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
文/刘鹏坤
摘要: 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代表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程度已经达到了可以发展为技术的高度,进而可以转化为社会的生产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逐渐成型的,并且经过了几个阶段的社会实践,这项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科技革命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 科技革命 人类文明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人类的发展史是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而推动其不断向前的是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调查研究,发现资本主义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带动了工业革命的出现,进而出现了农业之外的多种产业,然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被迫分离,而生产资料反而成为了资本家的个人资产。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者与雇主之间矛盾的继续激化,社会主义理论应运而生。最先出现的是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然后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的继续研究,并结合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创建首先需要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在消灭资产阶级后通过学技术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进而构建社会主义社会。从这个层面分析,科技革命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但是并不是唯一基础,并且它的实行必须以阶级斗争的胜利为前提。
一、科技革命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历程
科技革命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进而促进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出现,而后该项理论成为进步人士的进行实践的基础,最终使社会主义社会得以形成。
(一)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成
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带动了多种技术的发展,比如蒸汽机就是在这一时期得以发明并且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样的形势给西方资本主义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资本主义社会体制下的矛盾被逐渐放大,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的到来让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变为了雇佣制,但是在社会生产力得到提升后,雇主的利益更加扩大而雇佣者的利益却没有发生变化,这让两者之间的矛盾日渐激化,逐渐转变成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1]。工人阶级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表,其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导致多次工人大运动最终以失败收场。在这样的局势下,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无产阶级的前行道路指明了方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不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虽然是必然的,但是这个灭亡的过程并不是自然形成,而是需要无数无产阶级革命者前赴后继、甘洒热血才能实现。
发 行: 国内邮发代号:8-276 国际邮发代号:BM 4887 每期10.00元,全年120.00元
响应时间为10 ms的时间。完整模型控制器的结构框图为7所示,需要注意的是控制器包含参考输入的一个具有微分作用的前馈环节。参考信号为正弦信号,并且可以通过解析形式推导出来。三相LC滤波器作为电压源的一部分,其参数应该保持大致稳定,变化的幅度不应过大,滤波器的参数需要符合稳定的条件。反之,负载则认为可能产生非常大的变化,当其参数在大范围进行变化而不影响系统的性能时,则可认为系统具有很好的鲁棒性。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尝试
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会使社会的产业结构发生变革,从而影响到各种产业在社会中所占的比重。比如,第三产业的兴起就与科技革命有着很大关系,主要是因为第三次科技革命让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提升,这使得劳动力与资本的重要性逐渐下降,而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4]。据调查,在世界发达国家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到了第一位,这表明人们已经逐渐放弃以往的劳动模式而转向了通过技术、教育等手段来谋求发展。除此之外,一些边缘产业也逐渐走上了市场舞台,比如汽车行业中,其电子器件由最初的单纯服务于汽车基本功能发展成了具备多种功能的产品,这也充分表明行业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进而达到了可以互相融合的阶段。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社会主义实践从一国发展到多国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对社会主义的构建有着明确的论述,并且这些论述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出现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更加完善
又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此次科技革命使科学技术达到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地步,比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现了远程控制及管理的目的,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而空间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对外太空有了探索的欲望,并且随着第一次登月成功激发了后面持续不断的外太空探索。此次科技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政治制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转变,目的是调和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这样的发展趋势也从侧面证明了资产阶级发展到最后会向社会主义转变。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发展速度在二战后并没有放缓,而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且走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前列[3]。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经由苏联一国发展到了多个国家,并且其它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以苏联为标本来进行发展,但是在20世纪末期,苏联宣告解体,这样的变故也让很多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信心持续下去。科技革命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出现,并且通过科技革命证明了该项理论是正确的,但是在科技发展到较高阶段时,其能够继续得到创新和发展就与国家制度有直接关联了,如果一个国家制度合理,遵从市场经济的调整方式,并且重视个体的全面发展,那么这样的国家在科技革命中能够取得更大发展,反之则会停步不前,面临消亡的命运。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论述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社会生产力会随着科技革命的出现而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一点已经在前三次科技革命中得到了验证。但是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社会生产力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劳动资料的变革。人们以往的劳动资料主要是具体的机器、设备等工具,但是新科技革命的到来让劳动资料变为了以电脑为核心的控制设备;第二,劳动对象的变革。新科技革命中劳动对象更加丰富,其质量和功能已经突破了原有的界限;第三,劳动者素质的变化。劳动者是技术的直接参与者,并且随着技术的革新,劳动者的素质需要获得相应的改变,这样才能满足现实需求;第四,组织和管理的变革。一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会直接关系到最后的效率,只有进行合理分工和科学组织才能提升工作效率。
(二)生产力促进产业结构变革论述
第二次科技革命与第一次有着超过一个世纪的间隔,在这段时间内,虽然资本主义社会矛盾重重,但是科学技术并没有停止其前行的脚步。在19世纪末期,电力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逐渐应用于实践中,人类社会中的动力供应由热能转化为了电能,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很多以电能为动力的新兴产业,比如电话、电报等信息技术就是在此次科技革命中逐渐发展起来的[2]。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社会生产力有获得了更大的提升,这给资本家带来更大利益的同时压缩了无产阶级的生存空间,并且随着资本垄断的出现,让无产阶级的斗争目标更加集中与明确,这无疑加剧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仅如此,此次革命让世界形势发生了变化,一些国家没有及时获得第二次科技革命后的成果,其发展速度受到极大影响,而有些国家则抓住了此次机遇迅速崛起,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与德国,这样不同的发展状况让国家之间出现了争夺更多资源的矛盾,进而演化为战争,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此次大战中,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一举推翻了沙皇政权,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联领导人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来发展本国工业,极大的提升的苏联的综合国力,并且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以及可实现性。
(三)产业结构变革引起社会结构改变论述
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其产业结构的变革是无法阻挡的,这一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可以得到答案。在该理论中,工人阶级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他们的行为会对社会发展造成直接影响,而资本主义社会的终结会发生在矛盾上升到无法调和时,这个时候工人阶级有技术、有本钱,甚至有军事力量与资产阶级对抗,所以资产阶级的消亡是必然的。但是根据目前发展状况,资产阶级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资产阶级中除了传统的资本家族外,还包含了一些由工人阶级转化来的管理层阶级,这些阶级虽然明白工人阶级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但是因为利益关系而保持中立态度[5]。与此类似的还有通过教育、科技等途径发展起来的知识阶层与企业家阶层,这些阶层的出现让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和多变。
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经常通过讲授的方式或者配以动画、幻灯片来突破这些学生认知的难点。但是经常教学结果收效甚微,学生依然一知半解。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实践体验。如果教师可以借助一定的教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感受噬菌体侵染的大致过程,形成直观的刺激,就可以突破学生认知难点,克服教学障碍。基于此,笔者借助软磁性贴条和彩色磁片来制作磁性教具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建构“噬菌体侵染细菌”模型,达到较好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四)社会结构变革导致政治、社会变革论述
由于社会阶层呈现多样化,导致阶级矛盾虽然存在但是很难大面积爆发,从而使通过斗争来消灭资本主义的说法不再适用于当前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无产阶级的生存、生活等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他们关注的重点不再是这些表面层次的内容,而是转为了对环境保护、和平发展等世界性问题上。他们虽然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但是如果能在制度上进行改良,使无产阶级的利益得到保障,那国家体制并不需要进行可以更改。这样的论述也表明了现在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
参考文献:
[1]任文华.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2]赵伟力.中国共产党科技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北大学,2017.
[3]马志红.新科技革命对剩余价值学说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4]刘传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5]吴静.马克思的革命观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 刘鹏坤,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科技革命论文; 人类文明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论文; 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