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族文化的经济审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文化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确立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重要经验的总结。这个纲领,有机统一,不可分割,三者之间,很难论孰大孰小孰强孰弱。党中央之所以把文化建设作为党的基本纲领来抓,就是因为文化具有它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形势,面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努力培植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大州,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下面,笔者就从民族文化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几点理性思考。
一、民族文化具有丰富的包容性
文化一词包括民族文化,它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民族文化又具有它丰富的包容性,这就是它不仅具有社会属性,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这就是它的包容性。大理是一个以白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自治州,历史文化悠久,是南诏文化的发源地,在这块神奇古老的土地上,千百年来繁衍生息了白、汉、彝、回、苗、傈僳、纳西等多种民族,各民族的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分布范围较广,生活年代久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态。如别具特色的古建筑文化,千姿百态的雕塑文化,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美味丰盛的饮食文化,还有那些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热情奔放的民族打歌、催人奋进的民族音乐等等,都是具有民族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是民族文化的源泉和主体,一切民族文化,只有反映人民性,才能具有生命力。一定社会的民族文化,作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我认为,建设民族文化大州的内涵在于,从总体上讲,就是要充分挖掘各民族优秀文化,使之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形成以民族优秀文化为基础,以时代主旋律为特征,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引导人民、鼓舞人民斗志为出发点,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协调、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大型文化网络体系。具体讲,就是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实际,以抓“民族文化工程”建设为载体;以抓文化精品为龙头;以普及、提高为基础;以行业文化为结合部,构筑一座以民族文化为主线,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形的“民族文化大州”建设框架。
二、民族文化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
优秀灿烂的民族文化,不但具有自身的精神动力,而且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个方面。如一般的民族文化产品包括民族文化工艺品、民族文化服饰品等这类产品属有形资产,它可供人们娱乐、观赏和使用,其经济价值是明显的。而另一类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产品包括名城、名山、名水、名人、名歌、名画和民族节日等等,都是无形资产,其经济价值是潜在的,有些甚至是价值连城,但也一时难以看出来。因为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它的构成不仅是多层次、多结构、多形式的,而且往往是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地方性、多元性的特征。就大理而言,民族文化渊源流长,假如没有悠久的南诏文化,没有“南诏国”、“大理国”著称,没有“五朵金花”、《天龙八部》、苍山、洱海和大理三月街民族节等而知名,大理也不会有很大的名气。民族文化之所以有很强的魅力,其内在动因就是它是经济政治的集中体现。因此,对民族文化的这种潜在经济价值是不可低估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它既是一笔精神财富,也是一笔物质财富,值得开发和利用。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民族文化的这种潜在经济价值,而且要善于运用经济学的价值规律来研究和开发民族文化经济。
三、民族文化与经济学价值的效应
大理在云南的历史上,是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109年),就设置榆叶县,属益州郡。历史上著名的南诏国(738-902年)、大理国(937-1253年)曾在大理建都,是当时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历史悠久,在大理境内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孙髯翁在《昆明大观楼长联》中写到的“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四个典故概括了云南的古代史实,然而这四个典故都出在大理,至今还留下南诏太和城遗址、南诏德化碑、大理崇圣寺三塔、剑川石钟石窟、弥渡南诏铁柱、元世祖平云南碑以及苍山岩画、战国铜棺、西汉编钟、《南诏国传》、《大理国梵像卷》等一批举世瞩目的文化瑰宝。
大理州境内许多名山,如大理苍山,为南诏王异牟寻封为“东岳”,为“五岳”之首,苍山的“春雪”、“夏云”为大理的名景;宾川鸡足山,为我国著名的佛教名山,在西南与四川峨嵋山齐名;巍山巍宝山,为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为云南道观之最;剑川石宝山,为我国最南的石窟群,体现了汉、藏文化的融合,被誉为“南天瑰宝”;还有正在开发的南涧灵宝山,为宋代石建筑群,被称之为无量山中的“宝中之宝”,等等。同时也有著称高原明珠的湖泊、天池,如大理洱海,为云南第二淡水湖,有三岛、四渊、九曲、五湖之胜;茈碧湖,为洱海之源,有温泉、水树银花等景观;剑湖,为云南青铜时代的发源地,风光秀丽,景色迷人;还有云龙天池,为天中之池,别具一格,神奇美丽。另外,还有名扬中外的大理、巍山两座古城。大理古城,为全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巍山古城,为全国第三批公布的文化名城之一。这里还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具有民俗风情的民族文化,又是大理的一大特色,如大理三月街、石宝山歌会、本主节、火把节、二月八(年节)等民俗;白族的“绕山林”、“三道茶”,彝族的“打歌”、“跳菜”、“跳酒”,苗族的“芦笙”舞等表演都别有一番风味。还有民族文化工艺方面,如大理石加工、木雕、扎染、刺绣等等也较有名气。这些举不胜举、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都是大理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它的存在为大理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自然景观而论,有人把大理誉为“东方的瑞士”;从人文景观而言,也有人把大理称为“西南的敦煌”、著名的“文献名邦”。这些都是我们的无价之宝。然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培育文化产业,创建民族文化大州,这是我们必须深思和解决的实际问题。用经济学观点和原理来指导民族文化建设实践,抓住机遇,立足实际,面向市场,把民族文化建设与发展民族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变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这是我们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概括地说,在创建民族文化大州过程中,至少应搞好十个方面的结合:一是要与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二是把人与自然相结合;三是要把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四是要把创建与精神文明相结合;五是要把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六是要把挖掘与建设相结合;七是要把文化与经济相结合;八是要把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九是要把民族特色与时代气息相结合;十是要把点与面相结合。与此同时,还要在保障机制上采取四项主要措施:一是要加强领导;二是要加强队伍建设;三是要增加投入;四是要强化管理。
总之,只有全面规划,精心实施,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最终才能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