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石油安全战略_石油论文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石油安全战略_石油论文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石油安全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石油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大趋势之一。而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石油安全密切相关。研究国家石油安全战略,不能不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反之,研究经济全球化,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研究制定和实施国家石油安全战略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一、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的第三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自1993年起,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在未来的20年,我国将有更大的需求依赖进口解决。而世界石油供应和价格不确定因素很多,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一)我国石油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

建国50年来,我国石油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全国原油产量由建国初期的12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1.61亿吨,居世界第5位,成为世界主要产油大国之一。石油与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例由1953年的3.8%提高到1998年的21.9%。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带动和支持了相关工业的发展,目前,以石油为主要燃料和原材料的工业部门,其产值大体上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左右。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石油消费量迅速增长。“八五”以来年均增长4.9%,而同期原油产量增长1.7%,产量增长明显低于消费增长。从1993年开始,我国已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预计今后20年,国内原油产量虽将继续呈上升趋势,但增幅有限。

随着我国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的提高,今后国际石油市场暂时或局部供应短缺以及油价的异常波动,都会对我国石油供给和国民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和严重的冲击,其形势十分严峻。

(二)未来世界石油供应格局将发生变化,围绕石油资源的竞争更趋激烈

近10年来,世界石油产量年均增长1.4%左右,1998年原油产量为35.2亿吨;石油消费量增长1.2%左右,1998年消费量为34亿吨,供略大于求。有关权威机构预测,今后10-15年内,世界石油产量仍将保持1.4%的增长速度。2015年左右,达到年产45亿吨的产量高峰。2015年前,世界石油供需大致保持平衡,此后供需关系趋于紧张。

世界石油资源和市场分布不均衡的矛盾有加剧的趋势。从资源分布看,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北美3个地区,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占世界的82.3%,待探明可采石油资源占世界的72%。其中,中东地区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占世界的64%,待探明可采石油资源占世界的25%。2010年以后,欧佩克在世界石油产量中所占的份额,将由目前的39%增至50%以上,世界石油供应将更加依赖中东地区。从消费情况看,当前世界石油消费近80%集中在北美、亚太和欧洲。2010年以后,世界石油消费仍将集中在这3个地区。这种资源分布与供需不平衡的格局,使石油安全问题更显突出。

(三)我国石油供应中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参与分享世界石油资源

美国出自独霸世界的目的,为控制中东石油资源,始终保持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美国中亚石油政策的核心内容是,支持西方石油公司主动参与中亚地区的石油开发,力图建立不经过俄罗斯或伊朗领土,直接将该地区的石油与欧美市场联系起来的石油运输通道。与此同时,日本也积极与中东和世界产油国建立相互依存关系,提出了针对中亚地区石油的欧亚大陆外交计划。

今后15年,虽然世界石油供需基本平衡,但大的石油消费国之间、消费国与资源国之间、资源国与资源国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引发政治、军事、外交矛盾和冲突的不确定因素增加,直接对世界或区域性石油市场构成重要影响。我应对短期石油供应中断甚至发生石油危机的可能性有足够的估计,决不可掉以轻心。

我国要满足迅速增长的石油消费需要,必须立足分享国际石油资源。目前,世界石油资源的开发和生产仍处于上升阶段,总体供需形势基本平衡。我应抓住今后15年左右的有利机遇,积极参与分享世界石油资源。

二、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抓紧研究制定和实施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战略

进入21世纪,如何保障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是我国未来经济安全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因此,必须以对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出发,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从长计议,未雨绸缪,及早决策,争取主动。

为此,研究制定我国石油安全战略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石油安全战略与国家整体能源战略相结合。根据我国资源条件和消费增长趋势,统筹考虑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及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废弃物能等)的协调发展。

——石油安全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石油安全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带来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又是分享世界石油资源、保证供给安全的重要基础。

——石油安全与政治、外交相结合。通过政治、外交途径,减少对抗、寻求合作,为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通过国际间的石油贸易合作,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与外交地位。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立足国际大环境,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形成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市场供应体系。

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方针和目标应当是:深化石油工业体制改革,推进国内油气持续发展,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建立节约型消费模式,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以较小的经济代价确保石油长期稳定供给,保障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具体政策措施建议是:

(一)加强资源勘探,保证国内石油基本供给

当前,制约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瓶颈是资源接替紧张,稳产增产的难度较大。必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应首先立足自己,优先加强国内勘探,千方百计增加石油后备储量,保持必要的石油自给率,以站稳应对国际风云变幻的脚跟,这是制定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加强勘探,必须形成石油勘探领域的竞争机制,发挥各方面的人才、技术、资金优势,努力加大勘探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增加勘探投入。积极支持和鼓励勘探新理论、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尽快形成勘探技术创新体系。加快西部和海上资源的接替,力争南方海相石油勘探实现新的突破。逐步改善储采结构,为石油工业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基础。

(二)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工业

天然气是优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天然气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缓解石油供需压力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天然气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已达到23.8%。专家预测,2010年后,天然气有可能超过煤炭、石油,成为世界主要的能源。我国天然气工业起步较晚,发展滞后,1998年产气量234亿立方米,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仅为2.1%,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亚洲地区平均8.8%的水平也有很大差距。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发展天然气工业的资源基础和市场条件。根据资源评价,我国天然气储采比61:1,可采潜力较大。

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把加快发展天然气工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力争用两个到三个“五年计划”建成全国天然气工业体系。到2020年,将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到10%左右。

发展天然气工业,应制定上中下游整体发展规划,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和完善价格、投资、税收等政策法规体系,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增加储量,提高产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东西和南北基干管线以及支线管网,促进中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和东部地区能源结构的优化。特别应把开发消费市场放在优先地位,加快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性消费市场。同时,积极稳妥地利用国外天然气,逐步形成跨国资源供应通道,弥补国内供气不足。在加快发展天然气工业的同时,必须统筹规划,重视煤层气的开发利用,促进煤制气和煤炭洁净及煤制油技术的开发和规模化生产,尤其更应重视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三)发展国际合作,积极有效地利用国外石油资源

适应我国加入WTO的进程,必须进一步放开原油进口贸易,一方面,有效地利用国外资源满足国内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两个市场”的并轨,抑制国内高成本原油生产,保护国内资源。努力实现进口来源、方式、品种、渠道的多元化,分散风险。除海上通道外,应开辟和建设陆上进口通道,引进中亚、俄罗斯石油资源。重视通过政治、外交途径,改善与石油出口国,特别是中东、中亚、俄罗斯等国家的政府关系,争取签定政府间的长期、稳定的石油合作与贸易协议。

江泽民同志指出,“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投资办厂,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搞经济技术合作,这同西部大开发一样,也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之举。”因此,必须大胆地积极地“走出去”参与国外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分享国际油气资源。目前,在这方面已有进展,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除在苏丹开发油田、兴建石油管道以外,还在秘鲁投资进行原油的勘探和开采,年产量已达150万吨;与伊朗、伊拉克等国也签署了石油勘探合同等。应注意总结、积累“走出去”的经验并进一步鼓励国内有条件的石油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积极与国外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合作。重点应放在中亚—俄罗斯、中东—北非等地区,形成一定规模的境外石油生产基地。

同时,应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政府、国际能源组织和跨国石油公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形成利益纽带。

(四)及早建立石油储备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石油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日、美等许多石油消费国在经历了石油危机的沉重打击后,经过近20年时间建立起了石油储备体系。目前,美国内不仅现有战略石油储备5.69亿桶,而且保有生产储备,在德克萨斯州就有很多口油井是停产封闭的。同时,在国外还掠夺资源,开采油田并采取了封井措施,以备急需。巴西、南非、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都建立了各自的石油储备。国内外研究机构普遍认为,未来的20年国际油价呈上涨趋势。为此,及早建立我国必要的石油储备体系,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这不仅可以减少经济代价,而且有助于保持我国在国际政治、外交、经济斗争中的主动地位。

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国情,建立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应实行“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以国家储备为主”的方针。国家储备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主要功能是防止和减少因石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大幅度异常波动等事件造成的影响,保证石油稳定供应。

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范管理,循序渐进,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进行改、扩建。储备的石油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一定比例进行商业运作,通过低收高出,筹集运行的维护资金。起步的阶段,宜加大商业运行比例,以减轻国家负担。储备设施的建设资金,应以国家投资为主,广开融资渠道,利用政策性贷款,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予以解决。

企业储备是在与其生产规模相匹配、正常周转库存的基础上,按照法规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必须保有的储存量,主要功能是稳定油品价格,平抑市场波动。应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国家给予政策性支持,加快建立并扩大企业储备。

(五)厉行节约,提高石油利用效率

我国人均石油可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2%,低于国际先进水平约10个百分点。

应实行“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把节约用油作为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立节约型的石油消费模式,走出一条石油消耗较低、发展速度较快的新路子。为此,一要贯彻《节约法》,综合运用投资、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鼓励节约用油,杜绝和抑制无效、低效的石油消费。二要改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压缩高耗油产业,淘汰高耗能设备,开发节油型产品,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三要以立法为基础,修订和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完善节能、环保等测评指标,建立全国宏观节油监控网络,定期发布监控信息,对相关的设备和产品进行定期国家抽检。同时,切实加强行政监督和相关执法队伍建设。

(六)健全石油工业管理体制,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普遍通过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健全管理主体,规范市场动作,实施宏观调控,形成了基本认同的石油管理体制,即在立法的基础上,政府制定政策、监管机构统一监管、企业商业化运行。

十几年来,我国石油工业的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石油企业的改革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政府管理方式则相对滞后。为此,应加快建立和完善石油法规体系。对石油资源管理、勘探、开发、运输、加工、储备、流通贸易、对外合作、境外投资以及管理主体、机构设置及职能分工等方面进一步立法规范。

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建立石油行业监管体制。进一步分开政企职责,逐步分开政府制定政策和监督管理的职能,相对集中行业监管职能。国家综合管理部门侧重制定政策、规划,负责综合平衡。监管机构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总体框架下,对油气资源、市场准入、价格调控、服务标准、信息数据以及质量、安全、环保、劳动保护等实行统一监管,进而把执法监督的职能落到实处。

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力。政府不再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而应以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为主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实施宏观调控,更大限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应加大石油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力度,建立规范化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施大企业发展战略,大力降低成本,努力提高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

引入竞争机制,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全面开放上游领域,鼓励国内外资本参与勘探开发;国家适度控制管道干线,实行企业专营,并向第三方开放;在原油、成品油进品专营的前提下,逐步放开油品零售;实行城镇天然气分销领域的公司化经营,将天然气配售公司和市政管理分开;取消上下游领域和南北海陆地域的限制,为我国石油企业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标签:;  ;  ;  ;  ;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石油安全战略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