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近年来家庭户变动趋势——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家庭户资料的初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论文,抽样调查论文,北京市论文,变动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根据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北京市家庭户的发展状况和近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北京市近年来家庭户平均规模不断缩小,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每户中少儿人数的减少。其性别年龄别户主率的比较分析表明,1995年户主率水平反而比1990年有所下降。然而从老年人口的户居类型分布比例来看,空巢夫妇户的比例有明显上升,表明北京市家庭户处于核心化的过程之中。但是,总体的家庭核心化过程同时还伴随着老年人在三代户生活的比例增加和在单身户生活的比例减少等比较复杂的情况。
中国于1995年10月1日进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为研究90年代以来人口各方面的变化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本文通过对这次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开发,对1995年北京市家庭户规模和结构做一初步描述,并结合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北京资料,分析北京市家庭户在近年来的变化趋势。
本次分析所使用的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因此不可避免会有一定的抽样随机误差,但是北京市人口抽样调查的实际抽样比为2.16%,实际调查的样本规模近27万人(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1996)。因此,结果是比较可靠的。
1.家庭户规模和结构
根据本次调查的数据,北京市1995年的家庭户平均规模为3.15人,比1990普查的相应数字3.20人下降了0.05人。这意味着,平均每万人在1995年时构成的家庭户数要比1990年多50户。家庭户平均规模的缩小,可以由按家庭户人数分布比例的变化来进一步分析(见表1)。
表1 北京市家庭户按户规模的户数分布 %
从表1可以发现,一般所说的家庭小型化过于笼统,虽然家庭规模的主流在变小,但并不是所有人数少的家庭类型所占的比例都在扩大。比如,1995年一人户的比例不但没有扩大,反而有了比较明显的减少,从12%降到8%。因此严格地说,家庭户规模的分布在向两人户、三人户集中。这就是说,四人及以上较大规模的类型所占的比例都在减少,并且一人户的比例也在减少。一人户所占比例减少起码表明,在西方一些国家出现的住户非家庭化趋势并未在北京出现。实际上,1990年以来真正比例增加十分明显的是三人户。这种类型在1982年时就已经是众数组,其所占比例在历次调查中基本保持上升的趋势。可以说,三人户是分布的中心。再将其他两个相邻的比例较大的类型合并在一起,三种类型在1990年占了全部家庭户的79.28%。
家庭户平均规模或家庭户按人数的分布比例是比较粗糙的统计指标,它们受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很大,并不能反映家庭户分化或聚合的水平。比如,从1990年到1995年北京市平均家庭户规模减少了0.05人,看起来家庭户的分化水平提高了,其实并不这样简单。我们都知道,真正有能力自立户的只有成年人,所以少儿人口对于户分化过程没有什么作用。少儿人口所占的比例越大,家庭户的规模自然越大。由于计划生育工作导致了生育率大幅度下降,少儿人口比例越来越少,因此即使家庭分化水平没有变化,平均家庭户规模也会缩小。
根据北京市1990年人口普查的10%样本(因为正式发表的统计数字中没有分年龄的家庭户人口数)汇总资料,平均每户的少儿(0~14岁)人数为0.68;而1995年数据汇总出来的相应数字是0.64。因此,每户少儿人数减少了0.04人。这说明,平均家庭规模下降幅度中有80%是因为少儿人数减少的贡献值。那么,另外的20%是否能够说明北京市家庭户分化的水平有所提高呢?这也是不能肯定的。因为,成年人在不同性别年龄组中,成家立户的能力和倾向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成年人的内部结构变化,也会影响户数的变化,对于人口中不同特征组的立户水平可以用性别年龄别户主率来测量。
2.家庭户人口的户主率
性别年龄别户主率可以用来测量不同人群中分化立户的倾向性(郭志刚,1992、1995)。它实际上是某一组人口中的户主所占比例,通过这一比例的高低可以表现出特定人群中的立户水平。由于分性别年龄别计算,户主率模式是不受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影响的。分组户主率具有较高的可比性,户主率模式的变化可以看作是家庭分化水平的一种表现。表2是根据人口调查原始数据计算的1990年和1995年的北京市家庭户人口的性别年龄别户主率。
表2 北京市家庭户人口性别年龄别户主率
性别年龄别户主率可以用来进行多种更细致的家庭户分析,也可以用来进行预测(United Nations,1973;John Bongaarts等,1994)。我们对北京市的户主率性别年龄别模式先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再比较一下1995年与1990年户主率水平的变化。
图1将这两个时点的户主率统计指标以模式曲线图表达,可以更方便地进行比较。从图1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少儿年龄时户主率都是极低的,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事实上,除了个别特殊情况外,一般不会将少儿报成户主。随着进入成年,成为户主的可能性越来越高。但是,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有明显的不同。男性户主率在20~30岁之间提高速率极快,而到35以后便进入稳定阶段。女性户主率的提高的速率相对较慢但持续时期很长,一直到50岁左右。之后,也有一段稳定期,但这一段的到来由于比男性要晚得多,因此其维持的年龄区间也就比男性相应水平稳定期要短得多。男女之间户主率水平在年轻阶段就迅速拉开了差距,并一直保持下去。此外,无论是男是女,户主率在高龄阶段都有所下降。
图1 北京市性别年龄别户主率变化比
应该指出,北京市户主率模式显示出极为明显的城市特征。主要表现为男女两性在户主率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比如,1990年全国的户主率曲线中,男性在45~49岁组达到最高值0.90,而女性户主率最高时也只有0.22,两性之间的差异极为显著。北京市与全国户主率模式的不同,实际上体现出作为社会经济文化都很发达的首都,男女之间相对比较平等。另外,体现城市户主率特征的还有,北京男性老年的户主率的下降并不十分明显。这说明北京人一旦成为户主,再将户主的位置放弃的情况是较少的。但就全国的户主率而言,男性虽然中年时有极高的户主率,而老年户主率的下降也是极为显著的。这实际上标志着随着进入老龄阶段,一些人将户主的位置让给了下一代,只有在多代同堂的社会中,才会产生这种特征。而在像美国那样的社会中,户主率在老年段完全不存在下降,因为他们根本不与成年子女共同生活。
将图1中1995年的曲线与1990年的曲线相比,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其实近几年来,男女人口的户主率在各段年龄上都没有明显的上升,反而发生了很明显的下降。不仅女性几乎在所有年龄段的水平都明显下降,而且男性在高龄段也发生了很明显的下降。也就是说,从性别年龄别户主率指标的变化看不出有什么核心家庭化趋势。当然,性别年龄别户主率只能反映家庭户一个方面的特征,因此我们还需要从更多的角度对北京市家庭户的发展进行分析。
3.分年龄组的家庭户类型的人口分布
家庭户类型的户数分布的变化常常被用来反映家庭的发展趋势。但是,如果不能控制人口结构的影响,许多情况就会被混淆起来。比如,两代户可以由青年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组成,也可以由老年父母和未婚或已婚的子女组成。这两种情况的划分有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前者既可能是核心家庭制度的产物,也可能是主干家庭制度的产物;而后者则表现了主干家庭的特征,因为老年人不与成年子女同住才是核心家庭的典型特征。因此,按年龄组的家庭类型人口分布可以揭示很多家庭演变的特征。又如,只有一对夫妇的户如果是由青年人组成,既可能是代表按核心家庭分化制度产生的新家庭,也可能是按主干家庭分化制度产生的新家庭。这样的家庭户数增加的现象自身很难说明到底是家庭核心化的结果,还是在主干家庭模式下由于老年父母有很多存活子女而出现的分化结果。但是如果在老年人中一对夫妇户的比例有所增加,则可以肯定是空巢家庭的发展,因而说明了社会上核心家庭模式的流行。此外,按年龄划分的人口在不同家庭户类型的分布,还可以揭示不同家庭类型的家庭生命周期。因此,年龄因素在分析按家庭户类型的人口分布时是十分重要的。
表3给出了北京市的分年龄人口在不同家庭户类型中的分布情况。关于各种家庭户类型的识别是根据每户成员与其户主的关系判定的,定义如下:
(1)单身户:只有一个人构成的家庭户。
(2)夫妇户:只有二人组成的家庭户且二人为配偶关系。
(3)一代加其他户:以本户户主为参照的直系亲属只有一代,或还包括其他人。
(4)两代户:户内直系亲属为两代人,或还包括其他人。
(5)假三代户:户内直系亲属关系跨三代但没有中间一代,或还包括其他人。
(6)三代户:户内直系亲属关系在三代或三代以上,或还包括其他人。
表3 1995年北京市人口按家庭户类型分布
表3实际上是以年龄组为单位对人口生命过程中在各种家庭类型中生活的可能性做出了描述。为了提供一种更直观更综合的描述,将表3中的1995年数据做成区域图由图2给出。区域图是将年龄组人口在各种家庭户类型中的比例叠加起来,因此横向每两条线之间是不同家庭户类型所占比例,对不同户类型区域我们用不同灰度表示。从年龄发展过程看,不同户类型的人口比例反映出明显变化,表现了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不同户类型中生活的倾向性。
图2描述在不同年龄时人口在各类家庭户中的比例分布。可以看出,在幼年时人们没有很多选择,主要是随长辈生活于两代户和三代户中,还有很小比例的孩子是生活在假三代户中。在这一阶段,两代户和三代户的比例变化是由于上辈亲属决定的。比如在现阶段,越是年幼,其爷爷奶奶辈亲属存活的可能性越大。因此,随幼代年龄的提高,三代户比例下降,两代户比例上升。到青年阶段,与离家工作、求学和结婚等现象增多相适应,单身户、夫妇户所占比例都有所增加。此外,与1990年相应数字(图表因篇幅所限未在本文中给出)相比,一代加其他户的比例也有较明显的增加。夫妇户比例在中年阶段又有所减少,这是因为生育使夫妇跨入了两代户。然而,进入老年阶段以后,由于子女成年后的离家另立门户,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又重新生活在空巢的核心家庭之中。随着进入高龄期,一些老年人由于丧偶而从夫妇户跨入单身户,因此单身户的比例有所上升,夫妇户比例有所下降。当然,夫妇户和单身户的合计比例在高龄段是下降的,因此可以肯定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在高龄阶段由于生活不便,重新跨入两代户和三代户与子女生活在一起。此外,还有一部分老年人是在与孙代共同生活的隔代户中。从总体情况看,北京市老年人中的大部分仍然在与子女共同生活。比如在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生活在两代户、三代户和假三代户中的比例合计为67.4%。这一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郭志刚,1992)低5个百分点,说明北京市家庭核心化的程度明显高于全国。家庭核心化的程度可以由老年人在单身户和夫妇户的合计比例来测量,北京市1995年的统计值为31.4%(全国1990年的相应指标为26.9%)。尽管北京市家庭核心化程度较高,但是核心家庭模式并未取代主干家庭模式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从老年人的家庭户类型分布比例粗略地看,传统家庭占2/3,核心家庭占1/3。
图2 1995年北京人口分年龄组的户类型分布
为了比较北京市家庭户1995年的情况与1990年的差别,我们选择了四种主要家庭户类型的年龄组比例分布来比较,它们是:单身户、夫妇户、两代户和三代户。由于一代加其他户和假三代户在所有年龄组所占的比例都很低,暂且略去不谈。我们将两个年份的分年龄组的户类型人口比例以曲线形式画出,以利于比较(见图3)。
图3 1990~1995年北京分年龄按户类型人口比例的变化
从图3可看出,北京市家庭户类型的人口比例有下面几种变化:单身户人口所占比例在所有年龄组都普遍下降。夫妇户人口比例曲线在年轻段的突起向前移动,其中到底是由于结婚年龄提前、或是取得住房的平均年龄提前、或是分家年龄提前、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尚需要进一步研究。更值得注意的是,夫妇户人口比例在老年段有了显著提高。从55到74岁的四个5岁组的增加幅度都在5个百分点以上,其中60~64岁组的提高幅度最大,增加了近8个百分点。应该说,这表明了5年来北京市家庭核心化的速度较快。如果换用整个65岁以上老年人口在单身户和夫妇户的合计比例综合反映核心家庭化的变化,1990年为29.5%,1995年比1990年提高了1.89个百分点。
从两代户人口比例变化中我们发现,在30岁以下人口中这一比例是减少的,在30~44岁之间这一比例是增加的,而在50~79岁这一比例是减少的,到了高龄段这一比例又是增加的。由于越到高龄人数越少,所以两代户的总体人口比例是减少的。
三代户人口比例在少儿和劳动年龄各阶段的变化也是各有减少和增加,而到了老年阶段却在各年龄组都有一些增加。三代户人口比例在总人口中减少了2.48个百分点,而在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却增加了0.98个百分点。
其他未在图中给出的一代加其他户和假三代户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变化非常微小,在老年人口中,这两种户类型所占的比例变化也不大。
总的来看,在老年人口中,1995年北京市与子女同住的比例(含两代户、假三代户和三代户)比1990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这与老年空巢家庭的比例正好相对应,说明北京市正处于较迅速核心家庭化之中。但家庭核心化的水平并不像很多人想像和描述的那样高。
4.小结
北京市家庭户规模和结构有以下几个变化。首先,家庭户平均规模正在继续缩小。其中,家庭户内少儿人数的减少是第一位的原因,它反映了由于多年计划生育工作使北京市的少儿人口比例不断减少给家庭户结构带来的变化。其次,1995年北京市成年人的性别年龄别人口户主率并没有提高,反而在女性户主率和老年男性户主率上有比较明显的降低。第三,分年龄组的人口按家庭户类型的分布比例有所变化。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是生活在老年空巢家庭的比例有所增加。老年人在两代户中生活的比例有所下降。这是人们所说的核心家庭化的定量统计反映。但是,1995年调查数据还同时从另一方面显示出,老年人在单身户中生活的比例有所下降,而在三代户中生活的比例略有上升。而这两种情况均属反核心家庭化的趋势。因此,1990~1995年间,北京市家庭户的变化总体上呈现出核心家庭化趋势。但是这一趋势并不是一种单向变化,实际上是多个方向多种变化同时存在。此外,尽管在总体上北京市家庭户在向核心家庭化方向发展,其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相对较高,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非常低。因此,不应该忽视北京市的老年人有2/3以上仍然与晚辈同住的事实。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在制定有关政策时,必须同时掌握北京市家庭户的发展趋势和当前的发展水平,才能做到全面、准确地做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