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变异与价值困惑_卧虎藏龙论文

叙事变异与价值困惑_卧虎藏龙论文

叙事变异与价值混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混乱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片很大程度上支撑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大片叙事与价值选择上的某种缺失和偏颇,观众反映不一且指责颇多,也是事实。倘若能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相信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对于大片本身的可持续发展,都会有相当裨益。

叙事变异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缺失

近几年的国产大片,几乎都是“古装/宫廷+武打”的模式。这应是受了《卧虎藏龙》的影响,使这类题材大行其道,几乎垄断主流银幕。虽然这些国产大片表面各有千秋,但内里却很雷同,使观众过早地陷入大片审美疲劳的境地。实际情况就是,许多观众认为大片过于凌空蹈虚、贪恋浮华,过于强调视觉上的奇观,而忽视了故事本身的经营。其直接后果是,国产大片人物抽离,情感缺失,主题不明。而这些问题,同中国叙事传统,和大片自身的定位要求,都有不少的偏差。

从类型化的角度而言,大片的人物一般都是平面化的。但奇怪的是,近几年的国产大片却一直在人物性格的复杂化上做文章,人物形象越来越呈现“两面性”特点:好人有瑕疵(且毛病越来越多,当然最终会以不影响他作为好人的本质为底线)、坏人则讲究义气很有人情味(如对父母很孝顺,当然最终他的坏人因子还是主体)。也就是说,善者和恶者的界限不再清晰,而是相互交错。比如《夜宴》中厉帝为了篡位称帝,弑兄夺嫂,血染皇冠,机关算尽,但最后仅因为皇后不爱他,自己决然喝下毒酒,成了“殉情圣人”。这同“文革”期间影片人物“高大全”、过于单一的后遗症有关,许多观众早已不相信平面化的人物造型。但如今这种复杂化却有点盲目,是一种典型的理论性思维模式,从而在实际塑造的时候出现很多问题。事实上,等这样的人物塑造出来后,观众又往往不认账。因为这同他们内心的接受习惯存在很大差距。绝大多数观众要看的仅仅是一个好故事,而对于人物塑造,他们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中国传统叙事“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模式下人物善恶分明的认识上。人心本来是简单的,只是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心浮躁复杂,而影视剧又对此夸张扩大化了而已。同时,国产大片在人物的复杂化上做文章,却一直没能在人物情感塑造上获得成功。像《卧虎藏龙》中李慕白这样有血有肉、真情流露的武侠人物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为了权力、为一己私爱的盲目争夺。这种对于人物情感表现的忽视,也使观众同大片之间的心理距离进一步拉大。

同人物的复杂化相同的是,国产大片在叙事上也越来越趋于复杂,思绪莫辨。如前所述,中国传统叙事始终逃离不了对“善恶”的鉴别,结局往往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而国产大片由于人物的复杂化,使得“善恶”的鉴别也开始复杂化,道德评判的基础开始模糊。更为严重的是,在遵循常情常理等这些最基础的工作还没处理好的情况下,许多国产大片却痴迷于扮演“哲学家”的角色:《英雄》试图以个人体验和理想化的方式完成对历史的重新建构;《夜宴》则要表现欲望与权力;《无极》的野心更大,承诺,背叛,爱情,命运,自由,记忆,速度,隔膜,还有所谓“无极”的世界,都在影片的主题范畴之内,但这些很玄虚的主题往往使观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同大片本身强大的娱乐诉求完全相悖。可以这么说,大片本身不应该承接太多的主题表现。在这点上,香港制作团体为主的大片处理得较好,思路清楚,主题也很明确。比如《功夫》、《宝贝计划》的主题是简单的扬善,《神话》则是对于爱情的歌颂,在没有沉重主题的包袱下,这些影片可以轻松地走大片娱乐道路。

国产大片在人物、情节、主题的复杂化表现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结果并不讨好,而更为严重的还是直接导致国产大片一直未能在影片的文化内涵、人文关怀上下够工夫,从而使观众在心理接受上产生隔阂,不容易产生认同感。形式上的华丽雍容,内容上的血腥情色,往往成为国产大片把观众吸引到电影院的重要因素,它们缺乏充实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卧虎藏龙》指向了中国武侠片的审美创造的同时,描述了一个中国传统文人/武人“理智”与“情感”的故事。其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兼得,显然要比如今的国产大片高明得多。

价值混乱引导机制彻底失效

当前国产大片存在明显迎合西方的现象。出于资金回收的压力,很多国产大片都把海外市场视为第一市场,从而在故事讲述、人物塑造上,尽量多地考虑西方观众的需要。这一点,很多导演已不讳言。但是,国产大片的制作团队又以本土人士为主,往往摆脱不了根深蒂固的本土观念。一方面要迎合,一方面又很本土,从而导致了在剧本写作和论证之初,就开始出现价值判断的混乱。

在叙事上刻意迎合西方市场,而漠视甚至挑战本土多数观众的欣赏习惯和道德心理,在传统中国价值取向上的偏颇认识,势必导致观众的不满。比如《无极》试图在东方功夫片中掺入《指环王》式的西方灵异元素,来讲述一个“心灵救赎的故事”,充满着魔幻与杜撰的意味,败坏了中外观众的胃口。《夜宴》为了照顾海外片商和所谓西方人口味,做了甚至是结构上的整体改动。据说,为了达到导演意愿和海外片商意见之间的平衡,《夜宴》先后改了七八稿才定稿,为了让海外观众能看明白,片头用字幕说明时代背景,文戏的开场也被改成现在的“追杀太子”。而城墙下用棍棒鞭打老臣的场面,时间之长,镜头表现的那种极端兴奋劲儿,在证明这是迎合西方观众猎奇心理的典型例子的同时,也表现了创作者潜藏的心理。而《墨攻》中墨者革离同美国西部片牛仔式的救世主角色完全一样,他的装束更像是一位欧洲中世纪的僧侣,在传播他的教义。

中西之间的这种摇摆,导致了国产大片洋不洋,中不中,而前面所提及的因人物、故事上善恶判断的复杂化,进一步使价值判断的混乱加剧。许多国产大片的价值判断完全被悬置。

价值判断混乱,国产大片向真向善向美的引导机制也失效了。暴力,血腥,情色,各种角色之间尔虞我诈,冲突矛盾的解决办法只有打打杀杀(《墨攻》提倡“兼爱”恰是对这种现象的形象讽刺)。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欣赏中的阴暗心理和窥视欲望的同时,也极大地败坏了观众的欣赏口味。对于低俗趣味的简单迎合,放弃高尚的引导功能,成为当前国产大片的一个通病。而在当前国产电影还没实现分级的情况下,其带来的潜在消费后果也很严重。许多国产大片非常钟情于对惨烈的表现,也使得影片在进入分级制成熟的美国市场后,被定为R级(限制级),17岁以下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陪伴才能观看。这同一般意义上的大片的价值诉求是背道而驰的。

其实,全世界观众在最根底里的欣赏品位是相近的,在价值观择取上还是相同的。故事完整统一,团圆性的故事结局,对于真理的美好追求,都是全世界观众一致的欣赏习惯和要求。这也正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影片之所以现在还为我们所津津乐道的原因。在那些影片中,即使是悲剧性的结局,但是主体人物的精神信仰、思想信念、价值追求最终都得到弘扬和升华,观众的精神诉求也从中得到满足。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即便国产大片怎么在“新”、“奇”上做文章,它毕竟是以最多数普通大众为对象的,因此它对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对于中国多数普通观众的欣赏习惯和传统文化沉积下来的伦理价值诉求是应该尊重和维护的。

比较而言,美国大片是非立场非常坚定,价值判断也很明确,正义和邪恶的分界线也很清楚。当前,文化艺术样式在传递给观众视听享受的同时,其实也在传递一种价值观。美国在向全世界输出好莱坞大片的时候,正在输出美国人的价值观。在许多细节处理上,美国人始终在维护着他们的世界形象,并经常表白和张扬着美国人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角色,比如拯救者往往是美国白人,比如美国总统在最后一刻力挽狂澜,拯救地球……在这些方面,国产大片应该向美国大片取经。而如今的情形往往是,精华的还没学到,糟粕倒是学了不少。

国产大片风还将继续,继华裔导演吴宇森的《赤壁之战》之后,李少红也开始拍摄《青龙偃月刀》,许多公司和导演都把目光投向了大片制作。希望以后的国产大片创作能在叙事上下工夫,在价值取向上下工夫,不仅支撑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更支撑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标签:;  ;  ;  ;  ;  

叙事变异与价值困惑_卧虎藏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