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新区是由上级政府批准设立,承担地区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本文主要介绍我国新区建设的现实矛盾和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提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新区发展路径。
关键词:新区;困境;发展策略;路径探析
一、我国新区的区域空间布局
我国新区的地域布局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区域空间发展战略的演变。目前获批的18个国家级新区在我国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七大区域均有分布,其中,华东和西南地区有4个新区,东北地区有3个新区,华北、华中和西北地区各有2个新区,华南地区各有1个新区。
我国新区的地域分布已经从区域非均衡发展转向区域协调发展。2015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将我国区域发展定位为包含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四大板块”,以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三大支撑带”。从目前新区分布来看,重点还是侧重东部率先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但长远会逐渐趋于均衡。东北三省和中部地区的新区接连获批体现了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正在成为新的战略聚焦点,同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是新区发展的主要侧重点。
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新区发展的功能和使命
(一)新区是经济新常态下快速发展的增长极
新区的快速发展,补齐了区域发展的短板,拓展了发展新空间。
(1)新区可以快速发展。新区经济增长速度一般都高于所在地区的总体水平。新区通常设立于本地区相对欠发达、落后的区域,发展基数较小,具有快速发展的空间。新区作为区域发展重点,可以快速发展。
(2)新区需要加快发展。区域间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不同地区增长速度可以有高有低,而且在新常态下,仍必须使经济以一定的速度增长。新区需要并可以快速发展,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3)新区应当快速发展。要以快速发展来对新区提出要求,实现新区经济快速发展,应该成为指导新区发展的一种政策、一种导向、一种要求。
(二)新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导区
新区的先行先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拓展了发展新空间。新区作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主力军,代表了国家对于发展模式的创新探索,是宏观战略推进的政策发力点和核心引擎。新区的改革发展已经超越经济体制改革,拓展到行政体制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城乡改革、文化改革、民生改革等多领域。新区作为改革创新的新载体,根据各自基础条件和区域特色不同,不同的新区担负着不同领域的改革创新任务。利用新区的平台,通过改革创新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自身优势的累积,从而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促进全面深化改革。
三、经济新常态下新区建设存在的现实矛盾与困惑
(一)发展要求与行政体制矛盾——经济区与行政区的协调问题
一是新区与原有行政区之间的协调问题。由于新区往往打破了原有行政区划,有的甚至突破单个城市的界限,因此存在新区与原有行政区的协调问题。二是新区内部功能区与行政区之间的协调问题。新区内部包含了大量第一类特殊经济区,因此存在新区内部经济功能区与行政区的协调问题。新区应当结合自身的主要任务与所处阶段选择相应管理体制。初期可以选择管委会型或管委会与政府合一型管理体制,成熟期可以选择全政府型管理体制。
(二)创造新优势矛盾——经济增速走高和创新能力偏低的问题
随着新区的不断涌现,新区红利、新区优势正不断稀释。当前,大多数新区仍处于要素驱动阶段,地方政府多注重新区的经济创造能力,而少关注创新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要素成本压力和现有政策供给模式下,各新区不同程度出现“短期经济增长”激励约束高、“创新优势”激励约束低的机制扭曲现象。新区应通过发展高端、战略性功能,来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以创新、示范,来发挥区域引领作用,改革创新不应只局限于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智慧生态、金融创新、自由贸易等领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向更广阔更具特色更前沿的方向探索和发展,积极营造包容、宽容、自由的创新环境,创新人才政策和服务模式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创造新区发展新优势。
(三)先行先试矛盾——实质政策优惠越发减少
新区不仅是改革红利的释放区,也是改革探索的试验区,它是国家层面改革探索和试验性政策的首选区域。然而就目前来看,新区已经没有太多的优惠政策,虽然部分新区拥有“先行先试”权,但是如何充分利用“先行先试”权形成制度创新优势成为新区而临的新挑战。新区应积极通过融入国家战略,获取政策叠加优势,增强内生制度创新能力。
四、经济新常态下新区的发展路径
新区一般都是在省市欠发达的区域进行规划建设,布局区域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寻求地区经济发展平衡,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和省市新一轮经济发展引擎、驱动点,如对浦东新区、滨海新区和两江新区,国家给予了自贸试验区的政策倾斜。在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国家批复了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等。新区的发展路径呈现了宏观政策、区域发展空间战略演变的主要趋势。
(一)新区通过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拓展开放发展空间
新区可以直接参与国际竞争,进入全球竞争体系,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拓展开放发展空间,以点带而,促进整个地区开放层级和水平的提升。如新区叠加自贸试验区战略。
(二)新区着力支撑地区空间战略,推动发展空间扩容
新区担负地区空间战略推进的政策发力点和核心引擎,推动国家发展空间从东部向中西部、从沿海向内陆、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断扩容。
(三)新区通过促进区域交流合作,拓展区域增长空间
新区设立在特定区域的核心位置,示范、引领周边地区发展,发挥联系纽带的关键作用,促进地区间的沟通与发展,拓展区域增长空间。
(四)新区通过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
新区被赋予特定领域“先行先试权”,破解区域性发展难题,推动国家改革整体进程,可以依实际情况下放某些特殊管理权限,突破新区行政级别限制,促进全而深化改革。
(五)新区通过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拓展新城建设空间
新区一般选址在中心城市边缘地区,有一定发展基础和较大发展空间。新区布局在依托的老城区之外,与老城区功能有明显区别,规避传统发展模式弊端。
参考文献
[1]赵培红,张榕健.雄安新区集聚高端人才机制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8(02)
[2]李星莹,王芳,李运思.雄安新区建设视角下河北高校复合型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5)
[3]朱江涛,卢向虎.国家级新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比较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7(06)
[4]程文,邹韵.国家级新区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述[J].城市建筑.2017(16)
作者简介
罗延欢(1978-08),男,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百色市百东新区管理委员会,国土规划局土地储备管理科副科长。
论文作者:罗延欢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
标签:新区论文; 区域论文; 经济论文; 快速发展论文; 常态论文; 战略论文; 地区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