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业组织的发展需要每一个成员长期的协作努力,如何激发、调动组织成员工作积极性是组织管理一个基本课题。本文通过对比中外激励理论和方法不同,进一步说明激励的实质。
关键词:管理 激励理论 激励方法
1 引言
德鲁克研究证明,管理中最关键的问题都是关于人的,决定管理成功的不是什么别的因素,而是人;“管理的宗旨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管理者的职责就在于激励人;管理学基本原理也表明,人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和激励水平的高低,不管一个人的能力有多高,如果他的积极性不高,激励水平低,就始终做不出好的工作绩效来。
2 激励概述
激励,即激发鼓励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理论,简而言之就是研究如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们聪明才干的理论,包括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正面激励(表扬、奖赏)、反面激励(批评、惩罚)等。
3 中国古代激励理论
3.1区别激励理论
“区别激励理论”是由黄石公提出。他认为对不同的民众,应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作为领导者,对感到危机的民众,应扶持他使之安心;对感到畏惧的民众,应使他心情欢畅;对反叛的民众,应设法使他归服等。如果做到这样,就能有效地调动各方积极性,为我所用。
3.2礼仪俸禄激励论
黄石公认为,注重礼义,能吸引智谋之士前来投奔;厚给俸禄,能使忠义之士视死如归。他认为重用人才的原则,就是应封爵以尊崇他,给予俸禄以赡养他,以礼节来接待他,用大义来激励他。这样,贤士就会主动归属,会以死相报了。
3.3以德激励论
“以德激励论”是由孔子提出的。孔子认为,用行政命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制约百姓,百姓就会只是勉强克制自己,不去犯罪。若以德来领导人,以礼来教育人,人人心中就会感到违背领导是耻辱,自能正确的到达在位者所要领导他们到达的方向去。
3.4君爵功论
商鞅提出了“军爵功制”,规定军功共有二十等,凡立功者均可受爵。具体办法是:斩敌甲士首级一颗赏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服劳役的“庶子”一人。立功越多,爵位就越高,相应的赏赐就越大。“秦国正是因为采用了商鞅的军爵功论,军队才一天天强大了起来。
4 中国现代激励理论
4.1毛泽东的激励理论
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土地革命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一系列胜利,都归功于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和激励理论。他的激励理论由调动积极性的思想和调动积极性的方法组成,主要包含坚决依靠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解决群众问题,积极展开各种教育等。
4.2邓小平的激励理论
邓小平强调要实现四个现代化,靠空讲不能实现,必须要有知识、有人才;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满足人民的利益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包括:解决中国全局中的实际问题,释放人民的积极性;通过抓关键环节来解决政策落实中的实际问题,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从细部着手,解决人民生活中的实际利益问题,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鼓励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5外国激励理论
外国激励理论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修正型激励理论。
5.1内容型激励理论就是专门研究人类需要结构,以及如何调动人们行为积极性的理论。其中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成长理论和成就需要论四种。
5.2过程型激励理论是以人们的行为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并提出激励方法一套理论。其代表性理论有期望理论、综合激励模型和公平理论三种。
5.3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是一种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们行为、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的理论,主要有强化理论、挫折理论和归因理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6中国激励常用方法
6.1在中国,常用的激励方法有:
6.1.1教育方法
中国古代统治者主张通过教育来造就理想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坚持向臣民灌输儒家思想,教育臣民要“忠”、“孝”、“仁”、“义”。
6.1.2爱护体贴法
中国人认为,“士为知己者死”是激励的最高境界。中国管理者、统治者认为、爱护下属,满足下属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心理感情的需要,与之成知己和至交,就能使下属不遗余力地为自己出力和服务,达到士为知己者死之目的。
6.1.3榜样带头法
管理者、统治者、领导者要严于律己、身先士卒,用自己的表率作用去感化、引导民众、下属积极工作。在中国大量的实践证明,榜样带头是非常有效的激励方法。
6.1.4目标一致法
目标是组织或者个人在一定的时期内,通过努力所期望获得成果。孙武认为“上下同欲者胜”,意指管理者、统治者,只要与下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上下同心同德则无往而不胜。
6.2 西方的激励方法
6.2.1 胡萝卜加大棒政策
以泰勒为代表人物的古典管理理论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追求本身最大的利益,工作的动机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因而主张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差别计件工资制。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控制制度,完成定额者有奖励,完不成定额者有惩罚。这种激励方法俗称为“胡萝卜加大棒”政策。
6.2.2满足人们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需求
“社会人”的假设理论认为,人不单纯只追求物质和金钱,他们还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社会和心理需要。满足人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需求,往往比经济报酬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6.2.3 满足人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通过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满足人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会获得长足和持久的工作动力。“自我实现人”的假设理论认为人都有寻求工作成功的想法,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即“自我实现”的欲望。该理论主张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促使人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6.2.4灵活利用多种激励方法
人有复杂的动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两种,也不能把所有的人都归结为同一类人,况且人的动机变动性大。因此没有一种适合任何时代、任何人的万能激励方法,不能只采取单一的激励方法,必须根据不同的人及人的变化,采用适宜的激励方法。
6.2.5目标激励法
目标激励法就是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使被管理者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以激发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标同需要一起调节着人的行为,把行为引向一定的方向,目标本身是行为的一种诱因,具有诱发、导向和激励行为的功能。因此,适当地设置目标,能够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
6.2.6差异的激励机制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工作性质、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报酬福利和工作环境,而且这些因素对于不同企业所产生影响的排序也不同。企业在实施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7激励的实质
所有的激励理论都说明,人的每种行为都存在动机和理由,激励就是将这种动机和理由激发出来,并不断强化。心理实验也证明,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但奖励的原则应是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否则易造成“为钱而工作”的心态。所以,管理者一定注意,激励的目的是为了让员工明白你对他的认可,否则,激励就失去了意义。
激励实质上是以未满足的需要为基础、利用各种目标诱因激发动机、驱动和诱导行为、促进实现目标、提高需要满足程度的心理和行为过程。在企业管理中,根据激励的作用原理,对过程的不同阶段施以各种诱因或条件,就可以达到有效激励员工行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广信,中国特色管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
[2] 唐华山,德鲁克管理思想精粹大全集.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11
[3] 凡禹,德鲁克的管理智慧.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1
论文作者:周兴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理论论文; 积极性论文; 方法论文; 目标论文; 动机论文; 工作论文; 中国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