要的是,能否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阐释城郊失土农民转岗培训的必要性及其可行性,尤其是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关系到城市化的进程、失土农民自身的健康发展和融入当代社会,而且也解决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日益突出的问题,事关我国城市乡村乃至整个国家建设、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能动的因素,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关键靠人才。我们不仅需要高层次的专门人才,更需要高素质的广大劳动者,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一线劳动者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对城郊失土农民转岗培训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不仅有实践意义,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我国失土农民的特点和培训现状
为了解决城郊失土农民转岗培训问题,理所当然需要对失土农民的特点、现状进行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以及对以后的变化进行测算,这样才能针对当前我国失土农民的培训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或作出相应的对策。一是摸清目前我国失土农民的总量、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的结构情况、地域分布情况,以及今后一段时期里的变化态势;二是摸清失土农民的从业状况;三是摸清失土农民的就业愿望和与之对应的学习要求、学习动力、学习心理、学习能力等情况,为教育机构对失土农民进行针对性的转岗培训需要做好基础准备工作;四是摸清失土农民既不同于普通农民、又不同于一般市民的特点。从而了解他们特有的自身条件、心理品质、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生追求等,因此对失土农民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也将与对农民或城市失业工人的培训不同。
(一)失土农民的特点
失土农民出生在农村,又长期生活在农村,所以他们大都有着较浓的乡土意识,中国农民的传统道德观念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失土农民进城谋生,必然受到现代都市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明显具有从传统型向现代化过渡的趋势。这便决定了失土农民思想、心理的复杂性、矛盾性与不平衡性。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失土农民的思想特点。传统的中国是在农耕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的基本成员是聚村而居的农民,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全部希望所在。而现在,一方面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事实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诱惑,他们在职业流动和社会转型中寻找致富的捷径;另一方面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他们失去了原先十分重视的土地,也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根”,他们不得不长期生活在原先陌生的城市环境中。因此,失土农民普遍存在着恋土与离土的矛盾情结。失土农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正处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但这种转变还远未完成,因而呈现出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参半的边际状态。他们的思想意识、能力素质都还跟不上一般的市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仍带有明显的农村色彩,成为“城市的农民”。
2.失土农民的心理特点。失土农民在从乡村到城市的迁移过程中,一方面摆脱不了乡土传统的影响,重视血缘、地缘关系,信守平均主义、经济上的狭隘功利主义以及心理上的保守和封闭;另一方面又受到城市文明的熏染,接受了现代社会的竞争、效益以及开放等思想观念,由此造成了心理上的二元结构。而且,城市原居民对失土农民或多或少有些另眼相看,这使得失土农民的移民心态十分突出,他们生活在城市中却不为城市所认可,痛苦地徘徊在城市的“边缘”,成为“边际人”,心理上有低人一等的被歧视感。同时,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中国农民的社会心理具有内向、压抑的封闭主义倾向。传统农民在血缘与地缘的圈子里打转,如碰上家人、族人或熟人尚能应付自如,但见到外人或陌生人则局促不安。失土农民来到城市,面对陌生的面孔与环境,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让他们在心理上真正与城市这一外部世界融为一体,还需时日。
3.失土农民的知识特点。由于农村教育的偏失,失土农民原来接受的教育是有限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法制、法规的了解,缺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了解,缺乏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技术等,缺少从事非农产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不能满足许多就业岗位的需求,导致其就业适应能力不强。语言能力是农民外出谋职、生存的重要技能,它是与个人教育水平互生的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由于城市中基本的交流工具是“普通话”,因此失土农民要能在城市中谋职、独立生存,甚至于心理调适,就必须掌握城市社会通行的沟通工具。失土农民由于大多来自于城郊,方言与城市相同或相似,在语言沟通方面与城市居民相对来讲障碍较少,但“普通话”掌握得越好,就越有可能从事较高层次的非农职业。
总之,失土农民的思想、心理等均介于城乡居民之间;相对于一般城市居民,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这些特点是对失土农民进行培训之前要掌握的情况。
(二)失土农民的培训现状
在我国,日趋完善的政策环境与相对宽松的社会空间为失土农民就业与发展创造了大量机会,而如何把握住机会则取决于失土农民素质的高低与适应社会能力的强弱。实践已经证明而且将继续证明,职业技术培训是失土农民从农业向其他产业进行转移(转岗)的最有效和最切合实际的操作模式,也是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最有希望的途径。素质的提高与能力的增强均取决于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之间呈强烈的正相关。因此对失土农民的培训,既是失土农民本身的强烈要求,也是政府和相关部门为提高失土农民就业能力的重要措施。那么我国目前对失土农民的培训的状况如何呢?
1.失土农民的培训意愿。失土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主要在于他们的素质。关于这一点,不但逐渐得到政府、教育等有关部门以及学术界的共识,也越来越为广大失土农民所体会和认识。失工农民在竞争激烈的城市中,往往只能从事城里人不愿干的脏、累、重活,他们比其它农民更深刻地体会到知识和能力的重要。调查显示,失土农民开始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大都有强烈的培训意愿。一方面正是失土农民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转岗就业压力的驱动,抑或说是商品经济劳动力市场内在需求的驱动,才迫使他们走上了职业技术培训之路。也可以说,失土农民由农民、粗工向技术工的转移,是市场经济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必然结果,也是失土农民的一种极其尴尬、极其被动的选择。另一方面。除了就业方面的压力之外,本身也是驱动失土农民参与职业技术培训的基本原因。从事技能要求较低的售货、搬运、清扫等粗工职业,职业极不稳定,更重要的是工资低,技术工却恰恰相反。何况从事技术工种的失土农民,有很强的职业荣誉感和人格满足感,这种心理对失土农民中的青年有巨大的吸引力。失土农民唯有通过接受培训,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技能水平和职业应变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总之,失土农民寻求利益最大化和发展空间的内在动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都促使他们去接受转岗培训。
2.失土农民的培训现状。失土农民自身素质不高,根源还在于农村教育投入太少以及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视不够。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对农村教育的实施和研究开发投入严重不足,对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术培训工作更是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的地步,即使已经开展的很少的农村人才培训,其培训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实际的现象。因此许多失土农民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培训先天不足的问题。可喜的是,在我国许多地方,对失土农民的培训已重视起来。失土农民学习职业技术的方式总括起来有三种。第一种是参加技术培训班,掌握一定技术后,就可到相应企业去从事相应的工作;第二种是实现技术转让,转让时多数实行包教包会;第三种是采用师傅教学徒的方式传授专业性技术,由于一些失土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技术市场的购买力明显短缺,出不起培训费,不得不采用学徒方式学习技术。同时,上述三种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它完全是自发形成的,缺乏有力的沟通和引导;其二,它的培训层次和培训方式也过于简单,特别是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提升的理论后劲。当前失土农民培训最大的困难是缺乏领导,缺乏规划,缺乏统一,缺乏资金。
3.失土农民的培训机构。在现有的教育框架内,失土农民的培训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各大中城市对于失土农民教育的开展,从整体上看,处于自发、分散状态,远远滞后于实际的需求。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尚未出台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影响培训机构的运作和发展;另一方面从教育机构本身来看,要实现自身的变革。城市培训机构要充分认识到失土农民培训的需求,特别是城市社区成人教育,必须考虑整个社区的教育需求,将社区内的成人(包括失土农民)全部纳入自己的教育服务范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地区间比较利益的存在,将以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速度和规模扩大着失土农民在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人口中的比例。城市培训机构如果将潜在规模的失土农民置于自身之外,无视其广泛且持久的教育需求,则无异于自己缩小自己的发展空间。要将流动人口纳入城市社区成人教育的范围,这不仅是因为失土农民需要城市培训机构,而且也是因为城市培训机构同样需要失土农民。失土农民接受城市培训机构的培训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城市培训机构满足失土农民的培训需求,不仅寻找到自身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而且也实现了自身的变革。失土农民培训的开展必将给城市培训机构注入生机与活力,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对失土农民进行培训的相关措施
如上所说,要解决失土农民就业难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要提高他们的技术素质、岗位职业能力和经营能力,使他们在脱离农村后,能依靠自己的实力实现就业,这就涉及到对培训的对象、项目、内容、技术、方法、时间、地点等因素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对城郊失土农民进行培训,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和完成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遵循失土农民培训的原则
在对失土农民进行培训时,为更快、更好地达到培训的目的,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培训机构应当遵循一些培训原则,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下三个原则:
1.受训者主体原则。由于失土农民的培训是一种成人培训,目的是提高他们转岗就业的胜任水平,因而,在培训中应该以受训者——失土农民为主体,就是从他们的需要和他们的特点出发进行培训,而不是从培训单位自己的愿望、需要出发;就是承认失土农民是培训过程中的认知主体,他们通过感知、筛选、归类、概括、搜集、重组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和学习活动对外来的教学信息进行加工与融合,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自身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比如在选择培训项目时,如何从失土农民的现实出发,考虑选择那些周期短、投资小、实效强、收益大的项目。比如在培训方式上,应运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特点的参与式培训方法代替那种满堂灌,教师讲、受训者听的被动传授式的传统培训模式。为此,培训教学基本要素的功能和彼此之间的组合关系,将通过以受训者为中心进行组合,形成与传统培训模式不同的新型的培训教学功能结构。
2.能力原则。能力原则简言之,就是通过培训让失土农民“学会做事”。失土农民培训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他们就业的能力,提高他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很显然,失土农民培训的目的必然落到具体就业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正好体现在对能力的培养上这一客观事实。能力是素质的外化,失土农民的能力是指工作能力,这也就是招收他们的企业所需要的业务能力。强调能力培训并非忽视知识培训,也不是否定素质培训,相反是更能体现素质培训的实质。对于失土农民的培训,不能对他们的能力提出过高的要求,而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使培训后失土农民的基本能力,大多数是操作型而非智能型,是从业型而非创业型,是职业型而非社会型,是复合型而非全能型。但也不能持应急的态度,在观念层面上,须由传统的视培训为“文化型”、“即时型”向“素质型”、“战略型”方向转移,把失土农民培训视为权宜之计转变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视为全面提高失土农民素质,促进教育、经济互动的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任务。
3.职业指导原则。失土农民的培训就现实的目标而言,主要是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选择职业,并为就业作好准备。因此在培训时,职业指导是学习者的先导,同时又因其关注个体的职业转换而具有终身教育的特点,应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客观地了解自己并正确选择职业,是失土农民的培训成功的重要前提。对失土农民的培训,要求在职业选择上提供科学的导向,扭转片面追求高收入等而不顾及自身的特点是否与职业的素质要求相一致的倾向。职业指导原则更多的是指在了解个体基础上的心态引导,这对培训人员素质有特殊的要求,这是关系培训在失土农民对未来的职业选择中是否科学的重要因素。要向失土农民客观地告知其自身的素质以及其他个性特征,并向其传递相关专业、产业的现状、前景预测以及职业的特点,对所需人员的素质要求等。培训必须客观、科学、具有预见性和发展性,才能产生能动的效果,真正起到帮助失土农民正确择业的作用,以满足其职业转换的需要。
(二)建立失土农民培训体系
失土农民培训并非权宜之计,而是在相当长时间里要进行的系统工程,它是与我国城市化进程紧密相连的。因此,为搞好失土农民培训工作,应当建立结构合理、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失土农民培训体系,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和培训教材必须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建立失土农民培训体系过程中,对于其中的教育资源,可按照“规模办学、分层布局、区域集中”的原则,采取同类合并、优势互补的办法,逐步整合各类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组建培训集团,统筹规划和实施教育培训任务,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消除各自为战,重复投入,多头培训的不良现象,使失土农民等职业培训取得广泛的社会基础。但失土农民培训体系并不仅仅涉及到培训机构,在建立失土农民培训体系中,失土农民的特点(包括素质特点和成人特征)及其教育需求,也都应成为考虑的因素。
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失土农民培训体系应具备以下特点:自主性、灵活性、市场化和社会化。自主性是与失土农民的成人特征相连的;灵活性是指培训体系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需要及时调整策略,更好地满足培训需求;市场化可以使培训体系运行充满生机与活力;社会化即在于充分调动培训体系的积极性和失土农民的自觉性来接受培训和参加学习。根据以上特点,失土农民培训体系,应以失土农民自主自治为基础,以自我提高、自我发展为主要推动力,以满足失土农民转岗需求为宗旨,以协调、服务、指导、实施为主要职能。
失土农民培训体系在我国还没有先例,但可以考虑由以下几方面组成:(1)失土农民培训联合会;(2)培训中介组织;(3)培训学校;(4)教育行政机关。失土农民培训联合会是失土农民的自治组织,由具有学习需求的失土农民个体自主、自愿参加。其主要职能是,通过培训中介组织搜集教育信息,帮助失土农民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并与培训学校建立业务联系,以使失土农民接受培训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培训中介组织作为中介型服务机构,在失土农民培训中起沟通失土农民和培训学校、相关企业的桥梁作用。培训学校是失土农民培训体系的重心,失土农民培训如何开展、效果怎样,它起着关键的作用。教育行政机关在失土农民培训体系中起统筹、协调、指导的作用。失土农民培训联合会是基础,培训中介组织是桥梁,培训学校是重心,教育行政机关是统领,四者缺一不可。采取以上的组织形式,可以使失土农民培训更有成效。
(三)进行培训内容、形式和方法的创新
针对失土农民素质和就业的实际情况,失土农民培训应充分利用原有教育资源兴办培训学校,开展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这是为失土农民转岗准备条件的重要途径。
1.培训内容。坚持以学习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学习和掌握生产实用技术为重点,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提高失土农民的就业基本素质、职业技术素质和综合文化素质。
一是就业基本素质培训。对失土农民进行就业意识、择业指导等方面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念,了解掌握择业方法和途径;培养新的意识和观念,如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价值观念、法律观念等;提高失土农民的文化教养和职业道德修养,以及相关(比较广义的)的现代企业规章制度,使他们能尽快适应现代文明的工作环境。
二是职业技术素质培训。根据当地产业结构特点,以开发人力资源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项目,对失土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相关技术与综合素质,以适应当地经济和用工单位的要求,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率。培训范围包括实用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要拓宽职业培训的知识和技能领域,不能只培训炒菜、理发、缝纫等传统技术,还要适应新形势,培训能操作设备、会用电脑和懂经营管理的中高级人才,使失土农民掌握现代工业所需要的各种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将要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特殊技能。
三是综合文化素质培训。在失土农民中加强思想建设,引导失土农民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提高精神境界和道德素质。加强法制观念和公德观念,使他们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安定。尤其要加强“归属感”的教育,淡化失土农民的农村原籍观念,形成对现籍城市的家园意识,增强失土农民的城市归属感和凝聚力,这有利于他们以更长远的眼光参与和支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失土农民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个体心理疏导。如有必要,特别是对部分失土农民,还要进行个体心理疏导教育,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部分失土农民具有压抑的心理特征,生活的艰难、尴尬的处境,加上较低的文化水平,使得他们往往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戴着灰色眼镜看待别人、认知社会,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其自身的就业,更重要的是很容易使其游离于社会之外,不利于社会整合。鉴于此,需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引导、教育他们不失志、不消沉,破除依赖、保守、懒散的意识与习惯,积极向上,自强自立。
2.培训方法。在组织方式上,实行开放的、多渠道、多方式的培训。除了培训机构(独立承办)对失土农民的直接培训外,还可与其他学校和其它机构进行合作办班、委托培训等方式,实施对部分失工农民的培训项目,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要注重企业参与,企业与社会力量的参与是失土农民培训的重要模式,将失土农民培训与企业岗前培训结合起来,有时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在培训方法上,一定要根据失土农民不同的年龄及文化程度、接受能力、择业要求等,采用不同的培训模式和方法,提高培训的效率。针对就业需求开展资格培训、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在培训中,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鼓励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失土农民之间相互学习,从而达到提高知识、技能和创造力的目的。其中菜单式培训和订单式培训,是目前失土农民培训中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
“菜单式培训”就是提供多种培训项目,可供参加培训的失土农民自由选择。这明显体现了受训者主体原则。失土农民可以像进饭馆点菜一样,自由免费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再就业培训项目。菜单式培训体现“短平快”的特点,突破了传统的培训模式,更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失土农民的菜单式培训可由政府出资,实行全免费,并且突出对口帮扶的原则。由于“菜单”上所列出的实用技能一般属于第三产业范畴,所以市场需求很大,失业农民培训后就业率也就高。这样,失土农民不仅能如愿学到技能,而且结业后的工作也有了出路。
“订单式培训”则是根据由用工单位提出项目、并且必须按用工单位要求进行实施的一种培训方式。也就是培训机构主动与用工单位联系,科学设置培训专业,抓住市场需求,与输出直接挂钩,先拿订单,后搞培训,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就对失业农民进行针对性培训。“订单式培训”体现了面向多元化的人力资源需求的培训方式,社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由于这种培训方式直接与工作的出路挂钩,因此失业农民培训后就业率当然就高。
另外,在当前信息时代,在培训失土农民培训方法上应当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如电视、互联网等,建立多元培训课程体系。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远距离教育手段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应注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失土农民培训中普及和应用,构筑失土农民培训的远程教学和管理专业平台,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和使用互联网,组织落实一批适应需要的现代远程教育应用项目,利用光盘和网上资源提高培训质量。
(四)失土农民培训政策的建议
在失土农民培训政策导向上,我国一方面应主动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包括对失土农民的转岗培训),另一方面应采取有效的激励政策,鼓励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包括失土农民主动、自觉参加转岗培训),形成农村劳动力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职业教育培训运动,这是决定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的战略思路,也是失土农民培训的战略思路。目前,失土农民因为文化程度低,缺乏一技之长,就业比较困难,因此,仅仅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远远不够,要促进就业,还必须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以增强他们自主择业的能力。这就涉及失土农民转岗培训方面的有关政策问题,比如失土农民培训学校的建设问题,失土农民培训的经费减免等优惠措施问题(如凡在农民转岗的学校参加初级技能培训的费用全免)、失土农民培训合格证书的通用性问题、失土农民培训后就业的相关政策问题等。
失土农民的收入水平与教育程度高度相关。只要失土农民有就业培训的愿望并符合个人的实际情况,政府应尽量为他们创造条件,有针对性地制定失土农民就业培训政策:如对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劳动力,让他们通过成人教育等方式继续接受高中或中专的学习,掌握更高的文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则开展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使他们在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再掌握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其他那些文化程度低的失土农民则应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多开办一些短期职业技术培训。考虑到有培训愿望的、文化程度低的失土农民数量很多,为充分实现失土农民转行就业,因此可以成立专门的失土农民培训学校,分批、分次地对他们进行转岗培训。
建立失土农民再就业培训基金,再就业培训基金可从土地征用款项与集体资产积累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政府也应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可规定40岁以下的无一技之长的失土农民必须参加就业培训,掌握生产技能。并且为鼓励失土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还可考虑将经过培训作为照顾性工种用工的一个优先条件。从丧失生产资料的这一层面而言,失土农民与下岗职工的性质是相同的。因此,失土农民转岗就业应享受下岗职工的待遇,政府在税收、就业门路等方面给予其政策性扶持。我们也可以像对待贫困大学生那样,建立失土农民培训贷款偿还制度,提供配套的教材和师资,相信这对于发展失土农民培训并提升它的规模和档次,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政府应鼓励企业参加到失土农民再就业培训实践中来。比如根据市场需要,企业定期发布职业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方面的信息,或与培训机构联合,实施“订单培训”,引导失土农民学习,增强他们适应转岗的能力。政府还要鼓励企业对失土农民工进行岗前、岗中的职业技术培训,帮助企业和失土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使失土农民和企业的利益都得到保障。
四、结语
根据我国中长期城市化进程战略目标,我国城市化完全有可能在未来30~40年内完成快速发展阶段的任务,使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按此速率计算,未来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年均提高将达到1.0~1.2个百分点,大约是1978-1998年年均增长速度的1倍左右。这样,“十五”末城市化率将达到36%左右;2010年将达45%左右,因而每年必须有大量农业人口转移。据浙江省估计,因城市化,近几年全省平均每年至少应转移80万农业人口。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土地被征用,大量农民成为“失土农民”,而失土农民就业率又相当低。因此,如何解决征地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推进城市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如何将失土农民的劳动力压力转变成人力资源优势,是今后我国农村教育和城市职业培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只有在失土农民中大力开展农民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大力提倡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团体学习的思想,造成一种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气氛,才能保证失土农民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使城市化进程中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城市建设的人力资源优势。
失土农民培训不但在经济上有现实意义,在教育发展上也有其内在的价值。在商品经济已经规模化并渗透到社会生活每一个细微之处的时代,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广大失土农民追求的最大利益。正由于职业技术可以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因而注重现实利益和急于摆脱贫困状况的失土农民才会对转岗职业技术培训抱有如此强烈的渴望和热情。换句话说,改革开放造就的商品经济和城市化形成的失土农民群体,直接催生并促进了失土农民职业培训教育本身。这在教育上也属新生事物。从运作模式来看,失土农民职业培训教育的运作具有哪些价值规律和教育模式、教育规律等,这都是值得研究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以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速度和规模扩大着失土农民在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人口中的比例,失土农民的培训事业也将随之发展。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预料,对失土农民的转岗培训可能会对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甚至广义的教育本身,作出建设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