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转型视域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与教研室建设论文_杜马南楠,成团英

应用型大学转型视域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与教研室建设论文_杜马南楠,成团英

保山学院 云南 保山 678000

摘 要:为响应国家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号召,许多高校广泛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结合我校实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积极探索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并大力推进教研室建设,形成了“凸显地方特色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统一”、“坚持育人为本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提高教学实效性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统一”三大特色。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转型;教学改革;教研室建设

基金项目:保山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保院政发[2016]91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示范教研室建设(项目编号:XK2016SZ06)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国家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战略部署,这给部分高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2015年,国家出台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倡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改革广泛开展。本文主要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并以此为契机加强《基础》课教研室建设。

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统一‌——凸显地方特色

《基础》课是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和法律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因此,《基础》课的教学要达到教学教育的双重目标,必须坚持“两个课堂并举”。

为了抓好第一课堂,教研室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格实施。①坚持集体备课制度。组织教研室任课教师开展集体学习教材和教辅资料、认真完成学情分析、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实践信息进行积极反馈和及时调整,准确把握重点,提高备课质量。②坚持听课、评课制度。每一学期,教研室都会组织任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也会调选一位骨干教师讲授公开课,此外,学院领导、督导和学校领导、督导都会不定期的听课,在此基础上,开展严肃、认真的评课会,指出每一位任课教师的优缺点。此项制度对提升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第一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构建第二课堂,教研室精心设计和组织大学生参与《基础》课社会实践活动、相关学生社团活动等,凸显了地方特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①保山地区人文资源丰富,在《基础》课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爱国华侨梁金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一人艾思奇等著名人物的事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能够更加贴近保山实际。为此,教研室加强与保山市博物馆、杨善洲干部学院、滇西抗战纪念馆、松山战役遗址等教育基地的合作,让我校学生学习和了解保山的人文历史,鼓励学生实地考察、学习滇西抗战历史,树立爱国情怀,使之成为第一课堂的有机延伸和有益补充。②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现有组织中最具活力的代表之一,也是第二课堂的重要补充,在衔接第一、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大学生自己组建的学生社团,比如与法同行协会、滇西抗战研究协会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仅繁荣了校园文化,而且提升了第二课堂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相互统一,为教研室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师资方面,任课教师第一课堂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相当繁重,而第二课堂教学的工作量难以确认和量化,导致任课教师对待第二课堂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在硬件方面,专用的第二课堂硬件设施相对匮乏,直接影响了第二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学生成绩评定方面,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所取得的成绩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针对于此,《基础》课教研室建设在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等的同时,还需要探索建立确认、量化第二课堂工作量的制度,参与、指导学生社团工作的制度,明确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工作职责,从而构建起完整的《基础》课育人系统。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坚持育人为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基础》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统一,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坚持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①在教学模式上,《基础》课实行专题式教学改革,教研室在坚持教育部“一纲一本”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变教材的章节式为教学的专题式,能够更加灵活地融入热点、难点话题。②在教学方法上,努力探索“案例(或实例)导入+理论分析+问题讨论(或辩论)”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注重案例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社会的实际。③在教学手段上,坚持言传身教与媒体演示并举。教师通过析理、正己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践行活动可以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情感,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影像资料图文并茂的特点提高课程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加强实践育人工作。2005 年 3 月,中宣部、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我校一直在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实践机制,我校《基础》课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①课内实践主要包括情境体验法和互动交流体验法等方法,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发展。②课外实践设置了六个实践项目,分别结合相关专题实践,为此,教研室制定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手册》,用于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课外实践主要包括社会实践体验法、榜样示范法、生活体验法等方法,结合保山的地方特色,依托学校教育基地进行开展。

随着《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推进,教研室建设转型发展也提上日程来。①在教研室常规活动方面,力求做到“五有”——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明确的专题、有符合实际的活动安排、有研讨过程的材料积累、有具有一定价值的阶段性书面总结和交流研讨课,初步建立起教研室研讨会制度、读书分享制度、教师说课过关制度、相关教学资源共享制度、鼓励教师教研科研活动制度等。②为提高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和教研科研水平,《基础》课教研室多次组织教研室成员参加省内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及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的学习和培训;此外,教研室每一年都积极主动派遣任课教师参加院级、校级、省级教师基本功大赛,在一次次与同行的交流切磋中不断提升理论教学水平。③2016年,我校出台了《保山学院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强调了课堂理论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性,确定了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教师实践教学的教学工作量进行了界定,实现了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④教研室在注重教学改革的同时,不断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我们实行“双考核”制度,即把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结合起来,平时考核主要包括“考勤、课堂讨论、活动参与程度和表现、实践手册”等,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主要是开卷形式,在题型安排方面,既注重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更注重考察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占总成绩的50%。

三、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统一——提高教学实效性

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线,如何立足课堂教学,延伸教学视野,提高教学实效性,是《基础》课在教学中需要深入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着三个贴近(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原则,网络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相呼应,能够有效地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

为了提高《基础》课课堂教学实效性,教研室在一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①在教学方法方面,以“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以求在互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和面对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手段、运用音像资料,逐步形成与教学内容配套的教学方法体系。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与合作,让学生既完成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又能够结合现实问题进行思考,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在课堂管理方面,严格课堂教学管理。学院出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规范(试行)》,规范了课堂教学秩序和教师岗位制度,为营造优良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③在学生评教方面,以学生座谈、匿名评教、师生互评、调查问卷等方式为主,能够较全面地反映课堂教学情况,能够及时、畅通地进行反馈交流。

近几年以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如何进一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增强该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一方面,教研室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导师制”,通过QQ群、微信群等平台在网络上继续延伸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和思想辅导工作。这一措施不仅弥补了《基础》课学时不够,课后与学生交流互动较少等问题,而且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基础》课去年申报了校级网络课程,通过网络课程建设,完善了《基础》课的课外阅读书籍、视频资料、练习题库、测验题库等电子资料库,为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提供了便利。此外,教研室积极探索和尝试MOOC在线课程形式的开展。

通过严格岗位制度、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导师制”、建设《基础》课网络课程等举措,教研室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相互统一,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实效性。但是,还应清晰地认识到教研室目前面临的挑战。首先是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教研室仅有任课教师8人,不能完全胜任《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教研室工作开展困难,如何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是未来教研室发展的巨大挑战;其次是网络教学的管理和评价机制尚不成熟,虽然《基础》课的网络教学已在许多高校开始普及,但我校还处于摸索阶段,教研室如何与学校相关部门协调合作,如何对学生网络学习进行考核等,是教研室未来建设的重点课题。

参考文献:

[1] 郝文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J].淮北示范大学学报,2011(3).

[2] 张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道德教育情景式教学设计[J].山东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0(5).

[3] 殷善兵. 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教学实践中的“九个统一”[J].山东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9(3).

作者简介:杜马南楠(1987—),女,四川平武人,保山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成团英(1966—),女,云南保山人,保山学院教授,云南杨善洲精神研究基地主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作者:杜马南楠,成团英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9

标签:;  ;  ;  ;  ;  ;  ;  ;  

应用型大学转型视域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与教研室建设论文_杜马南楠,成团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