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献资源共享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佳作——评《文献资源共享理论与实践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共享论文,文献论文,理论论文,佳作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社会信息化、信息社会化浪潮在世界范围的兴起,信息的战略地位与重要作用日渐为人们所认识。人类的信息量也急剧增加,作为社会信息存贮与传递工具的文献也迅速增长,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类型复杂。这使得世界上任何一个文献信息机构都不可能将其搜罗无遗。然而,社会读者和用户并不因文献数量的急剧增加而减少,对文献的需求,恰恰相反,他们对文献信息机构提出了更高、更广泛的要求,从而使得文献收藏有限与读者需求无限的矛盾更加尖锐。要解决这一矛盾,其比较可行的出路就是开展分工协调,实现资源共享。因此,自40、50年代以来,文献资源共享一直是世界各国文献情报学界极为关注的课题,至80年代已形成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研究领域存在不少缺憾,表现在研究多是些支离破碎的局部探讨,缺乏整体的、系统化的研究,始终未形成理论体系。《文献资源共享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的出版,使这种状况大为改观。
《文献资源共享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武汉大学肖希明博士的力作,1997年7月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全书分“文献资源共享:历史与现实”、“文献资源共享的理论基础”、“文献资源共享系统分析”、“文献资源共享中的技术因素”、“文献资源共享中的人文因素”、“我国文献资源共享系统的模式”等六章。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结构严谨,自成体系,是目前国内文献资源共享领域中研究较全面、系统的一部学术专著。笔者认为该书有以下特色。
1.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文献资源共享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文献资源共享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文献的出版、发行、采集、加工、存贮、检索及开发利用等子系统,并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它的研究若仅限于某一部分、某一环节,往往难以有实质性的进展。只有将其置于系统化的思维框架中,对文献资源共享的各个子系统及环境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探讨其协调运行的内在机制,才能从整体上优化文献资源共享体系,促使其整体效益的发挥。基于这种认识,该书作者十分注意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文献资源共享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这一点在全书各章均有所体现。如第一章将文献资源共享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从历史到现实进行系统考察,分析了文献资源共享的历史渊源和演化进程,使人们对其发展脉络和当前状况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第二章专设一节,阐述了文献资源共享的系统论基础,试图为文献资源共享寻求方法论依据。第三章对文献资源共享的生产、供应、收集、服务与保存等各个子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阐明了各子系统协调运行的内在机制,可谓运用系统论思想最精彩的一笔。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运行,不仅取决于系统内部各系统的优化,而且还要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于是,作者又专设第四、五两章,对文献资源共享中的技术因素和人文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第六章则从系统的功能——结构原理出发,对我国文献资源共享系统的模式及其保障机制进行了探索。总之,系统观贯穿全书,并成为联结全书各组成部分的主线,使得全书浑然一体,自成体系,具有较强的、内在的逻辑性。
2.将文献资源共享置于国际社会大背景中考察,研究起点高。
如前所述,文献资源共享不仅涉及众多的子系统,而且还受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法律等因素的制约。只有将文献资源共享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考察,才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为此,作者从多学科、多角度对文献资源共享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如作者从经济、科技、文化、政治等四个方面考察了文献资源共享的现实背景,揭示了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客观必然性;运用信息学、经济学、文化学、系统科学的理论,多视角寻求文献资源共享的理论基础;从书目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国家信息政策、知识产权制度、社会经济、教育与文化传统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技术因素和人文因素对文献资源共享的影响。这种多视角的研究,本身就增加了研究的难度,从而将文献资源共享研究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惊人发展,文献资源共享早已跨越国界,成为一项全球性的事业,关联着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只有将文献资源共享置于国际大背景中加以研究,探讨其普遍规律,解决其共性问题,才更有利于各国具体问题的解决。探讨中国文献资源共享问题时,以世界文献资源共享的状况为参照系,这种居高临下,高屋建瓴的研究,自然比那种管中窥豹,坐井观天的蠡测要高得多、深刻得多,表现出作者较深厚的专业功底和较宽广的眼界。
3.理论联系实际,将历史总结、理论创新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作者用了近1/5的篇幅,探讨了文献资源共享的历史演进、现实背景和当前面临的问题等进行系统的总结分析,这在国内是不多见的。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本着理性的思考,试图从更深的层次揭示文献资源共享的实质,寻求文献资源共享的理论基本观点和真实内容,为文献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不仅如此,在当今这个重视技术因素的时代,作者却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独辟一章,亦用近1/5的篇幅讨论人文因素对文献资源共享的影响,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的理论创新,不仅表现在新领域的开拓上,还体现在一些具体问题的探讨上,特别是在一些旧说、公论、通论问题上,作者都别出心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关于“书目控制论”的起源问题,由于伊根和谢拉提出“书目控制”概念是在维纳创立控制论的第二年,于是许多人便认为伊根与谢拉的书目控制论是维纳控制论的具体运用,是控制论与目录学的交叉学科,有的甚至认为是“控制论闪电般地渗透到了目录学领域”。作者列举了国外文献中关于书目控制概念的经典论述,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冷静地指出:“似乎很难发现书目控制就是维纳控制论一般原理的直接运用”。在我国文献资源共享系统的模式问题上,比较通行的是建立地区级综合性文献收藏中心,全国性专业文献收藏中心、全国综合性文献保存中心三者结合的三级文献保障体制,而作者则认为,我国文献资源共享系统的模式应是一个以地区(省、市、自治区)文献资源共享网为基础、以区域(行政大区)文献资源共享网为辅助、以国家级文献资源共享网为主导的三级网络结构模式。在我国文献资源共享系统建设的组织保障机制问题上,一般的观点是建立国务院所属的统管全国各类型文献情报机构的行政职能部门,而作者则认为这是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也不符合文献情报事业社会化的趋势,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小政策、大社会”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建立全国性、区域性和地区性文献情报工作协调组织的设想。作者这种实事求是、崇尚理性、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的科学精神令人称道。
作者重视理论创新,但决不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对策研究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书中根据国外文献资源共享的经验及我国的实际状况,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如优化文献资源共享各子系统功能的途径、建立文献资源共享政策法规体系的框架、在遵守知识产权制度的前提下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构想、三级文献资源共享网络结构模式及其保障机制的构想等,都颇具可操作性,对我国文献资源共享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文献资源共享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国内第一部文献资源共享方面的专著。它是数十年来中国文献资源共享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部佳作,对当代该领域的研究有所拓新。该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文献资源共享理论与实践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对中国的文献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来稿时间:199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