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世纪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_贫困人口论文

论跨世纪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_贫困人口论文

试论跨世纪的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试论论文,跨世纪论文,贫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贫困问题日益严重。贫困的国家和人口越来越多。据有关资料统计:1996年在全世界大约60亿人口中,有13亿贫困人口,比五年前增加了3亿。其中亚太地区有8亿穷人;非洲6.3亿人口中,约有50 %挣扎在饥饿线上;拉美有2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59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低于世界银行1993年确定的380 美元的贫困线。更为严重的是:目前贫困人口仍在以每年2500万人的速度增长,平均每分钟增加47人。(注:《瞭望》,1996(27)。)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世界贫困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并制约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不稳定因素。因此,减轻贫困、消除贫困不仅成为有关国际组织长期工作的重心,也是发展中国家致力解决的艰巨任务。

一、发展中国家贫困的表现

1995年3 月联合国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和行动纲领对“贫困”作了新的界定:认为贫困是一种状态,它不仅取决于收入,还取决于能否获得基本的社会服务。据此,我们可以将贫困定义为:指缺乏达到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所得收入不足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在通常情况下, 人们一般使用贫困线来作为是否贫困的标准。1995年世界银行把人均每天生活费不到1美元定为绝对贫困线。 世界各国也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收入与消费水平确定了相应的贫困线,如1995年,我国将城市贫困线划为年人均收入低于1547元人民币,农村绝对贫困线为年人均收入低于530元人民币。

当代世界贫困问题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亚太地区是世界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占全球贫困人口的62.2%,其中68.4%集中于南亚地区,南亚地区也是世界最贫穷的地区;其次是非洲,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再次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最后是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在这些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贫困人口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分布也各不相同,亚太和非洲地区80%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于农村,城市贫困人口只占20%;拉美和东欧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占40%,城市贫困人口占60%;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农村和城市贫困人口的比例分别为35%和65%。

当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贫困问题虽然情况各异,但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人均收入水平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越来越大,贫困程度日益加重。人均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和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7年10月统计的有关数据表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不足32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25个,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6.5%。若按1995年世界银行规定的人均每天生活费不到1美元列为绝对贫困考虑, 这些国家绝大多数居民都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1994年,我国人均GNP为530美元,也属于低收入国家。

若将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的收入与世界总收入加以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在近30年来,世界贫富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联合国前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曾撰文指出:“60年代,世界最富裕的20%的人口占世界收入的70%,最贫困的20%的人口占世界收入的比例为2.3%,到90年代,前者所占的比重进一步上升为83%, 后者下降为1.4%”。(注:[法]《世界报》,1994—02—25。)1997年6月12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1997年度人力资源发展报告》统计的数字表明:占世界人口20%的最贫穷的人口占世界总收入的比例已降到1.1%。

第二,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差。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贫困人口的人均GNP水平低, 仅能甚至根本不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因此,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得不到基本的受教育的权利,文化素质差,文盲或半文盲较多,在贫困人口中,有70~90%的人不会读写(注:《世界经济》,1998(2),16页。),如尼泊尔,1995 年其人口文盲率为90%,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冈比亚等贫困国家的文盲率则在70%以上(注:世界银行:《1996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文版,162 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由于文化素质差,一方面,使贫困人口的劳动技术和劳动技能缺乏,只能从事简单的劳动;而且这种简单的甚至原始的劳动一旦遇到各种自然灾害,便得不到应有的物质保证;另一方面,文化素质低,使得贫困人口就业难,经常面临失业的威胁。

第三,贫困国家和地区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条件差、死亡率高,平均寿命短。世界贫困国家和地区贫困人口大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基础设施较差的山区和半山区、荒漠和沙漠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以南地区、南亚地区等都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由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更加重了这些地区的贫困,他们经常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饮食结构十分单一,营养严重不良,恶劣的生存环境导致疾病经常发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致使平均寿命短,死亡率也较高。据有关资料统计,工业发达国家平均每400人有一名医生,而非洲国家每3.6万人才有一名医生。医疗条件的悬殊,一方面提高了贫困人口的死亡率,以婴儿的死亡率为例,发达国家婴儿死亡率平均为7‰,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58‰,而在那些极为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婴儿死亡率更高,甚至达到13%至16%;另一方面,由于医疗条件差,加上生活环境恶劣,在贫困国家或地区居民的平均寿命比高收入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短10~30年。(注:世界银行:《1996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文版,162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第四,国际债务负担沉重。世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贫困往往是与其沉重的债务负担紧密相联的。由于国际债务负担沉重,致使本国经济发展步履艰难,从而导致贫困状态日益恶化。据有关资料统计,1982年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债务总额约为7000亿美元,到1993年则翻了一番多,达到15000亿美元。1996年已上升到近20000亿美元,其中,贫困的非洲和拉美地区的国际债务额更是大幅度上升,1982年非洲国家的国际债务总额为890亿美元,到1993年达到2900亿美元,1996年又上升到3200 亿美元,现已达3500亿美元。拉美国家的债务总额则从1982年的2000多亿美元上升到1993年的4870亿美元和1996年6070亿美元,其人均外债额高达1300多美元。(注:《世界经济研究》,1998(2)。)

当代世界除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存在大面积的贫困现象外,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存在贫困现象,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贫困表现为匮乏性贫困或称之为绝对贫困。其贫困人口缺乏必要的衣着和住房,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难以保障必要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目前,世界上每年约有1800万人死于饥饿、营养不良和贫困有关的其它原因,远远超过战争造成的死亡,他们绝大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贫困主要表现为相对贫困,一般不存在解决温饱问题,只是相对于社会平均收入而言,收入水平较低。如1993年美国官方相对贫困线标准为四口之家年均收入在14763美元以下者, 如果按人均计算则为3690美元,这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收入水平。

二、世界贫困问题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当代世界的贫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已经并将继续对国际政治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巴西前总统科洛尔曾公开宣称: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真正的核弹头”。他认为不减轻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即使冷战和核军备结束,世界也不会安宁。当代世界的贫困问题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第一,极大地阻碍了贫困国家和地区及整个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世界贫困国家或地区,由于贫困往往是与缺乏生产能力和技能及文化素质低下相联系的,因此,贫困人口不仅本身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得不到应有的物质保证,而且他们还经常面临失业的威胁。这样,他们的贫困就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这种贫困的恶性循环从物质上和心理上强烈地阻碍了公众对于发展的参与,从而妨碍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世界各国在经济上已经形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在这种世界经济形势下,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无疑会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顺利发展。

第二,严重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的稳定和国际社会的安宁。在北非、中东和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贫困是滋生原教旨主义和暴力行为的重要原因。贫困极大地引起了贫困国家社会的动荡。不仅如此,贫困也造成了国际社会的危机。据统计,从波黑到阿富汗,从巴勒斯坦到非洲和前苏联,大约有5000万难民由于国内社会动荡离开国土和家园,涌入其它国家。另外,世界上还有2500万环境难民(指由于干旱、水土流失、沙漠化和其他与环境恶化有关原因而离开本土的人)。据有的学者估计,到2000年,环境难民可能会增加到5000万人。这些难民加上由于社会经济、政治原因向国外流动的劳动力,构成了今天和未来世界的一个严重问题。发达国家对边境移民采取的严格限制政策和非人道的粗暴措施,更引起国际社会的动荡与不安,从而导致暴力恐怖活动接连不断。

三、发展中国家减轻和消除贫困的主要对策

世纪之交的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及其日益加重和恶化的趋势,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努力寻求减轻和消除贫困措施是贫困国家及世界其它国家或有关国际组织的紧迫任务。减轻、消除贫困,必须从造成贫困的原因中去寻找对策。

第一,从国际方面来看,发展中国家的现实贫困问题的产生是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对这些国家的财富和资源的残酷掠夺有关的。当代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几乎都是资本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长期的殖民统治,造成了殖民地单一的经济结构,造成了殖民地的经济落后;从而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部分政治上获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加上在经济上又面临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从而导致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贫困不断加重。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应在实际行动上采取切实措施,帮助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减轻、消除贫困。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贫困的减轻和解除,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条件下,也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

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轻和消除贫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贫困国家的优惠贷款, 提供发展援助。广大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困难之一是资金缺乏。但令人忧虑的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日益减少,已降到历史最低点了。70年代发展中国家经过激烈谈判,要求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达到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7%。但时至今日, 只有少数几个北欧国家达到该指标,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离该指标甚远,甚至有下降的趋势。1995年,援助发展委员会的21个成员国提供的政府援助由1994年的591.5亿美元下降到588.9亿美元,即由占它们国民生产总值的0.3%下降至0.27%。其中美国削减最多,削减27.6%,从而使这种援助只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0.1%。

(2)减免重债穷国所欠外债,促进其经济摆脱贫困。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4年提出了为重债穷国减轻债务负担、促进经济发展的倡议,这一倡议得到了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积极反应。世界银行决定,在公平分担的前提下,率先从净收入中划出5 亿美元作减债基金。1994年1月, 西方债权国家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举行的首脑会议上达成关于减免贫困国家2/3以上债务的协议。经过一年多的酝酿,这一减债方案终于得到实施。1996年的9月28日和29日, 西方发达国家的七国集团和十国集团分别宣布同意给重债穷国减免高达77亿美元的债务。这一减债数额占这些国家债务比重的80%。涉及20个世界最贫困的国家,其中大部分是非洲国家,这些国家获得了从艰难的债务绝境中摆脱出来的机会。

第二,从贫困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来看,要想摆脱贫困仅依靠发达国家的那些援助是不够的,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去摆脱贫困。

贫困的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主要对策有:(1 )维护国内政局稳定,制定正确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平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国家经济之所以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国家或地区拥有一个和平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同时,政府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在这方面,我国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我国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贫困人口迅速减少。按世界银行新的贫困线标准计算,1993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到3.5亿,比1990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1090万,平均每年减少273万。(2)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加快经济增长是摆脱贫困的一项长期战略。实践证明,经济增长对于消除绝对贫困起着巨大的作用。只有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才能提高居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才能减少生活在绝对贫困之中的人口总数。在非洲低收入国家中,经济发展缓慢是延长与加重贫困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的减少,贫困的减轻、消除,必须依靠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鉴于目前世界有80%以上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大力发展农业在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广大发展中国家政府必须在大力重视农业生产,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激励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减轻农民的负担,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3)控制人口增长,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迅速增长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之一,世界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是人口增长率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如1995年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达30‰,印度、越南、菲律宾、缅甸等国家在20‰左右。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使人口总数迅速增加。这样,一方面,使劳动成果的相当部分只能用于维持生存,而不能用于生产性投资,直接影响了其资本积累的速度;另一方面,较高的人口增长速度造成了劳动力的绝对过剩,从而导致失业增加。同时人口过度增长也分散了社会对于卫生、教育等方面的投资,使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最终影响了人口素质的提高。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素质是发展中国家强有力的摆脱贫困的对策之一。(4 )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更多的人员就业。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现实的暂时途径之一。(5 )实现收入分配平等。要解决贫困问题,首先要抓增长。增长与贫困问题的解决有密切的联系,但又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增长了,只是为减少贫困人口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不等于就解决了贫困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配和分配政策,否则经济的迅速增长并不一定能达到减贫效果。

总之,世纪之交的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不仅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开展广泛有效的国际合作,而且发展中国家本身更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只有这样,进入21世纪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才有可能减轻和消除。

标签:;  ;  ;  ;  ;  ;  ;  ;  

论跨世纪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_贫困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