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与发展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管理论文,图书馆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图书馆员通过对信息知识的收集、整理使之有序化,并以有序化知识的传播和提供用户使用为核心,又通过馆员创造的知识来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为基本内涵。
学者们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例如,柯平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包含两大范畴,一是对图书馆馆藏知识资源的组织与管理,二是运用图书馆的集体智慧开展业务活动,提高图书馆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盛小平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充分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2]。广义的知识管理是对图书馆内与知识的生产、获取、组织、存储、交流、传播和应用有关的一切活动及其规律的管理与研究,包括图书馆知识运营过程的管理和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管理。狭义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对图书馆内的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生产、获取、组织、交流、传播和应用的管理,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最大化实现图书馆的功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首先应该强调的是从原有的注重知识的组织、整理的信息资源管理理念过渡到重视知识的共享、创新的知识管理理念上来,搭建起一个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人、知识与组织的桥梁,形成一个庞大的图书馆知识网络,由此开展组织机构调整、人力资源管理、共享和创新能力培养等实践活动。其次是重视知识服务,将图书馆从文献保存机构转变为知识的服务机构。
2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模式
(1)秦铁辉、徐成提出知识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知识管理模式[3]
①知识交流是指参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工作人员,通过相互间的各种交流,互相学习他人的隐性知识;②知识挖掘是指鼓励参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把隐性知识挖掘出来,使知识管理的工作人员整体分享;③知识存储是指参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工作人员,为实现显性知识之间的链接,并把组合成新的显性知识存储到知识库;④知识学习是指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工作人员不断学习存储在知识库中新的显性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把这些显性知识变成知识管理工作人员的内在体验;⑤知识捕捉是指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人员,从知识交流这一重要环节中怎样准确捕捉知识,使隐性知识全面呈现出来。
(2)刘宇清、徐宝祥将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总结为:一个目标、一个基础、三个层面、四个过程、五个环节[4]如图2所示。
图2 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
图2中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目标是持续知识创新(社会功能再现为增值知识服务);图书馆知、识管理基础是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层面是组织的管理、团队的管理、个体的管理;知识环节是知识生成、知识存贮、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创新;业务过程是馆员队伍建设、信息资源建设、知识服务、基础结构建设。四个业务过程以图书馆的知识资本作为其知识管理的基础,分别通过上述五个知识环节展开,通过上述三个层面进行管理,四个过程协调实现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总体目标。
3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
(1)知识获取。知识获取是指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人员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获取各种知识,并将各种知识增进、强化,或者创新开发出对用户有价值的新知识产品。
(2)知识挖掘。知识挖掘是指图书馆根据某种具体的研究要求,对大量的已经积累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探索,通过对文献定性定量的增值处理以发现隐含在文献中的有效的、新颖的和有潜在价值的知识,揭示其中的规律性。
(3)知识组织。知识组织是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人员通过智能检索、数据挖掘、数据仓库等技术,在知识获取和初步处理的基础上,又通过知识挖掘技术对信息精简、提取,发现隐含在信息中的有用知识,并进行整合使知识有序化。简单地说,知识组织就是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人员通过对知识的本质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给予有序地揭示,使之有序化。
(4)知识开发。知识开发是指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人员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对系统所采集的各种层次和范围的知识信息,进行深层次加工,寻找知识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人员的智力劳动形成具有独特价值的知识方案和知识产品,如各种特色数据库、知识库的开发等。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人员对知识开发更为关注和强调的应是利用独特的知识及智力资源,通过对知识信息进行深层次加工,形成具有独特价值的知识产品,从而实现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增值。
(5)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知识从个体、群体、组织转移或传播到另一个体、群体、组织的活动。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知识共享促进馆员内部知识的个体所有向群体所有转变,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促进知识交流。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图书馆知识共享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图书馆的知识共享包括显性知识的共享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显性知识资源是指图书馆实际拥有馆藏的各类资源(印刷型、数字型等资源),通过购买拥有访问权的数字资源,还包括网络上的一些免费资源等。显性知识共享是指馆员向用户进行文献等资源的传递,分享图书馆中信息和知识。隐性知识包括馆员的隐性知识和用户的隐性知识,也包括图书馆组织的经验和形象中隐含的知识。合理有效地挖掘、组织这些隐性知识,甚至创造条件让馆员与用户,用户与用户,馆员与馆员之间实现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6)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人员在知识组织、共享、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图书馆参考咨询、文献传递等服务形式将高附加值的知识产品提供给用户。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目标,用户有知识需求是图书馆知识管理产生的原因。知识服务是图书馆联结知识用户和市场的纽带,是图书馆实现其社会价值、参与知识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图书馆知识服务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满意为目标。它关注和强调以自身特有的知识和能力,直接参与到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帮助用户解决他们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为用户提供知识并且创造价值。传统的信息服务目的在于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存储、传递,为用户解决的仅仅是物理形态的文献和信息,难以真正地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图书馆知识服务有利于实现知识创新。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在解决用户问题的过程中,对于图书馆员自身来说,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更为关键的是,图书馆员的技能、技巧、经验等隐性知识得以开发、序化并转化为显性知识,存储在各类型的载体上,将会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学习和共享,也才能使人们在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知识的创新。
(7)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人员在知识挖掘和知识发现的基础上,不间断地实现知识资本的更新、整合和知识的增值服务。知识的增值服务是指在原始知识的基础上,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人员通过用户提出的问题和问题的环境,并利用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人员头脑中的知识和能力,对原始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并不间断地形成虚拟馆藏,以提供用户服务。知识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获取新的知识,探索和掌握新的规律,实现知识的增值。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人员应立足于实践,通过捕捉和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对其加以创造性的研究,为图书馆知识创新作出贡献。
4 图书馆知识管理发展策略
4.1 知识组织的策略
图书馆实行知识组织首要问题是改革图书馆传统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等级管理体制。图书馆通过简化业务分工,使图书馆管理体制逐渐趋于扁平化,即建立起一套柔性的、灵活的知识型管理体制。目前部分高校图书馆合并采、编、典部门为编目部,合并期刊借阅和图书借阅部门为读者服务部,合并参考咨询部和技术部为情报技术部,组建数字资源建设部等。这种网状的扁平的组织结构可以增强部门的合作创新能力,有利于知识的流动,保障知识供应的有效运行。
4.2 知识共享策略
知识共享就是知识的所有者同他人分享自己的智力成果,同时吸取他人的智力成果,使知识的个体拥有向群体拥有转变,充分利用组织拥有的知识,不断提高个体和组织的整体业务素质和竞争能力,营造出不断创新的文化氛围。通过个人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促进团队进而到组织内部和组织间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图书馆个体与图书馆群体之间的知识共享水平,提高群体竞争力。实现知识共享的基础是建立组织内部和组织间的知识库。图书馆首先应该建立组织内部的信息库,将数据资源、人力资源、读者需求和馆员个人知识录入到信息库中,通过知识的提炼、筛选、分类加工程序,以标准化的格式建立知识库,作为创新库的基础,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在完善知识库的基础上,通过图书馆间的交流合作,构建基于图书馆间的知识信息网络,推动先进的理念、技术、制度的吸收和利用,提高组织个体和群体的知识共享能力。
4.3 知识导航策略
图书馆知识导航的内容应该包括网络资源导航和图书馆内部资源导航两个部分。其一,丰富的网络数据资源由于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和过滤机制,一直处于无序和动态的过程中。如何在其中查找到所需的资源成为读者和馆员面临的一大难题。图书馆可以从知识分类和读者使用需求特点出发,对网络资源加以提炼,重新集成和解释,承担网络学术资源的有序化工作,将政府网站、学术网站、综合网站的相关信息按照统计的分类标准提取、排列,提供检索入口,方便读者查询。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将网络资源分为29个类目,提供检索入口,大大方便了读者检索。其二,图书馆随着资金投入加大,其纸本和电子资源数量也有明显增加。读者在使用图书馆资源的同时,同样面临以上问题。图书馆可以针对本馆引入的资源,按照文献类型(期刊、图书)、载体类型(纸本、数字)、文献种类(期刊、图书)、数据类型(全文、文摘索引)等建立专门的资源导航,实现知识导航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