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统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要发展生产力,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在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之间划等号,社会主义经济与市场机制不相容似乎已成为无可争议的理论观点。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要求出发,从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出发,打破对计划经济的迷信和社会主义不能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禁忌,提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著名论断。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P148-14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提出,把在经济落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脱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社会严格加以区别,使我们从理论上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利用市场机制调节社会经济运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加快我国经济社会迈向现代化的步伐。
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现代市场经济及其运行机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结果。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因此没有理由认为它不能容纳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市场经济。但是,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以为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实行市场经济,以为实行市场经济就必然是资本主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误解。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对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是否需要发展市场经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候,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研究,认为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后,将不再存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例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预言:“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2]P633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商品经济范畴的历史性质,得出了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里,当生产资料全部被社会占有时,将不存在商品价值范畴,而以产品分配代替商品交换的结论。显然,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设想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从发达资本主义脱胎而来的基础之上的。
然而,由于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这就遇到了与马克思当年设想完全不同的情况。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如何对待商品货币关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十月革命胜利前,列宁完全同意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认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经济。1908年,列宁曾指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社会主义是可笑的。”[3]P12十月革命后,列宁从俄国的实际出发,对商品经济问题逐步形成新的认识。革命胜利之初,列宁比较重视财政、银行的作用,主张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认为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不要货币或者在短期内代之以新货币,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1918年至1920年由于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打破了列宁原来的设想,实行了近三年的“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政策。1921年后,苏联转入和平建设时期。列宁根据当时严峻的经济和政治形势,提出并实施了著名的“新经济政策”。所谓“新经济政策”是相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其主要内容有:用粮食税制代替余粮收集制,发展自由贸易,对国营企业实行商业核算制,将一部分中小企业租让给私人和合作社,加强企业同市场的直接联系等。列宁特别强调:“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4]P424随着实践的发展,列宁越来越认识到商品货币关系是促进生产发展、组织工农业产品分配的必不可少的手段。然而,列宁关于商品货币关系的思想,是针对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而言的,至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是否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并未得出明确的结论。由此可见,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认识,经历了从主张计划经济体制到允许利用市场机制的转变。
列宁逝世后,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苏联领导层及经济学界就新经济政策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斯大林为首的主流派,在理论上提出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根本特征,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争论的结果是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确立了斯大林主张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1952年,斯大林发表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在这一著作中,斯大林肯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商品生产,但否定生产资料是商品;肯定价值规律对商品流通领域还有调节作用,但否定价值规律对生产具有调节作用,因而在理论深层上认为商品经济与公有制不相容。此书既是对苏联3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争论的总结,也是苏联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
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问题的认识,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只作过一些原则设想,列宁解决了过渡时期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问题,斯大林晚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然而,按照斯大林早期经济思想所建立的只有全民和集体两种形式的单一的公有制结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等,在实践中却是同发展商品经济相悖的,这就使理论与实践处于相脱节的两难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把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在新中国工业化初期,能够集中力量比较快地发展重工业,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其弊端也逐步显露出来。在50年代,毛泽东多次提出应该大力发展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说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建设社会主义,试图突破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模式。然而,60年代以来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一直持有反复性,认为商品经济会产生资本主义,价值规律只是计划经济的工具,直至“文革”期间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及其按劳分配原则看成是资本主义权利,主张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加以限制,从而导致忽视生产力的发展,使国民经济跌入崩溃的边缘。
实践表明,建设社会主义不应有固定的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和历史经验,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作了长期的深入思考。他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打破对计划经济的迷信,打破对市场经济的禁忌,肯定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利用市场经济这种手段,肯定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积累起来的有利于社会大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切市场经济的经验,引用过来为社会主义服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想,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突破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思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国对传统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时首次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5]P236在这里,邓小平讲“计划经济为主”,是由当时改革实践的发展程度和理论认识的水平所决定的,但应该说这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早的思想萌芽。
1980年1月,邓小平在《目前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说到要有一条合乎中国实际发展的道路时,提出“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5]P247的思想。1982年10月,邓小平在同国家计委负责同志一次谈话中说:“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1]P16-17在邓小平看来,改革开放搞得活不活,关键在于市场运用得好不好。既要运用市场机制,激发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又要兼顾集中力量办好几件大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市场取向的改革提供理论基础。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为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又进一步推动了以增强企业活力为起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突破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科学论断。邓小平对《决定》给予高度评价,说这个文件“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我是这么个评价。”[1]P83
1985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1]P1481987年2月,在筹备十三大的过程中,邓小平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的谈话中又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1]P203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这一思想,后来在十三大报告中得到充分体现,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第三阶段,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1990年12月,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资本主义就没有控制,就那么自由?最惠国待遇也是控制嘛!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与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1]P364这就使我们党在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的认识又有了新的理论突破,从而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长期争论不休的重大理论问题作了透彻的回答。
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选择市场经济,既要打破对计划经济的迷信,又要打破对市场经济的禁忌。按照传统的观念,我们过去总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与计划经济之间划上等号,将计划经济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又在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之间划上等号,认为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是不相容的。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却越来越暴露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弊端。
1991年初,邓小平在视察上海时的谈话中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1]P3671992年初,他在视察南方谈话时又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P373在这里,邓小平明确指出了计划和市场都不是直接反映社会基本制度性质的范畴,它们表现为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实现资源配置的两种不同方式,是经济调节的两种不同手段。这就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区分开来。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力作为人类一切社会形态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等生产力层面上是可以相通的。邓小平指出:“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比如说,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5]P351在当今世界,现代市场经济已形成世界性的市场经济体系,各国经济都不同程度地纳入这个体系之中。中国要面向世界,也必须使自己的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体制接轨。
从经济手段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制约、调节经济运行活动的一种最佳经济手段。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共性。市场经济的这种共同性、普遍性,说明市场经济本身并不具有基本社会制度的属性。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手段,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
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给我们一个启迪,即使从具体体制层面来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是可以相通的。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5]P250“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固有的特点,也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是当作方法来用的),目的就是要加速发展生产力。”[1]P149邓小平的这些论述说明,社会基本制度如何实现有一个“具体做法”的问题。所谓“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就是经济体制问题。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层次。体制是泛指一定社会基本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是使其正常运行的调控机制与管理体系;而经济体制是跨越不同社会形态而存在的经济形式与经济手段。一种社会的基本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体制来实现;而在一个大的社会经济形态下的不同社会基本制度,也可以通过相同类型的体制来实现。在现时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商品经济形态下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具体经济体制层面上是相通的。
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实际上都包含着制度和体制两个方面。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区别开来,是对社会主义观念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从而使人们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进一步获得思想大解放。既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这就使我们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社会主义具体模式;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抛弃社会主义;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失败。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也是对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这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伟大成果。
在社会形态发展理论上,马克思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三形态”(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说与“五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说。“三形态”理论同“五形态”理论相比,较好地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顺序,体现了人类社会关系依次更替的历史和人自身发展的历史。从“三形态”理论看市场经济,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首先,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并不专属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比较完备的形态,它本身尽管还存在许多弊端,但资本主义比封建主义优越,市场经济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起过并仍然起着巨大的进步作用。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计划经济不如市场经济那样有效。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仅同市场经济是兼容的,而且其本身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其次,市场经济不可逾越。马克思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产品经济是意味深长的。它说明人类历史发展有不可逾越的客观逻辑,即客观必然性;表明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商品经济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不可逾越的社会形态。从自然经济到产品经济社会,企图超越或跳过商品经济社会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说,社会生产力是不可选择的。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上,人们都遇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生产社会关系。
再次,按照“三形态”理论,商品经济社会形态包括资本主义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总体上说还处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第二大社会形态中。我国目前还是一个“不够格”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不发达。市场经济作为当今世界优化资源配置的方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可以利用,即不是社会性质取决于市场经济,而是市场经济取决于社会性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1]P203邓小平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三形态”理论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人类社会发展既是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人的能动选择过程,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既是合乎规律的历史必然,也是中国人民按照自己的价值目标作出的理性选择。无论计划还是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我们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到底还是邓小平讲的那句话:“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们选择市场经济的根本理由。
无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共性:
第一,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商品交换形式,商品交换存在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存在;二是人与人之间存在不同利益主体的经济关系。前者要求进行商品交换,后者要求这种交换必须按等价原则进行。商品经济赖以存在的这两个条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层次性,社会经济生活中广泛地存在着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二,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经济关系之中。所有企业都具有商品生产经营者所应有的全部权利与义务,从而自觉地面向市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具体事务,而是通过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政策调节、规范企业经营活动;所有经营活动都按照一套法规体系进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
第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就动力机制而言,各经济主体之间彼此独立,产权关系明晰,各自付出的劳动差异表现为利益实现水平的不一致,并据此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就价值评估机制而言,一切经济活动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就供求机制而言,商品生产要素的交换和流动必须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决策以价格为基点,而价格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就竞争机制而言,各类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换中都必须坚持平等竞争的原则,竞争是市场的一种自然选择,起着优胜劣汰的作用。
第四,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活动,这种活动的正常进行必须具有相应的条件:一是需要各种规则,以保证市场主体得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二是需要健全的价格制度;三是需要必要的信息网络、交通运输网络等基础设施;四是需要各种相应组织,如金融机构、商业机构、劳动力就业服务机构、信息服务机构、储运机构、技术交易机构、市场管理机构等。总之,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这些特性并不存在根本矛盾,二者是可以相容的。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一个理论的内在价值,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需要程度。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之所以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是因为这个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满足了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社会主义本质论主要是从社会基本价值取向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则主要是从经济体制上,解决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途径。
邓小平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1]P37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建立,正是不搞无谓争论的结果。如果一味抽象地争论姓“社”姓“资”的问题,就会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简单对立起来,因而从根本上堵塞发展中国家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精髓在于,把在经济、文化落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脱胎于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加以严格区别,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计划调节与全社会直接占有产品经济条件下的计划调节加以严格区别,既打破对计划经济的崇拜,又打破对市场经济的禁忌,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这一人类社会发展所共有的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有效形式,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是按照价值规律运行。“我们要按价值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1]P130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思想,揭示了在经济落后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的有效途径,这无疑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一大创造性贡献。在现实生活中,市场经济总是同一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总是反映和体现基本制度的特点和要求的。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性质方面,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但具有市场经济的普遍性,而且还具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的特殊性。
从价值手段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又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与一定的社会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价值手段,必然要反映价值主体的基本属性和价值取向,这就使市场经济表现出特殊性。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统一,是价值手段与经济手段的统一。从历史上看,任何一种新的经济体制的兴起,都要求价值观意义上的辩护。只有得到这种充分的辩护,人们才能理解新经济体制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从而使其产生的价值导向得到一个正确的定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价值手段和经济手段的统一,具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的本质特征:
第一,在市场经济的主体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具体地说,我国目前的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平等竞争。在所有制性质上,我们突破了市场经济必然以私有制为基础,公有制同市场经济不相容的传统观点。用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在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方面,彻底改变传统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以便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这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与资本主义基本相似,但也有不同,这“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5]P236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按资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结构,即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坚持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的原则,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克服平均主义的倾向,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兼顾公平,缓解社会分配不公,抑制剥削,防止和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总之,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地好起来。当然,分配方式与所有制结构又是相关联的。邓小平说:“我们吸收外资,允许个体经济发展,不会影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这一基本点。”“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1]P149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分配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通行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统一,为两种分配原则的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需要国家的参与,强调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自发地发展市场经济必然会出现无秩序状态。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过去,计划经济追求权力过于集中的管理体制,有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急于求成的倾向,并没有真正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单纯依靠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从总体上说也不可能自发地管理好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综合平衡,不能解决长远发展战略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一定的计划调控,然而这种调控又不同于过去大一统体制中的“计划”。在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宏观调控上的特点时,邓小平指出:“宏观管理要体现在中央说话能够算数。”[1]P278因此,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并不是说不再要宏观计划调控了。“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同样地,“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5]P236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主要是利用市场经济这种方法,并能正确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经济手段的长处。
第四,在价值观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在政治制度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共产党和人民政权领导,有强大的政治优势。我们的党和政权不是为某些集团或个人谋求私利,而是以全体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宗旨,经济活动的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这就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包含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它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1]P143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一个发展经济的手段问题,而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应当追求的精神价值原则。
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我们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体制条件。所谓好的体制条件,就是指那种既能体现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又能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各种制度形式,例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经过改革开放的实践,对于我们过去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现在已基本上清楚了,就是高计划、高集中,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机制。正如邓小平说的那样;许多重大问题往往只是一两个人说了算,别人只能奉命行事。这样大家就什么问题都用不着思考了。而不思考的结果,就是思想麻痹,对领导者的决策只会奉命行事,不会提出异议,不会提出新的见解,不会发现问题所在,更不会去进行监督和制约,而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
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们的必然选择,首先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所要求的最好的体制条件。因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或民主经济,作为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无论自然人或法人都有相对独立自主的决策权、处置权、自身利益和行为方式。这样一种市场经济体制,就必然要求在经济活动的一切方面实行经济民主。市场经济又是利益经济,实现效益最大化是各个经济主体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各个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受利益驱动,经济主体必然时刻关注市场情况的变化,及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思想僵化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其次,我们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机制。所谓管理方式,是指生产要素的技术组合和社会配置的调控方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机制也在逐步建立中。竞争观念、竞争意识在人们的思想中确立起来,竞争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众多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会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得不去思考问题,开动脑筋,以便在竞争中求生存发展。
再次,我们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我国是一个有着漫长的封建历史的农业大国,受传统农业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非常强大。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不思进取,排斥新事物,是这种小生产者习惯势力的最大特点。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破除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培养和形成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氛围,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计划经济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经济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市场调节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形态理论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