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柳州545006)
【摘要】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表明,糖尿病的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以及对总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已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第3位,糖尿病造成的死亡,也居当今世界死亡原因的第5位。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应引起政府、医务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旨在对糖尿病的流行现状和预防对策作一概述。
【关键词】糖尿病;流行现状;预防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4-0236-01
引言:糖尿病这一代谢性疾病已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中国的糖尿病流行趋势严峻,如不加干预,后果不堪设想。合理的干预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降低糖尿病给社会和个体带来的危害。积极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1.我国糖尿病患病现状
近30年,我国大陆地区糖尿病患病率呈井喷式增长,1979年至1980年中国大陆地区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仅为0.67%(全国14省市30万人流行病调查数据),1994年至1995年全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2.5%(全国19省市21万人流行病调查数据)。2007年至200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杨文英教授牵头组织的全国14个省市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得出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4310万,城市4930万左右。2013年IDF推测中国大陆地区糖尿病患病人数达9840万,中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2013年发表在JAMA上的文章显示,2010年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的流行病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达到11.6%,糖尿病前期达50.1%,推测中国大陆地区成人糖尿病患病总人数达1.13亿,糖尿病前期总人数达4.934亿。我国糖尿病患者中主要为2型糖尿病,约占总数的90%,1型糖尿病在我国约为5%,特殊类型糖尿病不足1%,城市妊娠期糖尿病接近5%。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其他特点包括: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不发达地区,城市高于农村,1994年至1995年的流调资料显示大城市糖尿病患病率是农村的3倍;未诊断的糖尿病比例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流行病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未诊断的糖尿病达60%,2010年为70%,而2013年IDF推测世界平均状况未诊断的糖尿病为46%;男性、低教育水平是糖尿病的易患因素,2007年至2008年的数据显示,男性糖尿病患病风险比女性增加26%,而文化程度大学以下的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57%;我国糖尿病患者肥胖和超重程度低于欧美国家,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约在25kg/m2,明显低于西方国家平均BMI30kg/m2的水平;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比例高,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者占近50%。虽然临床上儿童2型糖尿病人数在增加,但国内目前尚无儿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全国性流行病学统计资料,2002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显示,5~17岁儿童、青少年糖尿病(不分型)标化患病率为1.9/1000,无性别差异,中国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病率已接近美国等发达国家,糖尿病低龄化趋势应引起重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影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因素
近30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环境也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状况。导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增加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膳食结构改变: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大陆居民谷类食物摄入量逐年减少(1982年为689.2g/d,至2002年为402.1g/d),脂肪摄入却逐年增加(1982年为48.1g/d,2002年为76.2g/d);摄入食物能量密度高,纤维素低。据欧美等国经验,这种膳食变化将促进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第二,生活方式改变:体力活动减少,如从事体力活动的工作减少或工作强度降低,静坐时间增加(长时间坐在电脑及电视前),出行方式改变(主要交通工具已从自行车变为汽车),农业现代化使从事农业劳动的强度大幅减少,以及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工作劳动强度也大幅度降低。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长期处于应激环境。第三,农村人口城市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进程明显加快,中国城镇人口的比例2000年为36.2%,至2010年已达49.68%。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伴随的是生活条件的改善与膳食结构的改变,体力活动减少,必然导致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
3.糖尿病防治的对策
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主要措施是生活方式干预,通过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适当控制饮食、加强运动锻炼、控制体质量等),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定期检查血糖,密切关注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病、血脂紊乱等)并适当治疗。对肥胖或超重者目标BMI达到或接近24kg/m2,或体质量至少减少5%~10%,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400~500kcal,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体力活动增加到250~300min/周生活方式干预可使糖尿病相对风险降低28%~63%,最具代表性研究也是最早的生活方式干预试验是为期6年的我国大庆研究,可使IGT人群糖尿病患病风险降低42%。大庆研究的23年随访结果2014年发表在Lancet上,显示生活方式干预可显著降低IGT人群糖尿病患病风险,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药物干预研究,包括二甲双胍(DPP研究,3年,风险降低31%)、阿卡波糖(STP-NIDDM研究,3年,风险降低25%)、奥利司他(XENDOS研究,4年,风险降低37%)、曲格列酮(DPP研究,3年,风险降低75%)和罗格列酮(DREAM研究,3年,风险降低60%),研究时间1~4年不等,糖尿病相对风险降低26%~75%。但是药物干预2型糖尿病缺乏长期有效性和卫生经济学的证据,因而药物干预尚未在各国的临床指南中被广泛推荐,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目前也不推荐使用药物干预的手段预防糖尿病。
结论:
简而言之,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年化和医疗诊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第3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据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11.6%,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形势非常严峻。在我国1亿多糖尿病患者之中,近60%未被诊断,而被诊断和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60%~70%的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加强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十分重要[1]。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7.
论文作者:黄俭美 唐知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2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1
标签:糖尿病论文; 我国论文; 患病率论文; 风险论文; 生活方式论文; 糖尿论文; 中国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2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