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江雪》教学之个人浅见
王立虎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兴桥小学
唐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瑰宝。可以说,唐诗从内容到形式,开创了繁星丽天、万花攒锦的辉煌局面,不但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风采卓烁,历久常新,而且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也能与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媲美,得到举世的赞扬和珍重。我对唐诗的爱恋,虽说不上铭心刻骨,但也称得上乐此不疲。每每教学唐诗,我总会默默静坐,细细品味,潜心研究,方从容面对学生。近来,我就和学生们一同欣赏了柳宗元的《江雪》。
《江雪》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形象,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坚韧不拔的性格,流露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诗中前两句“千山”形容山虽然很多,可是连一只鸟也没有都飞走了;“万径”形容路多,可是再多的路,连一个脚印也没有,山和路都被雪封盖起来,整个世界显得十分寒冷寂静,这是老渔翁垂钓的背景。后两句写老渔翁垂钓的情景,这是画面的主体,“孤舟”是说江上只有一只船,“独钓”表明船上只有一个人,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独自垂钓,这个超脱世俗的老渔翁形象,正是柳宗元此时此地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这首诗看似写景,实际写人,这样做使环境描写既有象征意义,又有衬托作用。
那么如何处理好这首诗的教学呢?于是,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孩子,你大胆地往前走!
新的时代,新的要求,更需要适应时代气息的新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明诗意”的环节,我鼓励学生“猜一猜”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只不过换了“猜一猜”这种说法,学习如同游戏那样活泼,不再那么压抑和沉重了。进而根据相关注释学习古诗,使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发现的,这样的发现比教师告诉他的,更有效。小组合作交流诗句的意思,是在个体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先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再进行讨论交流,才有话可说,有理可辩,不至于鹦鹉学舌,随波逐流。整个过程,教师只不过是位鼓劲者,而学生才是赛场上的健将,向着生命精彩处,风驰电掣地飞奔。
二、相信自己永远是生命中最唯一的。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此可见,阅读更多的是主观行为,这与阅读对象的年龄、阅历、经历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江雪》这首诗中诗人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表露他对愤世恨时且又孤芳自赏的感情。这些情感,孩子们会体会吗?请看课堂片段:
【课堂回放】读完全诗后,我问学生:“你们读完有怎样的感受?从哪儿读出来的?”
卞培文说:“我从诗的前两句感受到了寒冷。没有一只鸟,没有一个人。用了‘灭’和‘绝’这两个字用得很清楚”。
周佳慧说:“我感觉到了孤独。因为一个孤独的蓑笠翁,独自在江上钓鱼。我从这首诗的后两句中的‘孤’和‘独’这两字读出来的。”
陆可馨说:“我读出了第一句中为什么作者写鸟都没了呢?因为鸟是常见的,连它们都绝了,可见当时画面的冷清。”听到这样的回答,我真是太兴奋了,这就是诗人选材和写法的精妙之处,前两句诗中一个“雪”字都没有,却写出了雪大封山,雪厚覆路的画面。有的孩子说:“第三和第四行开头的字连起来就是孤独。”这时又有孩子发现了,每一行开头的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孩子们真是太厉害了!这时我适时补充柳宗元被贬永州的资料。你们觉得这个老翁为什么在这冰天雪地要出来垂钓吗?孩子们联系柳宗元的经历,说是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和苦闷。这时我趁热打铁,那在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陶泽文说:“冷清。”谷雨馨深情地说:“凄凉。”
这些感情都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慢慢体会的,但如果要和诗人引起共鸣却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毕竟还是孩子,因此教师只是点到为止,学生从自身出发谈体会,不追求唯一的结论,也没有正确的答案。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学生的成长,对于这首诗意境的体会将不断发生变化。这也是古诗的永恒魅力!
三、精心组装生命中的集成块。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语言材料的积累,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这些经过筛选的语言材料一旦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滋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当它们有朝一日被激活,就会产生始料未及的综合效应,学生语言的小宇宙瞬间爆炸,生命因此而精彩纷呈。
导入新课时,我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的古诗——《绝句》《小池》《山行》;感悟诗境时,我又引导学生说说描绘冬天的词语;接近尾声时,我再鼓励学生搜集有关春钓、夏钓、秋钓的古诗,并运用同种方法体会诗境。这样自然流畅,水到渠成,课堂容量不臃肿,学生掌握起来也轻松自如。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
教学虽终,但我的思想渐渐形成:唐诗的意境深远,惟有让学生大胆想象,空间才变得宽广;惟有引领学生主观解读,个性才得到张扬;惟有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才情方可激荡!
论文作者:王立虎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10月总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5
标签:学生论文; 渔翁论文; 这首诗论文; 唐诗论文; 语言论文; 两句论文; 古诗论文; 《成长读本》2017年10月总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