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言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从根本上论文,效率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将于今年下半年召开年会,中心议题定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吕叔湘先生早于1978年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指出“语文教学效果很差”,“对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认识不足”。但迄今尚未达到普遍的重视和足够的改进。现在准备在年会上重新提出来,确是全国语文教学界值得讨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语文教学效率高不高,主要看学生毕业出去,无论学习、工作,是否能在语文方面很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语文教学令人不够满意的是,好多初中甚至高中毕业生,往往字写不清楚,书读不顺畅,话说不明白,文章写不通顺,不会写应用文,语文知识也较贫乏。总的说来,就是缺少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未能在语文方面奠定扎实的基础。这就会给以后的学习、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不能很好地适应各方面的需要。学生在学校里读了十多年语文,还不能奠定应有的基础,不能成为在语文方面合格的毕业生,这就说明语文教学还存在着效率不高和“少慢差费”的问题。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个大题目,涉及面较广,凡属语文教学的各项研究和改革,都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应当抓住其中具有全局性的并能带动整个语文教学适应社会需要的主要问题,作为改革的重点。这个主要问题和改革重点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必须加强语言教学,扎扎实实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试从三方面说明如下。
第一,加强语言教学,才能按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使用语言文字的机会就越来越多。举例来说,各种经济活动频繁,无论是摆摊的、开公司的还是组成集团的,搞工业的、商业的还是金融业的,参与省内市场的、省外市场的还是国外市场的,都需要用语言文字作为工具来进行极其复杂的人际交往、工作联系或者业务洽谈。接待外商,我们如果不会讲外语,也必须把中国话讲好,才便于别人翻译;同时,由别人翻译过来的话,我们也需要具有良好的听话能力,才能把对方所表达的意思了解清楚。信息是活跃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谁先了解到有益的信息,谁就能在经济活动中取得优势。信息来自各种报刊、广播、电视、电话以及实地的调查研究等,这些活动都需要我们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市场经济需要竞争,一切活动都在竞争中进行。最常见的做广告,做推销工作,都是竞争的手段。做广告要写好广告语言,做推销工作也要能说会写,这些都要靠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目前电脑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很多工作都使用电脑直接输入或者输出语言文字,这又需要使用者具有一定的语文能力。市场经济需要加强法制,从懂得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到具体的申诉和辩护,处处都要用到语言文字。就是作为经济管理人员,同样需要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才能做好引导、监督和调控等工作。总的说来,市场经济以及由它带动起来的各方面工作,都需要参与的人具有一定的语文能力,也就是读写听说的语言能力。这就给中学语文课带来一项紧迫的任务,也就是需要切切实实加强语言教学,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在语文方面合格的毕业生。
第二,加强语言教学,才能正确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全面地完成语文教学的各项任务。这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依据。
加强语言教学应当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什么呢?中学设置语文学科的目的,主要就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打好基础,解决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问题。其他学科虽然也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但并不以语言文字作为教学的重点,只有语文学科才对语言文字进行系统的教学,这就形成了它特有的性质。
语文学科的性质比较复杂,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都以工具性为基础,不能离开工具性。以阅读教学为例,学生掌握了语言文字工具,才能阅读、理解课文的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反过来说,工具性与思想性相结合,才能发挥语言文字的表达作用;工具性与文学性相结合,才能增强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工具性与知识性(包括语言文字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历史社会生活知识等)相结合,才能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并使表达的内容更为丰富。因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构成了整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性质,同时与其他性质紧密结合,共同发展和丰富了语言文字的工具作用。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语文教学的任务。语文学科具有什么性质才能担负起与之相应的什么教学任务。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语文学科的其他性质决定语文教学还有思想教育、文学教学和知识教学的任务。就整个语文教学来说,培养读写听说能力的语言教学是它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教学是它的必要任务。思想教育、文学教学和知识教学都是要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来进行,脱离语言教学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思想教育、文学教学和知识教学的任务;语言教学进行得不好,思想教育、文学教学和知识教学也就都完成不好。因此,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再就是语文教学的其他任务都是围绕着基本任务也就是语言教学来进行的。思想教育、文学教学和知识教学都随语言教学的进行而进行,因语言教学的完成而完成。语言教学按着一定的系统循序渐进,采用相应的课文作为范例,于是在课文里出现的思想观点、文学形象和知识内容,赋予语言教学以一定的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都对语言教学起促进和配合的作用;同时,它们也围绕着语言教学各自起着其他方面的作用。因此,语言教学又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核心。根据以上的分析,概括起来可以作出如下的论断: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紧紧抓住这个基础和核心,也就是加强语言教学,语文学科才能正确体现学科的基本性质和教学的基本任务,才能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切实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且全面地完成语文教学的各项任务;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出在语文方面合格的毕业生,很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加强语言教学,才能为语文课开辟一条正确的教学路子,纠正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忽视语言教学的种种弊病。这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
在语文教学的实际操作中,造成效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脱离语言文字架空的东西太多了。例如教读课文时,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意义多了,架空分析具体内容多了,架空分析表现方法多了;做课文练习时,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谈体会多了,架空讨论课文内容多了,架空概括写作特点多了;指导作文时,不提语言文字要求的架空命题多了,不改语言文字毛病的架空批改多了,不顾语言文字好坏的架空评分多了,不讲语言文字问题的架空讲评多了。诸如此类的架空,都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语言文字的教学。学生读了十几年语文,不能经常接触和钻研语言文字,学不到和学不好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自然就缺少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也很难真正学好思想、文学和各种知识。因此,加强语言教学,彻底纠正脱离语言文字架空进行教学的种种弊病,把语文课的教学纳入语言教学的正确的路子上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和其他任务。
以上讲了三方面,为了语文学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正确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为了纠正目前教学中脱离语言文字架空进行教学的种种弊病,开辟出一条正确的教学路子,这三方面都说明语文课迫切需要加强语言教学。这是关系到能否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切实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状的问题,关系到能否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如何培养21世纪人才的问题。
在中学阶段加强语言教学,必须建立一个比较科学而且切合实际的语言教学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应当遵循如下几个原则:(一)从初中到高中,进行系统的语言教学,重点是初中。(二)从读写到听说,进行全面的语言教学,重点是读写。(三)从现代语言到文言词语,重点是现代语言,学习文言词语是为阅读浅易的文言短文和文言书籍作准备。(四)从语言知识到语言训练,互相紧密结合,重点是语言训练。(五)从语言教学到思想教育、文学教学和知识教学,融为一体,重点是语言教学。(六)从课内到课外,互相适当配合,重点是课内。
语言教学内容比较复杂,需要总结经验,提出设想,经过试验,反复修改,才能逐步形成比较科学而且切合实际的教学体系。为了便于说明,试以初中阅读教学为例作如下设想。初一在小学的基础上,着重进行系统的基础语言教学,从用词准确(包括写字清楚),句子完整,句意明确,句子与句子之间在结构上、语意上和语气上连贯,段落层次清楚,归结为思路清晰,主要学会语言的通顺。与之相配合的是常用的较为简单的词法和句法。这是语言的基础。初二着重进行各种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教学,包括记叙性语言、说明性语言、抒情性语言和议论性语言,主要学会不同性质和表达作用的语言。与之相配合的是常用的较为复杂的词法和句法,并初步讲求逻辑性。这是语言的应用。初三着重进行初步的文学语言教学,包括诗歌语言、散文语言、小说语言和戏剧语言,主要学习语言的优美。与之相配合的是常用的修辞知识。这是语言的提高。可以说,从初一到初三的阅读教学,主要就是从文字到文章再到文学的语言训练过程。
现行语文教材在语言教学内容方面还不够完整和不够理想,有待进一步研究和修改。我们担任语文课的老师,认识到加强语言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那就不能等待,应当从崇高的教育事业出发,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采用“有则教之,无则补之,见缝插针,落实语言”的办法,下决心把语言教学切切实实地抓起来。具体些说,也就是课文有语言教学要求的,或者有语言练习的,一定要教好;课文虽然有好的语言教学内容,但没有提要求,也没有练习题,那就需要由教师自己来补充。只要有可能进行语言教学的机会,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把课文的整个教学过程,都尽量落实到语言上去。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应当念念不忘语言,处处不脱离语言,千方百计把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好。学生有了好的语言能力,将一辈子受用不尽,这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加强语言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呢?以下仅就读写教学方面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第一,备课要备好语言。
备课应当备什么?这要根据课文的教学要求来决定。但只要有语言方面的教学要求,或者没有提要求而课文适宜于进行语言教学的,就可以把语言方面的要求作为教学的重点,备课就着重备这方面的语言文字。例如,初一需要着重进行基础语言文字的教学,初一册的某个单元某篇课文的教学要求是学习句子的连贯,或者没有这个要求而课文某些段落很适宜于学习这种连贯的语言,那末这篇课文就应当以句子的连贯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备课就着重对这些段落里连贯的句子作具体的研究,弄清楚它们是怎样连贯的,用了哪些关联词,结构是否完整,语意是否衔接,语气是否一致等。
在备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备思想、文学和知识。这些都要从两方面来准备,一方面是课文里的语言文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意义、文学形象和知识内容,另一方面是这些思想意义、文学形象和知识内容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有了这两方面的准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文学教学和知识教学。
备课应当着重备语言,也要备思想、文学和知识,还要备教学方式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不备语言,即使其他方面备得很多,也不算真正的备课,丢开了基础和核心,备多了也是不落实的。
第二,教课要教好语言。
备好语言,就为教好语言打下基础。
一般地说,每个单元和每篇课文都要有语言教学的明确要求,每节课都要有语言教学的重点,要有语言教学的环节,还要有语言教学的练习。是否可以这样说,不进行语言教学的教课,不是真正的语文课;教了语言而不让学生做语言练习,也不是完整的语文课。
课文是进行语言教学的主要材料。选在课本里的文章,一般都在语言文字方面有特色,有些篇还具有一定的典范性。但每篇课文的语言文字特色,往往突出表现在某一段或者几个段里。这些段能用精炼的语言文字表达深邃的含义,富有感人的表现力,成为全篇的精华段,可以作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范例。因此,选取这些精华段作为语言教学的重点,着重对这些段的语言文字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讲解,是一种比较切实可行而又易于见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一段,可用来进行用词准确的教学;陆定一的《老山界》里写“半夜里”一段,可用来进行句子连贯的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写荷塘景色一段,可用来进行层次和用词的教学。对这些精华段,在教学中需要多用些时间,按照文章的思路边启发边讲解,有板有眼地讲,画龙点睛地讲,特别精彩的词句,甚至可以逐字逐句地讲。讲出用词造句的巧妙,讲出词句所蕴含的味道,一定要讲得学生都想听,都想记,都想学。例如在写荷塘景色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到月光,却字字句句都表现出是月光下的景色,这就是词句的巧妙和味道所在,是语言教学的最好材料。
语言教学不能没有练习,光是教师讲,不让学生练,教学效果是不会好的。练习包括读写听说各方面,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凡是有指导的朗诵,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经过分析的编写提纲,能抓住要点的复述,表达个人见解的谈体会,结合课文写一段话,以及听讲写笔记,当堂对笔记,课后整理笔记等等,只要不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能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学有所得,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读课文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必须从语言文字出发,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文学形象、各种知识),再回到语言文字。
具体到每个教学环节,这个原则也可分为三个层次来掌握。
第一次层次是,要求学生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出发。阅读课文必须从读懂语言文字开始。所谓读懂,主要指能读准字音;能了解字义、词义和句意,特别是了解生字难词和比较复杂的句子;能初步进行准确而有语调的朗诵。
第二个层次是,要求学生在读懂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初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文学形象、各种知识)。就一般文章说,包括领会段意和全篇的中心思想;就文学作品说,还包括领会描述的各种形象,特别是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就知识性文章说,还包括领会各种知识及其实际应用。
第三个层次是,要求学生必须再回到语言文字。再回到语言文字的意思是结合思想内容、文学形象或者各种知识进一步学通和学好语言。具体些说,就是学习这些思想内容、文学形象或者所包含的知识是用怎样通顺和优美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所学的语言文字,有些属于应理解的,有些还要求能具体运用。在深入理解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文学形象、各种知识)以后,有些课文还应当熟读、背诵或者作富有表情的朗诵。
三个层次是互相促进、逐步深化的。第一个层次是语言教学的基础,第二个层次是语言教学的发展,第三个层次是语言教学的深化。讲解一个用得好的词,一个富有特色的句子,一个精华段,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都应当包含这三个层次,让学生切切实实领会这个词、这个句子、这段话、这篇文章是怎样通顺而优美地表达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各种知识的,起什么作用,有什么特点。这是语言教学关键的一步。少了这一步,就会变成架空的分析;有了这一步,才能真正让学生把语言文字学到手,真正能同时从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各种知识方面都受到教益。总而言之,三个层次应当逐步完成,这是语言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和其他任务的重要保证。
第三,作文要指导语言。
作文前要有指导,要讲清每次作文的要求和重点。应当着重讲清语言方面的要求和训练重点。例如,结合课文要求学生在作文里用词准确或者句子完整和句意明确,也就作为语言训练的重点。其他要求必须同语言训练紧密地配合起来。
每次批改作文,应当按照预先提出的要求和重点着重批改语言,先看通不通,再看好不好。思想内容有缺点和问题的要批要改,语言文字有不通和不够恰当的更要批要改。批是启发,改是示范。尽可能多批,让学生自己去改,改了还可以抽查复看。评定作文成绩应以语言通顺和美好为主要标准,全篇不通顺或者基本上不通顺的,即使其他方面尚可,也不能给予及格分数。语言表达好的,应当加分,特别好的,可以给予满分甚至超过满分。讲评作文,应当从每次提出的要求和重点出发,着重指出一般学生在语言上的缺点和问题,特别要表扬语言通顺和美好的作文,包括在语言上有较大进步的学生。
第四,考试要多考语言。
语言成绩测试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检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在思想、文学和知识方面受到教益的情况;二是督促学生认真学习,主动钻研,努力学通和学好语言,提高自己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三是促进教师更好地处理以语言教学为基本任务的教学内容,改进不利于语言教学起基础和核心作用的教学方法。
基于这三方面的目的,语文测试应当多考语言,多从语言方面或者从语言角度命题,不但测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感能力,还要测试对语言的动手能力。这就是说,测试题应当具有知识性、智力性和操作性,能全面地反映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答题的语言也存在着是否通顺和美好的问题,应当作为成绩计算,包含在每份试卷或者每道题所评定的成绩里。
第五,课外要应用语言。
语文课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课内学得的语言知识在课外的广泛应用。因此,所有活动也都应该力求体现语言教学的基础和核心作用。
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当与各年级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相一致,而把学习和应用语言放在主要地位。例如,初一以学习基础语言为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应当要求尽量应用课内学得的基础语言知识和技能,并认真学习课外读物里写得通顺和优美的语言。学生写读书心得或者在读书报告会上发言,也应当要求他们突出在基础语言的学习和应用方面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语文课外活动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并讲求实效。例如朗读会、课外阅读小组、语言兴趣小组、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辩论会、家庭访问、市场调查、模拟法庭等。对这些活动都需要提出学习语言和应用语言的不同要求,并在学习和应用中发展学生在语言方面的个性和特长。
最后说一说,能不能加强语言教学,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关键还在语文老师。语文老师需要在语文教学观上加强语言教学意识,认识到加强语言教学、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增强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和敏感性;能切实掌握从语言文字出发、再回到语言文字的教学原则;能识别学生作文里语言的通顺与不通顺,讲得出通顺或不通顺的道理,并且懂得怎样把不通顺的改成通顺的;能在语言文字上严格要求学生,主要按照语言通顺和美好的标准评定他们的成绩;能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生动活泼的语言教学;当然,最好能在语言教学上作些切实可行的改革试验,探索出提高教学效率的成功经验,为整个语文教学事业作出较大的贡献。我相信,有志于语文教学事业的老师们,会从实际出发,克服各种困难,尽心竭力地向这些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