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圈经济的形成规律与特征_城市经济论文

论城市圈经济的形成规律与特征_城市经济论文

论城市圈域经济的形成规律及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律论文,城市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圈域经济作为一种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理论和模式,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基础上,伴随着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学科不断发展而逐渐产生和形成的。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圈域经济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主流,从而引起各国理论界和政府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城市圈域经济理论基础的分析,明确提出城市圈域经济的概念,并进一步分析了城市圈域经济的形成规律及发展特点。

一、城市圈域经济的理论基础分析

城市是伴随着社会分工和交换而产生和发展的,因而一个城市的形成必然有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区位条件,而城市的发展又必然带动相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并导致城市圈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因而城市圈域经济形成的理论基础可追溯到现代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学科中的区位理论、城市体系理论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区位理论,作为城市圈域经济的理论基础之一,其从生产力布局的角度揭示了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在区位理论中,对城市圈域经济发展最有影响的理论是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和城市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是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他最早提出的以城市(即消费中心)为中心的农业圈层布局理论,不仅是现代区域经济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城市圈域经济理论的萌芽。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创立的工业区位论,引入了区位因素来分析工业区位的合理选择和布局,而俄罗斯经济学家泼罗勃斯脱则进一步按照工业区位论的原则,阐述了以一个工业企业或工业枢纽为中心的同心圆圈域经济布局模式。德国经济学家勒施在分析和比较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的基础上,提出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区位论和城市经济区模式,从而揭示了城市圈域经济的形成机制及发展过程,对城市圈域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城市体系理论也是城市圈域经济形成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有关大、中、小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合理分工和联系是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城市体系理论中最有影响的就是中心地理论、城市等级论和大城市带理论。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的,他通过对德国南部的城市和中心居民点的大量调查后,揭示了城市中心居民点的等级与空间联系的规律性,以及按这一规律而形成合理的大、中、小城市等级体系的过程。美国地理学家戴克首次在《大城市与区域》一书中明确使用了城市等级体系的概念,接着美国城市经济学家贝里和加里森又运用中心地理论分析了不同规模城市的聚集能力和相互联系,开创了城市等级体系的系统研究,从而推动了城市等级体系理论的发展。特别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根据对美国东北海岸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密集区进行研究,提出的大城市带(Metropolis )理论,以及一系列新观点对城市圈域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性和现实意义。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源于发展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地域空间中经济增长极与其边缘地区相互作用的理论。对该理论作出卓越贡献的有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弗里德曼的“中心——边缘”理论,瑞典著名学者哈格斯特朗的空间扩散理论,瑞典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的“极化——扩散”理论,美国城市经济学家洛德莱里的城市等级扩散理论和中国学者顾朝林,孙胤新等人关于城市空间扩散形式及规律的分析等。其中,洛德莱里有关空间联系理论及向城市等级扩散理论,中国学者顾朝林有关中国大都市空间扩展,孙胤新的空间创新扩散规律,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圈域经济的扩散规律和运行机制作出了重要的探索,从而丰富了城市圈域经济的内容。

二、城市圈域经济的概念

关于城市圈域经济的概念,国内外有过不同的讨论和表述。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发达国家,虽然城市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28%,但城市却容纳了全国总人口的80%,因此,日本早在50年代就开始对城市圈域经济进行研究,提出“大城市圈”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和若干周边城市和地区所组成的地域经济结构。并对城市圈域经济的范围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即大城市经济圈是由一个拥有50万以上人口的中心城市或者是由几个50万以上的相邻城市和若干相邻市镇所组成的区域。美国也是一个经济和城市化十分发达的国家。美国没有明确使用“大城市圈”的概念,而是采用“大城市区”,但其定义及内涵实质上与城市圈域经济是相同的。美国对于大城市区定义为:大城市是以一个或若干有一定规模数量的中心城市和若干相邻城镇组成的区域。并明确界定以一个人口超过5万人以上的中心城市和至少4个人口密度在159人/km[2]的相邻县所组成的区域,相邻县中至少有25%的人在中心城市工作,或者有5%的非农人口居住在中心城市, 并称这种区域为“大城市统计区(MSA)”,同时还界定由若干个具有地域相互联系和相邻的MSA共同组成“合并大都市统计区(CMSA)”。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城市文化水平相对滞后,因而到目前尚无明确的城市圈域经济概念和界定,目前的城市区基本上是以行政区为基础而划定的,而有关城市圈域经济的概念和界定,尚停留在理论界的研究成果中。最早提出城市经济圈概念的是周起业、刘再兴等人,他们在《区域经济学》一书中提到:“按经济中心来组织管理地区经济,即以大城市为依托,有计划地发展中小城镇,在各大城市周围形成若干以中小城市为主的中小型经济中心。通过它们使大城市同相邻的中小城镇和农村相联系,大中小城市及其分别联系着的农村相交织,组成全国的经济网络,协调部门和地区间的经济活动……这个设想的进一步发展,是以大城市为依托,组织大城市经济圈,按大城市经济圈来安排地区生产布局”〔1〕1990年, 复旦大学高汝熹教授对城市圈域经济的定义是:“城市经济圈是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通过经济辐射和经济吸引,带动周围城市和农村,以形成统一的生产和流通经济网络”〔2 〕1993年,复旦发展研究院课题组也提出:“大都市经济圈,也就是某一大城市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同它邻区化或外围化的地区成紧密经济联系的一体化经济区。”〔3〕同年, 涂人猛在“大城市圈及其范围研究”一文中也提出:“所谓大城市圈是指以大城市为中心,其经济和社会受大城市作用的区域,城市与该区域间存着经常的有机联系和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4〕沈立人在前述同期刊物上, 也对城市圈域经济下了一个定义,即:“都市圈是指以大都市为核心,超越原来边界而延伸到邻近地区,不断强化相互的经济联系,最后形成有机结合甚至一体化的大区域,又称大都市地区或大都市连绵区。”〔5〕

根据国内外对城市圈域经济的不同定义和范围界定,笔者认为可以把城市圈域经济明确地定义为:“以经济比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同其有经济内在联系和地域相邻的若干周边城镇所覆盖的区域所组成的,其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这样的城市圈域经济,一般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城市圈域经济内至少应有一个或多个经济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该中心城市不仅人口应达到一定的数量规模,而且对周边城镇和地区应具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辐射力,能够成为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第二,城市圈域经济所覆盖的周边城镇和地区也应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并与中心城市形成经济和通勤上的密切关系,能够依托中心城市形成经济和社会文化活动上的融合性和互补性,从而构成经济上的一体化关系。

第三,城市圈域经济内,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应达到一定程度,即绝大多数的就业劳动力主要分布于非农产业。并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首位城市的大中小城市等级体系和合理的圈层性空间扩散的地域结构,其具体可分为中心城市区,大城市经济圈,大城市经济带等多个圈层。

第四,城市圈域经济内具有一体化和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形成圈域内产业结构互补和多元性发展,具有不断创新和向高级化演进的能力。并能从空间上不断地向外扩散和延伸,具有较强的外向型经济功能,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循环的能力。

第五,城市圈域经济是一个经济圈和社会圈,不是一个行政区,因而圈域内各行政区和各级政府之间仍具有行政上的独立性,但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内在关系,使各行政区和各级政府对城市圈城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可调性,并融合为一体化的经济区域。

三、城市圈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城市圈域经济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而不断由分散、孤立的城市经济逐渐向城市经济圈、大城市经济带演化,最终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域经济,并按照空间扩散规律而不断地发展。

(一)孤立城市发展阶段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是地域经济聚集的产物,是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但是在前工业化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经济发育程度不高,因而各个城市基本上是孤立发展的。城市与城市之间是完全独立、静止的经济系统,并按照各种城市不同规模和等级的经济势能,对城市周边地区产生相应的吸引和辐射,但城市之间的引力和辐射力十分薄弱,因而这个时候既不可能形成城市体系,更不可能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域经济。

(二)单中心城市圈域经济形成阶段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一些具有较好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及创新能力强的城市迅速发展成为某一区域经济的“增长极”。这些“增长极”凭藉其经济发展的良好条件而对周边城镇及地区形成累积优势,迅速吸引周边城镇和地区的资本、劳动力,从而形成“回流效应”,于是奠定了“中心城市”的地位。这些中心城市的不断发展,就成为某一区域城市体系中的“多功能中心”,具有对周圈城镇和地区发生支配作用的高经济势能,这种高经济势能通过技术创新与扩散,资本集中与输出的经济效应,一方面加快自身的发展和经济势能的提高;另一方面不断向外扩张,相应带动整个圈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雏形。

(三)多中心大城市圈域经济发展阶段

当单中心城市圈域经济基本形成后,其扩散效应就逐渐大于极化效应,于是城市圈域经济就开始从两个方面迅速发展。一方面城市圈域经济沿着交通轴线向区位条件较好,基础设施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周边城市扩散,逐渐形成相应的多个次级中心,随着每个次级中心的发展又演进为一个单中心的城市圈域经济,并与原来的中心城市经济圈相互吸引和相互辐射,从而形成多中心的城市圈域经济。另一方面,随着一个城市圈域经济的不断扩散,其圈域半径迅速扩大,从而与其他城市圈域经济相互交叉、重叠,组成为一个更大的多中心的城市圈域经济区。

(四)大城市经济带发展阶段

当城市圈域经济的极化与扩散效应不断运动作用,使整个区域社会经济融为一体,并促进若干中心城市通过增长轴紧密联系,城市体系高度发达和有机结合时,整个城市圈域经济就演进到大城市经济带发展阶段。这时各个城市经济圈之间形成功能上相互补充,地域上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大城市经济带”。由于这个时候各城市经济圈之间具有经济上的互补性和功能上的共同发展,从而形成相对均衡的圈域经济发展状态。整个城市圈域经济不仅具有多中心的城市结构,而且所组成的圈域经济具有更强的聚集能力,更大的经济吸引力和辐射力,甚至超出国境而远距离的吸引国际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成为世界级的大都市圈域经济。如美国的波士顿——纽约城市经济带,日本的东京——名古屋——大阪城市经济带,中国的上海——苏州——南京城市经济带等。随着这些大城市经济带的不断发展及其国际功能的强化,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些高级经济势能的地区,最终演化成世界经济的中心。

城市圈域经济的发展是通过中心城市的吸引和辐射,以及城市经济圈域内外经济流(包括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即由不同等级城市所构成的城市体系及其相应的区域组合。根据城市空间扩散规律,城市圈域经济的发展过程通常遵循以下规律进行。

1.蔓延扩散规律。蔓延扩散,是指城市圈域经济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逐渐向周围地区延伸、推进,从而不断扩大城市圈域半径。蔓延扩散是城市圈域经济空间扩散的基本规律,纵观国内外大城市圈域经济的发展,大多数是按照蔓延扩散规律进行的。随着中心城市与大城市圈域半径的扩大,其城市经济圈势能越来越强,又促使其辐射的区域更远。以英国伦敦城市圈域经济扩散为例,1841年伦敦的居住人口主要分布在距市中心12公里的范围之内,市中心人口密度达到4万人/km[2],而城市边缘区仅为20/km[2]。以后随着城市圈域半径的不断扩大, 居住人口也不断地向外扩散,到1941年市区圈域半径已扩大到30多公里,市中心人口密度也下降到1万人/km[2], 而在城市边缘区人口密度已达到1000人/km[2]。

2.轴向扩散规律。轴向扩散,是指城市圈域经济沿着一定方向(通常是以交通主干带为主)向外扩散的过程。轴向扩散可能是由于交通主干线的因素;也可能是受地理条件的制约,但无论是什么因素影响,它都体现出城市圈域经济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外放射状的扩散规律。轴向扩散也是现代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世界上有许多大城市圈域经济都是按这种规律扩散的。例如,日本大阪——京都城市圈域,就是沿着交通要道而构成的大城市圈,其又沿着交通要道而与名古屋城市经济圈、东京城市经济圈构成日本最大的城市经济带,也是世界最大的城市经济带之一。

3.点状融合规律。点状融合,是指各中心城市相邻县镇加速城市化发展,而逐渐从次级中心发展为中心城市,并通过蔓延扩散或轴向扩散后与原中心城市融合,形成更大一级的城市经济圈。点状融合规律是城市经济圈和大城市带形成的必然过程。由于大城发展的地域极限,使得某些大城市经济圈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不得不大量发展次级中心,或者由于其它多种原因使次级中心迅速发展,最终都会促进城市经济圈之间,城市经济带相互融合。以点状融合过程形成大城市经济圈的情况在国际大城市带形成中也较为普遍。如美国东北沿岸城市经济带和英国伦敦——利物浦城市经济带都是若干点状城市经济圈按融合规律而形成的。

四、城市圈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经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发达的工业化和高度的城市化,而城市圈域经济正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其所具有的高聚集经济、高能级经济、开放性经济和自组织经济的特征,不仅表现为一个城市圈域经济范围内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和工业化的推进,从而促进圈域经济的高效率增长;而且还表现为多个城市圈域经济范围内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和经济协调发展,从而推进一国经济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城市圈域经济是一种高聚集经济

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生产和消费的聚集并由此而产生规模经济。英国城市经济学家伊文思指出:“所谓聚集经济,是指一批厂商因彼此位于附近,而可能产生的经济效果或费用的减少”,“许多制造工厂集在中某一地方,这种事情的本身就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聚集经济效果;例如,市场的规模能为服务、物资和生产要素的供应带来规模经济”。〔7〕现代城市是一个人口相对集中、基础设施齐全、 交通四通八达、经济基础较好、市场消费潜力巨大,并拥有科学技术先进、商业贸易发达、金融投资大、信息传递灵及社会生活丰富等有利条件,从而使城市成为现代生产和消费的高聚集区域,成为商品流通的集散地和枢纽点,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特别许多大城市都是一些多功能的经济中心,比中小城市有较高的聚集经济效益,能够更好地实现规模经济和社会分工与协作,促进人才、资金、信息和物质的快速流动和科学技术的传播;能够以更经济的方式为社会生产提供必不可少的金融、贸易和其它配套服务;能够为其周围的中小城市及幅射区域提供多功能的服务,提高中小城市及相应区域的经济效益。因此,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域经济是一种高聚集经济。通过大力发展城市圈域经济,能够推进一个地区的社会分工和规模经济,实现更好的总体经济效益,并通过城市圈域经济的幅射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城市圈域经济是一种高能级经济

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域经济系统,具有商品经济高聚集特征,其优越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发达的交通、通讯设施,集中的金融、商业机构,充足的生产要素资源供给,巨大的消费市场等,使城市圈域经济比其它地区具有更高的经济势能,从而对周围地区产生强烈的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功能。一方面,城市圈域经济是一个强大的经济场,对周围地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不断将周围地区的资金、人才、信息、能量吸引到城市经济圈内,促使城市圈域经济的技术基础、加工水平、经济实力等进一步增强,使城市圈域经济势能不断提高,从而增强了城市圈域经济的对外竞争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城市圈域经济作为一个强大的经济场,其对周围地区又具有强大的幅射力,即通过向外扩散商品、转让技术、转换产业,从而既为中心城市的金融、贸易、信息、技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保证中心城市的经济得以持续增长,又通过不断向外扩散技术、产品及产业,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外围地区与中心城市区的“经济落差”,从而促进城市圈域经济的空间拓展。通过城市圈域经济吸引和辐射的双重功能作用,有利于合理配置区域内的经济资源,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发挥中心城市的科技优势和高经济势能,使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经济向综合、现实的优势发展,推进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城市圈域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经济

现代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导致企业、资本、技术、知识、信息和人才的全球大循环。哪里经济效率高,投资回报高,资本、信息、技术就往那里跑;哪里收入高、生活好、环境好,人才、知识、技术就往那里聚集,从而使经济国界趋于消失。城市圈域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经济,其适应现代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点,以国际市场为背景,以中心城市的外向化为特征,通过最佳的经济发展环境、生活条件及社会环境,吸引大量的国际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聚集,从而推动城市圈域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城市圈域经济的开放性首先表现为交通运输的高度发达上。纵观古今,城市的兴衰、经济的涨落无不与交通运输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代世界最大的城市经济圈,十之八九在沿海、沿江、沿线等交通发达的地区。城市圈域经济的开放性还表现在信息的高速流转上。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高速流转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的重要因素。城市圈域经济中的中心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教的中心,从而也是信息的源中心,特别是城市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通讯工具和信息处理能力,不仅促进了信息的高速流转,而且使城市圈域经济成为现代技术创新的源泉,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驱动中心。最后,城市圈域经济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城市圈域经济大量的对外经济、贸易、金融活动的功能上。当今世界的金融中心,主要集中在纽约、伦敦、东京、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大城市经济圈;当今世界最大的贸易中心也主要集中在鹿特丹、伦敦、巴黎、东京、香港、新加坡等大城市经济圈;可见,城市圈域经济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外向型经济的枢纽点,成为迈向全球经济的重要据点。

(四)城市圈域经济是一种自组织经济

纵观世界城市圈域经济的发展,现代城市圈域经济正日益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自组织的社会经济有机体。其表现在:一是城市圈域经济是一个长期不断的历史演化过程,其具有适应环境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地处在调整结构、调节功能和空间形态的变化之中,表现出强大的自我调整的生命力。二是城市圈域经济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其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变异创新,使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不断产生和发展,从而也促进城市圈域经济自身不断地从孤立城市向城市圈、城市带、世界经济圈演进。三是城市圈域经济具有自我诊断、完善的修补机制。尽管大城市发展一度带来种种的弊端,但随着城市圈域经济的发展及其空间扩散,使城市圈域经济形成自我诊断、完善的修补机制。发达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城市空心化”等现象,就是城市圈域经济自我修补机制作用的形式。四是城市圈域经济还具有不断泛化的效应,即在城市圈域经济内,中心城市通过经济吸引和辐射,不断吸取周边地区的经济流,使自身不断饱和、扩张、发生核聚变,

形成向外的波状扩散,从而形成更大的城市圈域经济和更高的经济势能,如此不断演化、循环,使城市圈域经济逐渐形成影响世界的全球经济中心。

注释:

〔1〕周起业、刘再兴等:《区域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2〕高汝熹、阮红:《论中国的圈域经济》, 《科技导报》1990年第4期。

〔3〕复旦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关于上海圈形成战略的构想, 《财经研究》1993年第9期。

〔4〕涂人猛:“大城市圈及其范围研究”, 《区域经济研究》1993年第9期。

〔5〕沈立人:《为上海构造都市圈》,《财经研究》1993年第2期。

〔6〕A·W·伊文思:《城市经济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年。

〔7〕同上。

标签:;  ;  ;  ;  ;  

论城市圈经济的形成规律与特征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