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在职青年的网络接触——全国12城市1786名在职青年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年论文,城市论文,全国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众媒介与人们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媒介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也越来越为学术界所重视。特别是在互联网出现以后,大众媒介的阵营中不仅增加了一支新的生力军,同时也极大地扩展了大众媒介对整个社会以及人们行为的影响力。与网络媒介有关的社会研究也成为目前媒介研究中一个新的领域。
通过对这一领域中文献的检索和分析,笔者发现,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一是对网络这一新媒介所具有的各种特征(比如虚拟性、交互性、匿名性等等)进行的理论分析;二是对各类人群在网络接触和网络利用方面现状的经验描述;三是对网络接触所具有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行为和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的研究。
总体上看,相比起大量的理论探讨文章来说,通过收集实地调查数据来描述网络接触与利用现状的经验研究还显得过少。使得有关网络接触与利用对青少年行为和发展影响的探讨显得相对空泛,主观臆断成分较多,缺乏足够的经验证据,影响到研究结论的说服力。同时,在对各类人群网络接触现状的经验描述方面,则还存在下列几点不足:第一,尽管多项调查和统计表明18-35岁的青年是网络接触与利用的主力军,他们占到了网民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7)[1]但是,现有研究却只是较多地注意到网络与青少年的关系,其关注的对象基本上局限在青少年,特别是局限在目前在校的、年龄在12-22左右的中学生和大学生身上。而对于那些已参加工作、已进入社会、年龄在18-35岁的在职青年的调查和研究则十分少见;第二,现有的经验调查多为一个地区、特别是一所或者几所学校范围的调查,所得结果的普遍性具有相当大的局限,非常缺乏全国范围的样本调查结果;第三,比较多的调查结果中,数据分析主要局限于简单的频率分布(即百分比),缺乏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
因此,有关那些已进入社会、已参加工作的在职青年在网络接触方面的经验调查结果和数据还十分缺乏。本文的目的正是希望利用笔者2004年在全国12个城市对1786名在职青年进行调查所得资料(有关调查的详细介绍,可参见风笑天,中国第一代城市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初步描述城市在职青年这一特定群体在网络接触频率和网络利用方面的基本状况,并对不同类别的青年在网络媒介的接触方面所存在的差别进行比较分析,以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增进社会对这部分青年与网络之间关系的了解和认识。
一、城市在职青年网络接触的状况
调查城市为北京、上海、重庆、长春、南京、兰州、新乡、厦门、桂林、鄂州、金华、安顺。每个城市中按照相同的职业类别随机抽取15个单位,每个单位中近似随机地抽取约10名年龄在18-28岁的青年职工。调查采用自填方式进行,总共发放调查问卷1860份,收回有效问卷1786份(见表1)。
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在职青年网络接触的状况。首先,我们把在职青年与网络媒介的接触频率同他们与报纸杂志以及电视媒介的接触频率进行比较;其次,我们将在职青年的网络接触频率与在校中学生以及大学生进行比较;第三,我们将在职青年的上网活动内容与大、中学生的上网活动内容进行比较。
在调查中,我们主要询问了被调查对象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网络的频率(用两种不同的答案,见表2)以及上网的主要活动。同时,为了更好地认识在职青年网络接触的状况,我们也询问了他们接触其他两类媒介的频率。下列表2是被调查对象接触不同媒介的频率统计:
上述结果表明,城市在职青年与报纸杂志、电视以及网络媒介“经常接触”的比例分别为60%、55%以及45%左右;而“很少接触”以及“从不接触”的比例则分别为10%、20%和30%左右。这说明,总体上在职青年与网络媒介的接触频率要略低于另外两类媒介。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网络媒介的出现和发展的历史比传统的报纸杂志和电视媒介要短得多,同时,人们的网络接触还存在着一定的物质条件限制和技术限制(需要有电脑和上网设备并掌握上网方法),所以,在这种现实情况下,目前城市在职青年对网络媒介的接触频率开始与同为电子媒介的电视的接触频率相接近的事实,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的一种趋势。
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一个部分,在职青年的网络接触与其他青年群体的网络接触之间有无差别呢?笔者查找了相关研究成果,发现现有研究结果中,有一些关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网络接触的数据,我们可以将在职青年网络接触的状况与在校大、中学生的状况进行一定的比较。2002年对江西省南昌、抚州、鹰潭、景德镇等4个城市8所学校1056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有68.21%的中学生都上过网,没有上过网的只有31.79%。在上网的学生中,经常上的占26.95%,较少上的占60.91%,偶尔上的占12.14%。”(蒋有慧,2003)[2]2005年一项对山东省2056名中学生的大规模调查表明,接近40%的中学生“平时根本不接触网络”,“大多数中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负担较重,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而且上网受到老师、家长多方面的限制,所以,大多数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比较短。”(孙宽宁等,2006)[3]从这两项调查结果所反映的情况看,中学生群体网络接触的频率明显低于在职青年群体。
有关大学生上网现象的调查研究报告虽然有十来篇,但遗憾的是大部分研究中都忽略了对大学生上网频率这一基本信息的了解。因此这里只能列举有限的几篇报告中相关信息作为分析的参考。2002年一项对沈阳师范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调查表明,“在1652名学生中,上过网的有87.1%,其中有24.7%的学生经常上网。”(王莉等,2003)[4]2003年对广东6所大学2108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拥有电脑的比例为48.2%,“在拥有电脑的学生中绝大部分学生都上网,不上网的学生只有4%,可见电脑与网络对大学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余雪莲,2005)[5]另一项对704名福建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75%的大学生每周上网的时间为5-10个小时以上。”(夏俊丽,2006)[6]由于调查指标的不同,从这些调查资料中我们无法直接比较他们与在职青年网络接触频率的异同。笔者的感觉是,大学生群体网络接触的频率可能与在职青年网络接触的频率相当或者略高于在职青年群体。
上网活动的内容是反映青年网络接触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将调查结果与现有研究中的两项对大、中学生调查的结果进行比较,以便说明在职青年网络接触行为的某些特点。表3是三项调查结果的统计比较。
尽管由于三项调查的样本范围不同、调查问卷中所列的答案类型不完全相同,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回答结果的分布和相互之间的比较。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利用表3中的结果来粗略地了解三类对象网上活动的大致特征。从表3结果中可以看到,相对而言,中学生上网的活动非常集中,突出地表现在游戏、聊天、娱乐和收发邮件上。其他方面的活动几乎没有。这是或许主要是由于中学生受到年龄较小的影响,对网络利用的重心落在娱乐性和交往性上的缘故;
大学生的网络活动最为广泛,对于网络的利用表现得最为充分。既有娱乐性的在线视听,消遣性的浏览信息,也有专业性的查找资料,既有互动性的网络聊天,工具性的软件下载,也有参与性的BBS。2006年在南京进行的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也显示,“聊天、查资料和收发邮件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选择。”“大学生上网聊天、查资料和收发电子邮件的中选率分别高达58.8%,54.1%和50.3%。网络媒体得天独厚的交互性,成为大学生选择网络的主要原因。”(张晓锋,2006)[7]另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报告也指出:“从调查结果来看,他们上网的目的主要是交友(占39.2%)、学习(占30.9%)和娱乐(占22.7%)。”(周树红等,2003)[8]还有调查指出,“此相对应,他们最经常点看的内容的前三位为:音乐/歌曲(66.8%)、电影/电视连续剧(54.9%)、社会/娱乐新闻(42.7%),其后依次为:外语(23.8%)、计算机软件(22.5%)、财经新闻(20.7%)、游戏攻略(20.7%)、专业及学术信息(20.5%)。”(周朝霞等,2006)[9]
相比中学生和大学生上网的上述活动特征,在职青年上网的最主要的活动可以说是浏览各类信息。除此之外,还包括收发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等几个相对基本、相对传统的内容。由此体现出在职青年在上网活动中以了解信息为主,同时,这种以浏览网络信息为特征的网络活动内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职青年网上活动的消遣性、被动性特征。从这一结果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大学生在网络利用上的丰富性、全面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他们在生活中对网络具有了较高程度的依赖性,而相比之下在职青年对网络的依赖性程度可能也相对较低。
二、个人背景因素与在职青年网络接触频率的关系
城市在职青年在网络接触方面的状况既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与中学生、大学生等青年群体相互区别,同时在他们内部也还存在着不同类型个体之间的差异。本文中我们主要分析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在职青年在网络接触频率和内容上的差别。首先,我们来看看不同文化程度的在职青年之间网络接触频率的差别。(见表4)
表4的结果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在职青年在上网频率方面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展现出文化程度越高,接触网络越频繁的特点。或者说,在职青年网络接触的频率与他们的文化程度成正比。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文化程度越高者中越有可能在读大学时就已开始接触网络、因而网络接触的惯性越大、对网络的依赖性越强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上网需要一定的电脑和网络知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在职青年上网有关。
其次,再来看看不同性别的在职青年之间网络接触频率的差别。(表5)
表5的结果表明,男青年经常上网的比例超过50%,而相比之下女青年的这一比例只有三分之一多一点,并且女青年中经常上网的、有时上网的以及基本不上网的三类人的比例相当。这一结果说明在职青年中男青年网络接触的频率明显高于女青年。这种状况与众多对在校大、中学生的调查结果十分一致。
第三,我们对不同婚姻状况的在职青年上网频率进行比较。(见表6)
表6的结果表明,未婚青年经常上网的频率明显高于已婚青年。这或许主要是由于未婚青年相对拥有更多一些的自由时间的缘故。然而,也应该注意到,青年的婚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青年的年龄有关。即存在这样一种可能,由于年轻者更经常上网,同时年轻者中未婚的比例高,年长者中已婚的比例高,因而导致未婚者上网比例高的结果。为了确认年龄因素的影响,需要对不同年龄的在职青年的上网状况进行分析。(见表7)
表7的结果表明,无论是相对年轻的被调查者,还是相对年长的被调查者,他们上网的频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别。这说明,年龄因素对在职青年上网频率并不存在影响。前面未婚者与已婚者之间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三、个人背景因素与在职青年上网活动内容的关系
网络接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上网活动的内容。本文前面部分曾将在职青年上网活动的内容与大、中学生群体进行了简单比较,这里我们进一步对在职青年内部不同类型的个体在上网活动内容方面的异同进行统计分析。(见下列表8)。
从表8的结果中可以看出,男女两类在职青年在上网活动内容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主要特征是:男青年在上网玩游戏、浏览时事新闻以及浏览娱乐体育新闻方面明显高于女青年;而女青年则在上网收发电子邮件、聊天以及了解生活常识方面明显高于男青年。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职男青年更为注重网络的娱乐游戏功能和信息功能,而在职女青年则相对较多地运用网络的交往功能。
不同文化程度的在职青年上网活动方面的差异更为明显。其特征是,文化程度的高低与利用网络聊天以及玩游戏的比例负相关,而与利用网络浏览时事新闻以及收发电子邮件正相关;文化程度相对较低(高中及以下)的在职青年,对网络的利用主要局限在聊天、玩游戏方面;文化程度最高(本科以上)的在职青年主要利用网络浏览时事新闻和收发电子邮件;而文化程度处于中间位置(大专)的在职青年,则在利用网络查找职业信息、了解教育科技知识以及了解生活常识方面相对突出。
不同婚姻状况的在职青年以及不同年龄段的在职青年在上网活动方面的差异相对较少。其主要特征是:未婚者更多地利用网络来聊天和玩游戏,而已婚者则主要利用网络来浏览时事新闻和了解生活常识。另外,与前面网络接触频率的分析结果中有所不同的是,年龄与婚姻状况之间的联系在上网活动内容上得到了部分的印证:未婚者中利用网络聊天的比例较高,有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年龄相对年轻的缘故;同样的,已婚者利用网络浏览时事新闻的较高比例,也有可能是他们的年龄相对年长的缘故;但同样是未婚者中比例较高的玩游戏方面,则与青年的年龄无关。
四、简短的结论
本文利用对全国12个城市1786名在职青年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当代城市在职青年的网络接触状况进行了定量的比较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网络媒介的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远比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介要短,并且网络接触还存在着一定的客观限制,但当代城市在职青年对网络媒介的接触程度却与其他媒介的接触程度相当;从网络接触的频率看,接近半数的城市在职青年经常上网,他们与网络接触的频率可能相对高于中学生群体,接近或者与大学生群体相当。从网络利用的角度看,在职青年上网的最主要活动是浏览各类信息。之外,还包括收发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等相对基本、相对传统的内容。相比中学生网络活动内容上的娱乐性和交往性特征,以及大学生在网络利用上的丰富性、全面性特征,在职青年网上活动的内容则显得更具有消遣性和被动性特征。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在职青年对网络的依赖性程度也相对低于大学生群体。
对青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因素与网络接触之间的关系进行的比较分析发现,不同类别的青年在对网络媒介的接触与应用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别。其中最主要的差别是:在上网频率方面,不同文化程度的在职青年之间表现出文化程度越高,接触网络越频繁的特点。或者说,在职青年网络接触的频率与他们的文化程度成正比;不同性别在职青年之间,男青年网络接触的频率明显高于女青年;不同婚姻状况的在职青年之间,未婚青年经常上网的频率明显高于已婚青年;而在不同年龄段的在职青年之间,经常上网的频率不存在明显差别,换句话说,年龄段的因素与在职青年上网频率的高低无关。在对网络的利用方面,不同文化程度的在职青年之间的差异最为明显。其特征是,文化程度的高低与利用网络聊天以及玩游戏的比例负相关,而与利用网络浏览时事新闻以及收发电子邮件正相关;男女青年之间的差异也十分突出,男青年更为注重网络的娱乐游戏功能和信息功能,而女青年则相对较多地运用网络的交往功能;不同婚姻状况的青年中,未婚者更多地利用网络来聊天和玩游戏,已婚者则主要利用网络来浏览时事新闻和了解生活常识。除了玩游戏一项外,已婚者与未婚者之间的上述差别在一定程度上与他们的年龄不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