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_自主学习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_自主学习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主学习论文,能力论文,学生论文,初中历史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综合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有利于学生实现终身学习及发展。初中阶段,是学生由依赖逐渐走向独立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最强。一般认为,这是全方位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最佳时期。”[1]但是,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2]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和教师的辅导、指引是很重要的”[2]。本文结合自主学习必备的三个条件,即一定的认知心理水平、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动机和一定的学习策略,探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因素和培养策略。

      一、初中历史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因素

      (一)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以及满足学习需要的学习目标等[3]。

      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目标意识使然,认为学习历史是必需的,“倾向于确立具体的、可行的、符合学习者本人条件的近期学习目标”[1],如中考。这种动力“具有暂时性、阶段性的特点”,并随着这种外在因素的消失而不复存在。因此,“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缺乏持久性的内驱力作为保障”[4],大部分学生属于此类。一类是价值意识使然,“把学业的成功与否与自己的前途连在一起”[1],认为学习历史是必要的,因为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在历史学习中可以得到借鉴或启发,此类学生拥有学习历史的长期目标,但人数较少。还有一类是兴趣使然,或者喜欢历史内容的丰富性,或者受历史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亲其师,而信其道。上述三类学生尽管学习历史动机不同,但都具有强烈的学习历史的愿望,因而自主学习意识较强,能够主动参与历史课堂学习。

      (二)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学习动机强烈、学习目标明确,这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学生要想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还需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做保障。

      据调查,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强烈、目标明确的学生,能够合理安排历史学习时间,科学制定学习时间计划表。课前,独立完成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活动,进而找出重点、难点,确定关键问题,大胆质疑、发现问题。课上,积极参与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够与教师和同学共同思考、相互探讨、客观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部分学生的课堂笔记有自己的特色,而且重点突出。课后,这些学生能够及时而且较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对所学内容能够做到及时复习,及时整理,及时反思。这样做的结果,大部分学生的成绩较好,而小部分学生的成绩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此类学生课前虽然能够预习,课上也能标记勾画,但是重点不明确,不能发现和及时解决问题,课后复习眉毛胡子一把抓,学习效果自然不佳。所以,学生学习成绩是否理想,不仅取决于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勤奋的努力度,更重要的是运用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学习方法的掌握本身就是一种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

      (三)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效能

      学生的学习效能“受多种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诸如先天素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人格特点、健康状况,学习环境等”[5]。另外,学习效能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不无关系。

      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据调查,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如前所述这部分学生能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课前预习效果良好,课上积极参与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后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但是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它受学习动机的强弱、学习方法的优劣、学习目标的高低等诸多因素影响。动机强烈、学习方法得当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学习成绩较好。同时,不应忽视这样一个现象,即同样是拥有高分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水平也有差异,这是由于他们设定的目标标准不同。设定的学习目标具有一定挑战性,学生会为其付出较大努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设定的学习目标只比实际学习水平高出一点,学生只需稍加努力,就可以达到,其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较慢;设定的目标与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相当甚至低于实际学习水平,学生可以毫不费力达到目标,不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因此,制定科学合理、难度适宜的学习目标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将学习变成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使学生在不断完成其设定的预期目标中逐步养成和强化其自主学习能力。

      二、初中学生历史课堂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激发学习动机,解决“要学”的问题

      学习动机主要来源于学习志向、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目标的实现等诸多因素。因此,历史教师可以从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入手,巧设问题情境,解决“要学”的问题。

      1.以趣激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某一时段的客观事实,其所反映的是人类以往的社会生活,不可复生和再现,面对没有情感的文字描述,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何而言不得而知。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述,巧设情境,“再现”历史,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

      2.以疑引思,唤起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由于初中生年龄小、阅历少,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缺乏足够的了解,加之不同年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差异,因而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知历史人物的“何为”确属不易,出现困惑在所难免。就历史学科而言,教师如何让不谙世事的初中生去理解、认同某些历史现象的正能量?如何从历史学习中得到大如世界观,小至做人品格的教育?作为历史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索,允许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3.以果探因,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信

      以果探因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败行为进行原因分析,推断出其成败原因的一种心理过程,其得出的归因结果如何直接影响其能否进行自主学习的行为和态度。对学习成败的原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将其归为自身的能力、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任务的难度、运气的好坏等四种情况。对于学习成绩处于劣势的初中学生来说,其将失败归因于历史课学业难度过大、自身的学习能力不足,会出现焦虑、信心不足的倾向,产生学习无助感。而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极有可能将学习成绩不理想归因于运气的好坏,认为一次考试成绩说明不了什么,因而出现不重视、盲目乐观的态度。这样的归因结果极可能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状态,抑制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历史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归因谬误,帮助学生确定具有挑战性而且能力可及的历史学习目标,指导其运用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目标任务,克服历史学习中的消极行为,增强其学习历史的自信心,进而引导学生客观地对学习成败进行归因。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成绩的取得,不能光靠运气的好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一次的点滴进步,都与其学习的付出程度分不开的,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历史的潜能。

      (二)优化学习策略,解决“会学”的问题

      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要学”历史,而且还要让他们“会学”历史,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解决“会学”的问题。

      1.读思兼顾,培养学生历史阅读和思维能力

      历史教材是历史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历史阅读和思维能力不可忽视的重要文本。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质疑”,通过阅读实现与文本对话,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例如,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一课时,学生通过对“鸦片作为一种毒品,在历史上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这一史实的梳理,能够得出“人民痛感鸦片危害严重,强烈要求禁烟”的结论。而“中国禁烟为何屡禁不止?”会让学生产生困惑。这就需要教师以“中国禁烟为何屡禁不止?”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从鸦片吸食者、中国官方、英国商人、英中时局各个方面进行剖析。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鸦片吸食的最大需求者是哪些人?是凭借手中之权纵容包庇烟贩的清政府的官吏。其次,引出“不吸鸦片的官吏对于禁烟的态度如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英国商人为鸦片走私而贿赂官府,所以,其支持抑或反对难说。这是英国商人的“糖衣”。在此基础上分析“鸦片走私犯除了‘糖衣’还有无其他行动?”引导学生分析回答英国商人的武装贩运,即“炮弹”;据此设问“英国商人为何如此肆无忌惮?英国的‘糖衣炮弹’为何如此厉害?”引导学生从英中时局分析回答:鸦片生意一本万利,英国商人唯利是图;英国政府支持鸦片走私,英商有恃无恐;中国禁烟软弱无力,官吏腐败助长了英商气焰[6]。在逐层的问题剖析中,英国的侵华野心与中国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整个虎门销烟的时代背景被烘托得淋漓尽致;进而点出中英鸦片战争是英国侵华野心导致的必然结果,而非林则徐禁烟所致,从而说明林则徐禁烟的正义性。这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问题设计,显得自然、顺畅,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2.听说并重,锤炼学生知识提取和迁移能力

      初中学生仅仅能够听懂和理解历史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营造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训练学生从新的历史角度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2]。例如,学习《戊戌变法》一课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从维新志士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中提取关键信息“无力”,来理解“戊戌变法为何会失败”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维新派“无力”的原因:一是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失误;二是变法没有人民的支持,注定会失败。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维新派未得人民支持的原因:他们既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未满足民族资产阶级设议院、行宪法、废厘金的要求,更未能提出反帝反侵略的奋斗目标,因而得不到农民、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全民族的力量支持。然后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作为维新变法中坚力量的民族资产阶级虽然具有革命性,但由于其本身与资产阶级千丝万缕的关系注定了其妥协性的一面,其革命的不彻底,使他们失去了群众基础。最后,引导学生从反面分析变法的阻力反对派的强大:握有兵权,善用权术[6]。如此,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探索中,较全面地理解了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种以点带面,逐层剖析的手法,让学生也锻炼了提取信息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3.做练结合,磨炼学生动手和文字表达能力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因而,教师应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通过同伴合作完成简单的历史模型的制作,编绘历史图表、制作历史课件等,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以此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例如,学习《原始的农耕生活》一课时,历史教师在讲解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居住的房屋特点和作用时,可以让学生模拟组建两个“施工队”,分别制作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模型:干栏式房屋模型和半地穴式房屋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当地的气候环境因素为着眼点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思考“两种不同风格房屋模型的特点及设计理念”,最后得出结论:河姆渡人居住于长江下游,当地气候潮湿闷热,因而要求房屋的通风防潮性能要好,所以以桩木为基础的干栏式房屋比较适合;而半坡人居住在黄河下游,属于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因而要求保暖性能要好,所以半穴居房屋更适合于北方。要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明白“因地制宜”的道理。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将探究过程中的观点写出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当地的房屋建筑设计提出建议和看法,并写成研究小论文。这一过程,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写作的基本要求,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述严谨等。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依据初稿的修改意见进行完善,完成作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历史自主学习能力。

      历史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体,其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应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用一颗真诚的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相信自己、感到自己能行。在这样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下,构建历史自主学习模式才能具有可行性[7]。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将自主学习建立在具有自我意识基础上的“能学”、兴趣基础上的“想学”、责任基础上的“肯学”、掌握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8]。

标签:;  ;  ;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_自主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