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及1999年展望_农民论文

1998年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及1999年展望_农民论文

1998年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1999年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经济论文,形势分析论文,年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8年农村经济运行状况

1998年对于中国农村经济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国内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国内市场出现需求不足以及国外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的不利环境下,中国农村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突出表现在:农业增加值比1997年实际增长3.5%左右; 主要农产品获得好收成,市场供需平衡;乡镇企业总量继续增长,基本实现预期目标;农民收入有所增长。

(一)农村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

1.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但受灾严重。在种植业方面,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亿亩,比1997年增加1100多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4.9亿吨以上,与1997年基本持平。在畜牧、水产业方面, 1998年全国肉类总产量达到5570万吨,比1997年增长4%。 奶类产量比1997年增长6%,禽蛋产量增长3%。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800万吨,比1997年增长5%,其中高价值的水产品养殖发展尤为迅速。1998 年中国农业的成绩来之不易。1998年,中国长江流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水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642亿元,共造成3.816亿亩农作物受灾, 其中9210万亩农田绝收。夏粮和早稻共计减产1990万吨,约为全年粮食总产量的4.02%,其中的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及黑龙江减产幅度较大。

2.乡镇企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但效益未见根本好转。1998年,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24000亿元,比1997年增长17.5%, 其中工业增加值17700亿元;销售收入95000亿元,增长16%;利润总额5400亿元,增长11%;上缴税金1750亿元,增长11.4%;支付职工工资增长9.8%。1998年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①从年初到年末,增速逐步回升;②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继续高于东部;③私有经济发展迅猛。

但是,乡镇企业效益下滑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一是亏损面进一步加大。1998年乡镇企业亏损面为15%,比1997年提高7个百分点; 亏损额600亿元,比1997年上升25%。二是产销率不高。1998年1~11月,乡镇集体工业企业产品的产销率为94.4%,虽比上半年提高了近1 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2个百分点。 三是出口交货值下降。1998年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达7500亿元,比1997年增长8%,增幅同比下降8.8个百分点。四是吸纳劳动力能力依然不强。1998年乡镇企业新吸纳的农村劳动力约300 万人, 比1997 年少吸纳约100万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3350万人。

3.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但部分产品价格波动。首先,粮食连续4年丰收,库存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总量平衡有余,因此, 国家调整了粮食收购价格,平均每50公斤粮食定购价格比1997年低3 元左右,保护价低5元左右。集贸市场多数粮食品种价格从1998年6月份开始逐月回升,到10月份又回落,其中,稻谷和大米价格高于1997年同期,小麦和大豆价格低于1997年同期,玉米价格持平。其次,在过去几年中中国棉花产量始终高于需求量,使库存棉花数量不断增加,已相当于全国一年的消费量,因而1998年4月国家调整了棉花收购价格, 即标准级皮辊棉的收购价,内地由过去的每担700元降为650元, 并允许上下浮动5%;新疆标准级皮辊棉的收购价由过去的每担630元降为600元,价格浮动幅度由自治区政府自行确定。与此同时,棉花供应价格放开,实行市场调节。从实际执行的情况看,多数地区按价格浮动的下限收购棉花。第三,畜产品市场价格上半年持续低迷,下半年逐步回升,但总的价格水平低于1997年。其中,生猪价格在1998年3~6月份出现较大幅度下降,7~9月份略有回升,10月份又趋降。1998年11月,仔猪和猪肉价格分别比1997年同期下降43.2%和15.9%。鸡蛋价格在持续2年走低后, 从1998年6月份开始回升,10月份价格比1997年同期上升6%。此外,多种鱼类价格普遍下降。

4.农产品进出口产品结构基本适应国内市场变化,但进出口值均下降。1998年1~11月,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总值为193.2 亿美元, 比1997年同期下降12.3%。其中,出口为121.1亿美元,同比下降8%;进口为72.1亿美元,同比下降18.7%。农产品对外贸易总值占全国对外贸易总值的6.75%,该比重同比下降0.93个百分点。

5.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但增长乏力。 1998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5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97年实际增长4%,增幅比1997 年回落0 .6个百分点,而且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低2.6个百分点。 这已是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连续第二年下降。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的后果是生产和生活消费支出增长缓慢甚至减少,进而导致农村市场不活跃。1998年1~3季度,农民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为394元,比1997年同期减少19元,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1.1%,增速比1997年同期有较大回落;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为803元,比1997年同期减少10元,实际下降0.2%。1998年1~3季度,农村消费品零售额比1997年同期增长6%,增幅比城市低0.5个百分点,比1997年同期回落5.6个百分点。

6.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基本协调,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扩大。1998年中国农业增加值比1997年增长3.5%,工业增加值增长8.8%,扣除由统计口径不一致导致的不可比因素,农业与工业两大产业发展速度之比为1:2.23,从历史经验看,处于比较协调的状态。此外,1998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与1997年基本持平,而乡镇企业所占份额略有上升。但是,199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7年的2.46:1扩大到2.53∶1。

(二)主要政策落实情况与改革的新进展

1.农业投入增加,但直接用于农业的投入增加不多。1998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投入最多的一年。一是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中农业所占比重达到30.8%,是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比1997年提高了4.4 个百分点。1998年全年计划安排的农口中央基本建设投资(包括预算内资金、银行贷款、利用外资和自筹资金)已占中央基本建设投资的5.14%。二是为确保国民经济8%的增长速度,扩大内需,启动市场,1998 年国务院决定增发财政债券,先后两批共1250 亿元, 其中安排农口投资350亿元。水利建设是1998年农口投入的重中之重, 仅增发的财政债券中就安排水利建设投资270亿元,占债券总额的21.6%, 加上原有的基建投资,水利投资约为350亿元。

2.延长土地承包期进展平稳,但在一些地方出现政策不落实的情况。中央一贯重视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1998年在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中再次强调,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在同年8 月份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修订通过,于1999年1月1日施行的《土地管理法》中,第一次写进了“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30年”的字句,并且规定,承包期内的个别调整,须经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80%以上的村(组)开展了延长土地承包期的工作,大多数地方向农户发放了“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或签订了承包合同。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调动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对土地的投入增加。一些地方还进一步理顺了土地承包关系,规范了土地承包管理;进一步探索建立了土地流转机制。这些都为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土地制度打下了基础。

但是,有些地方在执行延长土地承包期的政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①土地承包期没有延长到30年; ②将“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理解为“承包制延长30年不变”;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没有全部发放到户,或承包合同还没有全面签订到户;④随意改变承包关系,强行收回全部或部分承包地;⑤提高承包费;⑥多留机动地,而且机动地未纳入计提“三提五统”范围;⑦在合同规定的承包期内仍要频繁地调整土地。

3.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进展,但违反政策或政策不落实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很突出。1998年4月底, 国务院做出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四分开、一完善”,即实行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新老财务帐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随后国务院于1998年6月3日召开了全国粮食购销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当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粮食购销工作的重点是“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农业发展银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中央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心和力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

经过努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多数地区基本做到了粮食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5 月中旬,全国市场粮价明显回升;7月上旬, 主产区白小麦和花小麦市场价分别比5月下旬上升了11.2%和11.7%;主产省的早籼稻、 中籼稻等品种市价也有所上升。从4月份开始, 国有粮食收购企业的当期亏损已经明显减少。大规模的中央直属储备库建设全面展开,储备体系建设有了新进展。

但是,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一些地方没有真正做到敞开收购,存在压级压价、停收限收的现象;二是有的地区和收储企业不实行“户交户结”,继续从农民的售粮款中代缴代扣统筹提留款;三是有的粮食企业继续亏本销售粮食;四是有的粮食企业多头开户,截留粮食调销款,挤占挪用粮食收购资金;五是有的粮食企业虚报库存和收购量,骗取财政补贴和银行的收购资金;六是有的地方的粮食市场未控制住,违法收购粮食的现象屡禁不止。

4.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突破,但调低价格影响农民收入。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是:逐步放开价格,拓宽流通渠道,加强储备和进出口管理,完善质量检验制度,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棉花流通体制,促进棉花生产、流通和纺织工业的健康发展。 根据上述改革精神, 国家计委发布了1999棉花年度(从9月1日开始)的棉花收购指导价,即每50公斤标准级皮辊棉500元, 新疆棉花收购指导价由自治区政府参照上述水平自行确定。这个指导价比1998年度的收购价格下调了两成。在农产品价格普遍降低的形势下,这次调价也会直接减少植棉农民的收入。

5.减轻农民负担力度加大,但合同外负担依然非常沉重。自90年代以来,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一直十分突出,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1998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通知》,要求1998年农民承担的提留统筹款的绝对额,不仅要严格控制在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以内,而且不得超出1997年的预算额; 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明确提出:“减轻农民负担要标本兼治。合理负担坚持定项限额,保持相对稳定,一定三年不变;严禁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在各方面的努力下,1998年农民合同内的负担总额已基本得到严格控制。1998年1~9月,农村人均纳税、上交承包任务、集体提留和摊派三项支出合计为40.2元,比1997年同期增长1.5%,增幅回落4.3个百分点。但是,农民合同外的负担基本没有得到控制,甚至在个别地区只增不减,尤其是有些地方向农民征收的教育集资、水利集资过多,农村电费过高。在一些财政较困难的地方,平摊屠宰税和农业特产税的现象比较普遍。个别地方由于土地负担太重,出现了农民弃耕撂荒现象。在1998年农民收入增长较慢的背景下,农民合同外负担较重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二、1999年农村经济形势展望

(一)1999年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环境

1.有利的方面是:1998年国家从财政、信贷多方面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资金投入,这对于加强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会产生积极影响;延长土地承包期、减轻农民负担、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等政策,有利于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深化乡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加强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将会促进乡镇企业增长质量的提高。

2.不利的方面是:1998年中央农口投资增加较多,不少项目的摊子已经铺开,加上1998年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后修复水毁工程等也需要大量资金,而中央财政近年来一直吃紧,1999年中央的农口投资不太可能像1998年那样多,且现有投资存量的调整难度较大,因此,1999年农业投资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农产品出现局部性和结构性过剩,市场需求不旺,价格持续走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以及国内需求不足,使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和效益难以回升。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

1.农业生产稳步发展。预计1999年农业增加值比1998年增长4 %左右。具体来讲,种植意向调查表明,1999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比1998年减少0.4%,其中,长江中下游等地的低质冬小麦播种面积减少1.1%。1998~1999年冬春气候条件比较有利,预计1999年夏粮产量与1998年持平或略减。秋粮种植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优质中稻和一季晚稻的种植面积将会增加,玉米播种面积将有所减少,大豆播种面积将有所增加。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在16.5亿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为4.95 亿吨左右。 1999年夏收油菜籽面积比1998年扩大11.3%,预计产量会高于1998年。由于近年来国内棉花供大于求,预计1999年放开经营后,播种面积会有所调整,即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的播种面积有所减少,西北内陆棉区播种面积保持稳定。预计全年棉花播种面积稳定在6000万亩左右,产量下降到350万吨左右,与年需求量基本持平。糖料、 烟叶的种植面积基本稳定,而蔬菜的种植面积继续增加。1999年全国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结构进一步优化。

2.乡镇企业平稳增长。预计1999年乡镇企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将低于1998年,为14%左右,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5%; 出口交货值增长7%。1999年乡镇企业发展的特点是:①在地区分布上,由于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外向程度低,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可能仍会快于东部;②在产业结构上,随着小城镇的兴起,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可能会上升;③在所有制结构上,个体、私营经济仍将发展较快,经过改制后的乡村集体企业的经营状况可望较1998年好转。

3.农产品价格稳定。从1998年的情况看,在种植业产品中,除油料供给存在一定缺口以外,其他品种基本上供过于求。随着1999年农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农产品供过于求的状况会有所缓解,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将保持相对稳定。其中,粮食价格将有一定的回升,具体地讲,大米、小麦价格将稳中有升;玉米价格保持稳定;大豆价格在1999年上半年可能在低位徘徊,下半年可能逐步回升。畜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将进一步改善,价格将不会出现大的波动。此外,农业生产资料货源充足,仍将保持供大于求的格局,价格稳定。

4.农民收入低速增长。从1999年农民收入增长形势看,不利因素多于有利因素。首先,农产品价格低迷而且产出不会大幅增加,从而影响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的增加;其次,乡镇企业发展速度降低,效益难以根本好转,且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可能还会降低,影响农民来自乡镇企业的收入;再次,城市下岗职工增多,农民进城就业机会减少,影响农民的劳务收入;最后,虽然1998年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但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示出来。预计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不会超过4%。

三、确保1999年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对策选择

(一)正确估计农村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运行中出现农产品销售不畅、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回落、农民收入低速增长等问题,并不表明中国的农业政策出现了失误,自然灾害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也不是主要因素,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发生了阶段性变化。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由受资源约束转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农村经济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关联程度越来越强。这种关联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农村消费水平不高,直接制约了城市工业的发展。目前,十几种新兴耐用消费品的综合普及率在城镇为60%,在农村只有10%,应当说农村市场潜力巨大,但另一方面,这些耐用消费品的生产能力却过剩一半。造成这种不协调的原因除农民收入水平低外,还有农村城市化水平低、农村基础设施差等。据测算,目前农村消费水平与城市相差15年。如果把中国农民的消费水平提高到目前城镇人口的水平,那么中国的经济总量可以增长2~3倍。

所以,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统筹考虑问题,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将经济增长转到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二)对策建议

1.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投入,重点是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中小企业。①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中国农业抗灾能力弱、科技贡献率低,应继续加强这方面的投资。应按照中央、地方事权划分的原则,国家重点项目主要由中央预算和政策性银行筹集资金,地方项目由地方筹集资金。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财政资金、信贷资金、集体资金、社会资金、外资相结合。②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不仅可以改善农民的消费环境,也可以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1998年国家投资改造农村电网,并决定改革农村供电管理体制,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城乡同网同价。据匡算, 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后,农村电价会大幅降低,仅农村照明用电就可减轻农民负担180亿元。这项工作各地应抓紧进行。③乡镇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长期以来缺乏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而直接融资则面临巨大的困难。政府应重视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1998年,中国四大专业银行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但最终解决这个问题要靠发展地方性的中小银行,短期内则可采取利用现有银行体系,下放贷款审批权的办法。

2.落实农村政策,重点是粮食购销政策、延长土地承包期政策和减轻农民负担政策。①实践证明,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是正确的,对稳定农民尤其是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收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不折不扣地继续执行这项政策,从而稳定粮食生产,保证市场供应,稳定农民收入。②执行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的政策,首先不能走样,其次要抓紧制订保障农民土地承包关系的有关法律;再次要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如农地股份合作制。③要减轻农民负担,尤其是合同外负担,一是要执行“合理负担坚持定项限额,保持相对稳定,一定三年不变”的政策;二是采用有力措施,纠正变相增加农民负担的种种错误做法;三是加快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和农民承担费用及劳务的立法工作;四是加快乡镇政府的机构改革。

3.调整农村经济结构,重点是农业结构、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和乡镇企业布局。①调整农业结构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针对当前市场供大于求的突出矛盾,1999年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优化品种结构和布局,提高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粮食方面要抓紧淘汰不适销对路品种,重点抓好优质大米、专用小麦和优质蛋白玉米;经济作物方面要发挥区域优势,积极发展名特优新产品。畜牧业结构调整要重点抓好三元杂交猪和牛羊品种改良。政府的工作重点应放在信息引导、科技推动和政策支持等方面。②结构问题是制约乡镇企业效益提高的深层次原因。据1997年所做的调查,在乡镇企业全部增加值中,低层次的传统产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的增加值占53.2%,而高新技术和新型产业的增加值仅占6.5%。因此, 乡镇企业必须适应市场变化,调整产业结构。一是要将部分乡镇企业融入大工业发展体系中,着力提高其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水平;二是将乡镇企业的发展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和运销业等;三是积极引导乡镇企业进入农村第三产业,改变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状况。③调整乡镇企业布局要同发展小城镇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可以节省土地,节省投资,有利于环境保护。发展小城镇还能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能提高入城定居的农村人口的消费水平,转换其消费模式,从而有助于启动市场。在发展小城镇中,一是要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环境;二是政府要增加对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投资,吸引各投资主体参与开发;三是要改革小城镇的户籍和人口管理制度;四是要探索农民转变身份后原有耕地使用权的流转方式;五是要完善小城镇管理体制和制度。

标签:;  ;  ;  ;  ;  ;  ;  ;  ;  ;  

1998年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及1999年展望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