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体制中发现工人阶级的未来——读布洛维劳动过程理论三步曲之一《辉煌的过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人阶级论文,三步曲论文,体制论文,布洛论文,辉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迈克·布洛维(Michael Burawoy)的劳动过程理论研究源自于马克思、布雷弗曼等的劳动过程理论,他的研究仍然延续了经典劳动过程理论的概念:例如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剩余价值、再生产等。马克思主义有关劳动过程的理论是布洛维整个劳动过程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布洛维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将生产与政治相联系的理论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详细分析了生产体制与国家政治体制之间的关系,将生产体制的变迁与国家政治体制的变迁联系起来,并关注各自的内部变化与影响,最终,布洛维希望通过这些寻找到社会主义实现的理想道路以及工人阶级在实现这一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布洛维的研究为后继的劳动过程理论研究开阔了视野,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布洛维关于劳动过程理论的代表著作共有三本,它们是:Manufacturing Consent:Changes in the Laber Process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1979),The Politics of Production:Factory Fegimes Under Capitalism and Socialism(1985),The Radiant Past:Ideology and Reality in Hungary's Road to Capitalism(1992)。本文将主要就第三部著作《辉煌的过去》进行讨论,以关注布洛维理论的发展。
在这三本书中,布洛维虽然分别讨论了不同国家和制度下的生产体制,但是他背后潜在关注的问题却是始终如一的,那就是关注生产体制与国家体制、市场,以及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注他所推崇的理想中的社会主义将以何种方式以及由谁来推动的问题。这两个关注点贯穿在他的三本书中,并且在不断发展。可以说,《辉煌的过去》汇聚了作者历经十几年的思考结晶,在前两本书的基础上,本书对上述两个问题再一次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东欧剧变以后,当人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已经成为“辉煌的过去”,而资本主义将代替社会主义成为新的“辉煌的未来”的时候,布洛维却在本书中通过独立的思考和研究,声称这正是社会主义开始发展的起点而非终点。
二
《辉煌的过去》是布洛维与匈牙利学者卢克斯(Janos Lukacs)合著的,他们采用参与观察法与半参与观察法,① 对匈牙利的两家工厂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其中布洛维以工厂工人的身份进入工厂,负责厂内的参与式观察,而卢克斯作为学者以半参与观察法关注工厂管理阶层。在写作上,布洛维仍然延续了他一贯的比较方法,以东欧剧变为历史背景,将匈牙利的两个工厂与他在《制造甘愿》中所研究的美国联合钢铁公司进行比较以找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② 的各自特点。与此同时,还比较匈牙利两家工厂变革前后的特点,详细描写了工厂劳动过程与生产体制的变化与意义。
当然,作者之所以会选择匈牙利的工厂为研究对象是有深意的。布洛维始终认为团结工会运动③ 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但是为什么革命没有像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革命没有首先发生在更有革命传统的匈牙利④ 而是在波兰?匈牙利等国向资本主义转变是否预示着东欧社会主义理想的失败?正是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布洛维来到匈牙利并结识了有共同研究兴趣的学者卢克斯,并且在后者的帮助下得到在两家工厂工作的宝贵机会。
在本书中,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布洛维首先定义了匈牙利等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体制:官僚专制体制(bureaucratic despotic)及其变革后的官僚霸权体制(bureaucratic hegemonic)(Burawoy & Lukács,1992:32—33)。布洛维关于生产体制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强迫(coercion)、同意(consent)、专制(despotism)、霸权(hegemony)。其中,强迫是指工人虽然对这种工作非常不满,但除了在工厂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外别无选择。同意是指工人拥有国家福利的保障,却对资本主义生产剥削产生一种“志愿性服从”,也可以说是默默接受的“甘愿”或者是有意识下的“同意”(布洛维,2005:译序:31)。⑤ 布洛维认为任何生产体制都是同意与强迫的组合,当强迫占上风时,即称之为专制体制,当同意占上风时则称之为霸权体制。无论对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或殖民体制,布洛维都采用这四个概念进行分析。在分析社会主义生产体制时,布洛维认为,之所以要将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体制定义为“官僚”体制,是因为国家无一例外地介入到工厂的生产中,并对一切生产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对以上的两个概念布洛维给出的解释是:官僚专制体制是管理层在工会和工头的辅助下,以分配稀缺物资的权力换得工人的服从;而变革后的官僚霸权体制下,因为市场经济的介入,企业失去了分配物资的特权,因而管理层只能通过计件制、经济奖励制度等,使工人产生对工厂生产的兴趣与认同。
虽然无论资本主义还是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体制都经历了从“专制体制”到“霸权体制”的变迁(Burawoy,1985),但是他们所经历的道路却不尽相同。在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是市场的介入,向人们提供了得到物质资源的另外一种途径,因而使得官僚专制体制所赖以发挥作用的特权失效,从而实现了向霸权体制的转变。而在资本主义国家,是国家的介入促成了这一变迁。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Burawoy,1985:261 ):首先是由于大规模的资本要寻求稳定劳动力市场(通过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对阶级矛盾的控制(通过制度化),也就是说,由于生产和供求市场上的不确定性而要求劳资关系的稳定,而且,在专制制度下产生的生产过剩也迫使资本重新重视工人阶级的消费力量,认为这对于获取利润至关重要。其次,循环产生的经济危机也使得工人阶级需要建立一个保障体系,使得他们在失业和就业时一样拥有最低工资的保障。这样几方面的利益都指向社会保障的建立和管理方式的改变。
正是在深入了解了匈牙利工厂的生产体制与变迁之后,布洛维着手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
布洛维认为,在以往的研究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虽然被广泛关注,但也正是这种过于热切的关注,掩盖了意识形态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从而忽视了意识形态最重要的方面。而要寻求匈牙利等国向资本主义变迁的原因,意识形态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将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因而在《辉煌的过去》一书中,作者始终都是围绕这一线索展开研究的。
(一)匈牙利等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现实
匈牙利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仿效苏联的中央集权制计划经济。所有的生产指令与物资分配都来自计划中心,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方面是与国家的计划部门讨价还价的纵向关系,而不是企业间竞争的横向关系。根据布洛维的概念,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所面对的是在短缺经济下的供给限制问题。所谓供给限制(supple constraint)(Burawoy & Liukàcs,1992:63)是指在短缺经济下, 各种原料与产品均供不应求,企业无法预知任务以及原料的供给,为了应对随时而来的任务,工厂内的工人必须有一定独立性以面对突发状况。因此实际上工厂内部管理组织关系并不是管理层与工人之间的二元关系,而是由多个管理层面组成的(Burawoy & Lukàcs,1992:90),包括策略管理层(strategic management)——也就是厂领导:相对于生产关系,协调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层管理层(middle management)——也就是工厂管理层:协调其他两者之间的关系;操作管理层(operative management):相对于生产中的关系,针对生产层面也就是现场的有技术的工人。其中,操作管理层在制度上并不属于管理层而是工人,但他们直接组织生产,很少受到其他两个管理层的干涉。正是这样的管理体制使得工人拥有实践自我组织的可能与空间。布洛维认为在工厂生产的层面上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真正实现了设计与操作⑥ 相结合,工人重新成为生产的主人,具备了斗争的资本。
而在企业内部,实行的是前苏联特色的计件工资制。这种体制与资本主义的计件工资制不同的地方在于:没有最低工资保障,完成了标准任务的百分之几,就拿百分之几的工资。布洛维将资本主义与东欧前社会主义之间不同的工资制度概括为:资本主义工厂中的工人有工资保障而没有工作保障(随时可以解雇),而东欧前社会主义工厂中的工人有工作保障却没有工资保障,因此在同等条件下,东欧工厂工人的工作速度要高一些。
由此布洛维声称在社会主义国家供给限制的体制下,工人拥有比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更多的主动权,并且拥有自我组织的实践与空间。
(二)意识形态与现实的差距以及粉饰社会主义的后果
但是仅仅有自我组织或者说团结的可能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使工人产生斗争的精神,在匈牙利,这种精神来自于国家所宣传的意识形态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国家通过各种形式所宣扬的社会主义应是高效、公正、平等的,但是却与现实中的低效率、不公正、不平等形成了强烈对比,因此,越是宣扬社会制度优越性,越是在提醒人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同时,为了弥补这种差距,统治阶层所采取的措施不是改变现实,而是一种被布洛维称作“粉饰社会主义(painting socialism)”的手段,通过表面作假方式,掩盖现实。但是这种使现实在形式上接近意识形态理想的做法更加彰显了意识形态与现实的差距。因为粉饰一个不存在的现实,实际上也是在描绘一个理想,工人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从而产生了批判的意识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他们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这种批判意识的产生为最终的工人团结与运动提供了精神动力。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情况则相反,资本主义实行的是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因此其工厂间的主要关系是竞争,工厂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求限制(demand constraint),即工厂的生产主要由市场来决定,以利润为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工厂尽力减少成本,包括削减工人工资,加强对工人的控制,使设计与操作相分离,造成了工人的原子化与去技术化,再加上使工人产生认同的手段的运用,从而失去了革命的条件。
(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社会中的工人阶级
当这种意识形态与现实之间强烈对比,批判精神不断累积的时候,整个社会都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的反思,而匈牙利反思的结果是“极端的反共产主义”。特别是对统治阶层来说,当新一批受高等教育的统治精英掌权以后,“粉饰社会主义”的行为让他们无法容忍,那么惟一的办法就是改变意识形态,放弃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开始向资本主义转变。因此匈牙利的变革实际上是自上而下的,也正因为如此,变革中统治阶层的利益被最大化。而且,由于“反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的产生,导致重视工人的利益会被认为有拥护“共产主义”之嫌,从而使得在整个社会变革和私有化的过程中工人的利益被社会整体所忽视。
而与此同时,由于工人又具备了前面所说的自我组织的经验与批判精神,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很多工厂由工人组织出现了“雇员所有制(employee)”和“工人委员会(workers' council)”,保护工人在私有制变革过程中的权利与利益。雇员所有制即是在私有制变革中不是由其他资本而是由工厂的全体工人买下工厂的所有权,通过“工人委员会”来管理工厂的生产与经营。虽然这只是一个暂时的可能的趋势,并且成功与失败的例子并存,但布洛维对此抱有巨大的希望。他将它与波兰的团结工会共同看做是工人阶级领导革命的开始,虽然匈牙利等国家在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但是正因为“工人委员会”的出现,预示了工人阶级团结和斗争的出现,展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由此,布洛维认为,虽然匈牙利等国在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公民社会以及起主导作用的工人阶级团体,都表明他理想中的社会主义革命才刚刚开始。社会主义不是“辉煌的过去”,而是真正的“辉煌的未来”。
四
《辉煌的过去》作为1990年代中期的作品,是有着对布洛维以往理论的总结与修正作用的。
首先,关于社会主义如何实现以及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透过布洛维三部有关劳动过程理论的著作,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问题是布洛维贯穿始终的理论关怀。在《制造甘愿》阶段,由于资本主义霸权体制的普遍实行,工人对生产认同的产生,使布洛维对社会主义的实现和工人的斗争都抱持悲观的态度;而在《生产的政治》阶段,由于新的霸权专制体制的产生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布洛维将实现理想中的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于公民社会,而认为工人阶级仅仅是公民社会中的众多团体之一,将同其他团体一起进行斗争,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在《辉煌的过去》中,通过对前社会主义国家匈牙利的工厂的细致考察,布洛维乐观地认为,在向资本主义转向的同时所产生的公民社会中,在原社会主义社会工厂里得到过锻炼、具备了组织和批判精神双重条件的工人阶级团体将作为实现社会主义、进行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继马克思之后,再一次地,布洛维通过现实确定了工人阶级在以后社会主义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同时与公民社会理论相结合,认为在公民社会中工人阶级团体所进行的斗争,最后将实现社会主义。
其次,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马克思曾经预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工人阶级将领导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布洛维认为事实是工人阶级领导的革命没有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发生在斯大林主义的国家社会主义社会,布洛维在书中解释道:
马克思错了:资本主义继续发展,它的工人也继续合作。马克思的判断更适用于国家社会主义。其一,剩余价值的中央所有制导致了短缺经济,从而生产力的发展只能建立在工人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其二,这种所有制使得生产被国家机构直接地可见地指导。所有工人将自己定义为开拓者。其三,因为需要用法律来保护明显的剩余价值的获得,但是这也正彰显了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无论是社会主义的表忠仪式(ritual affirmation)还是粉饰社会主义的行为,因其本身同现实的巨大差距,都导致了批判意识的产生。(Burwoy & Lukàcs,1992:134)
据此,布洛维认为东欧剧变只是斯大林主义指导下的国家社会主义的失败,在这个过程中,工人阶级团体已经成熟地具备了革命的条件,拥有了真正主导历史与社会进程的能力,因此,在逐渐形成的公民社会中工人阶级必将起到主导的作用,引导社会走向真正马克思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社会。
最后,这本著作再次提醒我们,生产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是紧密与复杂的,更是重要的。只有通过研究二者之间的互动,才能最终获得对社会发展的正确理解与预测。正如布洛维自己所总结的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人们改造自然时所涉及的社会关系。它们分为两类:一类为生产时的关系(relations in production), 指在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社会关系,例如生产活动中的关系和劳动过程中的关系,是劳动中的技术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外一类是生产关系(relations of production),指的是某个生产模式中针对剩余价值所发生的剥削关系, 是劳动的社会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urawoy,1985)。 正是这种宏观生产关系概念和研究方法才使得布洛维在劳动过程理论方面独树一帜,成果斐然。
注释:
① 半参与式观察的英文是:nonparticipant,直译为不参与,但是经过与佟新老师讨论认为,还是半参与式更合适一些,虽然这种翻译也不是很完善。
② 由于布洛维本人对中国没有研究,因此在他的著作中所提及的社会主义皆为以苏联为代表的前社会主义国家,本文同布洛维的提法保持一致。
③ 1980年波兰罢工运动中涌现的工会组织,1989年9月成为波兰执政的主要力量。
④ 1956年10月23日布达佩斯成千上万的学生和市民走上街头,要求匈牙利革新政治和经济。11月1日,纳吉宣布匈牙利中立,退出华沙条约。 后苏联出兵干涉并平息了这次事件。
⑤ 强迫与同意的翻译版本多样,详细的论述请参见《制造甘愿》译序。
⑥ 在布雷弗曼那里,技术是作为资本主义工厂中至为关键的因素而被关注的,因为新技术的应用,使工厂中的机械化程度增加,而原本属于工人的技术和知识现在被机器所取代,工人只能成为维持机器运转的一个零件,以此造成了工人的“去技术化”、“原子化”、“碎片化”等一系列后果,这一过程被布雷弗曼称为资本主义工厂中“设计与执行”(conception and execution)分离的现象。在他看来,技术的采用使工人的地位发生了重大改变,把原本拥有主动控制权的工匠,变成了“原子化”的工人,使他们彻底丧失了与资本斗争的基础(参见哈里·布雷弗曼,1978)。
标签:工人阶级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