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金融_政策性银行论文

中国发展金融_政策性银行论文

开发性金融在中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发性论文,中国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开发性金融的实践和成果

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中长期投融资机构,始终把“抓好党建、办好银行、支持发展”作为工作指导思想,以“增强国力、改善民生”为宗旨,以服务国家战略、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坚持将党的先进性有机融入开发性金融实践,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面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开发银行认真贯彻国家宏观政策,全力落实中央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力度,凸显了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的战略作用和价值。

贯彻国家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有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开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服务国家战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注重把握信贷支持的重点、力度和节奏,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出了积极贡献。“十一五”时期,开行集中贷款规模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把80%以上的贷款投向煤电油运、农林水、通信和公共基础设施等“两基一支”领域,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夯实基础,增添动力。把60%的贷款投向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重点加强了对西藏和四省藏区、新疆的支持。在支持“两基一支”重大项目的同时,开行积极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着力推动建设人人享有平等融资权的融资体系,积极探索以批发方式开展零售业务的有效模式,推进基层金融业务不断开拓创新、取得新成绩。在中小企业领域,开行贷款余额从百亿元发展到1万多亿元,创造就业岗位428万个。在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领域,累计发放贷款2995亿元,贷款发放额和余额均在我国银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惠及477万户、1581万中低收入群众。在助学贷款领域,累计发放199亿元,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80万人次,占全国助学贷款市场份额的70%。在新农村建设领域,贷款余额4800多亿元,5年增加近9倍。在支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开行发放贷款774亿元,居银行业首位。

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国际合作业务取得新突破。一是维护国家的能源资源安全。支持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走出去”开展能源资源合作,建立了与能源资源生产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对于保障我国长期稳定的能源资源供应、打破西方国家的垄断具有重要意义。二是服务国家经济外交战略。通过把维护国家利益与支持合作国发展相结合,把能源资源开发与当地基础设施、农业、民生等领域发展相结合,为我国和平发展、和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抢占国际市场制高点,促进产能、技术和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四是推动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多边金融合作机制。目前,开行与100多家区域、次区域金融机构以及合作国中央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主力商业银行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倡导成立上合组织银联体、中国-东盟国家银联体及“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这些多边金融合作机制的建立,为我国开展对外区域经济合作、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提供了重要的金融平台。五是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委内瑞拉签订700亿元人民币大额融资合作协议,争取在能源资源等关键领域实现人民币结算,为今后探索在原油贸易中以人民币计价奠定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资源贸易、金融体系受制于人的局面。

探索实践开发性金融方法,主动以融资推动市场建设,规划先行,打通融资瓶颈。开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动政府整合资源,构造规范运作、健康发展的融资平台,作为承接贷款的载体。同时,以融资大力推进企业治理结构、法人、现金流和信用建设,建立贷款借、用、管、还机制,最终为商业性金融进入铺路搭桥。规划先行是开发性金融实践和原理的重要内容。2006年,开行以国家“十一五”规划出台为契机,深化与各方合作,通过技援贷款、发展顾问等方式,推动各方做好区域、社会、产业、市场发展及富民领域的长远规划。开行还开辟了国际规划咨询新领域,促进国外资源、农业等国际项目开发和融资。同时,发挥金融机构的专业化优势,在整体规划中融入系统性融资规划,以中长期投融资保障各方发展规划能够落地实施,成为实实在在的项目。

防控金融风险,巩固和发展优良业绩。开行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出发点,坚持“在支持中防控风险,在发展中取得收益”的大风险观,探索形成了防控中长期风险的有效方法。通过市场建设,建设健康的贷款主体,构造项目信用结构,确保贷款资金的安全回收。通过规划先行优化贷款投向,从项目源头防范风险,实现良性循环。运用金融社会化方法,建立与地方政府、纪检监察等部门的联合监督机制,打造“阳光工程”,极大地拓宽了项目管理和风险防控的半径。开行还加强内部体制机制建设,实行审贷分离、专家评审、独立委员路演审议等制度,加强贷款决策的民主化、公开化、科学化,实施全过程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的动态管理运行机制。

走差异化发展路子,办开发性、中长期、债券类特色银行。在长期实践中,开行形成了与储蓄类银行不同的、差异化发展的特色办行路子。多年实践中,开行运用开发性方法,主动把政府信用与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改变依靠财政补贴、等待政府指令的传统政策性银行办行方式,变“输血”为“造血”,培育市场、信用,提高了政府信用的支持效力,增强了瓶颈领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开行建立“政府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市场出口”的融资机制,通过中长期融资推动,逐步把基础设施、城建等传统财政融资领域变成了市场成熟、商业性金融争相进入的领域,提高了投融资效率。开行发挥开发性、中长期、债券类银行的优势和作用,通过发行债券将短期、零散的居民储蓄和社会资金转化为长期、大额的资金,同时以创新促进债券市场发展,开创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创新以七天回购利率、Shibor为基准的浮动利率债等多个债券品种,也为商业银行配置资产、改善经营业绩提供了重要工具。

探索商业化改革。尽管世界上普遍存在政策性银行,但由于各国国情、发展阶段和任务,金融格局等不同,政策性银行发展的路径、方式并没有统一的模式。2008年以来,开行按照国务院关于开行改革的部署,一方面深刻认识开行改革的探索性、实践性和艰巨性,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的不利环境下探索推进商业化改革,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一拖二”组织架构,积极向监管部门汇报,研究、推动解决改革中的关键制约,防范转型风险。另一方面继续发挥开发性金融和中长期投融资的优势和作用,全力支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政策性银行是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一,政策性银行要为发展服务,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金融业是党领导下的金融业,金融体系的设计既要符合现代金融原理和市场规律,更重要的是为执政兴国服务。不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不论在经济稳定发展阶段还是在应对金融危机阶段,政策性银行都是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我们看到,作为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政策工具,很多西方发达经济体都长期存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尚处在美国等发达国家30-50年前的发展阶段,人均收入只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存在大量政策性、开发性领域。而且,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市场失灵问题,更多的是市场空白和缺损问题,需要从无到有的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就决定了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在我国有更为长期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结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和发展任务,找准政策性银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需要从大力建设入手,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特征,建设阶段将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瓶颈领域和薄弱环节也将广泛存在。

其次,城市化、工业化深入发展、良性互动,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我国进行的是现在13亿人口,将来15亿人口的城市化,规模之巨大,是人类历史上任何国家的城市化都无法比拟的。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只有47.5%,距发达国家80%左右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正是这个差距决定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巨大空间,决定了未来几十年里,我国城市化带来的产业发展和消费需求,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创造供给,两者互动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再次,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呈现出“两头在外”的特点,以“中国生产、美国消费,中国建设、美国融资”为特征的中美经济互动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格局的主要矛盾。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在国际分工中还处于低端,在国际资源市场中还是被动的价格接受者,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缺少话语权。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产业布局、贸易格局、经济力量对比以及全球治理结构面临深刻调整,广大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开展合作的愿望不断增强。

最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十分迫切,成为贯穿“十二五”发展的主线。当前,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出口的传统外延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单纯拼资源、高投入、高能耗和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新一轮产业变革也对国内企业带来巨大的倒逼压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迫在眉睫,成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以上是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任务的基本分析,也是国家战略和政府意图所在。我国政策性银行要通过发展和改革,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消除发展瓶颈制约,为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同时,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的瓶颈领域和薄弱环节,政策性银行要适应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时俱进地动态调整支持重点。

第三,把政府信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银行的独特作用。金融体系的设计和构建,不仅要考虑经济增长时期,还要考虑经济下行和危机时期的制度安排,发挥政府信用在平抑经济周期波动、锚定市场信心、避免系统性风险中的重要作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都在对“去政府信用化”的改革进行反思,更多地运用政府调控这支“有形的手”来纠正市场竞争这支“无形的手”引起的无序和偏差。我国的政策性银行改革,不是改革其作为政府的金融机构和调控工具的使命,也不是改革政府对政策性银行的支持,而是增强它们市场化运作的能力,更好地服务发展、防控风险。开行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政府信用与市场化运作是完全能够统一的。

第四,系统研究针对债券类银行的制度建设。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发展对中长期投融资有巨大的需求,在高储蓄率、流动性充裕、银行融资为主的金融格局中,要解决巨额储蓄资金和社会资金转化为中长期建设资金的问题,就需要债券类银行发挥重要的转化作用,管控中长期风险,防范短存长贷期限错配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国际上,债券类银行是一种长期的客观存在。而开行、进出口银行、农发行这些年的发展也说明债券类银行的运行是成功的、有效的,债券类银行不仅起到了为国家筹集中长期建设资金的作用,而且促进了债券市场发展,丰富完善了中国的金融生态。债券类银行是以发债筹资为主的银行,其业务特点与储蓄类银行有很大区别,难以适用储蓄零售银行的监管和绩效评价标准。为了更好地促进债券类银行发展,可借鉴国际上对债券类银行专门分类、统计、管理及立法的做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制度安排,包括监管、绩效考核评价标准等,创造有利于债券类银行生存发展、业务运行和风险控制所必需的基础条件。

开发性金融未来发展之路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开行将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继续深化开发性金融实践,以市场建设打通融资瓶颈,以规划先行引领业务发展,统筹开展国际国内业务,以中长期投融资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继续发挥中长期投融资的优势和作用,服务国家战略。国务院批准的开行改革方案明确提出:“改革后,开发银行主要通过开展中长期信贷与投资等金融业务,为国民经济重大中长期发展战略服务。”开行将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发挥开发性金融和中长期投融资的专业优势,以开发性方法、市场化方式运作,促进短期、零散的居民储蓄和社会资金向长期、大额资金转化,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支持,为城乡及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调整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发展、“走出去”等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实施提供稳定、高效、可持续的金融支持,发挥中长期投融资先行者和主力军的作用。

规划先行,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能力。开行将抓住“十二五”规划纲要颁布实施的时机,进一步理清和把握各地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重点工程和政策措施,加强与各方的规划合作,支持做好重点区域、产业、社会事业、生态保护以及市县乡镇发展等规划。在规划过程中,统筹考虑城乡协调、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资源环境承载、社会建设及资金约束,构建规划的合理模式,推动系统性融资规划融入各地“十二五”规划体系,引导社会资金,促进各地规划由蓝图变成现实。

全面推进“一体两翼”业务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开行将围绕“十二五”发展的主题主线、工作要求和主要内容,重点支持以下领域发展。一是围绕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继续加大对“两基一支”领域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大对基层金融和民生领域支持力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三是服务国家能源资源战略和外交战略,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业务。

建立差异化发展模式,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是根据“十二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确定开行的差异化支持策略。进一步深化银政合作、银企合作,以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契机,因地制宜,完善支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开发性金融模式。二是不断总结中长期债券类银行的运行特点和规律,努力探索不同于储蓄类银行的发展路径。三是以国开金融、国开证券、中非发展基金、国银租赁等子公司为支点,进一步整合中长期投融资资源,实现母子公司的发展目标协同与业务领域融合,提升整体竞争力。四是围绕开行改革定位,创新发展理念,调整业务结构和传统经营模式,实现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处理好发展与风险防控的关系,巩固经营业绩。当前,一是重点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管理。要以健康企业、健康金融、健康财政为目标,与各地政府共同推进平台建设,做实做强融资平台,对贷款投向、资金使用、项目资本金、贷款担保进行监控,在政策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继续发挥平台在支持各地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的积极作用。二是严防项目资金链断裂引发信贷风险。高度关注重大项目融资和建设情况,保重点、保续建,避免因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出现“半拉子工程”。三是密切跟踪、及时化解行业风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使部分“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企业面临关停并转的局面,经济周期性波动也使行业风险加大,要提前做好行业研判,前瞻性地评估行业潜在风险,对预计不良项目早做化解预案。四是切实防范国别风险。密切跟踪研究国际、地区和国别形势,增强在项目评审、法律审查、国别风险等领域的专家力量,增强分析判断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完善国际合作业务的制度方法和机制流程。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发展金融_政策性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