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庄严使命开创新局面--学习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_小康社会论文

牢记庄严使命开创新局面--学习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_小康社会论文

牢记庄严使命 开创新的局面——学习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央党校论文,重要讲话论文,庄严论文,江泽民同志论文,使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2年6月9日,在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前,江泽民同志到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回答了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全党关心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7年5月29日,在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前,江泽民同志再次到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回答了邓小平逝世以后全党关心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提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要求。2002年5月31日,在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江泽民同志又一次来到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全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江泽民同志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实际上为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如何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勾画了初步的蓝图,提出了战略性的要求。

一、牢记庄严使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江泽民同志的“5·31”讲话,首先总揽国际国内形势大局,明确提出:我们党要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任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开创新局面,就是开创实现这样的历史使命的新局面。所以,学习“5·31”讲话,首先要深刻领会和牢记这个庄严的历史使命,深刻领会和牢记开创新局面的要求。

首先,这个历史使命,是在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国际来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在更深层次和更加广阔的领域展开。从国内来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造了丰富的经验。但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社会生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综合国际国内的情况,未来一二十年,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江泽民同志分析形势,特别强调了“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八个字。形势逼人,逼我们干什么?逼我们前进,逼我们发展,逼我们把党建设好。时代潮流,如奔腾的江河,浩浩荡荡;形势逼人,如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所以,江泽民同志进一步要求我们“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他一再从世界文明演化变迁的高度,论述新陈代谢的规律,总结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兴衰存亡的教训,告诫全党要有忧患意识,要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就讲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一百年后,我们党能不能长期执政,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仍然在于能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邓小平说的“赶上时代”是这个意思,江泽民同志说的“与时俱进”也是这个意思。顺应潮流,驾驭潮流,我们就能蓬勃发展;看不清潮流,落后于潮流,就会被潮流甩掉。所以,新世纪、现阶段,我们要真正承担起自己的庄严使命,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党的先进性,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永远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

第二,这个历史使命,进一步明确了我们进入新世纪后的三大任务。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明确指出:“八十年代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发展上的重要年代。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人民在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这三大任务中,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现在,20多年过去了。虽然我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这三大任务还没有最终完成。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进入新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抓好的三大任务。党的建设,是实现这三大任务的根本保证。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重申了这三大任务。在“5·31”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又把它列入了我们的庄严使命中。

三大任务,是我们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里要做的主要事情。认识和把握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庄严使命,从基本内容上来说,就是要进一步明确这三大任务,努力实现这三大任务,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第三,这个历史使命,把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中国人民的理想和追求,也作为鼓舞亿万人民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已经多次提出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1999年12月31日,在首都各界迎接新世纪和新千年庆祝活动上,他回顾既往,展望前程,表示坚信:在新世纪里,中华民族将在完成祖国统一和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上实现伟大的复兴!2000年1月1日,他还曾经以诗一般的语言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是跃出东方地平线的一轮绚丽红日,这轮红日是注定要高高升起来的,它的美丽霞光正在照耀祖国的大好河山。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指出:“从二十世纪中叶到二十一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他把“这个历史伟业”,分为两个五十年,“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已经奋斗了五十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再经过五十年的奋斗,也必将胜利完成。”在“5·31”讲话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我们历史使命的主要内容。

第四,牢记党的庄严使命,开创新的局面,最根本的,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中国人民在解救自身苦难、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曾经寻求过多种救国救民的道路,但都失败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才使国家和民族出现了生机和希望。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就一直探索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经历过种种艰难曲折以后,终于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和道路模式。

20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建设的,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所赖以成功的,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归根到底,都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我们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合乎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社会主义;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还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是实行“一国两制”的社会主义。

面向新世纪,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才能实现党的庄严使命,也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与时俱进,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实现历史任务,完成庄严使命,首先要明确我们在新世纪、现阶段开创新局面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掌握科学的理论武器,用以指导新的实践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这一要求,清楚地规范了我们在新阶段的基本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使从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不寻常的成就。实践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仍然要继续坚持邓小平理论不动摇,坚持按照邓小平的战略思路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邓小平理论的同时,继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不断总结经验,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新决策。特别是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武器。“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根本要求。在“5·31”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又进一步指出,“三个代表”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无论是总结历史的经验,还是完成新阶段的任务,归结起来,至关重要的一点,都是要坚持“三个代表”,贯彻“三个代表”,当好“三个代表”。

新形势下,怎样进一步贯彻好“三个代表”要求呢?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关键”、“核心”、“本质”三个词,对如何贯彻“三个代表”要求,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一,“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这一论断,突出了“三个代表”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与时俱进,充分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发展的思想和精神。自然在发展,社会在变动,时代在前进,无论哪一种政治力量,无论哪一种思想理论,要在历史的进程中占有自己的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都必须紧紧跟上时代的脚步,与社会的变化相适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前进。谁若怠惰了、停滞了、不思进取了,谁就必将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辩证发展的思想,对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鲜明的要求。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运用当代最新知识丰富自己,不惟本本,不守教条,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角度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江泽民同志的倡导下,“与时俱进”成为当代中国最响亮、最有影响力的语言之一。

“三个代表”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典范。“三个代表”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深远的历史眼光,纵览世界文明的兴亡变迁,借鉴许多国家执政党的教训,总结我们党建党80多年的历史经验,深刻说明了走在时代潮流前列的极端重要性,向我们提出了代表“发展要求”、代表“前进方向”的要求,将“与时俱进”的精神,贯穿在了每一个“代表”的要求之中。可以说,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孕育和催生了“三个代表”;而“三个代表”的丰富内涵,又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所以,要真正理解“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就必须深刻理解和领会与时俱进的精神。抓住与时俱进,才抓住了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

第二,“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这一论断,有助于我们理解“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

“三个代表”的核心,是它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总结我们党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对党的先进性作了新的解读和规范,从而深化了我们对党的先进性的理解,指明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战略方向和战略思路。“三个代表”把党的先进性与阶级性、群众性更加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把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更加紧密地统一了起来,把对党的成员的要求与对党的路线纲领的要求更加紧密地融合了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的思想作了新的提炼和概括。看我们党是不是先进的、看我们的党组织是不是先进的、看我们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是不是先进的,关键就要看在这三个方面做得怎么样。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三个代表”对党的先进性的揭示和规范,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我们党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要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为、实际作用。所以,我们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先进性这一核心,深刻理解“三个代表”的本质所在、要求所在,自觉地在一切方面坚持和体现出先进性。另一方面,又要把先进性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落实在我们党的一切活动、一切政策、一切工作中。也就是要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上,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实到发展先进文化上,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落实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政策和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第三,“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一论断,揭示了“三个代表”在价值关系上的本质规定和要求。

“三个代表”,本质上回答和规范的是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提出“三个代表”,说到底,是为了谁?服务于谁?“三个代表”的全部内容,以谁为基点?以谁为归属?作为执政党,执政的本质是什么?答案是:别无其他,为了人民。“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句话,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的价值取向。

当年,毛泽东曾提出“立党为公”的思想。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执政为民”四个字,明确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在党掌握政权的情况下,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核心,是受人民的委托,按人民的意愿执好政,掌好权。坚持执政为民,就实现了“三个代表”的最高价值。“三个代表”不是为了任何个人或少数人的,而是着眼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按这样的方向运用权力,才真正符合人民的意愿,这样的权力也才真正属于人民。按这样的要求贯彻“三个代表”,就能够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坚持执政为民,就真正坚持了党的先进性,体现了党的利益与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党的先进性与历史发展规律的一致性。这样的党,就始终是先进的党,也始终是充满活力的党。

所以,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本质就在于坚持执政为民。要把“执政为民”当作执政的要义和精髓,用“执政为民”指导我们的一切执政行为,处处体现“执政为民”,事事坚持“执政为民”。只有抓住“执政为民”四个字,才能把“三个代表”贯彻好,落实好。

围绕上述根本要求,江泽民同志还提出了四个“必须”,以及相应的四个“不断”、四个“新”。

第一,“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实践在深入,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要始终保持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解放思想,始终实事求是,不丢老祖宗,又要讲新话,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这是在执政条件下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必须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在推动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上,落实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抓住这一点,才抓住了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第三,“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干革命,总是加入的人越多越好。搞建设,也是参与的人越多越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怎么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不能变。只有把一切社会力量、一切经济要素都吸引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

第四,“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党要与时俱进,党的建设也要与时俱进。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挑战、新课题,我们既要把改革的精神体现在各项事业的发展中,也要把改革的精神体现在党的建设中。既坚持党的领导,又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充分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

三、确立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阶段的路子怎么走?经济政治文化怎样发展?关键要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战略,明确我们在新阶段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步骤。

邓小平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按照“三步走”战略,我们首先在1987年提前三年实现了第一步翻一番的目标。1995年,提前五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随后在1997年,又提前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到2000年,即20世纪末,我们胜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第一、第二步的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江泽民同志说,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从此,我们就要继续向第三步的战略目标前进了。第三步怎么走?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庄严宣告:“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按照这个战略规划,我们从20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后,在21世纪,将分2010、2021、2050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新“三步走”是对“三步走”的进一步展开。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对第三步只作了一个大略的构想。在走完前两步之际,党和国家把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作出新的规划,明确新的分三步实施的目标,这对于全国人民继续保持拼搏进取精神,坚定、扎实、稳步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目标迈进,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利的。

新的“三步走”战略是什么呢?简要地说,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

按照预定目标,我们在20世纪末走进了小康社会。江泽民同志说:“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这将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础,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新的起点。”

按现有的定位,小康社会持续时间大约为50年。50年,当然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动的过程,前期与后期的水平差异是很大的。因此,小康社会也可以分成若干阶段。怎么分?最终应该看实际的发展状况。目前而言,50年的新“三步走”,正好是与之吻合的标志。大略地可以说,新世纪的第一步,刚刚进入小康社会,初步满足了温饱,日子好过了些,但还有不少困难,是“不很宽裕的小康社会”。第二步,经济进一步发展了,人民生活也宽裕了,可以叫“宽裕的小康社会”。第三步,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更进一步发展了,人民生活达到了比较殷实的阶段,我们的一只脚正在踏进现代化的门槛。这后30年,还算不算小康社会?我认为还是小康社会。但可以叫作“殷实的小康社会”。再往前,小康社会过渡完毕,我们的两只脚就都跨进现代化了。

小康社会,就像其他任何社会一样,发展是不平衡的。中国地域辽阔,人文、地理、历史、现状,各方面的条件不一样。因此,各个地区发展的速度、成效也会不一样。东部地区,基础好,速度快,实现现代化就可以更快一点,更早一点。目前,东部沿海的一些地区,已经提出了提前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中部和西部地区,条件差,困难多,客观上小康社会的水准会低一点,进入现代化的时间会慢一点。正因为如此,我们就要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努力使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速度,使全国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能逐步趋于平衡。使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是一个大局;帮助西部地区赶上来,这也是一个大局。处理好两个大局的关系,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个大课题。

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未来50年各个阶段的目标,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面实施一整套科学的战略、政策和措施。从全局上,关键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号召:全党和全国上下要抓住机遇,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一定要响应这个号召,全力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在新世纪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

四、在战略部署上,不断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建设

第一,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围绕这三个“新”的要求,要集中力量解决好关系经济建设和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

从发展来说,要按照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要求,认真研究和解决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问题。把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继续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城镇化战略,实现地区、城乡的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从改革来说,要坚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中一个突出的方面,是进一步深化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继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搞好国有企业,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同时,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

从开放来说,随着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但更是一个机遇。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参与国际经济的合作与竞争。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我们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促进我国经济的更大发展。

第二,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江泽民同志强调,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首先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强调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后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又从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关系的角度,说明了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改革,不仅应该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

20多年来,包括最近10多年来,我们党遵循邓小平的思想,有计划、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们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内民主和纪律检查制度不断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不断前进,城乡基层民主建设广泛展开;政府机构改革渐次深化,干部人事制度越来越活;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了框架。

当然,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并没有结束或完成。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十五大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机构改革,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这些任务,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总体要求,也符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对于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而决不是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所以,面向未来,我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这是江泽民同志讲话中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所在。

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不能有任何动摇。所有的改革只能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而不能削弱党的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当然就要更好地做到人民当家作主,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事务。依法治国是我们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基本目标。法制建设要随着改革的推进而不断发展,争取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要在制度上下工夫,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三,在文化建设方面,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要立足中国实际,着眼世界前沿,科学把握当代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坚持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就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培养“四有”公民;就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普及教育,提高教育素质和全社会的教育水平,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就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文化创新的问题。在“5·31”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一次指出,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江泽民同志还特别提出了一个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问题。要求把它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广大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民族精神,对于凝聚整个民族的力量,激励人们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人的精神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努力形成一种既有民族风格又有时代特点的民族精神。

五、抓住关键,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措施,使党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当年,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毛泽东曾经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这是进京赶考,希望会考个好成绩,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最重要的是,这场考试至今并没有结束。在新的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归纳总结了我们党两个历史性的变化。这些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要求全党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三个代表”,正是我们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在“5·31”讲话中,江泽民同志着重提出了四个“一定”。第一个“一定”,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第二个“一定”,是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进一步解决好两大历史性课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三个“一定”,是要准确地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第四个“一定”,是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强调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之中,这是江泽民同志“5·31”讲话的一个重要思想。加强制度建设,是我们党在经历了种种曲折以后得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党的各方面建设,都要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逐步确立了党的制度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原则,制定了如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党内选举、党的组织生活、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干部选举、招考、任免、考核、轮换、职务任期以及离休、退休、党的纪律、党内监督等等制度,对巩固党的建设的各项成果起了重大的作用。现在,加强制度建设,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使各项制度更加健全;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并加强监督和检查,使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是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突出强调的一个问题。党的执政基础是广大群众,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群众工作是一个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新问题。说它老,是因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善于组织群众、宣传群众、联系群众。说它新,是因为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很多干部对群众工作忽视了、淡漠了,甚至不那么讲、不那么做群众工作了。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因此,江泽民同志重提并且强调党的群众工作,是很有意义的。江泽民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共产党员首先是党的干部都要学习和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团结和带领群众不断前进。在“四个多样化”的情况下,各种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大量涌现,人员流动大、思想复杂。党必须针对这种新情况,全面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情绪,掌握社会动向,认真研究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要通过在各种群众团体中建立和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群众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重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在联系群众、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

把党建设好,最终要保证我们党做到三个“始终是”:“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样,全面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标签:;  ;  ;  ;  ;  ;  ;  ;  ;  ;  ;  ;  ;  ;  

牢记庄严使命开创新局面--学习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