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
中国古代社会教育探究及当代启示
丁红玲 ,宋 谱
(山西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 :中国古代社会教育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延绵,虽然在内涵、形式、规模、乃至发展水平上都远远不及现代,但其毕竟播撒了社会教育的种子,没有这一种子,就不会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教育的发展、壮大和提升。为了扎实而深入地开展社会教育,我们有必要对古代社会教育进行系统梳理。从六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社会教育进行历史追索和逻辑探究,旨在借鉴历史经验,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中国当代社会教育发展。
关键词 :中国古代社会教育;探析;当代启示
一、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推展
基于中国古代社会行政体制的集权统治,中国古代社会教育主要以法令为载体,通过顶层设计,进行自上而下推展。
2015年,欧米茄携手瑞士联邦计量研究院 (METAS)推出至臻天文台认证程序,星座系列尊霸腕表成为全球首款获得该认证的腕表。自此以来,越来越多的欧米茄机械腕表通过METAS核准的严苛测试,成为获得至臻天文台认证的腕表。
周代推崇礼制教化,“周之文化,周之典礼最为可观”[1]。《周礼》由周公旦所著,内容包含了政治、经济、教育、信仰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周礼·地官》记载了大量关于社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1)十二教,包括祀礼、阳礼、阴礼、乐礼、仪教、俗教、刑教、誓教、度教、爵制、禄制;(2)乡三物,包括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乡八刑(不孝之刑、不睦之刑、不姻之刑、不弟之刑、不任之刑、不恤之刑、造言之刑、乱民之刑)。
我爱菊花,正因它婀娜多姿,香味芬芳;正因为它不畏严寒,傲视寒霜。我们做人就要像菊花那样不怕困难,知难而进,不断地把自己磨成一个有用的人。
兼管教育的官员自上而下包括:王城掌管行政的官员——大司徒、小司徒;郊内掌管行政的官员——乡师、乡老、乡大夫、州长、党正、族师、闾胥、比长;郊外掌管行政的官员——遂人、遂师、遂大夫、县正、鄙师、挪长、里宰、邻长。
戏曲以生活为基础,以其富有表演性、舞蹈性、音乐性的形式在古代人休闲娱乐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戏曲具有通俗化、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是广大民众了解历史、获取知识、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
民众教化是与行政单位划分相结合的,在郊内,以“五家一比、五比一闾、四闾一族、五族一党、五党一州、五州一乡”的行政区划开展礼制与道德教化。在郊外,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周朝·地官·遂人》)来开展礼制与道德教化,类似于现在的社区教育。
在推行《周礼》过程中,周政府还非常重视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制定了“乡饮酒礼”制,即政府每三年对民众的德行进行考核,举荐德行优秀的人,并通过举行一定的仪式——“乡饮酒礼”来教导人们尊敬贤德的人。将贤德之人上报帝王,帝王行再拜礼而后接受文书,再把文书上交到天府收藏,供朝廷日后选官之用。用轩冕之法来促使民众遵循《周礼》的一系列礼法。
宋代除重视道德教化外,还非常重视农事教育,通常是以朝廷或者地方官员发布文告的方式开展。在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就下诏令诸州长官劝课农桑,曾设立劝农使,并将劝课农桑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内容之一。很多宋代官员在为官期间都撰有劝民勤勉耕作之文等,对民众进行宣传教化,移风易俗。南宋书院教育家朱熹为官期间曾多次发布劝农文,淳熙七年(1180)颁有《劝农文》《劝谕筑埂岸》《申谕耕桑榜》,绍熙元年(1190)颁有《漳州晓谕祠牓》,绍熙二年(1191)有《劝农文》,绍熙三年(1192)二月在漳州发布《劝农文》,等等。真德秀为官地方时也写过大量的劝谕文,如《再守泉州劝农文》等。这些劝农文的内容大都是积极引导当地农民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勤于农事、精于耕作。当然这些劝农文大都蕴含有道德教化的内容,朱熹在《知南康榜文》中谕示民众要孝敬长上、兄友弟恭、与邻为善、患难与共。此外,还有一些劝谕文:《晓谕兄弟争财产事》《漳州晓谕祠牓》《晓谕居丧持服送礼律事》等。这些劝谕文除刊刻成书外,还会张贴在“粉壁”上,以开放、醒目的方式将公文传播到民众中去。
承历史之经验,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就下诏在天下州县设立“里老人”,让其负责乡里社会的基层管理,其主要职责是督促乡间农业生产、处理乡间诉讼、负责民间教化。里老人的选任必须为大众所信服,且具有一定的办事能力,能够“平导民善,平乡里争讼”。首先,里老人督民务农,劝民农桑,并身体力行,劬劳为公,兴修水利,从而保障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其次,里老人还是民众诉讼的司法裁决者,根据国家赋予的司法权力和自身所具有的道德公信力来处理民间诉讼事务。再次,里老人还在地方行乡饮酒礼,一方面通过主持地主公众的会聚来推行养老教育,以申尊卑之序;另一方面通过推荐乡学培养的贤才来推行敬贤教育。此外,里老人还通过表扬地方的道德模范来劝民向善。
二、推举基层官员,负责民风治理和教化
中国古代开展社会教育,由专门负责民风教化的地方基层官员来负责,他们是开展社会教育的中坚力量。
汉代基层最重教化,由地方推举乡里有贤德的人作为基层官员负责民风治理和教化。其“三老”一职承袭秦朝旧制,不过其作用发挥得更加强大。汉之初就选地方有道德之人胜任三老,掌乡以下各个里的教化,位居地方乡官之首。汉文帝时又下诏“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汉书·文帝纪》)重申三老为民众之师,同时强调廉吏为百姓之表率,强调榜样的作用,之后“三老”“廉吏”这些职位也逐渐成为汉代基层单位的定制。同时,“里吏”也是乡里教化的重要推行者,其主要职责为劝善止恶、致力农桑教化。尤其是“里吏”在里中率先弘扬孝悌精神,对改善民风民俗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另外,在里中还专门设置了专管教育的官职——里祭酒。关于里祭酒的职任,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小学》引潏水李氏云:“古印有文曰‘祭尊’,非姓名,乃古之飨官也”。言外之意,里祭酒不是姓名,是一种官职,里祭酒的职责主要负责主持里中的乡饮酒和乡射酒礼,以此教育民众敬贤、尚德;同时也主持里中的各种教化。
到了明清时期,立足于纯化民风民俗,对社会民众进行全方位的社会教化,政府还颁布《圣谕六训》《圣谕十六训》,训育的方式即是通过德高望重的老者手持木铎、游走基层的方式传播,类似于现在游走的喇叭。训育的内容涵摄了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宗族和睦教育、乡党和谐教育、农业教育、节俭教育、文明礼让教育、人格教育等方方面面,对于端民行、正民风、淳风俗、厚人伦、扭转社会不良风气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
三、私学、游学:发挥基础性作用
(一)私学
私学,历时2000余年,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最大的区别是其创建者的不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到发展,文化上“天子失官、学在四遗”,士阶层不断崛起,致使文化学术下移,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私学便应运而生,出现了儒、墨、道、法等各家私学,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家学派。孔子抱定“有教无类”的宗旨,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授各种典籍,包括“六艺”。“故以六艺教人,或不始于孔子,但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1]自此之后,则各家蜂起,竞聚生徒。继孔子之后,孟子也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还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一大快乐。
戏曲在民间实际上起着传承历史、传播知识、道德教化的作用,人们对于经典史籍、博闻异事的了解,以及统治阶级所宣传的理念的传播,都有赖于戏曲这种口语化、兼具音乐性及表演性的娱乐活动载体。民间百姓大都识字甚少,不知道国家大事,也不懂儒家学说、宋明理学等高深学问,但可以听懂戏曲所讲述的故事,故事中所蕴含的儒家伦理潜移默化、持久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百姓。
(二)游学
游学是中国古代比较常见的教学方式,分为教师周游讲学和学生出外游学两种。对古时各大学派的教育家而言,周游讲学是他们传播其文化思想的方式之一。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出现了不同学派的百家争鸣。各家学派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开始游历四方、周游列国,这便催生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游学”。孔子首开游学之风,率三千弟子周游列国,在周游列国中传播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战国时期基于养士的需要,游学之风极盛,孟子、荀子、墨子等教育家都以周游列国的方式教育学生、传播学术文化。
汉代经学兴盛,并且成为衡量道德的标准之一,士人纷纷求于经学,经游学之式来获得赞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游学发展的另一个高峰期,由于战乱频繁以及玄、儒、道在这一时期的碰撞,游学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重要方式,出现了玄游(寄情于山水,淡漠俗世,皆在追求自然之道)、仙游(在山水中以求成仙)、佛游(逃避俗世的情感寄托)等颇具特色的游学形式。隋唐时期的游学内容更为丰富,僧人、文人、士人,或为求佛经,或为开阔眼界,或为入仕之捷径,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游学之势。
宋代时期的游学与理学的兴盛密不可分,通过游学明理、格物致知,明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处事原则,也或成为追求仕途的重要途径。元代科举废弛,游学之风又成为一时之盛,这一时期游学的目的有极大差异,部分人寄希望以游学来改变自己的窘境,另一部分人的游学则茫然不知所图。明清时期由于受到大兴文字狱和八股文的影响,游学有渐退之势,人们的一腔之志得不到施展,就寄情于山水之间。
正如俗语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边宴游边学习的形式,游学所发挥的作用于个人而言是获得知识、完善人格,对社会而言则是培养人才、传播礼仪伦理和学术思想。
四、书院、庙学:彰显重要功能
(一)书院
书院产生于唐代,书院源出于私人治学的书斋与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有民间和官府两种,是有别于私学和官学的兼具教育(读书、讲学)、学术(学术研究)、文化交流与传播、藏书为一体的高层次、多功能、综合性社会教育机构。既有类似于现代大学的教育、研究与文化传播的功能,又有类似于现代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教育功能。主要的功能集中体现在讲学上,除各学派之间的理论讲学和阐发本学派精义的讲学之外,还有针对普通民众的普及儒家伦理的讲学。书院教育的实施者是精通儒家理论的学者,立足于服务对象的平民化。书院的教育方式和形式相较于官学或者私学,更为贴近百姓,语言平实、浅显易懂,将先贤的理念生活化、日常化、具体化,真正起到了化育民众的功效。书院兴盛于宋代。北宋时期,由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士人的努力,书院的教育功能被不断强化,主要服务于科举。书院与科举的联系不断加强。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中国士人的文化组织,我们不能将一种特殊时期受到特别夸张的功能当作其全部看待。[2]86到了南宋时期,书院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制度得以完全确立。宋代著名的书院有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山书院、岳麓书院,时并称四大书院。[3]明朝的书院较之宋代更为推崇平民化办学理念,所有书院无论是民间书院还是官府书院均向平民开放,山林布衣、甚至于一字不识普通百姓皆可入院听讲,甚至登台讲学。通过亲爱敬长、歌诗、习礼等生活化、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儒学理念,体现了浓郁的平民化关照。到清代,书院的功能一以贯之。书院教育的兴盛促进了宋元明清学术的新发展,成为宋元明清社会教育的主要形式。
当今,国家大大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扩张,教育信息的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解除制约教育发展的难关,用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增进教学变革。教育教学要将信息技术进行全面融合,发挥信息技术的长处,促进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公平,提升教学质量,为培养出拥有更强竞争力的新型人才提供保障。从目前教育现状来看,信息技术在教学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并不显著,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还未发生根本改变,这就需要加大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力度,并对其进行全面实施。
(二)庙学
在古代,社会教育的主阵地除了私学、书院以外还有庙学。庙学最初兴起与官方兴儒、祭祀孔子有关。公元前478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立孔子庙,要求民众在一定的时间祭祀,这是古代历史上的第一座孔庙。汉代极力推崇儒术,并进行了大量的崇儒活动,这是因为儒家所推行的仁义道德符合统治阶级的治国理念,上行下效。统治者通过崇儒活动不断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并要求民众参与其中,其目的在于使民众安分守已、促进社会的和谐统一。汉高祖刘邦亲自到曲阜祭祀孔子,开帝王祭祀孔子的先河,这一时期的统治者还不断对孔子进行追封,汉明帝到孔庙进行讲学,孔庙有了文化设施的教化功能。北魏时期,首次在官学中建立孔庙。魏晋时期,呈现出庙学合一的特点。至隋朝,庙学作为一种制度开始形成。唐朝,庙学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庙学趋向于规模化、教育对象的平民化,各地有庙有学、有学有庙的庙学合一的格局已经形成。当时的庙学是以祠庙为场地,以祭祀为中心面向普通民众开展社会教化,予以思想道德伦理化育与熏染。由地方乡绅、贤人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地方群众进行儒家伦理、道德教育。宋代的统治者不断对孔子等先圣进行追封,也促进了庙学的发展。金元承袭旧制,庙学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明清时期庙学不断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地方政府祭祀、修葺孔庙的活动较为频繁。促进了庙学的发展。庙学作为一种社会教育的形式,其与传统学校的区别之处在于,教学管理上没有专门教师和专职负责人,教育对象不局限于士阶层,而是面向广大民众,只要是愿意从学者皆可入庙听讲。这种面向地方群众的教育形式,对于良好民风、民俗的养成,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乡约在规范民众行为、传播教化思想、维护乡里治安、形成良好乡风、促进社会安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尤其是在强有力地维系基层社会的稳定,乡约的发展也不断得到政府的支持。
五、杂字、戏曲、说书及鼓子词:载体形式丰富多样
(一)杂字
在古代,杂字作为民间流传的识字教材,区别于官方所承认的“三、百、千”等蒙学教材,常被认为是不入流的书籍。早在汉魏时期就出现了以杂字命名的书,如汉代郭显卿的《杂字指》。隋唐时期的经籍志也记载了不少以杂字命名的书籍,如《杂字解诂》《要字苑》等。到了宋代,杂字更加广为流传,这一时期的杂字与冬学相结合,成为人们在农闲时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元明清时期,随着印刷术的普及,杂字的种类和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清代蒲松龄的《日用杂字》。
知识和道德教育往往是分不开的,杂字内容除了普及一般知识外,还渗透儒家的仁义思想、伦理道德,宣扬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等道德观念。大部分杂字内容包含兄友弟恭、孝敬长上、夫妻和睦、勤勉耕作、明理向善、勤俭节约、珍惜时间等,要求百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进而扩大到对同宗族亲友的和睦爱护及周围乡邻的谦让恭逊。杂字讽喻世人勤勉、劝善戒恶、褒勤贬懒,对于化民成俗和清净社会风气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戏曲
周朝在基层实施社会教育的方式采取“聚民读法”,即将宣读法令的任务下达给各级行政单位的官员,各级官员或在正月之吉、或在四时孟月之吉、或在月吉、或在春秋祭祀之时,聚集本地的民众宣读法令,主要采用“悬教法于象魏,使万民观象”,意即将法令悬挂在类似于现在的广告栏,大司徒将形成文字的教法悬挂在象魏上[注] 象魏: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亦叫“闕”或“观”,为悬示教令的地方。 ,让万民观看。
戏曲萌芽于先秦祭祀时的歌舞。汉唐时代,戏曲从祭祀的神坛逐渐走向民间。直至唐代的中后期,戏曲艺术逐渐形成。宋金时期的戏曲艺术得到了发展,兴起杂剧、院本等。元代的戏曲更加完善,杂剧在宋代的基础上得到了更长远的发展,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等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和刻画丰满的人物性格,向百姓传达仁义礼仪的思想教化。到了明代,发端于温州,杂糅了杂剧和南方戏曲特色的戏曲新形式——南戏产生了,这一时期戏曲注重传扬个性解放,如《牡丹亭》。清朝更是出现了多种戏曲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戏曲达到了繁盛。
秦朝为巩固其封建统治,在文化上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虽使私学的发展遭到了严重的影响,但私学这一社会教育形式并未因此而断裂。汉之初,实行黄老之学,官学待兴,国家鼓励私学发展,宽松的社会环境使私学得到了发展,大大促进了私学培养人才、文化教化功能的发挥。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伴随着官学衰退,玄、儒、佛思想的不断碰撞,私学突破了汉朝“独尊儒术”的局面,走向了以玄、儒、佛为主,内容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这一时期私学为隋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朝之初官学兴盛而后衰退,但私学从未间断过。唐朝采取相对宽松的文教政策,国家鼓励私学发展,使社会文化教育达到了空前盛况。宋代私学发展更加丰富多样,包括私塾、学塾、村塾、冬学等形式,尤其是产生了对后世教育影响颇大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书院。
(三)说书、鼓子词
宋代的文化娱乐活动尤以说书、鼓子词最为常见。说书是宋朝最为常见的一种娱乐活动,当时称说书人为说话人,说书的底本为话本,讲述的有神话故事、佛经故事、历史故事、小说(鬼怪、传奇公案等)。宋代的鼓子词表演时要讲唱结合,且有小鼓或弦乐伴唱,这样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以说书/鼓子词为典型,宋代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的意识形态,从而起到社会教育的作用。
六、乡约、文化社团:自治与自我化育
(一)乡约
乡约兴起于宋代,最初是由民间个人自发兴起的自我教化组织所制定的规则,后其影响范围逐渐扩大。最有代表性的当是北宋学者吕大钧、吕大防、吕大忠、吕大临四兄弟所制定的《吕氏乡约》,乡约内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协”,每条内容下又分为若干项,并设置专门人员来监督乡约的实行,还有人员将德行优秀之人和过失之人记录在册,月末告与约正。还规定每月月朔在乡校举行聚会,由约正主持,会议内容主要是讲解乡约条文,表扬德行优秀之人,劝诫过失之人。同时,还举办讲学、习射等活动。《吕氏乡约》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民间文人结社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虽没有社团之名,但社团之貌可窥探一二,由于私学的兴起和学术文化的下移,各诸侯国的养士群体和后来发展的社团极为相似。东晋时期的白莲社在中国古代是第一个以“社”命名的社团组织。[4]由东晋释慧远大师以及一百二十名名士组成,结社主要目的是为了宣扬佛教,但是也带有文学活动的性质。
笛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先人们在鸟兽的骨头上钻孔吹之,用声音诱捕猎物、传递信号,于是骨笛诞生了。捕获猎物后,还可伴随着歌舞吹笛庆祝。
南宋时,朱熹在《兰田吕氏乡约》的基础上增设内容,形成了《增损吕氏乡约》,详细规定了每一条目之下的内容。如“德业相劝”一条,主要是教人向善戒恶、治己修身、孝顺长上、忠于君主。又如“过失相规”一条,又分为违背仁义、违反乡约、难修其身的过失等。此外,还有罚事、聚会、主事等规定。
开展中外双学位联合培养,可以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培养更有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目前,研究国际联合培养双学位研究生的论著主要有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编的《国际教育纵横:中国比较教育文选》,王剑波著的《跨国高等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赵彦志编著的《中外合作办学:治理与发展》,相关学术论文主要从不同角度研究分析了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的问题。根据内容的不同,主要涉及以下四方面:
到了明朝,王阳明在《吕氏乡约》的基础上又颁布了《南赣乡约》,此约较于前代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政府督促的乡村组织规范。明朝吕新吾的《乡甲约》又发展了一套以乡约为基础,保甲、社学、社仓相结合的乡里治理系统。直至民国时期,乡约才开始衰退。
此外,古代地方基层管理中还以祠堂为化育民风阵地,通过榜样或惩戒的作用来教化民众。祠堂有形形色色的文化功能,如明朝设立有各种祠堂,其中,乡贤祠、名宦祠、旌善亭是正面教化的文化设施,通过树立榜样对民众进行思想道德教化。申明亭是负面惩戒的文化设施,其职能主要是将犯罪之人的姓名写上,以警示民众。
以上看到的所有这些例子使得D.17,1,5 pr.-1(保罗:《告示评注》第32卷)的断言愈发清晰:受委任人有义务谨守所受委任的界限,否则,发生债务的不履行,并须承担相应责任。
(二)文化社团
1.书院社团
书院社团是书院发展的衍生体。随着书院的发展壮大,书院内部出现了具有现代社会组织意味的社团书院。之所以称作社团书院,是因为这类书院“凡学必有约,凡会必有规”,会有统,会有期,会有仪,会有图,会有辅,会有指,会有录,会有论,会有程,会有章,会有戒,宗旨明确,制度严明,已经具备了现代社团的基本特质。[2]358如棠溪书院,棠溪不是传道授业型书院,没有固定的授课地点和固定的教师学生,也没有形成固定的书院教学及管理制度。人员组成包括在职官员、文人墨客,他们在闲暇之余读书论道,与同道官友理学论政。成员之间通过社团这个平台交流思想,产生碰撞、不断融合、不断创新,对人格塑造、书院风气、学术创造、议政督政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民间文人社团
由于间接减压手术相对安全,手术创伤较小[17],有学者认为,对于椎管狭窄率≤50%的OPLL患者,建议使用后路间接减压的手术方式[18],椎管狭窄率> 50%时,为了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及神经功能的改善,应选择前路直接减压手术[19-20]。
中唐时期幕府诗人的“诗社”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团组织,赋诗唱和,但其发展有限,并未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中唐诗人白居易晚年所结“香山九老会”,成员是由诗人和僧人组成,他们饮酒赋诗、切磋才艺,创作了很多闲淡恬静的经典诗句,其声名在外,很多文人都心向往之,后来也有很多人纷纷效仿。
唐代的文人社团尽管数量不多,但好在其有社团成员和地点,并定期聚会。宋元时期结社风气盛行,文人社团与文学流派的联系日益紧密,这一时期的社团有了社团领袖,并且有固定的社团成员,还定期举行一些社团活动,有的社团还制定了社团宗旨。
明朝人的结社更加有自觉意识,组织形式、类型更为多样,成员往往将社团作为宣传其思想的阵地。
清代统治者鉴于社团所形成的党派之争和社团的反政府性质,禁止民间结社,文人结社从此衰落。
总的来说,古代文化社团是一个巨大的群体,人们基于兴趣爱好而组成,促进了学术思想的融合和创新,并且对于社会风气具有很好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性格的形成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七、当代启示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社会教育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虽然较之于现代,其在内涵、形式、规模、乃至发展水平上都相形见绌,但毕竟播撒了社会教育的文化火种,没有这一火种,就不会有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壮大和提升。历史具有现实性,当代社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对过去历史经验合理因子的继承、发扬、理性转化和科学建构。更进一步而言,现实具有历史性,现实乃是历史的延续,人类精神的进步离不开现实世界的展开和历史意义的追寻,当代社会教育是一种当下情境的面对或者当代境遇的考量,将会沿着历史的轨道向前行进。[5]如此,现实才能继往开来,具有未来指向性。中国古代社会教育的当代启示如下:
第一,重视社会教育制度建设。纵观古代社会教育的历史发展不难看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行政指令性助推。早在周朝,就以《周礼》为载体,“聚民读法”,同时还建立行政分级管理区域,进行自上而下推动;宋朝,上至皇帝,下及各级官吏都十分重视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以朝廷或者地方官员发布文告的方式开展;清政府还发布“圣谕十六训”,自上而下进行民风教化。显然,社会教育作为一项惠及民众的公益性事业,离不开政府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化推动。有鉴于此,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教育制度建设。近年来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社会教育相关政策,如2010年教育部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4年《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等。地方层面也相应颁布了地方性的相关法规,如终身教育法(如福建省、上海市、太原市、河北省、宁波市等)和社区教育法(如成都市)。截至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出台专门的社会教育政策和法规,社会教育制度还不完善,为此,国家需要加强社会教育制度建设,指导社会教育工作,规范社会教育行为。[6]
一般由于曲轴上飞溅的润滑液以及活塞环共同作用,气缸套上会附着一层油膜,使得活塞环及活塞在工作时不会与气缸套相互接触。在柴油机使用过程中,由于操作及维修的不合理,导致活塞环与气缸套出现局部接触,进而对气缸套产生磨损。具体来说,气缸套出现磨损的原因如下[1]。
第二,加强社会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如前所述,古代的社会教育政治、伦理、道德理念的推行离不开一大批民间基层社会智力资源即社会教育工作者队伍,如汉代专门负责乡里教化的“众民之师”——“三老”,还有“廉吏”“里吏”“里祭酒”,以及明初负责乡里基层社会治理、实施督种、理乡间词讼和掌民间教化的“里老人”,这些民间基层管理者对改善里居民风,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社会教育发展离不开一大批以教育为己任、以学术民众化为天职的士阶层,他们开办私学,周游列国游学讲学,对于传播新思想文化,打破教育资源垄断,扩大教育对象,推动教育平民化、社会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显然,开展社会教育离不开工作者队伍建设。目前我国社会教育工作者队伍整体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还较低,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工作者队伍建设力度。首先,要加强智库资源建设,注重吸收大量民间智力资源,尤其是有爱心、有知识、有专业专长、乐于奉献、热爱公益事业的离退休人员。其次,要加强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制定完善社会教育志愿者聘任、激励与考核制度。再次,建立社会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培训制度和专业资格证书制度,提升社会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第三,强化社会教育机构与设施建设。社会教育推崇教育的民主化、大众化、平民化,而古代的私学、书院、庙学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为这一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中,私学开创了教育民主化的先河,使教育从为官方、权贵者所垄断开始走向普通民众。书院作为集教育、学术研究与交流、文化传播、藏书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社会教育机构,具有类似于现代的大学、社区学院、图书馆的集合功能,在普及文化教育、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方面功不可没。庙学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是面向区域民众开展伦理道德教化的重要场所。为此,今后需加强社会教育机构与设施的建设。一是要调动各级各类学校资源的力量,扩大其开放度;二是要重视社区教育四级网络建设,实现广覆盖、密渗透;三是要提高社会公共教育文化资源的开放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公益性教育文化服务功能。[6]
The old woman put the gingerbread man in the oven.Then she went to sleep in the chair.
第四,推进社会教育学习载体建设。不可否认,客观而言,较之于现代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和丰裕的物质文化生活,古代社会人们接受社会教育的学习载体必定有限,但诸如古代杂字、戏曲、说书/鼓子词等之类的教育与学习载体在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提升人们道德伦理水准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的影响。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教育学习载体建设。要通过开发社会教育学习载体特色品牌,如举办读书节、文化节、全民终身学习大讲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等,或者通过以文化为牵引,开发和创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学习和文化项目品牌,丰富社会教育文化内涵,提升社会教育文化品位,营造社会教育文化氛围,扩大社区教育的影响力,使广大民众形成人人皆学、积极进取、文明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第五,加大民间自组织培育与建设。民间自组织是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基石。如古代的“乡约”和“文人社团”两种文化社团,分别在进行伦理道德自治教化和活跃学术文化、传播文化思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此,今后需加大培育和发展民间自组织的力度,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社区学习共同体。要通过自上而下建立各种扶持政策,激发民间自组织的活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民间自组织参与社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建立对民间自组织核心成员定期培训制度,可以通过送去交流学习的方式,或通过举办培训班的方式,加强对核心成员业务素质的训练。同时,还要建立优秀者奖项制度,定期进行评比,对其中的优秀者给予适时的鼓励,增强其工作自豪感和自信心,发挥其引领作用。[7]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
[2]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86.
[3] 钱焕琦,刘云林.中国教育伦理学[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68.
[4] 张涛,叶君远.文学史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人社团[J].河北学刊,2006(01):149.
[5] 向辉.敬道心筌:王阳明教化哲学的社会思想探微[J].社会理论学报,2017,20(02):239-240.
[6] 丁红玲,宋谱.我国社会教育历史演进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01):27.
[7] 丁红玲,都雅男.我国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历史演进[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8(2):50.
(责任编辑 余惠先)
An Explora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ocial Education and It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Ding Hongling,Song Pu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China 030006)
Abstract : Chinese ancient social education is with deep cultural accumulation. Ancient social education is far less than modern in its connotation, form, scale and even development level, but it sows cultural fire and cultural factors for social education after all. Without this kind of fire and factors, there would be no development, extension, expansion and promotion of social education in the modern sense. In order to develop social education solidly and deeply, it is necessary to trace,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social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Through six aspect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and analyzes the social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enlighten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ocial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Ancient Chinese social education; analysi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收稿日期 :2018-07-16
基金项目 :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终身学习法的确立与推进研究”(项目编号:2302)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
丁红玲(1965-),女,山西运城人,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职业教育;
(2)加强资产管理知识培训与宣传,提高资产管理意识。加强资产管理培训与宣传,强化各科室人员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对即将上线的内控系统资产管理模块进行使用培训,规范固定资产的计划、管理与处置。
宋谱(1995-),女,山西长治人,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成人教育、社区教育.
阿拉尔至乌鲁木齐的公路,一路上要翻雪山、越河谷、过戈壁。我父亲他们车队除了要经历像冰达坂那样的塌方泥石流路段,全程还要翻越100多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冰达坂的盘山公路弯道很多,父亲他们随时要刹车减速,而长时间踩刹车往往造成刹车片高温,导致刹车失灵,只好不停洒水降温。每到冬季,父亲他们不但要克服高寒高海拔带来的不适,还要应对暴风雪天气带来的其它险情。在冰雪路面,要低速行驶,控制好方向、油门和制动,不能猛拐、猛踩刹车,也不跟车过近,防止追尾事故发生。
食醋是世界上广受欢迎的酸性调味品,它不仅为食物烹制提供了独特口味[1],还具有多种药用功能和营养保健功效[2]。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醋具有较强的杀菌、抑制病毒的作用,若长期食用可以预防病毒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等疾病,醋还能缓解身体疲劳、改善机体新陈代谢、美容养颜的功效。
中图分类号 :G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87(2019)01-0024-07
开放科学 (资源服务 )标识码 (OSID):
标签:中国古代社会教育论文; 探析论文; 当代启示论文; 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