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史研究:问题与思索(专题讨论)——农业#183;工业#183;信息:中国城市历史的三个分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城市论文,专题讨论论文,史研究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城市史研究兴起后,学术界很少有人对城市史的分期进行研究。一般都将人类社会历史的分期作为城市历史的分期,如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称为奴隶社会城市、封建社会城市、资本主义城市、社会主义城市。另外,也有研究者将城市史分为古代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城市和当代城市,这种对城市史分期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合理性,也易于为大众所接受。城市虽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受到人类社会演进的直接影响,但城市一经产生后就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而城市的历史不等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如果按以上几种社会形态来对城市史进行分期,均存在一些不足,不能完全反映城市的发展特征。因而,对城市史分期重新进行思考很有必要。
如何来划分城市史的分期,首先就涉及分期的标准。而分期标准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大问题,永远都不会有统一的标准,因而也没有必要去寻求一个众所公认的标准。按社会性质的变化作为划分标准固然可以,但不能准确地反映城市的变化和不同时期城市的特点。而按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来划分的话,也存在不足,特别是不能体现城市生质的变化。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保持了历史延续性的文明古国,而作为文明载体的城市也保持了几千年历史的延续性,因而几千年的城市历史如何划分发展时期,的确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中国城市在几千年的时间轴上显然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而这些大的阶段区分实际上也是非常明显的。那么,影响这些阶段的形成的因素到底有哪些?这是需要探讨的。
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关键因素还是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变革。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实际上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没有农业的产生,也就不会有人类的聚居,也就不会有城市。在人类300万年的历史中,绝大部分时间是依靠采集和狩猎生活,因而在这种非常落后的生产力状态下,人类的居住是流动的。大约在1万年前出现了原始农业,开始了农业革命浪潮,而中国是最早发生农业革命的中心地区之一。距今5000—7000年前,随着农业革命浪潮的进行,人类开始从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从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社会和思想等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农业革命改变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类不再完全依赖自然界而生存。农业革命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分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定居生活成为农业人口的基本生活方式。因为有了定居生活,人类可以营建房屋、陶窑等固定设施,驯化动物,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社会分工,从而城市开始出现。由此可见,在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城节形成的根本动力。
城市的本质就是聚集——聚集人口,聚集资源,聚集各种经济要素、文化要素,而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对城市的兴衰、性质变化等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生产力,如果没有生产力发展,也就不会有城市的发展。因而,城市发展的阶段是由社会生产力主导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个人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这两个范畴的概念,认为“个人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体力、智力和劳动技能的总和,“社会生产力”是由单个个人生产力组成的,个人生产力通过劳动方式、协作、分工、管理等中介形成社会生产力,这种组合将会提高、发展生产力。城市是一个集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综合体,城市的特性在于集聚,就是将个人生产力聚集在一起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容器,城市所产生的聚集力将单个、分散的个人生产力汇集于城市,形成统一管理下的协作与分工、密集与分散的社会生产力。城市的起源是社会分工作用下形成的,而社会分工又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城市的不断发展的动力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影响因素,而这些的进步却来自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前农业时代没有城市,只有在农业时代才出现城市,基于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变革而产生的三次革命高潮,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使中国城市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自然形成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而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
中国城市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为农业时代。
尽管学术界对世界农业起源的中心有不同的看法,但都一致认可中国是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一万多年前,中国就开始发生农业革命,出现原始农业;大约在五六千年前,中国从原始农业进入到传统农业阶段,与此同时,也开始出现社会大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阶级、国家相继产生,城市也开始出现。此后,一直到19世纪中叶的数千年间,中国一直处于农业时代,农业成为主要的社会生产部门,以分散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础:一方面推动城市的发展,促进城市的兴盛与繁荣,另一方面也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在农业时代,中国城市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1)农业时代的中国城市主要以政治行政功能为主。城市是统治阶级的统治中心,也是统治阶级控制人民的堡垒。城市都修筑有高大宽厚的城墙;各级城市内部都设有大小不等的统治机构,而这些统治机构在城市中都占据最重要的位置;城市一般都驻有数量不等的军队,特别是都城和省会城市以及位于交通要道或军事要冲的城市。(2)农业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制约因素,城市经济的作用较小。农业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区位;农业劳动生产力、粮食作物的生产水平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城市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农业的长期停滞制约了城市的发展。(3)城市具有封闭性和规划性的特质。唐代以前,城市实行坊市制,城市内部空间规划严密,管理严格;唐代以后,坊市制被打破,但城墙仍然保留,城市与外部依旧有着一种隔离的趋势。(4)城市的数量少、规模小、分布不平衡。除历代首都和区域行政中心城市外,大多数中国城市都是人口少,规模较小;同时城市在区域空间分布方面也极不平衡,总的来看还是与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城市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为工业时代。
蒸汽机的发明,引导了工业革命的出现,而工业革命则再次改变人类的命运。大机器生产为主的工业取代农业而在生产总值中占据首要地位;特别是在工业生产从以蒸汽为动力进入到以电气为动力的新阶段后,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地发展,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工业时代实际上是机器的时代,是以石油、化工、钢铁、水泥这些无生命的材料为核心的一种发展。生产技术变革所产生的工业革命浪潮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彻底改变了世界,工业革命确立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体制,使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人口摆脱了贫困,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同时,由西方开始的工业文明开启了世界城市化进程:一方面,工业生产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城市的规划布局有了变化,城市建筑更加依赖工业的成果,城市交通出现了新的运输工具,城市生活打上了浓厚的工业烙印;另一方面,城市又是工业时代的核心,城市的集聚作用为工业生产提供了空间、配套、劳动力,城市带、城市群的出现更是将工业协作与互补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中国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不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武力强制性地将中国拉入到工业社会的轨道。19世纪中叶,西方工业国家为开拓市场、获取原料,用武力压迫和掠夺那些还处于农业时代的国家,并将这些国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国也不例外。在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下,中国开启了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进程,但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不是正常发展的结果,而是伴随着半殖民化进程所出现的畸形转型,并经历了一个长达百余年的漫长时期,直到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工业化才进入一个正规的良性发展轨道。在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的转型过程中,中国城市也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1)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一批特大城市甚至超大城市,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的趋势不断增强。(2)城市空间结构日益复杂,西方城市规划理念与方法开始用于中国城市建设;城市布局继续向单中心形态发展,形成“摊大饼”式的圈层结构,中央商业区仍是城市影响范围最大的居民活动区;区域发展逐步以城市为中心,城市群出现雏形,核心城市的作用增强,城市的经济中心地位越来越突出。(3)城市发展动力机制发生变化,外力对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经济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中心城市优先发展效应显著;城市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城市功能复杂化,城市类型多元化。(4)经济中心形成,城市群出现,城市发展不平衡加剧。区域发展逐步以城市为中心,城市的经济中心地位越来越突出。城市发展不平衡首先表现在单体城市内部发展不平衡;其次是区域内部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再次,从全国范围来看,东西部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加剧。(5)城市社会文化日益世俗化,城市文化环境出现新的变化;大众文化兴起和普遍传播,世俗化特征明显。(6)城市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城市社会成员异质化加深,首属群体趋向衰落,社会组织日趋发达;社会变迁加速,社会阶层日趋开放,社会流动率提高。(7)城市管理发生变化,从农业时代的城市统治向城市管理转变,城市政府建立,其功能日益多元化。(8)城市生活多元化,生活方式日趋现代化。(9)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分化加大,城市内部的贫富分化加大,城市问题日趋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中国城市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为信息时代。
20世纪中叶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人造卫星上天,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生产技术变革的第三次浪潮——信息革命的开始,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社会和思想等产生了更为深刻的重大影响。中国工业化还未完成的时候,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开始进入信息时代,因而中国的工业化出现了新的发展变化,进入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在中国从新型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型的过程中,城市也将发生新的变化,出现新的特点:(1)信息化推动城市体系进一步高级化。随着国家信息化战略的推进,信息生产力发挥的作用将进一步提高,信息网络将带来城市之间更为紧密的联系,从而促进城市体系向高级化推进。(2)区域发展逐步向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倾斜,城市群内核心城市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区域核心城市的中心地位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区域核心城市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经济基础、信息渠道、人才优势、交通网络,区域中心的地位得以巩固;另一方面,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区域内的城市依托中心城市获得更大的发展优势,表现出明显的城市群优劣互补的发展特征。(3)城市发展对土地需求越来越大,用地与耕地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解决办法在于掌握城市用地的客观规律,用规划方法控制和引导城市用地向正常发展。城市用地规模是限制城市发展的瓶颈,尤其表现在非平原地区,非农业用地的扩大与中国制定的农业土地“红线”激烈的博弈过程中,如何协调相互的矛盾就尤为重要。既要合理利用土地,科学规划,合理分配,以实证主义的规划思想指导城市用地正常发展,逐步改变“摊大饼”式的圈层结构,又要坚守“红线”,提高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市场化,正确引导农业用地的有效流转。(4)城市发展以人为本,使得解决当前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众多城市问题、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成为城市管理者的重要使命。“城市病”在当今城市中主要表现在交通问题、住房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多方面,寻找有效途径合理处置是为当务之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开发新能源,推进建立节约型城市的步伐;构建和谐的城市文化环境,倡导文明城市、文化城市理念,将城市的功能转向文化方面,着力建设更适合人类居住的未来城市。
总之,从长时段考察中国城市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因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伟大变革,它形成了三个发展时期——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尽管目前信息时代在中国只是初见端倪,但可以预见已不远矣。由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的发展也会呈现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特点、规模、数量等都有所不同,所以,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