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红璞
(河南省南阳市中建七局医院 473000)
【摘要】 目的:临床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对高血压病人血压的影响,并总结相关对策。方法:对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引起高血压症状的患者进行观察总结,分析其血压变化特点及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结果及结论:非甾体抗炎药物会引起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不利于其治疗与康复,因此临床严格掌握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十分关键,同时应对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可提高总体用药安全性,更利于患者的健康。
【关键词】高血压;非甾体抗炎药;影响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2-0143-02
引发高血压的因素较为多样,例如习惯因素遗传、环境因素、年龄等,并可将其分成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同时患者临床表现也多因人而异,早期可能无显著表现,仅会出现在疲劳、紧张等情绪后发生血压升高,但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随着病程的不断推进,还会出现眩晕、心悸等症状,最终会并发严重的脏器损伤等疾病。非甾体抗炎药为一类解热镇痛及抗炎药物,临床应用范围较广,临床研究发现非甾体抗炎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具有一定影响,以下将对其影响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1.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是一类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抗炎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发热、风湿及各种疼痛的缓解,由于临床应用机会较多,消炎止痛的同时所产生的副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1 作用机制
非甾体抗炎药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阻断前列腺素、血栓素A2、前列环素的合成,上述几种物质均是参与炎症反应的重要因子与活性物质,可以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局部水肿或充血;而非甾体抗炎药可有效阻断该类物质的合成,起到镇痛消炎的作用。此外,非甾体抗炎药还具有抑制氧自由基生成与补体活化、减少激酶的生成并拮抗其活性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分类
根据药物结构的不同可将非甾体抗炎药物分为6大类,分别为甲酸类(阿司匹林等);醋酸类(吲哚美辛等);丙酸类(萘普生等);昔康类(美洛昔康等);昔布类(罗非昔布等);吡唑酮类(氨基比林等)。而根据对环氧化酶作用活性强弱以及选择性可分为4类,分别为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剂(美洛昔康等);选择性环氧化酶1抑制剂(阿司匹林等);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萘丁美彤等);特异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罗非昔布)[1]。
1.3 临床适应症
临床主要用于解热消炎止痛治疗,小剂量阿司匹林还可以对心血管进行保护,防治老年痴呆与肿瘤,降低肝硬化等疾病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
1.4 常见不良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物常见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肝脏不良反应、胃肠道不良反应、肾脏不良反应、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等;其中以胃肠道不良反应最为常见,同时非甾体抗炎药也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三大病因之一。临床工作中发现,高血压病人或部分血压正常的患者,在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后血压会异常升高,应用降压药效果不佳,在停用此类药物后血压降低或恢复用药前水平。有研究指出[2],某些非甾体抗炎药物会增加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其可能会引起血管中血栓素A2及前列环素的失衡,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
2.非甾体抗炎药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及相关对策
2.1 非甾体抗炎药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人体血压一般于清晨开始上升,至上午10点左右出现学业高峰,后逐渐趋于平稳,随后于下午17点左右再次达到高峰,后下降并保持平稳,在凌晨2点左右低至谷底,其变化呈现出晨峰夜谷的特点,这种血压变化适应机体活动,对保护心脑血管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研究指出[3],血压的昼夜节律出现紊乱是独立于血压水平异常以外的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因素,因此,维持正常的血压水平不仅表示降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内,还应保证其节律正常。人体内前列腺素E、前列腺素F能够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减少外周阻力,从而降低血压。而非甾体抗炎药物阻断了前列腺素合成,因此对血压会有较大影响。临床实践表明[4],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能够明显干扰血压的稳定,其中使用萘普生的患者其平均动脉压水平上升3.74mmHg。学者指出[5],当并发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舒张压升高5~6mmHg时,会增加心肌梗死与脑意外的发生率,其分别可上升15%、67%。β-阻断剂可以降低肾素的合成,从而发挥降低血压的作用,而非甾体抗炎药对β-阻滞剂的影响较大,其能够下调血浆基础肾素的活性,从而使β-阻滞剂无法发挥活性。
2.2 相关对策
为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应合理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主要对策如下:(1)严格掌握非甾体抗炎药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谨防药物滥用情况的发生;(2)考虑由个体差异引起的用药不良反应,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给药方案;(3)加强患者的正确用药知识的教育,帮助患者正确用药、安全用药;(4)尽量避免多种非甾体抗炎药物的重复使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5)高血压病史或有高血压家族史患者尽量选用不良反应小的药物与剂型;(6)一经发现患者出现相关不良反应症状,要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物,并采取治疗措施,降低危害性。
3.讨论
随着人们对非甾体抗炎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认识的不断深入,如何降避免出现不良反应,促进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临床应用十分关键,目前大多学者认为,开发新的药物类型及新剂型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两种途径。通过本文概述,我们发现,对于高血压患者,若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可能会引起患者血压升高,对其带来较大影响,因此临床严格掌握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十分关键,同时应对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可提高总体用药安全性,更利于患者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白瑶,龚继军,刘玉琴等.某院2013年中老年抗高血压药物处方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7):1962-1963.
[2] 李成洋,李占全,赵颖军等.合并高血压与无高血压的60岁以上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化学消融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3):181-184.
[3] 陈亚奇.非甾体类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12):70-71.
[4] 严旭琳,欧阳颖.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的不良反应[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2,14(2):93-97.
[5] 祁珩,李迎.心肌梗死后患者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影响心血管风险的临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3,30(8):533-535.
论文作者:穆红璞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5
标签:药物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血压论文; 高血压论文; 抗炎药论文; 患者论文; 抗炎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