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模式探析论文_郭亚奇 曾俊峰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模式探析论文_郭亚奇 曾俊峰

郭亚奇 身份证号码: 4111231988xxxx2051

曾俊峰 身份证号码: 4115241986xxxx5116

摘要:现如今,我国的发展十分迅速,海绵城市建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是近年城镇开发建设中大力倡导的新模式。但是,这项工作在我国历时短、速度快,其理论尚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一些城市还存在盲目追求快速化建造、一窝蜂追逐的乱象。所以,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兼具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通过梳理海绵城市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建设管理面临的困难,得出对我国海绵城市发展的六条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管理

引言

中国城市建设历经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但是这种粗放式的建设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同时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针对生态环境恶化这一问题,国内相关专家积极展开研究,并在政府部门引领下相继提出生态城市、园林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城市建设概念。其中,海绵城市这一概念是目前政府部门倡导且呼声最高的城市建设模式。

1海绵城市提出的背景

1.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通过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收和释放雨水,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1.2海绵城市建设背景

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简称LID)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雨洪管理专家提出的一种新的雨洪管理模式,是海绵城市理念的前身。如今,LID理念已被日本、瑞典、新西兰、加拿大等多个发达国家所接受和应用。该理念强调对场地径流进行源头管理,通过分散、小规模的雨水管理,尽量维持或恢复场地建设前的自然生态环境,并且控制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问题。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1月2日,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指南里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2014年12月,联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启动了我国首批申请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2015年4月2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公布,16个城市将率先投入建设。2016年3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下发文件,启动2016年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2016年4月22日,由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共同组成的评审专家组,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召开《2016年海绵城市试点竞争性评审》会议,最终确定福州、珠海、宁波等14个城市入选为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海绵城市相关政策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10月份出台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2016年3月1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16]50号)。2016年3月24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实施《城市管网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并公布了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016年8月8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发布,从发展新型城镇化技术角度明确提出,推动海绵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精细化管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构建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和基础设施智能管控系统,推动智慧住区、社区和园区建设,全面推进区域人居环境优化提质和城市文脉传承,为建设绿色、智慧、创新、人文、紧凑型城市提供科技支撑。

2推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2.1强化政府主导

政府是城市的管理者,必须承担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的主要责任。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政府应担当主导者,除提供公共政策、财政支持、制定法律规范,还应统筹协调规划、国土、交通、道路、园林等职能部门,在各相关规划编制过程中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内容,协调多部门和社会利益,统筹海绵城市的各项工作。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由原来大统一传统职能积极向服务型职能转变,创新政府的引导与监督功能。如强化城市洪涝预警调度能力,加强城市防汛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政府要在国民教育中起到主导作用,真正加大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投入,培养和传播环境保护的价值理念,让公众充分认识海绵城市建设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效益。

2.2加强规划引领

海绵城市涉及“多规融合”问题,在专项规划基础上,可借助现代先进的BIM技术,来衔接各部门规划、分区规划及衔接控制性详细规划来具体实现。海绵城市的规划管理和法律规范建设还缺乏必要的研究,虽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要求抓紧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并于2016年10月底前完成设市城市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但应继续建立完善规划机制,真正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法定化。

2.3完善标准规范

海绵城市的建设管理需立法先行与政策配套相结合,还要积极开展水生态法律和政策的调研工作,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构建我国较为完备的海绵城市法律和政策体系。《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发布引起了广泛影响,对海绵城市建设起到了有力推动作用,但其不具备法律强制效力,除需其他相关的雨水规范标准支持外,还需政策和法规等强制性手段来支持。近期新编的《城市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以及修编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等,如何系统协调、整合各个规范标准,使它能更全面、清晰、实用,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结语

尽管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起步,但建设海绵城市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海绵城市的理论和技术也尚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我们需要总结当前的实践经验与教训,进一步思考海绵城市深层次的内涵,积极探索并完善海绵城市理论体系,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健康发展之路,创造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浩.中国水资源问题及其科学应对,中国科协第十三次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1-09-21.

[2]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39(6):26-36.

论文作者:郭亚奇 曾俊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住宅设施》2018年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  ;  ;  ;  ;  ;  ;  ;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模式探析论文_郭亚奇 曾俊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