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回族的理论与实践_回族论文

试论回族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理论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回族论文,中国论文,试论论文,现代化进程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在本世纪中期以前近百年的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回族有识之士通过组织社团、创办学校、出版刊物并积极开办具有实业救国性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来投身社会变革,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做出有益贡献。

关键词 回族 新文化运动 实业救国 现代化进程

所谓中国早期现代化,即中国自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它包括三个方面的核心内容:一是学习西方(洋务)的资本主义工业化;二是推翻封建专制的资本主义民主化;三是反帝爱国、争取独立的民族化。按照现代化的有关理论,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一般要经历准备、启动、完成三个阶段, 但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只经历了前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是早期现代化的基础(资本主义思想和生产方式)确立时期;第二阶段从1911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开始向现代社会过渡、工农业技术(主要是工业)加速发展、带有封建性质的大资产阶级掌权的时期。1949年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由于政权的更替而中断,逐渐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回回民族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能够自觉地把国家的命运同本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百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发生的每一重大事件,几乎都有回族人民参加。在探索和追寻救国之路与强国之梦方面,回族人民也同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集中表现为一大批回族有识之士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理论宣传和实践活动上。

一、回族在中国早期现代化准备阶段的理论与实践

1840年的鸦片战争,既敲响了西方列强入侵的警钟,同时也敲响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场锣——西方列强的入侵不仅把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市场体系,而且也使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而诱发了中国人追求早期现代化的欲望。这就是19世纪后半期以“师夷之长技”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火药专家丁拱辰是回族学习洋务的杰出代表。

丁拱辰(1800——1875),字淑原,号星南,福建晋江陈埭乡人,幼入私塾,11岁时因家贫辍学,17岁后随父外出经商,先后到过浙东、台湾、广东、菲律宾、波斯等地,开始接触西洋火炮的制造及演放之法。鸦片战争爆发后,他“虽处草泽之中,常怀报国之志,见海氛告急,炮法未精,”[①]乃“与西人穷究算法及火器;而于铸炮、用炮之法,尤精研入微,”[②]著成《演炮图说辑要》,先后献于两广总督林则徐、靖逆将军奕山及朝廷供抗英使用,“当时中国人留心研究外国火炮的,都以此书为权舆。”[③]他还研究了舰船的制作之法,指出“(我国)亦应有巧制,以取其轻快便捷利用之法”。对付英船只要“击坏其釜以及机械,则不能行,”[④]反映了他“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著名海军专家、福州回族萨镇冰在洋务运动中被选入福州船政学堂,1878年飘洋过海到英国格林尼次海军学校学习近代海军技术,回国后先后担任威远、康济兵船管带,在甲午战争保卫日岛的海战中重创日舰。甲午战后他回乡从教2年,以自己所学的西学知识培养科技人才,后又于1897年出任长江门户吴淞炮台总台官,继续完成报效祖国的宿愿[⑤]。

还有一些回族人士效法西方,开办了一些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民用工矿商业,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一代先驱。19世纪60年代,云南回族马佑令在玉溪设“兴泰和”商号,其子马启祥接管后改名“兴顺和”,扩大经营范围,1873年集资8万两成立“云南锡务公司”,开采个旧锡矿,自任总经理,招募工人,购置机械,使用德国新技术开矿获得成功;不久他又创办“东川矿务公司”,经营东川落雪铜矿的开采[⑥]。马启祥投资经营的这两个矿务公司,“不仅是回族最早兴办的资本主义企业,而且也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之一。”[⑦]

河南禹州回族武秀才丁启云,有感于鸦片战争失败的耻辱,1881年前后他“不求居官,但愿兴办实业拯救国家,所以联合了回、汉民众数十人在三峰山开挖煤窑,发展民族工业。”[⑧]享誉海内外的天津回族穆氏创办的“正兴德茶庄”也是在洋务运动期间开始由一家普通的茶叶店转变为雇用工人、采购、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号的[⑨]。

继洋务运动之后的戊戌维新和清末“新政”是对中国早期现代化产生有力推动的两个重大事件,前者是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后者则是清朝统治者对封建专制欲倾大厦进行资本主义修补的尝试。二者合力的直接后果是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大变革,中国不仅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第一次发展高峰,而且还出现了反对外国侵略、争取君主立宪和兴办新式教育的高潮,形成了一股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上下呼应的早期现代化潮流,使近代中国的工业化、民主化和民族化发展到一个全新的水平,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作了广泛的准备。回族人民这一时期的理论和实践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反对封建制度,鼓吹革命 早在光绪末年,北京回族丁宝臣、丁竹园二兄弟便在北京、天津两地分别创办《正宗爱国报》、《竹园白话报》,这也是当时国内较早的两份白话报纸,白话报这种形式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性质,以至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主要内容。丁宝臣在《正宗爱国报》上不但大声疾呼对回族的改造,拯救回族,改革宗教,而且反对封建专制,倡导爱国思想[⑩]。丁竹园则是当时名噪一时的“白话名家”,也是一位资产阶级爱国民主思想宣传家,指出“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培养民气”,并用大量的文字揭露了清政府“专以持盈保泰为能,以苟安目前为得计,以割地退让为新邦交”的丑恶嘴脸(11),反封建精神跃然纸上。

无独有偶,当时远在西北伊犁的回族知识分子韩玉书也利用编辑《伊犁白话报》的有利时机,宣传革命思想、纲领(12)。四川回族蔡大愚早年留学日本,1901年回国后,“以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天赋人权和平等自由学说做武器”(13),向回民子弟灌输新文化、新思想。各地回族的革命宣传活动,证明回族人民的觉醒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而带有极大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及至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同盟会成立之后,回族先进分子蔡大愚、赵钟奇、罗云五、宋耀民、马骥云等人积极参加,还有一批虽未参加同盟会、但参加了其它革命会党和进步组织的回族人士,都为辛亥革命前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做出了贡献。

2.教育救国 受戊戌维新中“开民智”思想的影响,自19世纪末以来,我国兴起了“教育救国”的高潮,回族教育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了由经常教育向新式回民教育的转变。马邻翼、王宽、童琮、蔡大愚、保廷梁、张惠隆等人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宣传家和实践家。

蔡大愚是回族中最早宣传“教育救国”思想的人,他回国后即奔走呼吁,认为“教育普及”是“扶衰救弊”的良药,1902年前后在成都西门外土桥创办一所回民小学讲授新学;马邻翼在领导“大汉佑民灭洋军”暴动失败后,就“决心兴办教育,以通过教育救国的道路,来振兴国家和民族”(14),为此,他组织“湘学会”创办“邵阳试馆”,撰述《新教育学》,编制我国最早的全国教育统计图表,被称为“学部三杰”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于1907年创立偕进小学,希望回汉各族学生“偕进”,“一洗潮流之污玷,完成复兴中华之全功”(15);1906年,童琮在镇江筹组“东亚穆民教育总会”,创办穆原小学,“欲为中国全体回教谋教育普及也”(16);1907年,王宽在北京创办回文师范学堂,“崛然而起,以为拯救此积弱正深之中国回民”(17),次年又兴办“京师公立清真第一两等学堂”;留学日本的回族留学生1908年组织“留东清真教育会”,出版《醒回篇》,宣传“有教育者昌,无教育者亡;旧教育者死,新教育者生”(18)的思想。通过一代人的努力和奔走,回族教育终于完成了由经堂教育向新式教育的革新,培养了大批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人才。

3.实业救国 戊戌维新、清末新政以后,由于政府制定了鼓励农、工、商的政策,兴办近代工矿企业,形成一股社会风气,“实业救国”成为具有资本主义思想的进步人士热衷身体力行的口号,中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这一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回族中也兴起了兴办实业的热潮:1903年,湖北回族马刚候在上海成立昌明公司,经销中外图书、科学仪器,其子马积缨1907年在武汉、阳新等地兴办工矿企业和公益事业,任汉口精武军装公司副经理、阳新济公矿务公司经理(19);河南回族魏子青1910年征用开封南关三里堡荒地50亩,投资25万元创办普临电灯公司,工人约200人,是为河南兴办电力工业之始(20);“伊犁的回族还经营向俄国出口棉花的加工厂”(21)。回族办厂、办矿、办公司一方面是出于“先由多立工场入手,好坏贵贱,家家购买本国货”(22)的爱国主义立场,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中资本主义工业化、民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步骤——它既是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的总结和必然结果,又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启动的前提。资本主义是不可能在封建制度的躯壳内获得全面发展的,只有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资本主义才能不受阻滞地前进。回族人民在这场伟大的社会革命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武昌首义和各省光复运动中都有回族人士参加,有的还起了领导作用,近几年这方面专门的撰述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二、回族在中国早期现代化启动阶段的理论和实践

辛亥革命使中国在资本主义化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作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象征的清王朝被推翻了,作为资产阶级政权象征的中华民国诞生了;仿照西方国家的新式政府机构设置起来了,制订了一系列新的法律、法规;共和、民主和发展实业的观念深入人心。回族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为保卫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如前面提到的创办《正宗爱国报》的北京回民丁宝臣,由于揭露了袁世凯军阀政府的腐败和封建性而惨遭杀害(23)。

袁世凯复辟帝制以后,全国舆论大哗,掀起了倒袁护国运动。蔡锷护国军中很多高级将领都是回族,如云南重九光复之役的参加者马聪担任了护国军第一混成旅旅长入川作战(24);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留学生赵钟奇、王廷治、孙永安等人回国后担任了护国军旅、团长,成为护国战争的骨干力量(25)。湖北的反袁斗争,则是在辛亥义士马骥云的直接参与领导下进行的(26)。在1917年的护法运动中,四川回族蔡大愚在与孙中山先生取得联系后,在甘肃策动临洮驻军起义,响应护法运动,“在封建专制制度根深蒂固的西北吹响了拥护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号角”(27)。

从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的近40年时间里,中国的早期现代化一直处于启动状态,其中1911年到1928年可以看作是开始启动时期,中心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及其支持的北洋军阀假民国之名实行的带有封建性质的统治,为发展资本主义进一步扫清障碍,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是这一时期拥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科学”和“民主”是运动的两面旗帜,五四爱国斗争是运动的顶峰。新文化运动中涌现了马骏、郭隆真、刘清扬等一大批回族先进人物。

新文化运动前期,回族的思想解放主要表现在组织社团、创办学校、出版刊物三个方面,社团中以王浩然、马邻翼1913年发起的全国性回民组织“中国回教俱进会”规模最大,影响最为广泛,各省、县均设有分会、支会,对推动全国各地成立回民团体和兴办回民新式教育起了重大作用;教育的主要成就就是在西北的临夏和兰州也兴办了一批新式回民小学;出版的刊物则以天津的《明德日报》维持时间最久(28)。虽然他们在思想上属于“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但仍具有时代进步意义:一是反封建的平民性;二是走出经堂的科学性;三是爱国爱教的广泛性,这在国内少数民族中是最突出的。

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不少回族直接参加了五四爱国民主运动。吉林回族马骏被推选为天津学生联合会副会长兼执行部长,负责筹划天津的学生运动,后作为总代表赴北京请愿,面斥总统徐世昌“忽视民意”(29)。他第二次进京请愿时曾被军阀政府逮捕入狱,在周恩来亲自布署的营救运动中获释,他当众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进狱以前的马骏是家人的马骏,出狱以后就是国人的马骏。”(30)成为五四运动中著名的学生领袖。

郭隆真和刘清扬,是五四运动中的回族巾帼英雄。郭隆真系河北大名人,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少年时代就为男女不平等而抗争获得了读书进学堂的机会,尔后又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考入天津第一女师,五四运动中与邓颖超等共同发起组织“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运动,曾数度被捕(31)。刘清扬兄妹3人在五四前后都很活跃:刘孟扬是清末秀才,多年担任《大公报》主笔,曾激烈抨击窃国大盗袁世凯,针砭时弊,推广白话文,著有《天津地方自治讲义》等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论著;其弟刘铁庵与马千里等人在五四后期创办《新民意报》为民抗争;刘清扬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之一,是五四运动时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会长、天津各界联合会常务理事,在请愿活动中被京师警察厅扣押,不愿背弃战友独自获释,她说:“我现在只知有国,不知有家,既不放全体代表,我也不回去!”(32)后来,马骏、郭隆真、刘清扬还与周恩来、邓颖超一道成立了“觉悟性”,宣传科学、民主思想。

在五四运动中,回族各界人士除极个别反动派之外,都以各种形式支援、支持爱国运动:天津时子周以“回教团体”代表身份参加了天津各界联合会,担任评议员;长沙苏抱樵组织长沙各校支援京津学生的活动,推动了长沙的学生运动(33);武汉汉口各团联合会会长马刚候在五四运动爆发后第三天即致电北京国民外交协会,公开支持学生;河南淮阳清真广化高初两等小学师生走上街头,高呼爱国口号,极大地调动了当地群众的爱国热情(34);济南回民组织“回民十人团”、“回民大同进行会”,进而组织全省“山东回教救国后援会”(35),马云亭阿訇光荣献身;昆明、兰州、成都等地也都有类似的组织和活动。与此同时,各地回民创办新学、出版刊物、组织团体的热情有增无减,标志着回族人民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民权意识的新觉醒。

国民革命是20年代中国最大的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党联合共产党和国内其他各阶层人民共同进行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封建军阀统治的运动,也带有反帝的性质。革命的结果是建立了相对于辛亥革命更加巩固和完整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南京政府,并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此后中央政府的号令基本上可以达到全国各地,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任务。

国民革命中最著名的回族人物是广西桂林回族白崇禧,1916年他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赴广西会桂军第一陆军师第三团见习官;1923年谒见孙中山,接受了三民主义,被孙中山任命为“广西讨贼军”第一军参谋长,在两广统一中屡立战功;1926年6月,就任北伐军总司令部参谋长,随军北伐,战长沙、破南昌、出浙江、攻上海、围徐州、讨武汉、伐郑州、谋东北,一路过关斩将,成为北伐名将(36)。其他如在北伐军中或国民军中效力的蔡大愚、郭隆真、金孚光,在地方组织工运、农运的马伯恭、马世茂和无数不知名的回族革命群众,也为国民革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从1928年到1949年的20多年的时间,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全面启动阶段,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为之创造了必要和良好的条件,国民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法规,推行一系列运动使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得到了高速发展。但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弱点以及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干扰,使得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时断时续,形成既有所成就又不能彻底完成的局面。回族这一时期经济上的显著特点是涌现了一大批在地方或在全国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资本主义工矿、商业企业(详见下页表)。

20——40年代回族主要资本主义工商业简表(37)

这些企业,有些是20至40年代开办的,有些是以前开办、到20年代后走入全盛。总体上说,这20多年时间是回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黄金时期”。

在文化方面的重大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办了成达师范、西北公学、昆仑中学、宁夏中阿师范、新月女中等回民中学,回民小学这一阶段更为普及,回民教育的内容和档次有了较大的丰富和提高,培养了大批人才;二是出版了《月华》、《成师校刊》、《晨熹》、《突崛》等数十种刊物,在宣传爱国爱教的一致性、增强回回民族的民族意识和社会意识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回回民族的研究,出现了陈垣《回回教入中国史略》、傅统先《中国回教史》、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等系统著作,昭示着民族化的进一步完备。

注释:

①丁嗣:《演炮图说·跋》,转引自《陈埭回族史研究》,37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②张维屏:《演炮图说辑要序》,转引自《陈埭回族史研究》,372页。

③前引书《陈埭回族史研究》,369页。

④丁拱辰:《演炮图说辑要》之“西洋火轮车火轮船图说”篇。

⑤ ⑥ ⑦ ⑩ (12) (13) (27) (28)《回族近现代史研究》,193页,133页,134页,120页,235页,261页,268页,121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

⑧ (20)答振益:《中南地区回族史》,123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⑨ (35)胡振华主编《中国回族》,213-214页,316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11) (23)许宪隆:《丁竹园爱国民主思想初探》,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3)。

(14) (15)马亮生:《湖南回族》,34页,35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16)《中国回族教育史论集》,44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

(17_赵振武:《三十年来之中国回教文化概况》,载白寿彝《中国伊斯兰史存稿》,368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18)《醒回篇》第1号,日本秀光社,1907。

(19) (26)答振益:《湖北回族》,46页,83页,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21)(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

(22)丁竹园:《竹园丛话》“北京市面盛衰之原因”。

(24) (25)王希隆:《近代回族社会进步思潮和革命斗争》,载《回族近现代史研究》,133-142页。

(29)《回族史论集》,454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

(30)杨怀中:《回族史论稿》,475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31) (32)《天津回族简志》(铅印本)“人物”部分。

(33)《隆回县回族志》(打印稿),第七章。

(34)《淮阳县回族志》,附录。

(36)《白崇禧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

(37)本表是根据各地回族史论、著辑录的,不是完全统计数字。

标签:;  ;  ;  ;  ;  ;  ;  

论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回族的理论与实践_回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