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伟[1]2001年在《美国石油投资核算研究对我国的借鉴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正从计划经济转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将进一步深化。股份制改造如国内上市、海外上市正在进一步开展以及跨国经营、国际合作的加强,对于能寻找出一套既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又能缩小与西方的差距,逐步与国际上接轨的石油投资核算方法具有积极的意义。 投资行为是企业重大的经济活动。石油企业投资活动投入资金量大,建设周期长,同时存在较大的风险性。因此,科学地进行投资决策,加强投资支出的管理,准确对投资支出进行核算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从介绍美国油气工业基本会计核算原则出发,在研究美国矿区购置成本、折旧的单位产量法以及勘探、开发、生产不同阶段的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石油投资核算现状,指出了其存在的油气成本反映不实、折旧方法不合理、国家对于矿区产权无法体现等问题。借鉴美国的投资核算方法,提出了引进单位产量法,改革我国的成本核算中心,取消勘探开发基金核销办法,实行矿区勘探权的有偿获得,推动矿区资产的正常流通等一系列改革设想。并进一步建议我国的税收政策应作配套的改革,勘探部署以指令性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指导性为主,以推动我国石油企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
桂学文[2]2011年在《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测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子商务作为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型经济活动,在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中几乎充当了救世主的角色,它使新蛋美国在美国零售业面对2008年圣诞“旺季”时也一片哀鸿的境地中逆势上升,也使中国的广大中小企业面对“严冬”也涉险过关,2009年以来更是成为企业在用工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困境下降低生产与经营成本的法宝。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电子商务的高度重视,IDC中国发布的白皮书更是预言:电子商务服务业将成为全球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①,重视电子商务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士认同。研究和测度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是更好地发挥电子商务作用的前提,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问题研究将成为电子商务研究的热点。本文从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的几个典型实证的阐述中概括出“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测度”这一研究命题,在概要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搭建了研究内容的框架体系,研究内容包括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原理与机制、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测度的国内外借鉴、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测度的概念与理论体系、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测度的方法、测度实证分析等内容。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原理与机制部分,认为电子商务是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冈素,它是由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引起的、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具有生态系统特征和广泛渗透性的综合动力因素。它通过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促进生产变革、改进管理、扩大流通、新增电子商务服务业等途径来实现其内在作用;通过促进电子商务应用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变产业结构等外在表现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优化投资、就业、产业布局等产业结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测度的国内外借鉴研究部分,从电子商务测度、信息经济测度、国民经济统计的角度,选取相关测度的典型事例,包括OECD电子商务测度、英国电子商务测度、我国CII电子商务总指数测度、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测度、波拉特的信息经济测度、国民经济统计等事例,探讨了其测度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特色及其借鉴意义,为建立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测度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提供养料。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测度的相关概念与理论部分,以建立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测度的理论体系为目标,借鉴波拉特信息经济测度的研究思路,界定了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测度中的一些概念以及这些概念涉及的相关理论问题。这些概念包括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经济、电子商务活动、电子商务交易、电子商务职业、电子商务投入、电子商务产业、电子商务产值等。其中电子商务产业分为电子商务服务业和电子商务应用两大部分,类似于波拉特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中的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它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也是电子商务产业的核心,电子商务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受到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制约。而电子商务应用包括企业应用、政府应用和个人应用,应用范围越广、应用程度越深,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大。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测度的方法部分,探讨了测度方法的确定原则、测度的主要方法、测度流程等问题。认为建立测度方法需要遵循合理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可扩展性、可组合性、可比较性等原则。测度方法包括指标体系建立中需要采用的绩效测度常规方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指标测算中需要采用的国民经济统计法等。测度指标体系的确立是测度流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测度实施的基本依据,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包括:(1)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及其占全社会市场规模的比例;(2)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数量及其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3)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收入及其占GDP和全社会从业人员收入的比例;(4)电子商务固定资产投入及其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规模的比例;(5)电子商务产值及其占GDP的比例。这五大指标既相对独立文相互关联,有反映流通效果的指标,也有反映产业结构的指标(就业、投入),还有反映收入、投入产出关系、产值的指标,其中产值指标是核心指标。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测度的实证分析部分,属于宏观测度范畴的研究,是对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测度的首次尝试,以既有统计性数据为基础进行相关指标值的测算。采用的数据分为叁大部分,一为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的权威性统计数据,二为来自各类电子商务研究报告的研究性统计数据,叁为根据前两项数据通过估算方法获得的数据。通过测算,得出了初步结论。由于此项测度工作的探索性,以及相关数据的缺乏,本文测算的结果不一定准确,本次测算的主要目的在于验证所提出的测度理论与方法的正确性与否。尽管如此,本次测度在我国是对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的首次测度,建立了一套测度指标体系与方法。文章最后探讨了本文研究的特色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研究需要扩展和深入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孟耀[3]2006年在《绿色投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绿色投资是一种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实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的投资模式和哲学思想理念。它起源于20世纪的环境保护运动,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广泛认可而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型投资模式。首先是在西方国家一些具有社会责任觉悟的企业家,接着是广大的民众,积极参与社会责任型投资,最终形成基于环境保护、具有伦理精神的投资模式。绿色投资产生的时代背景,概括地说,就是当今世界的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紧张,资源环境制约日益成为人类经济发展的瓶颈,许多国家都在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建立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资源与环境是当今全球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资本,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休戚相关,它们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但是,随着地球上人口总量、经济规模的急剧放大,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也迅速增加,以至于地球上的资源环境不堪重负,形势不容乐观。这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模式,必然造成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由于环境被严重污染、资源被过度开掘、生态被大量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地球物种减少,人居环境变化无常,人类为此损失惨重,社会发展代价高昂。为解决人与环境的矛盾,缓解地球资源环境压力,世界各国开始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本国制定发展战略的要求,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史时期。绿色投资就是由环境保护引起,并随可持续发展的广泛开展而得到发展。资源与环境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人口已经突破13亿大关,连续20年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进入21世纪,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过程加快,与此同时,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迅速涌现,例如,我国贫富差距扩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社会矛盾加剧,特别是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现象严重,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一致,经济增长的代价极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妨碍了人民的福利。基于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考虑,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思想,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缩小贫富差距,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缓解人地矛盾,以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过去那种只追求经济业绩而不顾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发展模式,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效益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改变传统投资模式,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绿色投资,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研究绿色投资问题,其现实意义显而易见。绿色投资的原则是环境保护原则、资源节约原则、叁重效益原则和公平正义原则。其中,叁重效益(社会、经济、环境)统一是绿色投资的基本标准。绿色投资按方式和内容分为环保投资、环境产业投资、循环经济投资和社会责任投资;按投资产业领域分为生态农业投资、生态工业投资和生态服务业投资。按投资的重点分为企业绿色投资、生态工业园投资、绿色产品投资、绿色城市投资、绿色技术投资、绿色产业投资。绿色投资是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和动力。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绿色投资做支持,绿色投资有助于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技术条件和其他资本。绿色投资具有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其中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人本主义和西方生态中心主义思想是绿色投资的重要哲学基础;发展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等的发展,为绿色投资奠定了经济学基础;人类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绿色投资的思想来源和要达到的目的。绿色投资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经济制度、产业规划、法律规范和市场体制等对绿色投资具有显着的影响作用。宏观绿色投资运行与政府的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经济体制有关;微观绿色投资运行与市场体制、价格、环境管理等密切联系,受到制度、政策、技术、金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绿色投资已经比较发达,一方面是环境保护和环境产业发展程度高,循环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是社会责任型投资的蓬勃兴起。我国绿色投资还很不发达,绿色投资的渠道单一,投资总量小,效果比较差,融资困难,发展的程度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差甚远。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绿色投资的经验,提出的发展我国绿色投资的主要对策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大力发展我国循环经济,建立绿色投资和融资体系,制定促进绿色投资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和核算制度。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有四点:1.给绿色投资进行了重新界定,对绿色投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即在金融投资——社会责任投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和国际的绿色投资实践,提出了绿色投资主要是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等投资的观点,使绿色投资有更加具体明确的内容。2.提出了绿色投资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标准。绿色投资基本原则为:环境保护原则、资源节约原则、“叁重效益”原则和公平正义原则。其中,“叁重效益”统一是绿色投资的基本标准要求。3.系统地分析了绿色投资和提出了绿色投资运行机制的分析框架。把绿色投资运行机制划分为宏观绿色投资运行机制和微观绿色投资运行机制,并对绿色投资运行机理进行了相对深入的研究,探明了绿色投资制度、投资流向、投资结构和绿色产业结构的关系。4.分析了绿色投资和循环经济的关系,提出了利用绿色投资推动循环经济和通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绿色投资的观点。
王磊磊[4]2013年在《趋同背景下的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研究》文中指出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间企业会计制度的趋同最终体现为财务报告的趋同,本文中所提“企业会计制度”包含受国际趋同影响最大并与编制披露企业财务报告有直接关系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总体上与美国通用会计原则(GAAP)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相对应。会计理论界通常对会计制度的属性有叁种不同的观点,即技术规范属性、经济后果属性和政治程序属性,后两种可以看作是会计制度的社会属性。叁种属性相互依存并有机融合。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环境改变、知识进步和潜在利益是导致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并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多次不断博弈的过程。一旦出现新的变迁需求而现有会计制度未能涵盖,如果具有足够的潜在收益就可能产生新的博弈,进而努力达到博弈均衡状态。会计制度经过多次博弈不断得以完善。在会计制度国际趋同的大背景下,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已成为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博弈方。2007年以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针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出现的问题,抓紧对IFRS等进行了修订完善,会计制度国际趋同的目标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近年发展步伐则相对较为缓慢。有必要结合对我国和国际会计制度的演变过程、实际效果和经验启示,把握国际会计制度变迁的实质,进而对我国未来会计制度变迁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使财务会计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案例对比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理论规范研究为基础,案例对比研究为支撑,建立了趋同背景下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研究框架。首先对国际会计制度演变情况尤其是趋同情况进行了规范分析。在20世纪以来的会计发展史上,世界各国会计总体呈现出美国模式、欧洲大陆模式和共产主义模式共同存在的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减弱以及前苏联的解体,服务于计划经济的共产主义模式已经日渐势微。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各种会计模式相互借鉴融合,表现出欧洲大陆会计模式向美国会计模式靠拢、会计核算制度逐渐向会计准则转化的趋势。世界各国逐渐认同会计准则是较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会计制度形式,加快转向和采用会计准则。但由于相互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使包含各国会计准则在内的会计制度国际协调显得非常必要。曾有许多国际性组织为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作出努力,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是其中取得最显着成绩的一个。2000年,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通过了IASC的全部核心准则项目,批准跨国证券发行和上市的公司使用国际会计准则(IAS)。2001年,IASC改组为IASB,后者提出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并推动其制定的IFRS成为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的对象。笔者认为,会计制度国际趋同仍属会计协调阶段,是一个求同存异并双向互动的前进过程。2007年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转变为一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各国及相关国际组织纷纷采取积极措施,针对财务报告体系在金融危机环境下暴露出的缺陷和不足,要求加快会计制度国际趋同的步伐,IASB与FASB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已基本一致。与此同时,部分国家或地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对趋同IFRS勺态度转为不明确。不同国家和地区参与会计制度国际趋同具有不同的动机和利益考量。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制定会计准则的国家,在20世纪长期处于确定会计管制规范领先的地位。它原本不认可IASC的IAS,然而安然、世界通信等财务丑闻事件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对美国GAAP的信心。美国意识到以往的做法损害了自身的利益,因此借IASC改组之机迈上了会计制度国际趋同之路,并通过人事安排的亲美化、机构设置的仿美化等方式掌握了国际会计制度的主导权。欧盟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一直致力于会计协调工作,协调的主要形式是制定各种欧盟会计指令(EU Directives),鉴于自身内部会计协调的复杂性,它较早就对与IASC开展合作抱有积极态度,并要求从2005年起所有在欧盟上市的公司按IFRS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欧盟坚持通过技术和立法双层认可机制,牢牢掌握了应用IFRS的最终决定权。欧盟提出“等效”(Equivalence)的理念,对已与IFRS趋同的其他国家会计准则开展等效认定,积极探索存在合理差异情况下国际趋同的新路径。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由政府主导,它积极参与了IASB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多的发言权,于2004年6月发布了与IFRS基本一致的澳大利亚会计准则(EIASB准则),要求本国营利性主体从2005年起全面采用。澳大利亚也考虑了本国法律环境和国情特点,保留了部分特有的原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并自行解释IFRS的有关内容,以保证本国执行工作需要。国际会计制度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经济全球化要求有相应的国际会计制度来协调国际利益关系。但由于目前并不存在法定的权威性国际治理机构,因此国际会计制度不得不由某些强势主权国家或由强势主权国家所主导的多边机构来提供。这一方面导致国际会计制度供给不足,另一方面造成国际治理中权利与义务脱节。国际会计制度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利益相关者可能因会计制度供求而产生冲突,会计信息供求过程中就会存在着强权逻辑(strong power logic),导致国际会计制度具有明显的非公平性。以IFRS为代表的国际会计制度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博弈机制,是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不断博弈的结果。这些制度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主导下形成的,在内容和运作上暗含着对他们利益的倾斜。IASB为扩大自身影响,也需要得到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合作,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委曲求全。发展中国家受国家实力和制定主导权安排的限制,总体处于相对不利地位,被迫进行国际化且需要付出较高的变迁成本。同时,要看到现行国际会计制度包含着谈判制约机制,IASB为了争取IFRS在更大范围内被采纳,也将会对发展中国家会计情况和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我国最近叁十年会计制度变迁的发生,在时间上正好配合了我国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和证券资本市场的建立。我国坚持以政府作为会计制度的供给主体,国家在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制度变迁推进的次序确定与时机权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真正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应是1992年以“两则、两制”为特征的会计改革。此次改革的相关准备工作,实际上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开始,改革之前的会计制度主要是与我国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中国会计制度变迁是在旧的会计制度因阻力较大还改不动的时候,先在其旁边或周围发展起新的会计制度,随着新的会计制度逐步发展壮大,导致会计制度体系的不断变化和环境的不断改善,达到逐步对旧的制度进行改革。它是在整个存量改不动的时侯,先通过增量改革来发展新体制,随着增量改革的积累,逐步改革整个会计的体制结构,为存量的最终制度变迁创造条件。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性非常强,出现了一系列过渡性制度安排,往往具有新旧两种制度安排的某些相互矛盾的特性。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前进方向,总体反映了中国会计立足国情不断国际趋同的趋势。目前,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确认原则、计量方法、信息披露和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等方面,已经实现了与IFRS的趋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但也存在着忽视制度经济后果、变迁源发性不强、前进步伐相对缓慢等问题。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国际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会计制度已成为世界经济政治之间寻求平衡的调节器,构建中国会计制度变迁战略的基础是寻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中国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国际社会,这就决定了中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不是对立的关系,其发展不是撇开国际会计制度另起炉灶,而是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推动双方的共同改革和发展。应保持国际趋同中的发展理性,立足现实努力化被动为主动,分类采取不同制度变迁策略,强化理论准备实现基础创新的基本原则,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和完善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明确准则制订基础导向模式,尝试在会计制度创新中引入市场机制,摆脱单纯的权力中心供给主导模式。努力推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程序更加民主化、科学化和完善化,建立一整套与国际惯例协调、具有不同规范层次的会计制度体系,全面提升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新形势下国内外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同时,我国要加强对自身会计理论和问题的研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协调,通过增进双向沟通与交流,重视地区间相互合作和影响,努力获得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特殊国情及会计理论和问题的关注,努力争取在IASB中拥有与我国经济地位相适应的话语权。
鞠秋云[5]2011年在《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的叁十多年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充满活力的经济体。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经济的腾飞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出现了摩擦,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土地沙化、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大气污染、自然资源的破坏等等,甚至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来计量这些代价,于是,环境成本会计应运而生。我国环境成本会计经过2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厚的研究成果。环境成本会计的发展与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当“低碳浪潮”席卷全球之时,环境成本会计的研究随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利用归纳法、对比分析法、演绎法及案例分析法等方法,从低碳经济角度关注和研究环境成本会计核算问题。本文共由九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开始认真思考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开始关注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在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转变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的共同选择。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下,与其为应对发达国家制定的新规则疲于奔命,不如以开拓者的姿态,搭上低碳经济发展的头班车,与发达国家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竞争未来。走低碳经济之路,实现低碳繁荣,应成为此时中国的战略选择。低碳经济的发展,促使环境成本会计的研究日益体系化,而本文将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作为研究课题有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方面有助于我国现有环境成本会计理论的丰富与完善,为我国今后制定成本会计准则提供相应的思路;另一方面,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的研究,也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获取竞争优势,有助于我国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向实践推进,有助于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从低碳经济和环境成本两个角度,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为本文研究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后发现,国内外关于环境成本的研究涵盖面广、成果丰富,已经渐成体系。但是这些研究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很大的分歧,并没有建立起科学、完整而又被广泛认同的理论体系。我国的环境成本研究则更多的集中于环境成本概念研究和一般的环境成本核算研究,涉及环境成本实践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体现低碳经济对企业环境成本影响的研究成果也不多。可以说,结合低碳经济这一模式来研究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尚属新的课题,对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进行系统研究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些虽然给本文的研究增加了难度,但同时也给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叁章,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低碳经济理论、外部性理论、环境会计计量理论综合形成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的理论基础,指导着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的全面开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从认识上为环境成本核算研究提供了总体指导思想,低碳经济理论是环境成本核算的直接推动力,外部性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环境成本核算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对上述理论进行梳理,并结合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是研究环境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的必要前提。第四章,基于低碳经济视角对环境成本的再认识。通过对国内国际大环境的分析,指出现阶段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一种必然的选择,而低碳经济的本质就是节能减排,这与我国之前所倡导的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体现的仍是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此基础上确立的企业发展模式,必然更加重视能源结构的调整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这些活动必然需要在企业的会计中予以反映,而环境成本会计恰恰就是这个任务的承担者。本文以微观企业为立足点,将低碳经济下的环境成本界定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计量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内发生的与环境损害、环境保护、环境治理、降低碳排放有关的所有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成本进行了再分类。第五章,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本章首先对我国现行环境成本核算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环境成本确认的标准和方式,认为正确划分环境成本的资本化和费用化,是环境成本确认环节的首要任务。计量是在确认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则是完全不同的。第六章,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成本的归集和分配。环境成本在确认与计量的基础上,要按一定的方法进行归集,并按成本用途的不同分别计入环境成本的各明细账户之中。按照成本核算的流程,应由产品负担的环境成本还应采用一定的方法,在会计期末时计入产品生产成本账户中。本章对上述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第七章,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环境成本报告是企业一定期间内环境成本会计信息的一种浓缩。按照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环境成本报告不但要呈现出环境成本的相关数据,还要反映出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气体、固体、液体等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量情况。所以本部分结合有关学者的研究,分析了我国现有环境成本会计报告的不足,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环境成本会计报告体系的相关建议。第八章,案例分析。第五、六、七叁章分别对环境成本核算环节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和探讨,而案例分析则可以更好地对上述理论进行验证。因此本章以一家钢铁企业为例,通过企业某一个年度内发生的相关环境业务,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章节中关于环境成本确认与计量、归集与分配及环境成本报告等相关理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第九章,结论及展望。本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首先归纳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贡献,在此基础上又从另一个侧面分析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的努力方向。研究环境成本会计核算最主要的目的是如何能使企业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潮流,使环境成本会计核算能更快更好地应用于企业的实践之中。本章在上述各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提出诸如重视环境成本会计方法和应用研究、尽快制定环境成本会计准则、倡导全方位的环保教育等推进环境成本会计核算走向实践的各项策略。本文基于低碳经济视角尝试对环境成本会计核算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国内外很多机构和学者都对环境成本会计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但从低碳经济视角关注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并将其作为学位论文选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尚属首次。二是研究内容的创新。①在对环境成本概念重新界定的基础上,对环境成本进行了重分类,即按用途将环境成本分为节能减排成本、污染及破坏成本、治理与恢复成本、环境事务管理成本等四类。②构建了一套可以运用于实务的、比较完善的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及相应的账户体系。③对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归集与分配及报告模式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为实际核算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④编写案例对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理论进行验证。在充分理解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笔者通过编写钢铁厂的案例来验证本文提出的各种理论和方法。
王书杰[6]2016年在《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绩效研究》文中指出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各个国家和地区主动或者被动地加入到国际分工和交换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品、资本、技术、信息以及人才的加速流动,推动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跨国直接投资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任何一个国家仅依靠自身的资源、市场、资金、技术已无法获得持续良好的发展,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己成为各国的必然抉择。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国在鼓励境外资本流入的同时,逐步减少对本国海外直接投资的管制,并采取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活动,这一方面对跨国投资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对海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提出了要求。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成熟和对外经济政策的调整,中国海外直接投资规模进入加速增长的通道。2004年至2014年的十年间,中国海外直接投资流量从55亿美元增至1231.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41.7%,已稳居世界第叁。中国利用外资的方式已经从以“引进来”为主,逐步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发展转变,海外直接投资业已成为中国企业积极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必然选择。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走出去”的资本是否实现了保值增值,是否达到了它们投资到境外的初衷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虽然传统的和发展中国家的海外直接投资理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中国因其特殊的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海外直接投资具有相对独立性,迫切需要新的理论和方法予以解释。本文力图对中国海外直接投资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探讨,并以绩效期望为出发点侧重对投资绩效的评价。对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推进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为相关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为中国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为中国企业提供实践指导。本文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已有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首先对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对现阶段的特征进行归纳,并根据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对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进行界定。接下来,在对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宏观、微观绩效期望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绩效评价的准则和体系、结合相关资料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中国企业叁十多年来海外直接投资绩效不理想的结论,并对不理想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结合部分发达国家提高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经验,提出提升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对策。论文的基本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历史阶段和现状方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中国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海外直接投资,随后经历了起步探索阶段、学习调整阶段、顺势迈进阶段、稳步增长阶段等四个阶段的发展,并经历了投资总额不断增长,国有部分逐渐减少、地方投资逐渐增多,并购方式逐渐增多但占比偏低,发达经济体投资逐渐增多,第叁产业比重提升的过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路径,界定出中国目前正处在海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第叁阶段,并且根据总体走势来看,中国处在第叁阶段的末期,滞后于一般国家的发展。这是由于中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不足以及政府的支持、引导不足导致的,同时考虑到资本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发展海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还要优化利用外资的质量。2、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绩效期望方面。中国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既有企业本身扩充市场、弥补要素短缺、提升品牌价值、寻求效率的微观期望,更期望在宏观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外汇储备收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应对贸易保护以及增强政治与经济的互动。3、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绩效评价体系及评价结果方面。本着求同存异、全面统筹、长短期结合、宏观微观结合的原则,设计出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宏观和微观绩效评价体系,并结合相关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宏观方面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对各项考核指标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长期绩效综合结果为0.0464、短期绩效综合结果为0.0081,说明促进作用不明显,宏观绩效结果不理想;微观方面,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和实证分析,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绩效结果也不理想。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宏观方面包括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政府指导不到位、政治外交辅助不足、境外负面因素的影响,微观方面主要体现在中国企业的投资规模偏小、融资渠道不足、风险防控较弱、缺乏投资经验和核心技术。4、对策方面。师夷长技,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经济发展先行国家提高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历程、特点及经验的借鉴,文章认为可以从叁个方面提升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绩效:首先,通过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加强与对外援助项目的协同布局和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来完善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布局;其次通过提升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中间性组织、利用集群发展的方式提升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优势;最后,从推进制度改革,进一步改革管理和审批制度,完善投资保障制度、税收优惠和鼓励政策及社会配套服务体系等方面优化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促进政策。
冯乐坤[7]2015年在《国有财产的中央与地方分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继受前苏联公有制中的国有财产理论以来,我国国有财产范围不仅极其广泛,又遍及全国各地,因国有财产统一由中央作为统一主体进行具体管理也不现实,为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国有财产一直存在着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权管理,中央与地方一直分享着国有财产的利益,各级地方对其直接支配的国有财产事实上已经处于享有所有权之实,但各级地方所直接支配财产仍然被视为国有,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冲突就会不断发生,为此,在借鉴前苏联后期以及俄罗斯立法转而采纳对国有财产实行的中央与地方分别所有以及各主要国家所采纳地方所有理念的基础上,我国理应赋予各级地方对其直接管理支配的国有财产享有所有权。不过,我国地方所有是将部分国有财产主体从国家变更为地方,地方所有财产其实就是对国有财产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具体进行财产分权的结果,立法就应确定中央与各级地方之间对国有财产的具体划分标准,各级地方所有财产范围也就最终得以确定。然而,受各国行政区划所形成的各个地方均为地方所有权主体的影响,地方所有层级往往与地方层级具有对应性,地方所有权的形成其实就是以各国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为基础,既然我国目前行政区划所形成的地方层级实行叁级或者四级模式,我国地方所有层级理应分为省级、地级、县级、乡镇级等层级,因现实中的我国地方层级处于变动之中,地方所有财产必然会面临在各级之间进行具体分割,具体分割标准理应予以明确。当然,未来立法在对地方所有财产规定的过程中,不仅要适用各级地方所有权平等、利益衡量的理念,也要采纳“一般+分散”的立法模式,即宪法、民法进行一般性规定的同时,相关单行法也应对其加以规定,尤其要允许各地方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形而对各级地方所有财产范围进行规定。
吴绍鑫[8]2017年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经济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高速增长,2015年跃居世界第二,跻身于对外直接投资大国的行列。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对外直接投资在资本和技术的国际流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资本和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两大决定性要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资本存量、技术水平和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成为关系到经济增长新引擎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研究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从区域经济视角,以全国和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四大板块数据为样本,分别研究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各区域国内投资、技术溢出和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并结合实证结论提出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剖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主要决定因素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包括区域国内投资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其中,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国内投资的影响研究是国内相关实证研究中的新尝试。将区域经济视角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研究的出发点,拓展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思路。在现实意义上,以区域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对外直接投资经济效应研究,为我国各区域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对外直接投资历史新机遇明确行动方向。其中,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国内投资效应研究,有助于提高我国区域经济中资本积累水平,增强区域经济增长动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对我国跨国企业提高绩效和制定促进区域技术进步的相关政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叁个方面:一是从区域经济学视角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影响问题。本文将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主要包括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国内投资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以拓宽对外直接投资效应分析的视野;二是以区域经济增长为中心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经济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更加注重区域经济效应研究的系统性。本文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分别考察了对外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两大决定要素——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即国内投资和技术溢出)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的区域经济影响实证研究框架;叁是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理论和新观点纳入本文分析体系,以便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实践提供帮助。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叁个部分,共9章。其中,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第1、2、3章。第1章为绪论。提出问题,并阐述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方法、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2章是国内外文献综述。通过梳理国内外早期和近期重要文献,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及其经济效应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第3章是对外直接投资及其区域经济影响的相关理论,包括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第二部分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包括第4、5、6、7章。第4章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及区域现状分析。运用描述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发展阶段、“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现状。第5章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区域国内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运用时序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回归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各区域资本积累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第6章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技术溢出效应分析。运用回归分析考察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四大区域技术创新水平产生的影响。第7章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分析。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回归分析,从总体上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对全国和四大区域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第叁部分为结论及对策建议,含第8章和第9章。其中,第8章是主要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及影响的比较与借鉴。分别考察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趋势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当前对外直接投资形势,从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和数字时代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变革两个方面,为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借鉴。第9章提出促进我国区域对外直接投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以实证研究结论为基础,针对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经济影响,提出促进我国区域对外直接投资协调均衡发展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迟美青[9]2015年在《节能财税政策的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对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却造成了全球性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且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所依赖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在促进经济大幅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资源供需失衡、环境问题日益尖锐、能源安全难以保障等一系列问题。面对未来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对能源需求的刚性增长,节能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节能活动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和公共性特征,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进行有效调节,政府必须介入并加以扶持和引导。财税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最灵活和有效的工具,其对节能活动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因此,积极探寻政府财税政策对节能活动的作用机制及影响效应,并以此评估我国节能财税政策的实施效果,将不仅有利于加快我国节能工作水平,而且对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突出重点和研究深度,论文采用理论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了政府及其财税政策促进节能的理由,并探讨了财税政策对节能活动的作用机制;本文还分别运用DEA-Tobit模型、动态CGE模型等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节能财税政策的效率及影响因素,并做了相关模拟分析;另外,运用比较分析方法研究了多国节能财税政策的实施情况。研究目的在于揭示财税政策在促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效方面的经济机制以及现实效果,为完善我国节能财税政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进而通过提高节能财税政策的实施效率,更好地促进我国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具体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在合理界定节能和财税政策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政府规制理论、外部性理论以及公共产品理论等深入探讨了政府及其财税政策介入节能活动的原因及现实意义,为后文论述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分析了政府财税政策支持节能的经济机制,主要从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方面对财税政策促进节能的作用机制加以探讨,并研究了节能财税政策的综合效应;再次,在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能源消费状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十一五”以来我国节能财税政策的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之后,构建了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多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Tobit方法对节能财税政策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整体的节能财税政策效率相对较好,但是区域和省级效率差异明显,而且大多省份的效率处于较低水平;进一步运用动态CGE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节能政策组合对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所带来的不同影响;另外,选取节能经验较为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其节能财税政策的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最后,遵循我国节能财税政策设计的目标和原则,提炼了完善我国节能财税政策的对策建议,即在投入力度、范围、手段等方面完善节能财政支出政策,优化与节能降耗相关的资源税、消费税、所得税和流转税,并在适当时候开征环境税,加强节能政府采购政策的支持功能,以及完善相关配套措施。论文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第一,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节能财税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绩效评价,并分析了影响节能财税政策效率的因素,这是以往研究未涉及到的。通过构建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叁个子系统的多级指标体系,分区域和省份实证研究了“十一五”以来财税政策对节能活动的影响效率,结果表明,我国节能财税政策整体效率相对较好,但是区域和省级效率差异明显,而且大多省份的效率处于较低水平。从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来看,财政分权、公众参与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特点等因素会影响节能财税政策效率的大小。第二,基于201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延长表这一最新数据,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将其划分为16个部门编制全新的SAM表,进而构建动态CGE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财税政策组合对经济增长、环境改善所带来的不同影响。模型构建过程中还根据现实状况和研究需要重新架构了“环境模块”,并在不同模块(生产模块、交易模块、市场关系模块等)设计了能源税和碳税。第叁,根据我国节能所处阶段和研究需要,对节能的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界定和理论探讨。并以此为基础,从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方面系统而具体地阐述了各类节能财税政策的作用机理以及对生产、消费等环节的经济影响。
王甲山[10]2009年在《基于我国油气资源战略的税费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石油、天然气作为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开发和节约利用油气资源,实施国家油气资源战略,保护和促进油气资源行业的健康发展,满足经济建设和战略储备的需要,维护国家权益和石油安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税费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国家宏观调控和调节分配关系的重要经济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油气税费作为调节油气资源的重要经济杠杆,对油气勘探、开发、储备、加工、销售和消费等至关重要。良好的税收政策应当有利于开发和节约利用油气资源、促进油气行业健康发展、缓解油气供需矛盾和保护环境。然而,现行油气税费与这一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有待深入研究。笔者在对大庆、吉林、胜利和辽河等油气田企业及大庆市税务机关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对比分析、实证分析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油气税费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在对国内外油气资源储量、产量和消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油气资源供需方面存在的石油资源相对贫乏、勘探萎缩、对外依存度高、边际石油储量开发难度大、投资和成本控制压力加大、战略石油储备起步晚、价格管制扭曲了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等问题,进而阐释了坚持油气并举、开发与节约并重、立足国内发展海外、优化油气资源配置、改善能源结构、增加战略储备等油气资源发展战略。该战略的实施有赖于包括税收在内的宏观调控手段的改善。其次,回顾我国油气税费的曲折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萌芽、停滞、发展、改革和调整五个阶段。重点对改革阶段以来的历次调整予以深入剖析,就其产生的影响或作用给予评价。第叁,从税费理念、体系设计及税收种类叁个角度深入剖析了现行油气税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税费理念方面存在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石油安全战略、石油行业特点等考虑不够的问题:在体系设计方面存在重复征收和税制不统一等问题;在税收种类方面存在陆上油气田企业与其他油气田企业的增值税税率不统一、成品油消费税税率过低且生产环节征收不够合理、缺少立足国内油田开发的所得税税收优惠、资源税从量定额计征不够合理且对油气资源的差别性考虑不够、矿产资源补偿费难以体现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且减免税的规定不适用油气资源开发等问题。第四,对国外主要产油国油气税费现状进行介绍。将国外主要产油国油气税费划分为专项税费和通用税费两种,油气专项税费以红利、矿业权租金、权利金、资源耗竭补贴为主;油气通用税费以增值税、消费税、公司所得税、关税为主。国外油气税费模式可以划分为租让制与合同制两种,并就两种模式特征及典型国家的税费制度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介绍和比较,得出国外油气税费的七点启示,以期为我国油气税费改革提供参考。最后,针对油气税费存在的问题,在阐述油气税费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借助数学模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完善油气税费的建议及配套措施,主要包括:创新油气税费立法理念,着力解决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保障石油安全、鼓励油气勘探开发、建立反映市场价格的油气税费制度等。就具体税种改革而言,增值税应重点扩大油气田企业增值税应税劳务的征收范围;所得税应重点建立对老油气田的资源枯竭补贴制度;资源税应重点调整税率及其计税方式;矿产资源补偿费应重点改革收益分配比例和支出结构;消费税应重点提高汽油、柴油消费税税额,改在零售环节征收石油消费税;特别收益金应重点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燃油税应合理确定税收收入的分配制度及方式等。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对完善我国油气税费和促进油气资源有效开发和节约利用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美国石油投资核算研究对我国的借鉴及启示[D]. 张洪伟. 沈阳工业大学. 2001
[2]. 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测度研究[D]. 桂学文.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3]. 绿色投资问题研究[D]. 孟耀. 东北财经大学. 2006
[4]. 趋同背景下的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研究[D]. 王磊磊.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
[5].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研究[D]. 鞠秋云. 东北财经大学. 2011
[6]. 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绩效研究[D]. 王书杰. 中共中央党校. 2016
[7]. 国有财产的中央与地方分权研究[D]. 冯乐坤. 西南政法大学. 2015
[8].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经济影响研究[D]. 吴绍鑫. 辽宁大学. 2017
[9]. 节能财税政策的经济效应研究[D]. 迟美青. 山西财经大学. 2015
[10]. 基于我国油气资源战略的税费问题研究[D]. 王甲山. 大庆石油学院. 2009
标签: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 工业经济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环境成本论文; 直接投资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会计核算方法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际会计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绿色会计论文; 会计核算原则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会计职业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电子商务环境论文; 海外投资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