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发展报告(1999年)_企业经济论文

中国企业发展报告(1999年)_企业经济论文

中国企业发展报告(1999),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发展论文,中国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概述

1998年,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广大企业不仅在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和经济增长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国内市场格局发生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特大洪涝灾害影响等严峻考验情况下,全国工业增加值仍比上年增长8.8%,而且在企业改革、结构调整、 发展企业集团、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强化企业管理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企业改革步伐加快。

1998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重大举措,加大了改革力度,在一些方面取得新进展:(1)从困难行业入手, 实施行业结构调整和改组取得新突破。纺织行业全年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500万锭以上, 分流下岗职工60万人,克服不利因素实现减亏26亿元,超额完成了全年指标;煤炭行业94个国有重点煤矿及206个企事业单位已全部下放地方管理, 关井压产工作已做出安排和部署,为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2)职工下岗分流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到1998年底, 有下岗职工的企业都建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或类似机构,全国有603.6 万国有企业职工进入了再就业服务中心, 占全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99.1%。(3)政企分开的改革迈出重大步伐。 一是建立起了稽查特派员制度;二是解决了具有重大深远政治经济意义的军、警、政法机关“吃皇粮”和“脱钩”的问题。(4)稳定推进了公司制改革和股票上市。

第二,企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1998年,全国上下认真落实党的十五大对调整企业结构的要求与目标,各种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结构变化很大。到1998年末,全国共有工业企业及生产单位797.46万个,比上年只增加5.17万个,与前几年相比,新建企业个数明显减少。我国企业结构不合理状况得到初步改善,并在以下方面取得新进展:(1 )国家的政策推动了企业结构特别是资本结构的调整与优化;(2)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和兼并破产不断取得进展。 据统计,1998年,111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中约有3000 户国有企业继续实施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试点工作,其中99.7%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重点是纺织行业企业压锭和减员增效。全年全国共有3380户国有企业破产终结。

第三,企业集团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截至1998年6月30日,在国家工商局登记注册的企业集团已有203家,进行企业集团名称注册的达1311家。企业集团在朝规范化方向发展方面,1998年取得如下重大突破:(1)组建了石油、石化、宝钢3个特大型集团公司,并由它们进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的试点。(2)试点企业集团的改革与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在120家试点集团中,建立母子公司体制框架的92家,占其总数的76.7%,多数集团公司改造成为国有独资公司,有的开始构造成为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

第四,中小企业迅速发展。

1998年,国家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专管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政府职能机构——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同年10月,国务院成立全国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小组,并召开了全国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起草制订《关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起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围绕中小企业普遍遇到的融资难、服务难、负担重等问题进行调研和协调解决,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第五,积极实施技术创新工程。

1998年,各级政府部门坚持把企业技术创新作为结构调整的制高点,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取得如下明显成效:(1 )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在国家6批认定21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又认定28家;省、市、 自治区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已超过500家。(2)产学研联合工作逐步深入。据统计,1998 年参加产学研合作的单位33.6万个(次),参加人数360万人(次),合作开发项目12 万个,推进了一批高技术项目的产业化。(3 )组织实施了一批技术创新项目,取得明显效益。1998年,国家经贸委共安排528 项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组织推广了1420项国家重点新产品。

第六,企业管理进一步强化。

1998年,我国企业在《“九五”企业管理纲要》的指导下,认真落实“三改一加强”,坚持以人为本,以走向市场、适应市场、提高竞争力为中心,将强化管理贯穿于改革、改组、结构调整、技术改造的始终,以新的管理观念取代旧的管理观念,不断丰富和完善企业管理内容,调整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实行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并举,积极探索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科学管理体系,使企业在实现由传统管理向适应市场竞争的现代管理的转变中迈出了一大步。

我们在看到1998年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成效时,必须正视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困难与问题:

第一,市场有效需求依然不足,产成品占用过多的矛盾仍突出。

1998年,由于受国内外市场双重约束影响,市场竞争加剧,工业产品销售困难。但由于部分行业和企业采取了限产、压库、保价等措施,加上打击走私、限制进口等,工业产销衔接水平逐季提高。一季度产品销售率为93.78%,二季度为95.69%,三季度为97.28%,四季度为98.39%,全年为96.49%,与上年基本持平。工业产成品资金占用上升幅度也逐步回落,由一季度增长14.2%,上半年增长10.1%,全年回落到5.5%。但总的来看,市场有效需求依然不足。 一是产品销售增长缓慢。1998年工业销售产值只比上年增长5.3%,销售收入只增长3.9%。二是多数工业产品仍供大于求,物价水平继续走低。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4.1%,市场零售物价指数下降2.6%。三是产成品资金占用依然很大。年末高达6100亿元,比年初净增300多亿元。与此同时,企业相互拖欠进一步增加,应收账款净额达12315亿元, 比上年增长12.8%。

第二,工业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需求动力。近几年来,出口的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始终保持着较高增长速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持续性,远远超出预料,对我国工业品出口造成很大的困难。从近几年来工业产品出口及对工业增长拉动情况的测算,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

1998年工业产品出口拉动工业增长0.6个百分点, 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6.8%,明显低于1996年、1997年13.7%和14.7 %的贡献率,更远低于1995年25.4%的贡献率。

第三,国有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降低。

199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只比上年增长4.9%, 与全部工业增长速度的比例系数进一步降低。1997年为0.6514, 1998 年降到0.5568。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对整个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由上年的32.5%,降为25.6%。

第四,速度与效益背离程度加剧。

1998年工业生产增长8.8%,但效益却大幅下滑。 突出表现在:(1)市场的过度竞争,导致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下降。 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90.95,比上年同期下降4.16个百分点。 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下降1.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下降4.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下降0.09和0.63个百分点。 1998 年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73亿元,比上年下降17%;亏损企业亏损额1556 亿元, 比上年上升22.1%;企业亏损面29.4%,比上年上升2.8个百分点。 国有工业效益问题尤为突出。全年国有工业实现利润166.6亿元,比上年下降62.3 %;企业亏损额878亿元,比上年上升20.5%;企业亏损面42.1%, 比上年上升2.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241亿元,比上年下降52%;亏损面45.1%,比上年上升4个百分点。(2)企业两极分化现象加剧。利润继续向一些大集团和优势企业集中,少数大型企业对工业经济的左右作用非常明显。 1998 年规模以上企业前100 家企业的盈利754亿元,占全部工业的51%;前200家盈利950亿元, 占全部工业盈利的64.5%。前200家亏损企业的亏损额395亿元,占全部亏损额的25.4%。1998年占企业数量87.4%的小型企业,盈利仅占全部工业的42.6%。其中国有小型企业仍处于净亏损状态,全年净亏损74.2亿元。大中型企业个数只占12.6%,利润却占57.4%。少数企业影响整个地区经济,甚至全国的情况,已使得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增加。如黑龙江省的大庆石油管理局1998年盈利额是全省工业利润的1.6倍。扣除大庆, 全省则为净亏损。上海宝钢、汽车公司盈利占上海市利润的25%。四川长虹利润占四川省工业利润的54%。

199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一些企业通过兼并、联合,以发挥资产优化重组的优势,获得了新的发展生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企业生产和效益明显下降。199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增长同全部工业增长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大中型工业企业增长率同全部工业增长率的比例系数由1997年的0.75降为0.65。

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还不够强。为改变这种状态,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经过调研,提出《中国企业发展报告(1999)》,期望此报告有助于有关方面针对企业目前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国内与国际经济走势对企业运行的影响,有的放矢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创造良好的企业运行环境,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为综合国力的提高作出新贡献。

二、积极创造良好的企业运行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市场逐步演变成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相伴随的是我国企业运行环境越来越离不开世界的经济运行环境。因此,要创造出良好的企业运行环境,必须认真分析国内与国际经济走势对企业运行的影响。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与实施适应国内外经济态势的发展战略与策略,以己之长攻彼之短,以彼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为综合国力的提高增砖添瓦。

(一)1999年国内经济走势对整个企业运行的影响。

1999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性、指导性调控目标为7 %左右,比1998年实际达到的7.8%下调了0.8个百分点。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从《经济日报》1999年3月3日刊登的数字看,除1个省与上年持平(即安徽的9%)、2 个省区比上年略有增长(即江西从上年的8.2%增至1999年的9%,新疆从上年的7.3%增至1999 年的8%)外,其余26个省、市、区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其中广西、 贵州降0.1%;天津、辽宁、湖北、海南、陕西降0.3%;黑龙江、重庆、宁夏降0.5%;湖南降0.6%;北京、河北、河南降0.7%;山东降0.8%;吉林、江苏、云南、青海降1%;上海、浙江、四川降1.1%;甘肃降1.2%;福建降1.4%;内蒙古和广东降1.6%。尽管如此,由于1998年由财政部增发的1000亿元长期国债和银行安排的1000亿元配套贷款,扩大了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从而扩大社会总需求规模,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主要在1999年显现出来,这将使全国经济增长的空间进一步地扩大。因此,可以预见,1999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比预期目标要高,会与1998年基本持平。这是因为,以下因素对企业正常顺利运行极为有利。

1.积极的财政政策。从1998年7月开始, 中央政府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了1000亿元长期国债,配套增加1000亿元银行贷款,重点加大对农林水利、交通通讯、城乡电网、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今年,中央政府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全年预期发行国债3415亿元,除部分出售给居民外,主要通过向商业银行发行一些长期国债,将一部分储蓄转化为投资,以便在上年基础上继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从而保障1998年以来国家陆续开工兴建的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期建成并发挥效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1998年为14.1%,1999年预期为12%左右。尽管数字有所调低,但它是在1998年大基数上的调整,其绝对量仍是大幅度增加的。可以预计,积极的财政政策所带来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将使大多数企业从中受益。

2.稳健的货币政策。1998年以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紧缩性的,进入1999年后,中央银行实际执行的是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例如,为了松动基础货币投资阀门,将过去各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并为存款准备金账户,实际存款准备金率由以前的18%~20%下调至8%;多次调低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 将过去的存款准备金年利率7.56%和备付金年利率7.02%下调至3.51%。再如,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的限额控制,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向国家鼓励的领域的放宽力度。1999年中央银行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全年预计广义货币(M[,2])供应量增长14%~15%, 比经济增长和零售物价调控目标之和高5个~6个百分点;国家银行新增贷款指导性计划10000亿元, 增长14.6%。这些政策与措施的落实,必将为企业创造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

3.适当的信贷政策。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制将向登记备案制过渡,以政府为主要的投融资结构也将转变为以鼓励企业、私人投资为主。1999年,金融系统将进一步加强对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支持,尤其是对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的贷款支持。目前,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基金,为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中小企业开辟直接融资渠道等政策措施也在酝酿之中,中小企业融通资金并参与投资的条件更为宽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1999年投资和消费双向启动的方针,即把促进消费需求增长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重大措施。目前,新的消费需求增长点有四个方面:一是住房及相关商品消费;二是汽车、农用车方面的消费;三是信息产品消费;四是旅游产品消费。为了支持居民增加最始消费,从今年起所有中资商业银行均可开办消费信贷业务,各有关金融机构均应加大消费贷款总量投入,各商业银行可提供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的多种选择。而且,消费信贷范围已由购买住房、汽车进一步扩大到大额耐用消费品、教育助学、旅游等领域。同时,为生产厂家和商家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促进开展信用销售。如果这些政策能够落实得好,今年消费品市场将会逐步转旺,相关企业的商机必随之增多。

4.有力的外经贸政策。1998 年国家出台了众多措施支持出口。 从1999年1月1日起,国家继续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机械等四大类机电产品提高到17%;农机、纺织、钢材、水泥等产品提高到13%;有机化工等提高到11%;将目前执行6%退税率的产品统一提高到9%;农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5%。这一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 将进一步降低出口产品成本,提高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中央银行提出,今年要运用出口信贷、外汇抵押人民币贷款和按出口收汇率分类指导贷款等方式加大对外贸出口的支持力度。为激发进出口贸易的活力,外经贸部已经批准61家私营企业可以直接从事进出口业务。1999年,要把扩大国内需求同发展对外经济结合起来,要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一是有步骤地推进诸如商业、外贸、工程承包、航空运输、旅游等服务贸易,以及代理业务、会计、法律咨询等领域的对外开放;二是进一步开放竞争性产业,扩大建筑和石油化工等行业利用外资的规模;三是有区别、有重点地吸收外资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此外,国家将继续严厉打击“走私”,减少走私品的市场冲击,这将扩大部分行业的国内市场空间。

我们在看到上述有利因素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以下不利因素:

1.物价低位走势。进入9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短缺经济宣告结束,出现买方市场特征,供不应求商品历史上第一次为零。国内贸易局今年初对601种主要商品市场的供求分析表明, 供过于求的产品已达三分之二,比1998年增加了近42%。由于整个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状态,在我国首次出现了商品价格指数长时间、大范围的持续下跌。据统计,1998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8%,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2.6%,生产资料价格下降幅度更大。1998年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下降5.5%,全国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4.1%。另据国家权威经济部门预测,1999年物价涨幅将在上年较低的基础上有所回升,但幅度不会大,物价将步入止跌回稳期,仍属低位运行阶段。物价持续低位运行,其负作用越来越大。因为在物价负增长时,大多数企业出现微利乃至亏损,企业没有投资兴趣,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减少而支出也减少,经济发展会失去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拉动力。

2.消费需求不旺。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1998年,出口对拉动GDP增长的作用几乎为零,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度高达60%,近20年来对GDP贡献一直在60 %的第一主角“消费”则大大后退。1999年尽管国家将采取多种措施启动消费需求增长,但是消费需求乏力、启动难度较大。一是收入增幅下降。1997年、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增幅比“八五”时期的平均水平分别下降了4.4 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幅也出现了1978 年以来从未有的下降现象。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回落4.4个百分点。1997 年及1998年收入增幅下降将直接影响1999年的消费水平。二是预期支出上升。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未来生活的不确实性因素增加,原来由政府和企业提供的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保障将由居民自己部分或全部负担,居民即期消费倾向减弱。值得指出的是,1999年国家行政机构改革会逐步向地方延伸,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减人增效的改革力度会进一步加大,这会使得下岗分流人员在1998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人们的收入预期和消费倾向都会进一步降低。三是收入差距扩大。由于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存在明显的差异,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低收入阶层的潜在消费需求因收入增幅下降、保障支出上升而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总体边际消费倾向降低。此外,改革分配体制、消费体制、消费政策和改善消费环境需要一定时日,其可操作性尚待深入细化。

3.企业投资不足。1999年尽管中央政府从银行贷款、直接融资、投资政策诸方面为企业增加投资创造更好的条件,但是企业投资仍显乏力。一是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监管的强化,银行防止呆账、死账的约束越来越强化,即受提高金融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的限制,银行放贷行为将变得更加谨慎,“惜贷”现象严重。二是大量企业因为效益低——自有资金缺——银行不信任发生贷款困难,难以进行技术改造。三是由于多年重复建设形成的生产能力不能发挥,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没有形成,各类投资主体普遍感到难以获得较好收益的投资项目,使投资失去了方向,即使是效益好的企业,也将大量“拒贷”、“拒投”。四是政府投资非政府的本意,财政启动的目的是引导企业投资。如果企业投资未能跟上,财政投资刺激社会投资作用有限,因而不能有效地启动下一轮的高投资。

4.外贸外资制约。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是开放20年来我国外贸出口、引进外资增幅下降最大的一年,全年进出口总额比上年下降0.4%,全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比上年下降7.9%。1999年1月~2月,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同期下降4.2%,预计全年出口很可能是负增长, 至多是与1998年持平。1999年1月, 全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比上年同期下降10.58%。预计全年我国在国际上融资困难加剧, 外资流入增幅下降已成定局。

(二)1999年国际经济走势对国内企业运行的影响。

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98年12月21日发表的1999 年《世界经济展望和国际资本市场》报告看,199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与1998年持平,维持在2.2%。就发达国家而言,经济增速放慢, 经济增长率将由1998年的2.0%下降至1999年的1.6%。其中美国将由3.6 %下降至1.8%,德国将由2.7%下降到2.0%,日本则由-2.8%转变为-0.5%。尽管日本经济有所好转,但是衰退形势依然严峻,近期难以摆脱困境。由此可见,世界三大经济圈(美洲经济圈、欧洲经济圈、亚太经济圈)的“火车头”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其经济增长都将不同程度地出现下降,暂时无法对改变所在区域经济形势发挥作用。就发展中国家而言,保持弱势增长,经济增长率将由1998年的2.8%上升至1999 年的3.5%。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经济尽管1999年比1998年有所增长, 但是与前些年的高速增长已形成巨大反差。就转轨中国家而言,经济继续恶化,经济增长率由1998年的-0.8%进一步恶化为-1.9%,其中中东欧将由2.5%下降至2.2%,俄罗斯则由-5.7%进一步恶化为-8.3%。

鉴于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不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世界贸易增长急剧放慢,全球贸易量增长幅度1998年为3.3%,1999年为4.4%,比1997年9.9 %的增幅减少一半还多。 由于亚洲经济增长大幅下降,1998年石油价格和非燃料商品的价格全年分别平均下降30%和15%。制成品的价格继续下跌,是以美元计算的国际贸易价格连续降低的第三个年头。1999年世界商品贸易只能维持缓慢的增长。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亚洲金融危机已导致全球性经济放慢步伐,通货紧缩将成为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国际市场萎靡不振仍将持续一个时期。主要表现在亚洲的进口需求难以恢复到正常增长水平;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将使其更注重抑制贸易逆差,设置进口障碍;欧元启动以后,欧盟经济将更多地表现为内需拉动型增长,对外部的进口需求可能会相对减少,并将伴随区域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上升。此外,世界金融市场和经济走势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不排除再次发生区域性震荡,进而冲击全球金融和经济的可能。

以上情况,都会对我国企业的正常运行产生重大影响,给我国扩大出口、引进外资和经济增长带来更大的困难。

(三)1999年企业运行的机遇。

从上述的国内与国际经济走势对我国企业运行的影响来看,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存,困难与机遇同在,只要我国企业善于审时度势,坚定信心,变压力为动力,就能创造出良好的企业运行环境。捕捉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机遇。

就国内而言,四大难得的机遇有待企业去捕捉。一是灾区恢复重建。从短期看,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大量投资,将在1999年度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市场相应形成巨大需求。从中长期看,国家将加大农村水利和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这一领域的投资前景普遍看好。二是国庆50周年。三是澳门回归祖国。四是进入21世纪。针对后面三项,国家各个部门会开展一系列有关活动,经济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一两个繁荣活跃期,并有望拉动市场销售出现一定的回升,很有可能出现一两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就国际而言,虽然亚洲经济衰退导致的全球需求下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下跌和国际竞争加剧,是我国企业扩大出口的三大制约因素,但只要我国企业实施恰当的对策,如进一步加大调整出口地域、出口产品等结构的力度,开拓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各出口企业联合行动,消除内耗,协同作战,进一步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其附加值,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企业果真能在这些方面先于其他国家企业一步,那么,上述的三大制约因素就有可能变为促进我国企业发展的机遇。

* 本文为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999 ·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发表有删节。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企业发展报告(1999年)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