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对地方民族关系的影响及对策_西部大开发论文

西部大开发对地方民族关系的影响及对策_西部大开发论文

西部大开发对当地民族关系的影响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对策论文,民族论文,西部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9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92(2001)02-0009-06

在经历了相当一个时期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迟缓的过程以后,党和政府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决策。对于这一重大决策的出台,各方面都给予了极大关注,不仅世界各国如此,国内东部沿海地区如此,作为西部地区的各民族人民群众更是如此。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西部大开发不仅具有单纯的经济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也就是说,西部开发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次重大历史变革,它将对协调西部乃至中国各种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等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单从西部大开发对于当地民族关系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作一分析。

一、西部大开发对当地民族关系产生的积极深远的正向效应

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决策,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利益。西部大开发,不仅充分反映了西部地区亿万各族人民群众企盼加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迫切愿望,也充分反映了东部地区在已经得到较大发展的基础上,借助西部开发寻求更大发展空间的愿望,尤其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西部各族人民群众的百年梦想。总体上讲,这一重大决策得民心,顺民意,必将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由于历史的原因,西部地区长期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态,经济管理体制、分配体制、产业结构等,都不完全适应这一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加之西部地区各民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也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整体上与东部地区保持比较明显的差距。西部大开发,将有助于进一步调整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缩小这种经济差距。

人们有理由相信,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决策将对调整当地各民族利益、增强民族团结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1.中央政府即将对西部实行的各项政策,必将在许多方面给予西部地区各种优惠。西部地区直接得到中央政府的巨额资本投入,将有助于吸引国内国外的资金大量涌入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铁路、公路、机场、邮电、信息网络等项目的纷纷上马,对改变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现状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交通、信息等条件的改善,各族人民群众将直接从中受益。

2.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开发利用。西部大开发将吸引海内外企业纷纷在西部地区建厂,利用当地的资源进行深度加工。例如西部地区新疆的棉花资源的深度加工,西藏、青海、内蒙古等省区的羊毛、羊皮、羊绒等资源的深度加工,对改变当地落后的产业结构将起到决定作用。

不仅如此,经济开发必将给具有能源、资源优势的当地经济带来明显益处。例如上述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省区,当地的维吾尔、藏、蒙古等各族人民将从棉、毛、皮、绒的资源生产中直接获益,地方增加税收,群众增加收入。

3.经济开发还将给开发当地各族群众的人力资源带来明显好处。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可以在开发中大量使用。例如修路、造桥、开矿、运输等等,当地各族群众可以参与其中,通过劳务输出增加收入。

4.西部开发将刺激当地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大量的内地建设大军的涌入,新型的中小城镇、各种工业与能源基地不断出现,以及西部旅游业的发展,都为当地各族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商机,不仅餐饮、旅店、商场等商业服务行业可以有长足发展,而且当地的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以及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都会看好,这也会使当地各族群众直接受益。

5.西部大开发将引入许多更为先进的市场经济观念、商品经济观念,必将对当地各族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等精神层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国外及东部地区的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经验,也必将会对西部地区各个经济领域的管理工作上档次、上水平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6.西部大开发将为当地人民群众引进更加先进的生产方式。东部许多技术人才的到来,不仅直接提升了当地技术水准,而且也培养了当地的少数民族人才。东部地区人口大量进入西部,带来了先进的生活方式。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在学习东部地区先进的生活方式以后,必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行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决策,不仅可以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大大促进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大交流、大协作、大团结。

频繁的经济活动,为各民族之间提供了更多的接触、交往、交流、了解、亲善的机会,从而有助于打破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比较封闭,与外界和兄弟民族交流少、沟通少、认同少的状态,有助于不断调整民族利益、改善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团结。

西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民族间、地区间的界限将进一步被打破,各民族间的亲近感更加增强,西部的少数民族群众将是西部大开发中最大的受益群体。

二、西部开发对当地民族关系可能产生的某些负面影响

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可以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种形式,其中经济交往是三种交往形式中最为关键的,政治、文化的交往形式,都是在经济交往形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西部开发将从根本上促进民族间的经济交往,并以此带动政治、文化上的民族交往。

西部开发的正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也存在着某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根据历史的经验,在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西部地区,经济开发对于民族关系的负面影响,确实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

1.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几乎是一对与生俱来的孪生子。在开发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时,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不能掉以轻心,它有可能成为潜在的诱发民族纠纷或民族摩擦的导火索。

在西部开发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时,油(气)田、矿山建设极易造成周围草原、耕地的沙化,或是在能源开发过程中生产与农业灌溉争夺水源,或是对原有的居民地、水源地造成工业“三废”污染,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直接对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容易招致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不满,从而导致民族关系的紧张。

例如,我国50年代初期“移民实边”,在新疆成立生产建设兵团,是当代较早实施的西部开发举措。50年代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发展到200多万人口的规模,它对巩固国防,促进新疆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超出规模的农业开发对于新疆自然生态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是开荒造地,改造自然,形成了一个个新的戈壁沙漠绿洲;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也加大了灌溉用水量,对塔里木河水资源的超量使用,导致罗布泊的干涸。

又如,新疆西部的艾比湖也主要因人为因素导致日益萎缩的状态。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艾比湖流域的人口由6万多猛增至55万多,为人类“生存需要”,“对荒漠植被的开发是掠夺性的”:80万亩胡杨林、70多万亩芦苇、70多万亩梭梭林、29万多亩河谷林被毁;同时土地的增加势必增加灌溉用水,修建水库对流入湖中的各条河流的截留,造成“减少了注入艾比湖水量,湖面(水)收支失衡,逐渐干缩”的局面。艾比湖在50年代后期面积为1070平方公里,到90年代初仅有542平方公里。其中1957年至1977年间,平均每年干缩将近26平方公里(注:尹筑光、茆永福主编:《新疆民族关系研究》第196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

再如,发源于祁连山的黑河流经甘肃、内蒙古两省区,但位于上游的甘肃河西走廊的张掖市、临泽县、高台县,沿途建造水库、拦河坝,层层截留黑河水源,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处于下游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河道干涸,草原沙化,当地的蒙古族牧民被迫迁徙他处。不仅如此,阿拉善盟土地沙化的加剧,也导致了近些年来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频次迅速增加。上述水资源问题的发生,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也必然地反映到民族关系上。

2.西部开发中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虽然从宏观上(全局上、大局上)考虑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的,但也不能避免在微观上(局部上、个体上)影响到少数群众或某些个人的切身利益。例如有的基建项目要征用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的土地,有的道路(铁路、公路)建设要拆毁、迁移沿线少数民族群众的一些房屋、坟墓。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牵涉到少数民族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而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通常较之常人要弱,稍有不慎,就易影响民族关系。

3.西部大开发,从总体上说是为了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并非齐头并进,也有先脱贫与后脱贫、先富与后富的顺序;旧的差距消除以后,也有可能产生新的暂时性的、局部的差距。总之,不平衡是相对的。这种不平衡性的存在,会或多或少影响民族关系——或有可能导致不满情绪的抬升,或有可能导致民族之间的纠纷、矛盾、摩擦的增加。

4.伴随着西部的开发,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更为频繁,交往增多有利于增进了解。但同时也伴随着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的碰撞。东部沿海地区先进的文化、观念也将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原有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体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冲击。由于一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对外来的文化与先进的观念,还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容易发生碰撞。处置不当极易加剧摩擦或产生矛盾,甚至影响民族团结,损害或恶化民族关系。

5.市场经济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利益原则,这种原则规范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竞争关系。西部开发在带来大量机遇的同时,也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例如,商业竞争更加突出,精于计算的东部商人与疏于经营的西部少数民族群众相比,显然后者无法与之竞争;人力资源竞争也高下分明,技术占优势的东部劳动力与体力占优势的西部少数民族劳动力相比较,显然后者更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国家的大矿与地方的小窑,也会因资本、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诸多的矛盾。总之,因为竞争而引发的经济利益格局的变化,在非民族地区表现为不同利益群众之间的矛盾,而到了民族地区,其影响则往往会反映到民族关系上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西部,必将带来商品交换的愈来愈充分,经济交往的愈来愈广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思想也必将为愈来愈多的群众所接受,民族关系的调整与巩固也势在必然。但是,这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原来处于市场经济不发达、商品交换不充分阶段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民,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心理适应过程。而我们又恰恰是要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民尚未完成这样一个适应过程的情况下,从事大规模西部开发的伟大事业。在这样的矛盾中,我们可能会经历诸多阵痛。

三、西部开发中加强民族关系工作的思考

我国的民族关系隶属于社会关系范畴,在少数民族众多的西部地区,处理好民族关系,是在处理多种社会关系的工作中占据首位的最主要、最重要的工作。只有建立良好的民族关系,才能奠定西部开发的基础。只有不断地改善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信任与理解,巩固和发展我们国家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开发好大西北,建设好社会主义国家。

西部开发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活动,它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这已经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中形成共识。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现实生活中几乎很少有离开社会的纯经济活动,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西部地区。西部开发中会有大量的经济活动发生于民族之间,因而西部开发本身,不仅具有了社会性特征,也同时具有了民族性特征。从这一意义上说,西部开发意味着各民族人民通过经济活动,重新进行资源的分配与共享,包括“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而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33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通过合理的开采与使用,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富裕各族人民的生活,巩固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一)在西部开发过程中注意努力缩小不同民族利益群体之间的差距

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这是客观事实。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存在差异,因为这种差异而产生的冲突也是无时不在的,在有阶级的社会如此,在消除了阶级差异的我国,这种不同利益群体也依然存在着。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人群,以至于不同的民族,存在不同的利益要求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每一个民族都是一个利益群体,每一个民族都有争取本民族合法(必须是合法)利益的权利,这是无可指摘的事。少数民族群众迫切希望加快发展本民族社会、经济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应当受到充分的尊重。不承认、不尊重各民族争取本民族利益的合法权利,是不讲政治的表现,也不符合我党的关于民族问题的一系方针政策。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主要表现在各民族利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利益)是否得到充分保障。从本来意义上讲,各个民族的利益是与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华民族的总利益相一致的,但因为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发达的缘故,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仍然存在着某种差异,尤其是物质利益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民族这一利益群体上,便会在民族关系问题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否认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不是唯物主义者的态度。

民族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过大,不利于民族团结。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党在缩小与消除民族群体间的利益差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尽了很大努力。西部大开发,本身就包含有缩小与消除民族群体利益差异的考虑。换言之,这是再一次地缩小这种差异的尝试,通过不断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缩小民族间的利益差异,达到增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根本目的。

(二)西部开发不能以牺牲民族群体利益或损害民族关系为代价

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本无特权、优惠或照顾,它一般体现效率和公平原则,但主要强调效率。我们国家目前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效率优先原则,但同时也讲求兼顾社会公平。

有了这样一个大原则,在西部开发过程中,我们一定会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尤其是在涉及民族群体利益、民族关系问题时,注意不机械照搬商品交换法则,不片面讲求经济效益的方式,不以牺牲少数民族群体利益、损害民族关系为代价。

(三)注意避免把价值规律、竞争机制引入民族关系中来

人类社会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是无时不在的,它不分阶级、不分民族。所幸的是,人类对于这种冲突的调控机制也是建立在自觉意识基础上的,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政府与中国人民,十分注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把这种冲突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

市场经济必然伴生经济竞争,竞争就意味着经济利益的冲突。多数情况下,人类社会的不同利益群体都是拥护经济上的竞争的,当然前提必须是平等竞争。我们注意到,在经历了初期引入竞争机制从不大适应到逐渐适应的过程以后,真正认识到平等竞争、公平贸易的益处,少数民族群众是欢迎这种经济上的竞争的。例如,我们在西藏自治区看到,内地的汉、回等民族的商人大量涌入,与当地的藏族同胞友好相处、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了西藏的经济,藏族人民也从这种经济竞争中获益颇多,尝到了甜头。

所以,我国的西部开发必须遵循经济法则,必须引入价值规律与竞争机制。但是,应该引起我们高度警觉的是,我们不能把价值规律、竞争机制引入到民族关系中来。尤其是坚决反对把惟利是图、尔虞我诈、损人利己、坑蒙拐骗、一切向钱看等不正当的、非法的竞争方式引入西部开发的民族关系中。

我们提倡经济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因为这是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竞争与优胜劣汰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也同时赋予了某些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心理的因素。因此,我们应十分注意在少数民族较多的西部地区的开发过程中,防止某些不利于民族关系的、损害民族关系的竞争,防止由于优胜劣汰的消极后果给民族地区社会带来的心理震荡。

四、西部开发中加强民族关系工作的对策性建议

(一)加强法制建设,保护民族关系

首先,要加强立法工作。西部开发是一个长期性的战略过程,任务重,头绪多,牵涉面广,必须着眼于长远,做好开发中的各项立法工作。除了国家颁布的有关法令法律外,也可以在的西部相关的省、市、自治区由当地立法机关制定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在这方面,应该特别注意加强与民族关系工作有关的立法,考虑能否制定一部《民族关系法》,用以指导西部开发中民族地区处理涉及民族关系的工作。

其次,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相关法令、法律与法规,如《民族区域自治法》。在西部开发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涉及各地方、各民族经济利益的问题,利用现有的法令、法律和法规中的相关条款,也可以解决许多现实问题。

(二)落实各项政策,协调民族关系

在西部开发过程中,给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一些特殊照顾政策、优惠政策、扶持政策,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效果,使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切身体会到西部开发是造福于包括西部各族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好事,借此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西部开发的政治热情,全力以赴地投身于这场伟大的建设大潮中来。让少数民族群众在开发中得到一些实惠,尝到一些甜头,也是消除少数民族群众在开发中因为某些个人或局部经济利益受损而产生不满情绪、摩擦、纠纷和矛盾的比较有效的办法。

(三)兼顾各方利益,维护民族关系

在西部开发中,国家必定要大量地开发利用当地的各种自然资源——土地(包括森林、草原)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等等。国家在对各种资源开发利用时,一定要尽可能地兼顾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如果征用了当地的土地、草原、山林,应当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并在其他一些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让利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

国家在西部开发中,要时时处处注意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开采各种资源,兴建各种基础设施时,一定要保护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避免一边开发,一边污染的问题发生。尤其是对生态脆弱的地区,在上项目前要认真做好环保论证工作。已经形成生态破坏的地区,要结合新的开发建设,做好环保治理工作。通过几十年的开发,努力造就一个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环境优美、民族团结的新西部。

(四)加强东西部合作,密切民族关系

当代中国的经济,已经由过去旧体制下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换,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在这种经济联系,主要采用商品交换、平等贸易、公平竞争的形式,但是也不完全排除行政干预、政府行为等手段。例如,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我国政府目前仍然采取东西合作、对口支援、社会扶贫等方式。由东部较为发达的地区政府出面,组织对口支援西部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是西部开发中仍然需要大力倡导推行的重要举措。即使是有些明显属于企业行为的事,也少不了政府间的牵线搭桥。

(五)提倡互惠互利,增进民族关系

西部大开发,必将引起海内外极大关注,必然会吸引大批海内外客商来西部投资。国家及西部地区政府首先要保证中外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要让他们在西部开发中能有良好的投资环境,能有充分的投资保障,最终也能得到良好的投资回报。在此基础上,本着自愿的原则,鼓励中外投资者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做些善事,如拿出一些钱来用于捐资助学、修路架桥、通电、改水等社会慈善事业,体现出取之于斯、回报于斯的一片爱心。

(六)加强思想教育,融洽民族关系

应当在西部地区对广大各族人民群众普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形成各民族群众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全局利益的共识,识大体,顾大局。一方面,国家要在开发西部过程中努力兼顾各地区、各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当地方利益、少数民族的局部利益与国家利益、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教育群众自觉服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

鼓励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勇敢参与商品竞争。要在商品经济大潮成功与失败的磨砺中,逐步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淡化经济竞争与商品竞争中的非理性因素。事实证明,少数民族一味回避经济竞争与商品竞争是不行的。只有正视现实,积极勇敢地参与竞争,才能不断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只有开阔胸怀,开阔视野,才有助于民族关系的融洽。

收稿日期:2000-09-12

标签:;  ;  ;  ;  ;  ;  ;  

西部大开发对地方民族关系的影响及对策_西部大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