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课堂中实施情境+任务教学的尝试--以SEFC图书2A单元4 A诗歌园为例_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在英语课堂中实施情境+任务教学的尝试--以SEFC图书2A单元4 A诗歌园为例_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在英语课堂中开展“情境+任务”教学的尝试——以SEFC Book 2A Unit 4 A garden of poems的教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课论文,为例论文,情境论文,堂中论文,Book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在目前的英语课堂中,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教师剖析语法、讲解语言知识点占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基本上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对课堂产生了厌倦。在英语课堂中开展“情境+任务”的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概念界定

1.“情境+任务”,即在课堂教学中“以情境为铺垫、以任务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根据高中学生对外界敏感、好奇又富有探索精神的心理特点,以“情境”来展示目的语的人文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以“任务”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最终让其由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2.情境,是指英语交流的社会情境,包括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社会语言情境和用手势、动作及原版视频材料所创设的社会语言情境等。以情境为铺垫是指每堂课设置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上身临其境,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学以致用。

3.任务,即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语言,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吃透教材,制定出明确合理、操作性强的任务,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三、在英语课堂中开展“情境+任务”的教学

SEFC Book 2A Unit 4 A garden of poems是诗歌单元。诗歌的解读虽与艺术鉴赏有着同形同构的关系,但它自身有独立的审美特性。在艺术鉴赏中,若不能激起审美接受主体的强烈美感,那么“诗”这种文学形式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而鉴赏主体只有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丰厚的审美心理积淀,才有可能对艺术形象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但英语诗歌的鉴赏受到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中学英语诗歌教学的难点就是如何唤醒鉴赏主体的审美情趣,使主体在鉴赏过程中达到审美思维的全方位运转。所以,巧妙地创设“情境+任务”,使学生被创设的情境深深地吸引,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兴趣,积极地进行任务探索,进入诗歌美的意境之中。

笔者在进行白居易的英译诗“The unhappy official”的教学时,创设了以下的“情境+任务”。

Step One 在迷人音乐和诱人画面的配合下让学生朗诵美国女诗人Emily Dickinson的诗《篱笆那边》(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上)。

篱笆那边/草莓一棵/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设计目的 这是一首清新、欢快、温馨的诗。诗人仿佛穿越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历程,回到了她幸福的童年,充满了创造的发现和美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回忆。读了这首诗,每个同学都有各自独特的感受。这时,情已入,灵已动。

Step Two 我拿出了原文,让学生朗读,并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读出尾韵,寻找意象”。

Over the fence--

Strawberries--grow--

Over the fence--

I could climb--if I tried,I know--

Berries are nice!

But--if I stained my Apron--

God would certainly scold!

Oh dear,I guess if He were a Boy--

He' d--climb--if He could!

对比原著,发现译文与原著一样朗朗上口,富有各自的韵味。在这样的“情境”下,所有的任务都有效而有温度。他们读出了节奏,读出了尾韵,读出了意境,领悟了意象: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感受到了作者传递的信息。同时他们对意象进行了热烈的辩论。如“草莓”,既可以看作是人们所喜爱的事物,又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篱笆”,既是一种界限,更是一种障碍,是阻隔人们实现愿望的一种距离,有些学生竟然想到篱笆那边的草莓为什么总似乎更甜,但很快悟出了这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上帝”,可以指长者,即父母或师长。

设计目的 艺术是相通的,英汉诗歌的鉴赏也是相通的。让学生在任务的探索和合作的欢愉中为诗歌的美而动情,为进入下面的诗歌学习作好了情感上的热身运动。

Step Three 《悲哉行》是白居易的讽喻诗作。我用多媒体呈现了诗歌的汉语原文,当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读完原著与译文后,我要求他们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1)《悲哉行》谁在悲?

(2)《悲哉行》将穷儒苦读而少有出头者和“朱门乳臭儿”手不把书卷、不学无术而可以“二十袭封爵”进行了鲜明的对比,目的是什么?

(3)白居易在诗中有一些表达强烈感情的句子,如:十上方一第,成名常苦迟。纵有宦达者,两鬓已成丝……二十袭封爵,门承勋戚资……声色狗马外,其余一无知。译文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表达的?

(4)山苗与涧松,地势随高卑。山苗与涧松这两个意象各指什么?译文作者是怎样翻译的?

学生们相互合作之后,很快达成了共识。白居易的这首五言诗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对封建门第观念的抨击,对世俗门弟限制下人才受压制的不平,对这种以家世取人的荒唐体制的不满等等,译文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最平实、最朴素的句子结构,比较确切地表达了原著作者强烈的感情。他把“山苗与涧松,地势随高卑”译成:

On the hills,wild grasses grow

under a great pinetree;

two living things,one reaching

high and the other happy

to stay low...

涧深山险,松虽长在涧底寒且卑,却不惧风雨,屹然挺立,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政治抱负,表露了他心怀天下的思想感情。诗的结尾意味深长,让人想象无限。

设计目的 因为有了“Over the fence”的情境铺垫,学生们思维活跃,灵感涌动。《悲哉行》是白居易的讽喻诗作。白居易自幼聪慧,早年即以《赋得古草原送别》名声鹊起,29岁中进士,35岁复应制举,以第四等入选,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播遐迩。然而,他的直言诤诤,他对现实太多非议、太多批判的讽喻诗作,刺痛了权贵们的心,使得他屡受排挤打击,无法尽情施展经世济民的理想抱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得不到实现的苦闷,让他感慨万千,他的讽喻诗有很多篇幅反映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思索,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虽然中学生有限的英语水平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从深层次上去把握译文是否忠实于原著的意思、语言和风格,是否采用了地道的语言,但如果能选择恰到好处的“突破口”,学生还是能够在某方面欣赏、领略到译文的妙处。

在英语课堂中开展“情境+任务”的教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感悟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1.我们要把“情、理、趣”很好地结合起来。任务的取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情境的创设要注意学科的系统性,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素养和能力。

2.开展“情境+任务”的教学,是通过教师的热情、激情、深情、真情设计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声音,引起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热情、激情、深情、真情,师生共同融入文本,融入文本所给予的文化氛围。英语有着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这就需要我们英语老师必须是一个性情中人,用自己的真性情为学生营造一个个或朴素或醉人、或轻松或感人、或浓郁或清明的“情场”,去共享英语语言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幸福。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应是有情人。尤其是英语新教材文质兼美、情意深长、人文厚重,老师在课前必须与文本亲密接触,细腻交流,热情相拥,揣摩编者的良苦用心,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语言的准确优美,寻觅到一条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最短程。

标签:;  ;  ;  ;  

在英语课堂中实施情境+任务教学的尝试--以SEFC图书2A单元4 A诗歌园为例_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