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丹,洪霓,叶佺佺,张伟[1](2021)在《温州市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家庭因素的相关性调查》文中指出目的调查温州市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家庭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9月在该院儿科就诊的患儿198例,均行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分析其感染发生率及特征,并收集入选者相关资料,分析家庭因素对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结果 198例儿童中,幽门螺杆菌阳性93例,感染率为46.97%;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以8~14岁为主,4~7岁次之,分别为44.09%、31.18%;发生感染患儿爱吃零食、家庭人口数、接触动物及人均居住面积占比与未发生感染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生感染者共用餐具、父母患胃病、公用牙刷口杯、父母卫生习惯(不良)及经济收入(≤5 000元)所占比例高于未发生感染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分析,共用餐具、父母患胃病、公用牙刷口杯、父母卫生习惯(不良)及经济收入(≤5 000元)是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公用餐具、经济收入、父母患胃病及父母卫生习惯是温州市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的家庭因素,且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故需加强相关因素控制,降低其发生率。
王晓锋[2](2021)在《胃癌高发区全年龄段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胃癌(GC)发生的I类致癌因子,在发展中国家有更高的感染率。甘肃省武威市是中国西北地区GC高风险地区。本研究旨在对武威地区全年龄段自然人群H.pylori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18岁以上自然人群上消化道疾病和部分肝胆疾病患病率,以及H.pylori感染与这些疾病的相关性进行横断面研究,为当地H.pylori感染的预防和根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6年至2017年在武威市凉州区一个农村乡镇和一个城市社区开展,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目标人群。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社会人口学特征、个人及家庭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因素;粪便抗原检测(SAT)、碳13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和血清幽门螺杆菌免疫球蛋白G(anti-H.pylori Ig G)抗体检测分别用于诊断0-3岁、>3岁和>6岁人群H.pylori感染。对18岁以上人群采取自愿原则进行胃镜、活组织、组织病理学和腹部超声检查。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人群H.pylori感染、上消化道疾病、癌前病变和部分肝胆疾病的患病率;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趋势卡方检验分析研究变量与H.pylori感染之间的关系,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H.pylori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共纳入2,163名受试者(年龄:0-77岁),其中有1,238名未成年人(57.2%)和925名成年人(43.8%);男性1,170名(54.1%),女性993名(45.9%);城市居民1,210人(55.9%),农村居民953人(44.1%)。2.研究人群H.pylori总感染率为35.6%,儿童和成人感染率分别为22.9%和52.8%。男、女感染率分别为34.1%和37.5%,差异没有显着性;城市和农村居民感染率分别为36.0%和37.5%,差异也没有显着性。3.6岁以上研究人群血清anti-H.pylori Ig G抗体总阳性率49.3%,男、女阳性率分别为44.5%和47.1%(P=0.001);城市和农村阳性率分别为47.8%和51.5%(P=0.679);在7-18岁阳性率与13C-UBT结果非常接近,18岁以后每个年龄段阳性率均比13C-UBT结果高近10.0%。4.研究人群H.pylori感染总趋势是12岁以前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升高缓慢,12岁之后,感染率快速上升,在30-39岁年龄段达到高峰,此后出现缓慢下降。5.年龄(OR 1.30;95%CI 1.23-1.37)是当地居民H.pylori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经常或每天饭前便后洗手(OR 0.79;95%CI 0.60-1.03)、饮用自来水(OR 0.74;95%CI 0.56-0.97)、经常或每天喝酸奶(OR 0.80;95%CI 0.65-1.00)、家庭年收入3-10万(OR 0.77;95%CI 0.62-0.96)和>10万(OR 0.63;95%CI 0.42-0.94)是H.pylori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在亚组分析中,各年龄组危险因素不尽相同,但都和社会经济地位、饮食模式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当地初高中生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OR 1.18;95%CI 1.02-1.36)、学校住宿(OR 1.72;95%CI 1.01-2.95)、学校餐厅用餐>6次/周(OR1.86;95%CI 1.12-3.09)和饮用生水(OR 1.68;95%CI 1.00-2.81)。6.研究人群胃镜下各疾病检出率分别为:萎缩性胃炎68.6%,非萎缩性胃炎31.4%,反流性食管炎14.2%,胃息肉5.5%;十二指肠球部炎4.0%,消化性溃疡3.7%。7.研究人群组织病理学诊断的胃疾病检出率分别为:非萎缩性胃炎44.2%,萎缩性胃炎37.9%,肠上皮化生12.7%,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7%,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癌检出3例;各疾病男女之间检出率均没有显着性差异;非萎缩性胃炎城市检出率(39.9%)明显低于农村(50.4%)(P=0.013)。8.研究人群肝胆疾病检出率分别为:非酒精性脂肪肝26.6%,胆囊结石6.4%,慢性胆囊炎6.4%,胆囊息肉3.8%,肝和/或肾囊肿9.4%,肝脏血管瘤4.1%;城市居民非酒精性脂肪肝检出率(31.7%)显着高于农村(18.9%)(P<0.001);H.pylori阳性组非酒精性脂肪肝检出率(22.1%)显着低于阴性组(31.6%)(P=0.002)。9.非萎缩性胃炎在不同H.pylori感染状态下检出率具有显着性差异(39.0%VS 50.0%,P=0.008),萎缩性胃炎在不同H.pylori感染状态下检出率也具有显着性差异(42.6%VS 32.6%,P=0.013);而肠上皮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在不同H.pylori感染状态下检出率没有差异。研究人群中消化性溃疡患者H.pylori检测13C-UBT阳性率为73.9%,血清anti-H.pylori Ig G抗体阳性率为95.7%。10.研究人群胆囊疾病总检出率为16.6%,H.pylori感染和胆囊疾病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武威市自然人群H.pylori感染率处于中等水平,在12岁以前感染率随年龄缓慢上升,12岁之后,感染率快速上升,在30-39岁年龄段达到高峰,此后出现缓慢下降。H.pylori感染独立预测因素有年龄、家庭平均年收入、饮用水源和进食酸奶,当地初高中生H.pylori感染率快速上升主要原因可能是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差、住校、学校餐厅用餐和饮生水。武威地区胃癌前病变检出率非常高,H.pylori感染在癌前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中,尤其从非萎缩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非酒精性脂肪肝、消化性溃疡和胆囊疾患在当地检出率较高,H.pylori感染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中可能起到保护作用。
张博,高乔乔,程艳波,徐晖[3](2021)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营养不良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生在胃内的螺旋弯曲微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人类最常见的感染细菌之一。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厌食、生长发育迟缓、缺铁性贫血和微量营养素缺乏等儿童营养不良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为改善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的营养不良问题,故将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营养不良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以论述。
赵张颖[4](2021)在《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全血锌、铁、钙、铜变化及对缺铁性贫血发生关系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与体内锌、铁、钙、铜变化、缺铁性贫血(IDA)是否存在相关性,从而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年9月-2021年2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就诊的5-13岁儿童,选取有消化道症状(包括反复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常规治疗效果不佳且腹部B超或CT检查无明显异常的儿童125例,其中男68例,女57例。所有儿童均行13C尿素呼气试验、部分儿童行组织学检查诊断是否存在Hp感染,存在Hp感染儿童共28例。通过电化学分析法测定两组儿童中微量元素锌(Zn)、铁(Fe)、钙(Ca)、铜(Cu)的含量。采用血细胞计数仪对三组患儿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进行检测,运用亚铁嗪比色法检测血清铁(serum iron,SI),运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使用SPSS.25统计软件分析两组儿童中微量元素Zn、Fe、Ca、Cu、Hb、MCV、MCH、MCHC、SI、SF水平的变化。结果:1.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中儿童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p阳性组锌、铁含量低于H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钙、铜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Hp阳性组中锌、铁的缺乏率分别为71.4%、32.1%,Hp阴性组中锌、铁的缺乏率为29.8%、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钙、铜缺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Hp阳性组Hb、MCV、MCH、MCHC、SI、SF均低于H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中缺铁性贫血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组儿童缺铁性贫血检出率高于Hp阴性组。结论:1.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升高;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性别无关。2.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可导致人体内锌、铁元素缺乏,当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儿童有必要进行微量元素检查,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从而避免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缺铁性贫血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引起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原因,临床上对于原因不明的缺铁性贫血患儿应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
易惺钱[5](2021)在《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tor Pylori,Hp)是目前公认的唯一能在人体胃中生存的微生物种类,感染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重要因素,且与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尿病、慢性荨麻疹等胃肠外疾病相关,因此抗Hp治疗早已成为共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Hp感染和胃癌双重高发,二者关系密切,危害相互叠加,其治疗是消化科医生最关注的问题。目前临床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随着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细菌耐药率上升,Hp根除率下降,复发率升高,不良反应明显,有效治疗面临着挑战。中医药作为Hp治疗的新路径,具有不良反应小、耐药率低、不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特点,与西药联用可提高根除率,减少副作用及抗菌药物使用,保护胃黏膜,在Hp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渐被认可。但证据较分散,仍缺乏较全面的中医理论支撑和真实世界的证据支持。目的:1.系统梳理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文献,全面综合当前可用证据,提炼中医药干预Hp的治疗思路。2.结合医案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整合中医治法的运用情况、具体方药,评价其临床疗效,优化Hp感染的中医药防治方案。3.在现有证据支持下,进一步揭示中药防治Hp的作用机制与证治规律,为中医药干预Hp感染的优势环节和精准治疗提供证据支持。方法:1.文献梳理与评价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同时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灰色文献、医脉通等进行补充检索,7名研究者根据纳排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采用讨论或求助第三方的方式解决分歧;运用文字描述及图表形式展示中医药抗Hp的研究现状。应用AMSTAR 2量表、GRADE软件对中药治疗Hp感染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方法学质量、结局指标可靠程度及证据质量再评价。2.临床验证通过有效医案及临床回顾性研究对文献研究结果加以验证。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分析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基于真实临床环境中既有医疗数据开展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评价中医药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干预Hp感染相关疾病提供现实性、适用性和时效性证据支持。结果:1.证据图及理论探讨部分:8个中英文数据库初检共26661篇文献,自动查重后获得16461篇,依据相关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文献后最终纳入3563篇,其中临床研究3460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82篇,指南及临床路径研究21篇。从临床研究来看,(1)研究类型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80.72%),规模多在60-100例之间;观察性研究占7.63%,多集中在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及Hp感染相关疾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面,其与体质类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仅占0.55%;(2)研究人群与现代医学对Hp感染特定人群处理意见一致,中医药在儿童(<14岁)及老年人(>70岁)研究相对较少。(3)干预方案多为中医药与西药联用,单用相对较少,半夏泻心汤、黄连温胆汤、黄芪建中汤、六君子汤等经方应用广泛;(4)结局指标以Hp转阴、临床症状改善、胃镜病理疗效及安全性等为临床主要指标,与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相关的中医证候疗效指标相对较少;在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面,76篇中医疗法干预Hp相关性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再评价结果显示,虽多数结论认为中医药有潜在疗效,但受原始研究方法学质量影响,证据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证据较少,难以得出较肯定的结论。在指南共识上,我国陆续颁布了五次Hp诊治共识意见或指南,为Hp治疗提供了方向;2012年第四次全国Hp感染诊治共识建议可将中药用于Hp感染的治疗,中药以其独特优势成为Hp治疗的新路径;2018年《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Hp相关“病-证”共识》的发布,为难治性Hp感染提供了中国思路。通过系统梳理当前可获得的相关证据,总的来说,中医认为Hp为湿热毒邪,其感染与脾胃虚弱密切相关,邪毒内犯,正虚邪实为基本病机,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健脾益气以扶正,清热祛湿以祛邪,并施以根除Hp。2.再评价部分:中英文8个数据库中共检索出256篇中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纳入40篇文献按扶正、祛邪、扶正祛湿兼施不同干预方式对其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定。纳入文献中7篇以扶正为主,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养胃丸为常用方剂;祛邪为主的17篇,辛开苦降、清热祛湿为抑杀Hp之大法,常用半夏泻心汤、左金丸、黄连温胆汤;扶正祛邪兼施的16篇,治以胃复春、荆花胃康、柴胡舒肝散等中药制剂。自2012年以来中药抗Hp相关系统评价逐年增多,Hp根除(转阴、清除)率、总有效率、胃镜病理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主要观察指标,但受系统评价制作全过程的影响,方法学质量均为“极低”,证据质量为中、低级或极低,缺乏高质量证据。3.医案分析部分:古今医案云平台共检出158则医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2则医案进行分析,共177诊次,涉及45首处方、241味中药。其中,甘草、黄连、白术、茯苓、陈皮、党参、蒲公英等为高频药物。所用药物功效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理气药和补虚药。从性味归经看,多用温、平、寒之性,苦、甘、辛味,主入脾、胃、肺经的中药,核心处方为芍药甘草汤和六君子加减。4.临床回顾性研究部分:(1)共纳入283例Hp感染患者,其中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患者(暴露组)114例,单用四联疗法(非暴露组)169例,治疗后暴露组Hp根除率为80.7%(92/114),非暴露组69.8%(118/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服用四联药物的疗程分为7、10、14、14-42天及42天以上5个组,分析显示不同疗程与Hp根除无统计学差异(P=0.84)。283例患者中10例在Hp根除后3个月至2年内进行了复查,除暴露组1例为2年后复查呼气试验结果为阳性外,其他均为阴性;难治性Hp感染患者3例,其疗效可能与抗生素耐药有关;(2)暴露组96例使用中药汤剂患者111诊次中药用药数据分析显示,中药使用总频次1437次,包括不同中药252味,甘草、半夏、党参、茯苓、白术等使用频次较高。按功效分类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补中益气为主,其中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化痰药、补虚药次之。四气以温、平、微寒为主,甘、辛、苦味居多,主入脾、胃、肺经,临床使用的核心处方为六君子汤和黄芩汤加减。结论:Hp属于中医的湿热邪气,其感染与宿体脾胃虚弱、Hp毒邪(菌株)的致病性密切相关。中医药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在Hp感染患者初次治疗、补救治疗及根除后等不同时期发挥治疗作用。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或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扶正,正气旺而不受邪),或清热解毒、清热燥湿(祛邪,邪去正自安),或攻补兼施,双管齐下,发挥抗Hp的同时,调节肠道正常菌群,修复受损胃黏膜,提高机体免疫力。扶正寓祛邪,祛邪而不伤正,成为根除Hp治疗的新路径和策略,单用或与西药联用提高根除率,缓解临床症状,造福患者。
张文燕[6](2021)在《百色市右江区学龄前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调查了解百色市右江区学龄前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状况及分析主要危险因素,为预防儿童Hp感染提供积极有效的措施,以降低该地区儿童Hp感染率。方法:对右江区六所幼儿园按年级分层随机抽样抽取350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在儿童家长知情并同意后,收集儿童性别、年龄、民族、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收集儿童粪便及家长静脉血、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粪便Hp抗原检测法(Hp SA)检测儿童是否Hp感染,采用血清Hp抗体检测法检测家长是否Hp感染。危险因素采用电话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儿童一般情况、儿童生活卫生习惯、家长一般个人资料、家长个人及照养习惯、家庭卫生环境、家庭经济情况及家长对幽门螺杆菌认识等(详见附件1)。采用X~2检验对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经单因素分析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百色右江区学龄前儿童共321名儿童完成调查,其中阳性83人,阴性238人,Hp感染率为25.86%。(2)不同性别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P>0.05);不同年龄组Hp感染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民族Hp感染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Hp阳性与阴性组之间儿童的身高、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儿童Hp感染与其家长Hp感染有关(P<0.05)。(5)单因素分析显示儿童Hp感染与吸吮手指玩具、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与家长共用餐具水杯、喜冷饮、家长外出聚餐、咀嚼后喂食、家长对Hp认识度等因素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042,95%CI:1.41~2.96,P<0.001)、吸吮手指玩具(OR=8.225,95%CI:3.67~18.59,P<0.001)、喜冷饮(OR=51.505,95%CI:9.66~274.76,P<0.001)、家长外出聚餐(OR=1.933,95%CI:1.13~3.30,P=0.016)为危险因素,饭前便后洗手(OR=0.314,95%CI:0.13~0.76,P=0.011)为保护因素;年龄相关系数为正值,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结论:百色右江区学龄前儿童Hp感染率较高,不同性别、民族之间感染率不存在差异,但感染率随年龄逐渐增加。儿童Hp感染与其家长Hp感染有关。吸吮手指玩具、喜冷饮、家长经常外出聚餐可能增加儿童Hp感染风险。饭前便后洗手可有效预防Hp感染。加强儿童手卫生及口腔卫生,引导儿童健康饮食,推广公筷卫生及分餐制,对于预防儿童感染Hp有重要意义。
王齐[7](2021)在《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多种消化道及消化道外疾病,甚至诱发胃癌。多数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儿童时期获得,可造成患儿恶心、呕吐、纳差、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难治性缺铁性贫血、生长发育迟缓等多种表现。近年来,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取得诸多进展,该文从幽门螺杆菌菌株、宿主及环境等角度综述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展望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杨露[8](2020)在《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我国儿童Hp感染率高,且感染率随着年龄增加而急剧增长。Hp感染除了会引起胃部疾病外,还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和生长发育迟缓,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多数医学领域学者主张儿童Hp感染需进行治疗。目前抗Hp治疗主要采用以质子泵抑制剂(PPI)或铋剂结合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治疗2周,然而大量长期广谱抗生素的治疗会产生胃肠道菌群失调等副反应,反复根除治疗还容易引起抗生素耐药问题;同时,由于儿童对药物依从性差等原因,儿童Hp感染根除率偏低。儿童Hp临床特点与成人不同,大多数表现为不同程度消化不良症状,极少出现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等不良后果。目前对于哪个年龄段对儿童进行Hp根除治疗仍无定论。欧洲流行病学数据也表明,Hp感染可使肥胖、胃食管反流病及儿童过敏性疾病患者获益,且与炎症性肠病呈负相关。因此,在临床中急需寻找更有利于儿童Hp治疗的方案。目前关于Hp感染与肠道菌群方面研究越来越多,国外有动物试验研究已经证实发现Hp感染可引起未发炎的胃肠道远端肠道菌群明显变化。而Hp感染与人粪便肠道菌群研究也发现与Hp阴性相比,Hp感染样本中α-多样性显着增高、梭状芽孢杆菌及厌氧菌丰度下降、乳杆菌的丰度增加等。成人Hp感染与肠道菌群关系或动物科研试验比较多,而儿童研究尚少,本研究分析儿童抗Hp根除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及Hp感染家庭肠道菌群特征,以期发现儿童Hp感染与肠道菌群相关性及特征菌,指导抗Hp益生菌治疗方案,协助提高儿童Hp根除率,改善患儿消化不良症状,减少根除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研究目的:1.探讨儿童Hp感染及胃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并分析特征菌标志物;2.进一步在肠道菌群层面上了解儿童Hp家族易感性及与其关联的特征菌群;3.解析Hp根除治疗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及其特征,以期指导益生菌治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4至14岁消化不良儿童及其父母粪便标本,纳入消化不良儿童进行13C呼气试验、腹部彩超、快速尿素酶检测试验、胃镜及组织病理等检查,初次以病理结果及快速尿素酶检测试验阳性确诊Hp相关性胃炎的病例,纳入幽门螺杆菌胃炎组(HPG),而病理及快速尿素酶检测试验均提示Hp阴性,且胃镜下确诊胃炎的儿童病例纳入幽门螺杆菌阴性胃炎组(HNG),患儿父母依据13C或14C呼气试验判断Hp情况,同时采集患儿基本信息、病史、家庭信息等。患儿及其父母Hp检测均阳性纳入幽门螺杆菌阳性家系(HP-P家系),反之Hp检测均阴性纳入幽门螺杆菌阴性家系(HP-N家系)。并对Hp胃炎儿童进行一线三联疗法根除治疗,治疗药物及剂量为奥美拉唑(0.6-1.0mg/(kg.d),2次/d)、克拉霉素(15-20 mg/(kg·d),2次/d)、阿莫西林(50 mg/(kg·d),2次/d)或甲硝唑(20 mg/(kg·d),2次/d),对青霉素过敏的儿童需换用甲硝唑,总疗程为2周。随访Hp胃炎患儿治疗后2周、6周粪便标本,并评估根除效果,记录不良反应。同期留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HCG)儿童粪便标本,健康对照儿童应用13C呼气试验判断Hp检测情况。该研究已由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伦理编号:QLCH-ET-2017-06,并且参加项目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纳入儿童及其父母大便标本收集并保存在-80℃冰箱并提取DNA,后期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并做以下对比分析:1)将HPG、HNG与HCG肠道菌群两两比较;2)对Hp阳性儿童与Hp阴性儿童、Hp阳性父母与Hp阴性父母、Hp家系与Hp阴性家系肠道菌群进行对比。3)将根除治疗前(W0)、治疗后2周(W2)、治疗后6周(W6)粪便及健康对照(HC)肠道菌群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1.纳入第一部分研究的患儿病例数154例,包括50例HPG患儿、42例HNG患儿及62例HCG儿童,结果显示(1)这三组,尤其是HPG,HNG和HCG中的β多样性分析存在显着差异;(2)与HCG对比,HPG和HNG中的F/B(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均显着降低,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丰度相对较高,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丰度相对较低;(3)与HNG相比,HPG中β变形杆菌纲(Betaproteobacteria)、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柯林斯菌属(Collinsella)的丰度较高,而α变形杆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的丰度较低。(4)通过肠道微生物功能预测分析发现,HPG和HNG中脂肪酸,碳水化合物、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和β-内酰胺药物耐药性等代谢途径增加。2.第二部分研究纳入78例家系研究对象,其中包括40例HP-P家系,38例HP-N家系。(1)HP-P与HP-N家系组中父母、儿童肠道菌群构成差异显着,HP-P家系父母、儿童均可见乳酸杆菌目(Lactobacillales)丰度增高、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巨单胞菌属(Megamonas)或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丰度减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父母标志菌主要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奈瑟氏菌属(Neisseria)及巨单胞菌属(Megamonas),而在儿童肠道菌群变化以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丰度差异为主;(2)本研究同样进行两组家系间对比,发现HP-P组家系中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副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 parainfluenzae)丰度增高,巨单胞菌属(Megamonas)、假单胞菌(Pseudomonas)、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丰度降低。3.第三部分研究Hp儿童根除治疗后随访2周、6周肠道菌群变化,该研究留取W0 25例粪便标本,治疗2周后W2 23例粪便标本,治疗后6周W6标本留取16例粪便标本。发现根除治疗后2周肠道菌群变化显着,以拟杆菌门、梭状芽孢杆菌下降,变形菌门升高为主,且在停药4周发现,F/B值较前提高,拟杆菌属(Bacteroides)持续下降,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变形菌门中的奈瑟菌属(Neisseria)、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副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假单孢杆菌目(Pseudomonadales)仍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研究结论:1.儿童Hp感染及胃炎可引起显着肠道菌群变化,儿童胃炎主要引起肠杆菌科、拟杆菌科丰度改变,而Hp感染引起肠道菌群中链球菌和巨球形菌属丰度差异。Hp感染可加重胃炎引起的肠道菌群改变。而这些肠道菌群改变与机体抗生素耐药、药物及营养物质代谢有关,有可能影响Hp感染和胃炎临床治疗效果,这提示了抗Hp感染中应用益生菌辅助治疗的重要性,且为开展更大范围的临床验证和开发益生菌治疗策略打下了基础。2.Hp感染导致家系内肠道菌群显着变化,且HP-P家系中父母、儿童肠道菌群各有特点。该研究表明Hp不仅引起家族各成员感染也同样引起各成员肠道菌群紊乱,因此在对儿童进行抗Hp感染治疗的同时,应提倡全家一起根除治疗策略,降低Hp感染率。3.儿童Hp根除治疗可短期显着改变肠道菌群构成,主要以拟杆菌、梭状芽孢杆菌下降及变形菌升高为主,且在短时间未恢复至治疗前。对于临床益生菌种类及治疗疗程提供了客观依据。
李溦[9](2020)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型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型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胃脘痛的临床疗效及对Hp根除率,探讨该方药治疗Hp相关胃脘痛的有效性,以期丰富此病的治疗方法。方法:严格按照本课题的病例选择标准,选取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在厦门市中医院儿科门诊诊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寒热错杂型Hp阳性胃脘痛患儿90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中医组、西医组、中西医组,每组各30例。中医组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西医组采用西药三联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中西医组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西药三联疗法,总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治疗1周后及2周后三组患儿症状、体征变化,评估三组患儿的证候疗效及总疗效;记录疗程结束后4周三组患儿Hp根除率;所有试验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试验共纳入90例,85例完成临床试验观察,其中中医组脱落2例,西医组脱落2例,中西医组脱落1例,脱落率为5.56%,三组患儿治疗前一般情况、证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三组疗效比较:(1)组间比较: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三组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01),分别进行两两比较(两两比较以α¢≈0.017为检验水准),中医组与西医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7);中医组与中西医组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P<0.001);西医组与中西医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P<0.001),表明在治疗1周后、2周后中西医组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均优于另外两组。(2)组内比较:三组组内在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皆存在显着差异(P<0.001),两两比较后,均存在显着差异(P均<0.001),提示三种治疗方案皆有效。(3)总疗效比较:中西医组总有效率96.55%,西医组总有效率85.71%,中医组总有效率78.57%,三组总疗效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1),两两比较后,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中医组与中西医组比较,差异显着(P<0.001);西医组与中西医比较,差异显着(P<0.017),表明中西医的总疗效优于另外两组。3.三组Hp根除率比较:治疗结束后,中医组转阴12例,根除率为42.86%;西医组转阴20例,根除率为71.43%;中西医组转阴28例,根除率为96.55%。三组根除率差异显着(P<0.001),两两比较后,中医组与西医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中医组和中西医组相比差异显着(P<0.001),西医组和中西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表明中西医组根除率优于另外两组。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味能有效改善寒热错杂型Hp相关胃脘痛患儿的症状和体征,与西药三联疗法合用能更快的改善患儿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及Hp的根除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雪迪[10](2020)在《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治疗老年Hp感染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在1980年代初期由澳大利亚皇家珀斯医院的两名学者发现于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胃活检标本中。Hp与人体多种疾病息息相关,更是胃癌的独立致病因素。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Hp的根除方案也在逐渐完善与发展。但是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耐药性等原因,导致根除率有所下降,而老年群体在此方面问题尤为突出。由于Hp的感染率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老年人群不仅感染率高,而且老年人由于抗生素使用较多、机体各项功能衰退等原因产生的抗生素耐药、不良反应的机率更高,以致于老年群体的根除率偏低。所以如何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老年群体的根除率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导师结合前期多项临床观察,创造性的将荆花胃康胶丸替代一种抗生素,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不仅可以减少抗生素的种类,还能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基础上提高根除率。因此,开展将此方案应用于老年群体的临床疗效研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目的:通过调查老年Hp感染群体的人口学资料、饮食习惯、个性特征以及中医证型与Hp感染的关系,深入了解老年人Hp感染的特征,为情志、饮食调理及中医辨证论治等方面防治Hp感染提供依据。通过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简称“单一抗生素方案”)与标准四联方案对比,探讨该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从而为老年Hp感染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应用观察性疗效比较研究设计。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门诊60岁以上的Hp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33例,对照组27例,观察组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阿莫西林分散片+荆花胃康胶丸+胶体果胶铋胶囊的单一抗生素方案;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阿莫西林分散片+克拉霉素分散片+胶体果胶铋胶囊的标准四联方案,疗程均为2周。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一般资料、治疗前的中医证型、治疗前及疗程后4-8周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并记录症状积分和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60例老年Hp感染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以肝胃不和证最多,占36.7%,其次为脾胃湿热证,占33.3%,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阻证各占15.0%、8.3%、6.7%;两组Hp感染根除率在不同证型的先后顺序均为:胃络瘀阻证和胃阴不足证最高,其次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的根除率均为最低,且观察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2)60例老年Hp感染患者经过2周的根除治疗后,观察组Hp根除率为84.85%,对照组的根除率为81.48%。(3)两组方案对于老年Hp感染患者的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的Hp根除率与年龄、性别、婚姻、身高、体重、吸烟、饮酒、文化程度、分餐具、外出就餐、中医证型等均无明显关联(P>0.05)。(5)两组于治疗期间共发生4例不良反应事件,其中对照组3例,观察组1例,显示观察组的安全性优于对照组。结论: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不仅能够提高老年Hp感染患者的根除率,还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较标准四联疗法更加安全,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二、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温州市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家庭因素的相关性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2.1 ①13C呼气试验 |
1.2.2 调查方法 |
1.2.3 质量控制 |
1.2.4 评价指标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情况 |
2.2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家庭单因素分析 |
2.3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家庭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2)胃癌高发区全年龄段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研究 |
第一节 前言 |
一、H.pylori概述 |
二、H.pylori生物学特性 |
三、H.pylori感染及致病机制 |
四、H.pylori感染现状 |
五、H.pylori感染危险因素与传播 |
六、H.pylori感染诊断方法 |
七、胃癌流行现状 |
八、本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人群 |
二、研究目标城市介绍 |
三、问卷设计与变量定义 |
四、H.pylori检测 |
五、统计学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一、研究人群人口社会学特征 |
二、研究人群个人及家庭生活习惯特征 |
三、研究人群H.pylori感染状态 |
四、研究人群人口社会学特征与H.pylori感染关系 |
五、研究人群个人及家庭生活行为特征与H.pylori 感染关系 |
六、研究人群H.pylori感染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
七、研究人群H.pylori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
第四节 讨论 |
一、研究人群H.pylori感染率分析 |
二、H.pylori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
第五节 结论 |
第二章 胃内外疾病患病率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研究 |
第一节 前言 |
一、H.pylori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 |
二、H.pylori感染与部分胃外疾病的关系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人群 |
二、研究方法 |
三、统计学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一、18岁以上研究人群胃镜检查结果 |
二、18岁以上研究人群胃粘膜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 |
三、18岁以上人群腹部超声检查结果 |
四、胃镜下上消化道疾病与H.pylori感染关系 |
五、组织病理病学诊断胃疾病与H.pylori感染关系 |
六、研究人群肝胆疾病与H.pylori感染关系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结论 |
第三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营养不良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厌食的关系 |
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发育迟缓的关系 |
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关系 |
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微量营养素缺乏的关系 |
4.1 Hp感染与维生素B12 |
4.2 Hp感染与维生素C |
4.3 Hp感染与维生素E |
4.4 Hp感染与叶酸 |
5 结语 |
(4)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全血锌、铁、钙、铜变化及对缺铁性贫血发生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研究资料 |
2.主要试剂 |
3.主要仪器和设备 |
4.标本采集 |
5.试验方法及步骤 |
6.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1.一般临床资料对比情况 |
2.Hp感染与全血锌、铁、钙、铜之间的关系 |
3.Hp感染与缺铁性贫血之间的关系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基于证据图的中医药抗Hp感染的研究现状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纳排标准 |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4 数据分析与形式 |
2.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相关研究文章发表年度趋势 |
2.3 临床研究类型及规模 |
2.4 中医证候及体质研究 |
2.5 中医药抗Hp方式研究 |
2.6 中医药抗Hp方案临床评价 |
2.7 中医药防治方案干预时机及适用情况 |
2.8 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及临床证据评价 |
2.9 临床指南与路径研究 |
3.讨论 |
3.1 中医药抗Hp应用现状及问题 |
3.2 中医药防治Hp感染未来的研究方向 |
3.3 本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中医药抗Hp感染机理机制探讨 |
1.现代医学对Hp的认识及治疗 |
1.1 Hp的特性和致病特点 |
1.2 Hp的治疗 |
2.中医对Hp感染相关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
2.1 中医对Hp感染的认识 |
2.2 中医对Hp相关疾病的治疗 |
2.3 扶正祛邪抗Hp感染的实践及机理机制探讨 |
3.讨论 |
第三章 中药扶正祛邪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
1.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 |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4 质量评价 |
2.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
2.4 主要结局指标和证据质量分级 |
3.讨论 |
临床验证 |
第一章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的中医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
1.研究资料 |
1.1 数据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数据录入 |
2.2 数据规范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医案检索结果及特点 |
3.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3 常用方剂使用情况 |
3.4 常用中药使用情况 |
4.讨论 |
第二章 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
1.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排标准 |
1.3 数据收集及整理 |
1.4 分组方法 |
1.5 结局评价 |
2.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病例基本情况 |
3.2 治疗结局 |
4.讨论 |
结语 |
1.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2.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3.本研究的不足 |
4.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与学术成果 |
个人简介 |
(6)百色市右江区学龄前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儿童Hp感染率 |
2.3 不同性别、年龄组感染率 |
2.4 Hp感染与身高体重关系 |
2.5 Hp感染与民族关系 |
2.6 家长Hp感染率 |
2.7 Hp感染单因素分析 |
2.8 Hp感染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儿童幽门螺杆菌 |
3.2 Hp检测方法 |
3.3 危险因素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关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问卷 |
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8)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1.1 前言 |
1.1.1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本情况 |
1.1.2 肠道菌群及检测方法 |
1.1.3 幽门螺杆菌与胃部菌群关系 |
1.1.4 幽门螺杆菌与肠道菌群关系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材料 |
1.2.2 方法 |
1.3 结果 |
1.3.1 样本的基本信息和临床特征 |
1.3.2 三组儿童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
1.3.3 三组儿童肠道菌群的构成 |
1.3.4 三组儿童肠道菌群差异菌分析 |
1.3.5 三组儿童肠道菌群预测功能分析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章 基于肠道菌群特征分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家族聚集性 |
2.1 前言 |
2.1.1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家族聚集性 |
2.1.2 儿童肠道菌群与家庭关系 |
2.1.3 家系肠道菌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3 结果 |
2.3.1 样本基本信息和临床特征 |
2.3.2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父母、儿童肠道菌群影响 |
2.3.3 家系组间肠道菌群差异 |
2.3.4 家系组间肠道菌群预测功能分析 |
2.3.5 家系内儿童与父母肠道菌群相似度分析 |
2.3.6 家系内父母与儿童肠道菌群差异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儿童肠道菌群的影响 |
3.1 前言 |
3.1.1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
3.1.2 根除治疗中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3.1.3 根除治疗中质子泵抑制剂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3.1.4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进展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材料 |
3.2.2 方法 |
3.3 结果 |
3.3.1 样本基本信息和临床特征 |
3.3.2 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 |
3.3.3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2周、6周肠道菌群变化 |
3.3.4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6周与治疗前肠道菌群差异 |
3.3.5 动态观察根除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 |
3.4 讨论 |
3.5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幽门螺杆菌与胃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附英文论文一 |
附英文论文二 |
(9)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型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认识 |
1.1 对Hp相关胃脘痛病名的认识 |
1.2 对Hp相关胃脘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辨证施治 |
1.4 半夏泻心汤原方分析 |
1.5 半夏泻心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
1.6 半夏泻心汤的现代灵活应用 |
2 西医学认识 |
2.1 Hp的起源及流行病学特点 |
2.2 Hp感染致病机理 |
2.3 Hp感染的检测方法与诊断 |
2.4 Hp感染与儿童常见的相关疾病 |
2.5 治疗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样本量估计 |
1.2 病例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1.8 中止试验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内容 |
2.5 评价标准 |
3 统计学处理 |
4 技术路线图 |
5 研究结果 |
5.1 基线比较 |
5.2 疗效评价 |
5.3 Hp根除率比较 |
5.4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讨论 |
1 课题设计思路 |
1.1 选方思路 |
1.2 组方药物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2 研究结果分析 |
2.1 疗效方面 |
2.2 根除率方面 |
2.3 不良反应方面 |
3 课题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治疗老年Hp感染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与命名 |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
3.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机制 |
4.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疾病 |
5. 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 |
6. 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适应症 |
7.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
1. 病名及历史沿革 |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病因 |
3.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病机 |
4.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辨证分型 |
5.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药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1.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
2.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疾病 |
3.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西医治疗进展 |
4.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资料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3. 西医诊断标准 |
4. 中医诊断标准 |
5. 纳入与排除标准 |
6. 终止及脱落标准 |
7. 调查方法 |
8. 治疗方案 |
9. 观察指标 |
10. 疗效评价标准 |
11. 统计方法 |
12.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 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情况 |
4. 中医症状量化积分 |
5. 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根除率影响因素 |
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讨论 |
1. 一般资料 |
2.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疗效评价 |
4.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
5. 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根除率影响因素 |
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结语 |
结论 |
创新性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四、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温州市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家庭因素的相关性调查[J]. 李丹,洪霓,叶佺佺,张伟. 中国妇幼保健, 2021(21)
- [2]胃癌高发区全年龄段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D]. 王晓锋. 兰州大学, 2021
- [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营养不良的相关性[J]. 张博,高乔乔,程艳波,徐晖. 卫生研究, 2021(05)
- [4]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全血锌、铁、钙、铜变化及对缺铁性贫血发生关系探讨[D]. 赵张颖. 延安大学, 2021(11)
- [5]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D]. 易惺钱.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百色市右江区学龄前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研究[D]. 张文燕.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7]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 王齐.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1(01)
- [8]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D]. 杨露. 山东大学, 2020
- [9]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型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溦.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治疗老年Hp感染的临床观察[D]. 王雪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