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郑汝璧民本民生思想论文

论郑汝璧民本民生思想论文

论郑汝璧民本民生思想

郑春奎

(丽水学院图书与信息服务中心,浙江丽水323000)

摘要: 无论在任何朝代,民永远是国之根本,民安则国安,民怨则国衰,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历史铁律。郑汝璧在明万历二十一年主政山东期间,山东遇到严重灾情,民生艰难,他重民生、固民本,知人善任、措施得力,使山东600多万受灾群众得到了较好地保护,受到百姓拥护和爱戴,被誉为“郑青天”。郑汝璧在山东抗灾救灾时所秉持的民本民生思想,为我们加强民生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郑汝璧;抗灾救灾;民本民生;思想

一、郑汝璧其人

郑汝璧(1546—1607),明朝人,字邦章,号昆岩,民间俗称郑天官,缙云县城东门人。隆庆二年(1568),考取进士,初授刑部江西司主事,升云南司郎中,曾平反冤狱多起,颇有政绩。万历二年(1574年),受宰相张居正赏识,调礼部任仪制司员外郎,掌郎中事。后历任吏部验封司、文选司郎中,期间适逢父丧,回家守制,服满后出任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后调任福建布政司右参议,又调广东按察司副使,管辖琼州(今海南省)。万历十九年,为井陉(今属河北省)兵备副使,再调赤城(今属河北省)参政、河南布政司左参政、榆林(今属陕西)中路按察使。万历二十一年,改任山东布政司右布政,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时值大饥荒,谕境内各地互通有无,给钱给米,赈济灾民六百三十余万,人称“郑青天”。又练南兵开岛田,岁得谷麦万七千余石。后因母亲故去,第二次返乡守制。万历二十七年,为南京太常寺少卿。万历三十年,再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今陕西榆林),鞑靼屡犯边,皆击败之,世袭锦衣卫千户。万历三十三年,调为兵部右侍郎(人称“天官”)兼佥都御史,总督宣大(今河北宣化、山西大同)、山西等地军务兼理粮饷。莅任即患病,但力谋防御,修城堡,练士卒,制军械,召大将授以奇袭战略。万历三十五年夏,因病日重,上疏求归,行至山东荆门,卒于舟中,享年62岁。郑汝璧一生好学,自幼饱读诗书,通经史、律例、军事,诗、词、歌、赋无不精通。著有《皇明帝后纪略》《皇明同姓诸王表》《皇明功臣封爵考》《大明律解附例》《臣谥类钞》《抚东疏略》《五经旁训》《延绥镇志》《由庚堂集》等。其中《由庚堂集》共38卷,为郑汝璧总督宣大、山西等地方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期间的“家刻”诗文集,在郑汝璧所有著作中最具代表性,集中反映了郑汝璧的为人、为官、为民及文学修养等。

郑汝璧为官一生,刚正不阿,秉公执法。他不畏权势,依法维权,为老百姓平反冤假错案,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办案人员,不让闲杂人等随意出入办公的署门,不给那些希望通过修改证据而造成冤案的人以任何活动空间,这就使得刑部办理案件的公正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得到了百姓的普遍赞许。他洁身自好,不畏强权。郑汝璧在任礼部制司员外郎后,面对嘉靖帝入继大统时所言“礼部为好一王府科”[1]281之现状,大胆改革,很快使礼部变成廉洁从政的典范,郑汝璧也因之被人称为“郑礼部”。最典型的是在春闺考核百官时,他用巧妙的办法回避了当朝宰辅张居正要求特殊照顾其子张敬修的要求,而得罪了自己的恩师张居正,因而很快被调出礼部,改任文选司郎中,但他并不后悔,因为他所求的并不是官居高位,而是公道人心。事后郑汝璧曾言:“我有意躲避,不为他办事,我知道今后不会继续受到重用了。”[2]29由此可见郑汝璧不畏强权、秉持公义的品格。郑汝璧还是一个能文能武、戍边有方的官员。在结束了长达12年家居赋闲生活后,1591年得到朝廷重新起用而复出,转文从武,出任山西按察副使井陉兵备副使、赤城参政,到万历三十三年,调为兵部右侍郎(人称“天官”)兼佥都御史,总督宣大(今河北宣化、山西大同)、山西等地军务兼理粮饷,以一个武将的形象出现于朝野。面对北方鞑靼的时常侵扰,他一改文人形象,换上戎装,弃轿换马,教化军队,整日在周边巡视戍务。面对侵略坚决予以反击,面对入侵之敌,郑汝璧怒斥道:“汝为逆,安得容汝?且我中国人为盗者,皆杀无赦,况尔丑虏!”[1]282英雄之气尽显,豪气冲天。由此可见,郑汝璧极具爱国情怀,无论是在政坛上执政,还是在战场上杀敌,始终表现出忠君爱民的家国情怀,即使是在自己受到排挤时,也不忘初心,始终保持着心中最初的信念。郑汝璧更是一位情系百姓、救民于水火的好官。万历二十一年(1593),山东、河南两地发生大饥荒,饿殍遍野、民不聊生。时任山东右布政使的郑汝璧,一心为百姓疾苦着想。在他的精心调度和全力协调之下,山东600多万饥民得以保护,而与其相邻的河南省,却出现了人吃人的人间惨剧,这和郑汝璧采取的措施得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真正体现出了郑汝璧亲民、爱民,关注民生的民本思想和执政理念。面对严峻的形势,给予郑汝璧力量的不是高官厚禄,也不是所谓的政绩,带给他力量的是他把百姓当成天,把百姓的疾苦当成自己的疾苦。所以山东的老百姓才会把“郑青天”的殊荣献给他。

二、郑汝璧的抗灾救灾

万历二十一年,据史料记载:“山东今岁水灾重大,西三府兖放、东为甚,济次之;东三府莱、登为甚,青次之,闾阎凋瘵,民不聊生。”[1]182庄稼颗粒无收,粮食奇缺,出现了严重饥荒,民不聊生,饥殍遍野,许多人都依靠树皮、杂草果腹,饿死的人越来越多。当时,郑汝璧正值出任山东布政使,作为一方官员,郑汝璧看着这人间惨剧,全力赈灾,并且上奏疏:“题臣自去冬入境受事,适值地方灾伤,日与诸司殚力经营,惟救荒、弭盗二者为兢兢。”[1]191因此郑汝璧在任期间,多方求援,积极协调,经过努力,挽救山东六百三十三万饥民于水火,“郑青天”之名由此得来,成为郑汝璧一生最大的荣誉。

1.心系百姓,全力筹粮

面对严重的灾情,郑汝璧深知百姓疾苦,也知道如果不能很好地救助灾民,那么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激起民变。所以,郑汝璧在给皇上递的奏疏中就立下决心:“誓竭愚衷,勉图实济,多方拯恤,期齐民旦夕之安。”[1]179一到山东就把赈灾作为头等大事,动员所辖区域内权贵、商贾,有钱出钱、有粮出粮,全力筹措,让受灾百姓能够吃上饭。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灾情,“东省灾重民困,万口嗷嗷……待炊之民,……垂毙之民”日众[1]183,郑汝璧向皇上请旨,留用漕银十万金,米十万石,帮助老百姓渡过难关。通过这些有利的举措,很好地缓解了严重的灾情,也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国家的爱民之情,正是在这种情绪的带动下,山东才没有因为饥荒严重而发生内乱,这一切都和郑汝璧的处置得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彩色树种颜色多变能够让园林绿化建设工作更加丰富,让城市的景观层次更上一步,对于当前发展状况下城市建设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彩色树种在园林绿化中应用的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它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郑汝璧在一生的为官之路上,始终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民是国之根本。万历年间,因为得到内阁首辅张居正的赏识,郑汝璧开始受到重用。在出任礼部官员时,他不畏强权大胆改革,虽然他明白这样做会触动一些权贵的利益,但是他还是那么做了,其原因是他把民看得比官位重,即使是面对提携自己的张居正,也能够做到刚正不阿,这充分说明了郑汝璧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亲民的官,在他心中,民才是国之根本,老百姓的认可才是根本,因此,作为一个心怀理想、满腔抱负的官员,他敢于挑战权贵,即便会受到权贵的排挤,甚至丢官,他也无所顾忌,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做着为民有利的事,执着追求,终身不悔。

2.调配得当,处置有序

六百三十多万饥民的吃饭问题绝不是一件小事,郑汝璧在救灾过程中,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赈灾工作得以有条不紊的实施。一是免除有地之民的赋役。避免有地之民因为赋役过重而造成新的饥民的出现,也可以使他们安心种地,为尽速恢复民生创造条件。二是对于一般的饥民,“以散粟为赈”。让他们能够吃上饭,尽管分发的可能不足以吃饱,但也可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不至于因饥饿而引发内乱。三是对于无地无房的饥民,就在市集煮粥来救助灾民。让他们看到生的希望,让每一个饥民不至于因为过度饥饿而破坏社会稳定。四是动员全境之力为民筹措钱粮。郑汝璧为了保证能够有更多的钱粮来救济灾民,命所有的衙门把所有可以动用的官银都拿出来,帮助困难地区渡过饥荒。五是维护社会治安。越是在困难时期,越容易引发动乱,尤其是在这种大饥荒的境况下,郑汝璧深知会有不法之徒作乱,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出现,他命令所有人员暂时放下手头工作,全力应对饥荒,同时,把守各道口、市集,严防有不法之徒作乱,对敢于作乱的盗贼坚决予以打击,维护稳定局面。六是惩治赈灾不力的官员。正是这一条条行之有效的举措,让山东的赈灾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民众都十分拥护郑汝璧的赈灾措施,这才有了“郑青天”誉满山东的佳话,这和郑汝璧过人的处事能力和敏锐的分析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措施得力,协调有方

面对大量饥民,分发粮食救济本来就是一个需要科学调配的大工程,稍有不慎,不仅不能很好地赈济灾民,甚至会引发民众更大的暴乱。为了更好地救济灾民,郑汝璧对所筹措的钱米等进行了详细而科学的划分,把灾民分为若干档次,极贫多分、次贫次之,让每一个灾民都能够得到救助粮,而且调配得当,没有因为分配不均而激起民众的不满。同时,郑汝璧还命令各市集搭起粥棚,向过往的饥民舍粥,快速缓解饥民的困难。这一系列举措,无不显示出郑汝璧过人的应急处置才能,也彰显了郑汝璧爱民恤民的高尚情怀,面对严重的灾情,如此庞大的赈灾粮款,能够做到公平公正,能够做到处置有序,实非易事,正是由于“委任得人,分给有等,饥民咸饱无争竞”,所治饥民六百三十多万才能得救[2]30

三、郑汝璧的民本民生思想

在郑汝璧赈灾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赈灾措施,这些措施的最终目的实际上是让老百姓能够安分守己,与国家一起渡过难关。但是好的制度必须要执行到位才能够发挥作用,然而,郑汝璧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还需要各级官员的配合。郑汝璧也深知由于官员能力各有不同,为了保证赈灾工作落实到位,他深入了解官员们是否能够按照赈灾方案落实工作,加大对官员的业绩考核,由此惩治了一些官员,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处置官员是为了安定民心,官员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到民心所向,尤其是在困难时期,老百姓把生的希望寄托在官员身上,而如果官员不作为、懒作为,就势必会激起民怨,甚至引发民乱。经过调查,郑汝璧发现东平州知州刘懋勋为官懒散,对于下达的赈灾举措拒不执行,既不据实上报灾情,也不对灾民进行救助,谷仓有很多余粮,却不分发给饥民,造成老百姓们铤而走险,所治区域盗贼横行,民怨沸腾。郑汝璧指出:“东平州知州刘懋勋,恤民全不关心,流离载道而莫知救赈,闻盗殊无措手,劫掠多次,犹事支吾。”[1]192他一边上书弹劾,一边选择得力官员替换,才让局面得以控制。郑汝璧此举,老百姓看在眼里,并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换回了安定的社会局面,没有引发大范围的动乱。二是惩治官员是为了警示众官,山东大小官员很多,不止一个刘懋勋,还有其他象刘懋勋一样懒政的人,所以,郑汝璧对刘懋勋的惩治实际上也是对其他官员的警示,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赈灾工作千头万绪,如果所有的官员都懒政、不作为,那么赈灾就不可能成功,630多万百姓就有可能成为引发社会动乱的导火索,使得国本动摇。郑汝璧深知这一道理,所以,下大力气惩治官员的目的正基于此,郑汝璧所做也是为了让老百姓放心,让老百姓安心,尽好一个地方官的职责。

1.民是国之根本,民安则国兴,民怨则国衰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及认知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1]。它主要包括抑郁症、双相障碍、心境恶劣及环性心境障碍等。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心境障碍的患病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目前全球约有0.44亿双相障碍患者、3.5亿抑郁症(单相抑郁)患者[2]。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加上高发病、高复发、高致残的特点,给家庭和社会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巨大的精神压力。执行功能损害是双相障碍和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心理社会功能受损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疾病预后和社会功能康复。

2.2 韭蛆危害严重,防治困难 韭蛆是为害韭菜的主要地下害虫之一[5],随着韭菜面积的增加,韭蛆的防治日益紧迫。由于韭蛆虫体小、繁殖力强,世代重叠,防治难度大,生产中防治该虫害往往使用高毒、高残留杀虫剂或过量使用农药。一些农户为了防治韭蛆,在韭菜上施用辛硫磷、甲基异硫磷、甚至甲拌磷(3911)等国家明令禁止在蔬菜上施用的剧毒、高残留农药,造成韭菜农药残留过量,质量安全存有隐患。

我们所说的新材料是指传统的材料改良后性能显著提高或者产生新功能的一些材料,或者是具有特殊功能或优异性能的新发现的材料。新世纪以来,新材料在各领域的应用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如:新型的建筑材料创造了美观且舒适的居住条件;合成纤维使得纺织品和服装更加丰富多彩;新材料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应用使得交通工具更加快捷;新的生物材料创新了医疗手段;信息材料的发展更大的方便了人类的通信手段和通信体验;新兴材料加快了我们探索航空航天事业的步伐。进入21世纪 伴随新科技制造产业的法制,新材料产业更是展现了它的光明前景。

2.民是力量之源,民拥则力大,民离则气竭

无论是在哪朝哪代,一个国家只有得到老百姓的拥护才能拥有更强大的力量,才能驱动国家机器良性运转。所以,在朝代更迭时,一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旧朝民心尽失,老百姓对其腐败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而新的朝代往往深受老百姓的拥护,甚至不惜为其提供粮饷。从郑汝璧抗灾救灾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六百三十多万饥民,如果处置不当,极有可能因为饥饿而引发内乱,也会因此而动摇国力,郑汝璧深知民是力量之源这一道理,为了老百姓能够吃上饭,他多方筹措,请旨留漕,设棚施粥,分级放粮,所做的一切都是让老百姓能够感受到国家没有放弃他们,让他们能够看到生的希望。而与之相邻的河南就出现了与之截然不同的局面,河南的官员看到如此大的饥荒束手无策,调度无方,致使整个河南饥民成荒,“易子而食”这种悲惨的事件屡见不鲜,这和当地官员不作为有着直接的关系。不是他们的能力不足,而是他们没有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心头,没有深刻认识到,民是力量之源这一浅显的道理。难怪大司徒蒲杨公言:“救荒乃巡抚职,若一值荒,即发内帑,安用巡抚为?今岁山东、河南饥馑同,山东有郑公,遂若不荒者,然河南乃如此。”[1]283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我们从郑汝璧身上看到的恰恰也就是我们的党能够在短时间内夺取政权的决定性因素,正是我们的党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我们才能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直至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中国。

3.民是稳定之基,民稳则国稳,民乱则国乱

何谓民本民生思想?简而言之,即谓统治者为维护与巩固其统治而采取的一种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亲民等等的政策措施。从上种种可知,郑汝璧为官历程虽不十分顺畅,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名深受老百姓爱戴的好官,也是明朝后期不可多得的好官。无论是地方治理上,还是在沙场征战上,郑汝璧都表现出其过人的才能,最重要的是,郑汝璧始终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为什么当官,当一个什么样的官,什么才是国之根本这一浅显的道理,那就是以民为本,注重民生。

四、郑汝璧民本民生思想的现实意义

郑汝璧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名普通官员,他为官一生,实际上并没有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功绩,要说起他最大的功绩就是他无论出任什么官员,至何处为官,始终都把老百姓放在心头。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本民生思想,才让一个小小的官员能够在名人如云的明朝万古流芳。即使是在今时今日,我们仍需要这样的为官者,需要更多像郑汝璧这样的人,敢于为民请命,甘于为民服务,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头等大事来抓,让老百姓能够真正感受到党和国家给予的关爱,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安定,国家的发展更加稳健,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由此可见,郑汝璧正是奉行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才能得到百姓的爱戴,无愧于自己的内心,也无愧于肩上的责任。我们再去回望这段历史,回望这位被老百姓称之为“郑青天”的官员,对于我们今天仍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只有一心为民,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郑汝璧这一生实际上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执政为民。从他的履历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官职不算高,即使是这样,他仍能做到时时为民着想、处处为民工作。在刑部时,他为老百姓鸣冤叫屈,刚正执法,老百姓交口称赞。在礼部他不畏强权,主持公平正义,百姓礼赞有加。在沙场,他指挥得当、大义凛然,抵御外族入侵,还老百姓安宁生活。在山东他多方筹措、调度有方,解决了六百多万饥民的吃饭问题。这种种都显示了郑汝璧是一个为老百姓谋福利的人。当今社会,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发展日新月异,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可仍需要有这样的官员,需要这样心里只有百姓的父母官,只要我们的各级官员都能够做到一心为民,我们的国家就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地安定团结。

2.只有心中有民,才能做到刚正不阿正义凌然

在郑汝璧的一生中,他挑战过强权、抵御过外侵、得罪过商贾,可他唯一没有得罪的就是百姓,能够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心中有老百姓,他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了心头。看到冤假错案,老百姓含冤入狱,他不顾权贵的骚扰,顶住层层压力,还清白于百姓。看到老百姓受灾挨饿,他感同身受,截漕赈灾,让老百姓看到了生的希望。这样做也许他自己不会得到什么好处,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对得起良心,对得起百姓。今天,我们的国家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的旗帜,全体人民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需要把老百姓放在心中的党员干部,正如十九大报告中说的那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所以,学习郑汝璧的民本民生思想,设身处地地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当今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要放在心中的。

五、结语

郑汝璧的一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大功绩,可他的所作所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的追求。在他心目中,老百姓的满意始终是处于第一位的,他把老百姓的疾苦当成头等大事,依法办事、为民请命,沙场杀敌、为国戍边,清廉从政、刚正不阿,心系百姓、救民于水火,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他秉持以民为本的思想赢得了“郑青天”的赞誉,探寻郑汝璧的民本民生思想不仅可以梳理出一个忠君爱民的优秀官员形象,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仍有着十分重要而积极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汝璧.由庚堂集[M].郑春奎,点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2]郑春奎,王达钦.明兵部右侍郎郑汝璧述略[J].丽水学院学报,2007,29(6).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

On Zheng Rubi's Thought of People-Orientation and People's Livelihood First

ZHENGChunkui
(Center ofLibraryand Information Service,Lishui University,Lishui 323000,Zhejiang)

Abstract: Nomatter what the dynastywas,the common people were always the sound fundation ofthe state.So long as the people’s security was guaranteed,the state’s security was safeguarded;but if the common people were discontented,the state must be in decline.This is an eternal iron law in history.When Zheng Rubi administrated Shandong province in 1593 in Ming Dynasty,there took place a serious disaster and people’s livelihood became difficult.He took the first place of the people’s existence and valued people’s livelihood.He tried to discover the able people and put them at the suitable posts.Due to his effective measures,the six million people hitted by the natural advers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could tide over difficulties,and he was therefore praised as an“Excellent Official.”The thought of people-orientation and people's livelihood first that Zheng Rubi adhered to during the disaster relief in Shandong Province provides certain referential value for u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Keywords: ZhengRubi;disaster relief;people-orientationand and people's livelihood fisrt;thought

doi: 10.3969/j.issn.2095-3801.2019.06.004

中图分类号: K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801(2019)06-0023-05

收稿日期: 2018-11-21;修回日期:2018-12-25

作者简介: 郑春奎,男,浙江缙云人,教授。

标签:;  ;  ;  ;  ;  

论郑汝璧民本民生思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