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分析

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分析

一、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原因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金星星[1](2020)在《生态文明多尺度评价及其综合区划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这不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也是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当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凸显,人地矛盾加剧,在对传统人地关系重新审视的基础上,生态文明应运而生,这是我国对当前形势作出的重要响应,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对生态文明内涵进行深度剖析,探究区域生态文明系统及其各要素的的空间分异特征和空间效应,以及有效识别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对生态文明进行综合区划等系统研究。本论文在对国内外生态文明研究背景、相关研究概况和理论基础进行系统地梳理的基础上,基于基础地理数据、自然环境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多元数据,以栅格单元、县域单元和流域单元多尺度研究单元,利用空间插值分析、核密度估计、可达性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对福建省生态文明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生态文明水平的空间效应、区域问题识别以及综合区划进行了系统分析。论文主要包含八个章节内容:第一章节为绪论,主要梳理和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明确研究目标并拟定了研究框架和内容。第二章节为研究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梳理生态文明相关研究,并述评和展望生态文明的研究方向。第三章节确定了福建省生态文明评价研究的三大主题:生态文明空间格局分析、生态文明空间效应分析和生态文明区划研究,基于此构建了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第四章节分析了生态文明五大构成要素的空间分异特征。第五章节则基于五大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综合集成及空间效应分析,并探究生态文明和区域发展的空间耦合关系。第六章节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将福建省划分为若干个生态文明大区和次一级小区。第七章节针对福建省生态文明评价结果和问题,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调控建议和实现途径。第八章节主要对研究结果的总结,未来研究的展望等。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为以下几点:(1)生态文明系统由资源承载、环境压力、生态资产、发展能力和零碳排放五大要素构成。资源承载力整体呈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高、中部地区低的特点,承载力强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和沿海地区,它们构成福建省资源承载的核心区域。环境压力整体呈现东部沿海地区高、西部和北部地区低的特点,压力大区域主要集中在泉州市、漳州市和龙岩市的部分地区。生态资产总体价值量较高但空间分布不均衡,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减,与区域发展之间为负相关关系,即生态资产高值区多对应经济低密度区。发展能力适宜性的空间差异显着,呈现东部沿海明显优于西部内陆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表现为以各市辖区为中心的环状扩散特征。区域碳排放总量呈“东高西低”的格局,而碳吸收量则表现出与碳排放量相反地空间分布特征,综合碳排放和碳吸收,福建省总体以净碳汇为主,大部分区域的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较高,生态容量冗余较大。(2)福建省生态文明水平的空间异质性显着,高值区集中在南平市和三明市的部分县市,这两大地区也构成了生态文明空间格局的核心区;而低值区则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永泰、仙游等地区,这些地区组成了生态文明的分布格局的边缘地带。不论是县域尺度还是流域尺度的生态文明水平均呈现不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表现出显着的空间俱乐部现象。但县域尺度和流域尺度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县域尺度的生态文明等级以高水平文明为主,这里包含极高和高度生态文明水平,涵盖的县域单元占全省的近一半,面积也占全省面积的接近一半;而流域尺度的生态文明水平整体以高度和中度生态文明为主,中度及以上等级的流域个数和面积约占全省的一半。(3)县域尺度的生态文明水平在空间上呈正的空间自相关,即县域生态文明水平在空间上具有集聚效应;流域生态文明水平也呈现正相关且相关性较强,即生态文明水平较高的流域趋于集聚,而生态文明水平较低的流域也呈现区域集聚分布;二者均表现为“热点区”和“冷点区”占比较小,且县域和流域两个不同尺度的局部空间关系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即在西北部地区形成规模显着的“热点”区,而在东南沿海形成规模显着“冷点”区。但两大尺度的生态文明水平在局部上也表现出显着的差异性,尤其是“热点”区的空间分布上,流域尺度的“热点”区的空间分布相较于县域尺度而言更为集中且连续性强,呈现集中连片分布的特征;同时,不论是“热点”还是“冷点”区域面积,流域尺度的均明显大于县域尺度的。生态文明水平不论是和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和人口的空间分布上都存在负相关,即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密集的地区,多对应生态文明水平较低的地区;而相反地,生态文明水平高的西北内陆地区,实际上是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区域。(4)福建省生态文明综合区划是以生态文明要素定量评价为基础,综合考虑生态文明进程中的物质文明快变量和精神文明慢变量,将全省划分为不同空间层级、完整的、相互独立的生态文明单元。生态文明综合区划的过程中既全面地考虑反映福建省生态文明要素的空间分异,又考虑不同生态文明单元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区划的结果能够为区域实施因地制宜的生态文明建设优化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支撑。按照生态文明区划方案,将福建省划分为5个生态文明大区和若干个生态文明次级区。其中,生态文明大区包括闽东生态文明大区、闽北生态文明大区、闽中生态文明大区、闽西生态文明大区和闽南生态文明大区。(5)基于对福建省生态文明现状的定量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深度识别出福建省区域生态文明现存的问题,包括生态文明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的不协调问题以及生态文明构成系统要素之间的不均衡问题,并针对区域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分要素和分层级层面提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建议。

陈佳滨[2](2019)在《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扶持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进而带动西部内陆地区发展的非均衡发展策略,取得了显着成就,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日趋严重,主要体现在城乡发展、行业发展、地区发展等各方面,尤其体现在地区与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日益增大,经济发展的成果分配不甚理想。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为解决该问题,首先需要对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进行科学合理的测度与评价。而福建省自推动厦门经济特区、海西沿海经济带发展以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趋势日益明显,适合作为该问题的研究对象。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主要包括县域经济概念内涵与综合评价模型两方面,了解这方面的研究并整理本文的整体研究思路与框架。然后,本文依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一套具有3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的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选用2018年《福建省统计年鉴》中的福建省84个区县相关数据,通过熵权—TOPSIS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实证分析,主要通过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总体分析、空间比较、近5年纵向比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综合得分指数可知,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大,发展水平与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趋势十分明显。具体来讲,主要有如下特征:一是区县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双失衡”现象,即空间失衡、城乡失衡;二是东部区县经济基础良好且发展强劲,区县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高于西部;三是西部区县(尤其是西北部区县)经济发展落后但内部差距不大,农业仍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然后通过分析各二级指标了解福建省各区县在这三方面的发展现状,主要有:一是闽东地区经济实力水平总体优于闽西地区,主要原因是东部沿海福州、厦门、泉州三大核心城市的经济辐射效应。二是闽西、闽北地区投资与消费水平较低,而东部沿海地区投资与消费水平较高,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对于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影响显着,并以建筑行业为例印证上述结论。三是人民富裕水平(即居民经济收入水平)在区域经济发展评估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人民富裕水平相较前两个二级指标省内差异较小。最后分析近5年区县综合得分指数,可知福建省经济不平衡趋势有所缓解,原因有经济欠发达区县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经济欠发达区县接受经济发达区县部分产业转移、进出口贸易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影响趋于平缓而对西部地区影响日益显着、西部区县劳动力回流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等。最后,本文在总结上述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推动省内区县协调发展,主要依靠完善区县间经济合作机制与调整区县间产业分布;二是东部加快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县的融合,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县的辐射效应;三是西部区县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县应有不同发展模式。本文的主要创新有:一是研究视角上,基于县域层次对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进行研究,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后,利用数十个区县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二是研究方法上,采用熵权—TOPSIS模型进行综合评价,以区别于大部分研究所采用的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有效克服人为主观因素的不利影响,使综合评价过程更加客观、科学,得到的结果可信度更高。

李双双,温晓琴[3](2018)在《基于GWR模型的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主导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方法,对2006年、2016年福建省67个县(市、市辖区)区域经济差异主导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的解释效果总体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的解释效果,且劳动力、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产业结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存在空间异质性。进一步分析四个主导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并从发展交通建设、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刺激消费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福建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徐丽兰[4](2018)在《福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逐渐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服务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现代服务业因其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是整个服务业的核心,也是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繁荣的主要推动力,其发达程度已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现代化的重要衡量指标。现代服务业集聚是现代服务业在某个区域高度集中发展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它凸显出的成本优势、竞争优势和创新优势,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集聚水平较之其他东部沿海省份差距还很大,因此研究福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首先在现代服务业集聚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对现代服务业及其集聚现象、现代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现代服务业集聚水平测度、现代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五个方面进行了文献梳理。其次,总结分析了福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并对福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选择区位熵指数对福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再次,利用福建省各地级市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对福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整体来看,福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正向的;分区域来看,现代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最后,从福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现状出发,结合实证检验结果,提出加快福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创建优势产业集聚区、加强各地市合作力度,促进福建省现代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现代服务业创新能力,提高现代服务业集聚实力等政策建议。

蓝丽珍[5](2018)在《海西区战略背景下福建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时代,经济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但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日趋严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均得以蓬勃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位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衔接地带的福建省却被逐渐边缘化,为改变这一现状,2004年福建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下称海西区战略),旨在缩小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统筹区域发展。截止2015年,海西区战略提出已有11年之久,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区域经济差异的角度分析海西区战略实施以来,福建省各设区市间的发展差异是否缩小、福建省与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经济差异是否缩小、以及海西区战略对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本文首先选取人均GDP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分解法和区位商等指标定量评价1995-2015年福建省内部经济差异演变、福建省与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经济差异变化趋势;其次,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经济发展的政策驱动机制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海西区战略实施之后福建省整体经济差异收敛趋势显着;闽东南和地带间的发展差异是造成福建省经济发展差异主要因素;第二、三产业的区域发展对福建省整体差异变化有显着影响。(2)海西区战略在缩小福建省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差距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与两大经济区相比,福建省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因此在未来发展中,福建省还需对产业进行升级,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3)面板数据模型结果显示,海西区战略有效促进了福建省经济增长,并缩小了福建省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差距。此外,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海西区战略在加大实物资本投入和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成效显着,但在提升人力资本积累速度方面的影响尚不明显。

方文婷,滕堂伟,陈志强[6](2017)在《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人均GDP作为测度指标,采用传统统计分析与ESDA相结合的方法,从时间、空间以及关联性三个方面对2005—2013年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福建省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波动性增加,相对差异逐年缩小,其中福建省经济差异的最大贡献者是闽东南地区内部差异;2县域经济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但县域经济集聚性呈波动衰退状态,两级分化现象呈减弱趋势;3较发达县域沿四大交通线路呈"口"字型分布;4欠发达县域在部分省际接壤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出现经济落后走廊;5县域经济增长对全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表现为收敛;6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效应较强,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温晓琴,吴承祯[7](2017)在《基于TOPSIS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的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综合评价》文中指出文章选取10个经济指标,运用TOPSIS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福建省67个区域的经济差异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级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着,可划分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3类。进一步分析3个等级区域产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以缩小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侯娟[8](2016)在《福建省经济增长格局与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域经济增长格局与差异,是对区域间经济增长不均等现象的具体反映。由于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以及区域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区域间经济增速不同,一些区域会领先于另一些区域,长此以往,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增长格局与差异状况。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连接两岸的重要纽带,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资源禀赋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年来,福建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但是区域间经济增长存在很大的差异。从2014年市域经济总量上看,排名第一的泉州5733.36亿元,而排名最后一位的南平只有1232.56亿元。针对这类现象,本文主要研究分析福建区域经济增长格局与差异的问题,并对其加以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影响福建省各地级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为福建今后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在介绍经济增长要素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等相关理论以及区域经济差异测度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福建省经济增长格局和差异状况。对福建省经济增长格局的探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基于历年福建各市的经济统计数据,本文客观描述了不同指标条件下福建省各地级市经济增长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另一方面,构建了涵盖经济总量、经济增速、经济结构以及经济效益四个方面的指标体系,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对福建省各地级市进行了空间聚类。对福建省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个角度分析了福建省经济增长总体差异的变化特征;另一方面,应用泰尔系数,根据系统聚类的结果,分析了福建省经济增长差异的构成特征及变化趋势。最后,本文进一步寻找福建省区域经济增长格局以及差异形成的影响因素,分别建立了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的面板数据模型,运用Eviews 8.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投资效率;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建立健全政府干预机制。

薛琳[9](2016)在《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研究成果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不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增长速度都有了根本性的提高。然而,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使得各地区的经济差异呈现扩大化趋势,进而产生各种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开始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目的就是使区域经济差异逐步缩小,如何在兼顾公平的原则下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是政府和学界都十分关注的话题。福建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相邻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相比,发展水平不高,并且其西北部的内陆山区与东南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也存在较大差异。显着的经济差异严重阻碍了福建全省的经济发展,因此,缩小省内经济差异对福建省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发展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空间分析法、空间计量经济学为主要研究方法,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现状描述,利用加权变异系数、标准差指数以及ESD A方法,对福建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选取相关解释变量,构建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为福建省区域经济能更好的走向均衡发展提供参考与建议。文章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技术路线等内容;第二章为相关理论基础,分为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两部分内容,其中经济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古典区位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等内容;第三章为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分析。该部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县域经济差异指数分析和空间相关性分析。其中,福建省县域经济现状分析了2000年以来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变,随后从标准差指数和加权变异系数分析了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变化,进而利用Geoda软件分析了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性;第四章为影响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分析。构建了理论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利用Matlab软件估计了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全面分析了影响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第五章为福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从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阐述了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随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寻求县域经济均衡发展。第六章为基本结论与创新之处、不足与展望。

康艺苹[10](2016)在《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经济经历了 30多年高速增长的阶段,其所积累的矛盾和风险日益凸显,这意味着中国经济需进入一个新的,和过去不同的时期,不仅要发生量的巨变,更要实现质的飞跃。因此,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便成为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福建省作为沿海经济带,拥有一定的区位、政策以及经济优势,提高其经济发展质量,将有利于加速沿海城市的发展,推进海西建设。因此,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展开动态研究,把握其发展趋势,对提升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有一定现实意义。本研究试图从福建省整体以及福建省九个地市两个角度综合评价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本研究首先对经济发展质量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分析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并且在参考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的有效性、稳定性、协调性、分享性、创新性以及持续性六个方面,建立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方法上,采用动态综合评价法,并对原有的动态评价方法——“纵横向”拉开档次评价法做出进一步的改进,用改进后的“纵横向”拉开档次评价法对2006-2014年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展开动态评价研究。通过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价分析,得出:(1)2006-2014年福建省整体经济发展质量在全国处于上游水平,基本排名位于全国前十名,属于稳步型的发展类型,相比“十一五”期间而言,“十二五”期间福建省经济发展质量有所提升,但是,2006-2014年期间,福建省经济发展的社会福利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分享,民生质量亟待改善;(2)福建省九个地市的经济发展质量通过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可被分为高、中高、中低、低经济发展质量四个等级,其中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地市为厦门,中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地市为泉州、福州、莆田,中低经济发展质量的地市为三明、漳州、宁德,低经济发展质量的地市为龙岩、南平,并且各自存在着不足之处。根据评价结果,本研究对如何提升福建省整体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以及对经济发展质量处于高、中高、中低、和低水平的地市分别进行对策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二、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原因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原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文明多尺度评价及其综合区划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已成为世界共识
        1.1.2 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和实践
        1.1.3 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性与优越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数据来源、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数据来源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明的进程
    2.2 生态文明的研究概况
    2.3 主要研究动态
        2.3.1 基于理论视角的生态文明研究
        2.3.2 生态文明在社会经济中的应用研究
        2.3.3 基于评价视角的生态文明研究
    2.4 研究述评与展望
    2.5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2.5.1 人地关系理论
        2.5.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3 文化生态理论
        2.5.4 复合生态系统论
第3章 福建省生态文明评价的主题与方法
    3.1 生态文明评价的基本思路框架
        3.1.1 内涵
        3.1.2 内涵解析
    3.2 生态文明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3.2.1 构建原则
        3.2.2 内容框架
    3.3 生态文明评价的测度方法
        3.3.1 综合评价模型
        3.3.2 空间统计分析评价模型
    3.4 研究区域的识别
        3.4.1 研究区概况
        3.4.2 研究区识别
第4章 福建省生态文明构成要素的空间格局分析
    4.1 资源承载的空间格局分析
        4.1.1 资源承载指标体系构建与方法
        4.1.2 资源承载评价方法与模型
        4.1.3 资源承载单因子空间分异规律
        4.1.4 资源承载空间格局特征
    4.2 环境压力的空间格局分析
        4.2.1 环境压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环境压力因子选取依据及计算方法
        4.2.3 环境压力单因子空间分异规律
        4.2.4 环境压力空间格局特征
    4.3 生态资产的空间格局分析
        4.3.1 核算指标体系与方法
        4.3.2 研究方法
        4.3.3 福建省生态资产空间格局与构成分析
        4.3.4 福建省生态资产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分析
        4.3.5 小结
    4.4 发展能力的空间格局分析
        4.4.1 发展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4.4.2 发展能力因子指数选取依据及计算方法
        4.4.3 经济活力及其各因子空间关联格局分析
        4.4.4 基础设施可达性空间分异规律
        4.4.5 社会服务便捷度空间分异规律
        4.4.6 发展能力空间格局特征
    4.5 零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分析
        4.5.1 核算指标体系与方法
        4.5.2 零碳排放核算方法与评价模型
        4.5.3 福建省碳排放及其空间特征分析
        4.5.4 福建省碳吸收及其空间特征分析
        4.5.5 零碳排放及其空间格局特征
        4.5.6 小结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福建省生态文明综合集成评价及其空间效应分析
    5.1 综合集成评价
        5.1.1 评价模型的构建与方法
        5.1.2 生态文明综合指数评价
        5.1.3 分尺度生态文明综合指数评价
    5.2 空间效应分析
    5.3 生态文明水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
        5.3.1 生态文明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5.3.2 生态文明水平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福建省生态文明综合区划研究
    6.1 福建省生态文明综合区划的意义
    6.2 福建省生态文明综合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6.2.1 基本原则和依据
        6.2.2 综合区划的方案
        6.2.3 类型区命名原则和方法以及边界问题处理
        6.2.4 空间聚类法
    6.3 福建省生态文明综合区划结果
        6.3.1 福建省生态文明大区的划定
        6.3.2 福建省生态文明次级区的划定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途径和对策探讨
    7.1 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优化整体构想
        7.1.1 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
        7.1.2 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7.2 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的对策
        7.2.1 生态文明构成要素的优化建议
        7.2.2 不同等级类型的生态文明区的优化建议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讨论
    8.3 创新点
    8.4 问题和展望
附录 A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一、学术论文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2)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
        1.2.2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县域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2.2 综合评价模型
        2.2.1 层次分析法
        2.2.2 TOPSIS法
        2.2.3 熵值法
        2.2.4 灰色关联度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3.1 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 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3.3 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3.1 经济实力水平评价指标
        3.3.2 投资与消费水平评价指标
        3.3.3 人民富裕水平评价指标
    3.4 熵权—TOPSIS模型的分析原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收集与处理
    4.2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总体评价
    4.3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比较
        4.3.1 经济实力水平分析
        4.3.2 投资与消费水平分析
        4.3.3 人民富裕水平分析
    4.4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纵向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策与建议
    5.1 福建省推动区县间协调发展
    5.2 东部加快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县的融合
    5.3 西部区县经济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GWR模型的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主导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2 研究方法
    2.1 地理加权回归 (GWR) 模型
3 基于GWR模型的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主导因素分析
    3.1 普通最小二乘法 (OLS) 回归模型估计与分析
    3.2 地理加权回归 (GWR) 模型估计与分析
    3.3 各主导因素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影响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3.3.1 劳动力因素
        3.3.2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因素
        3.3.3 第二产业结构因素
        3.3.4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因素
4 建议

(4)福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论文主要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研究框架
    1.4 论文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现代服务业集聚的理论基础
        2.1.1 产业结构演化理论
        2.1.2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
        2.1.3 区域发展差异理论
        2.1.4 竞争优势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现代服务业及其集聚现象研究
        2.2.2 现代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
        2.2.3 现代服务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研究
        2.2.4 现代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2.2.5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研究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现代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
    3.1 现代服务业集聚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3.2 现代服务业集聚通过关联效应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3.3 现代服务业集聚通过知识与技术溢出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3.4 现代服务业集聚通过创新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3.5 小结
第4章 福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现状与集聚水平分析
    4.1 福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现状
        4.1.1 福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优势
        4.1.2 福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劣势
    4.2 福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水平分析
        4.2.1 集聚水平测算方法的选取
        4.2.2 数据来源与具体行业选择
        4.2.3 福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水平测算与分析
    4.3 粤、闽、苏、浙现代服务业集聚水平比较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福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计量模型的构建
        5.1.1 构建模型的思路
        5.1.2 模型构建及变量说明
    5.2 数据来源及说明
    5.3 实证检验及分析
        5.3.1 面板估计模型的选择
        5.3.2 福建省层面的实证分析
        5.3.3 分区域的实证检验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加快福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创建优势产业集聚区
        6.2.2 加强各地市合作力度,促进福建省现代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
        6.2.3 加强现代服务业创新能力,提高现代服务业集聚实力
        6.2.4 加强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育高端专业人才
        6.2.5 加大政策支持,优化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环境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在学期间参与课题情况

(5)海西区战略背景下福建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3 研究特色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区域政策
        1.2 区域政策评价
        1.3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2 国内外区域发展政策评价的研究进展
        2.1 国外区域政策评价研究进展
        2.2 国内区域发展政策评价的研究进展
        2.3 研究述评
    3 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进展
        3.1 国外学者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进展
        3.2 国内学者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进展
        3.3 研究述评
第二章 海西区战略的10年回顾和政策梳理
    1 海西区战略的发展历程
        1.1 海西区的范围及内涵
        1.2 海西区战略的演进历程
        1.3 海西区战略的功能定位
    2 海西区战略的政策梳理
第三章 区域差异演变分析
    1 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指标与方法
        1.1 基尼系数
        1.2 泰尔指数
        1.3 区位商
        1.4 数据来源及说明
    2 福建省各设区市经济发展差异测算
        2.1 福建省各设区市经济发展的总体差距分析
        2.2 基于基尼系数的产业分解
        2.3 基于泰尔指数的地带间分解
    3 福建省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展差异测算
        3.1 福建省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总体差异分析
        3.2 基于基尼系数的产业分解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发展的政策驱动机制分析
    1 研究方法与变量说明
        1.1 双重差分法
        1.2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1.3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2 海西区战略驱动机制分析
        2.1 海西区战略与三大区域经济差距实证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2.2 控制变量双重差分估计结果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1 研究结论
    2 相应的政策建议
        2.1 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吸引高素质人才
        2.2 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2.3 加快省际产业转移,建立产业合作机制
        2.4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分工协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变异系数
        2.3.2 泰尔指数
        2.3.3 区域分离系数
        2.3.4 相对发展率
        2.3.5 ESDA方法
        (1) 全局空间自相关
        (2) 局部空间自相关
3 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的过程分析
    3.1 绝对差异呈波动性扩大态势, 相对差异呈逐年缩小趋势
    3.2 县域经济集聚性呈波动衰退状态
    3.3 闽东南地区内部差异是福建省经济差异的最大贡献者
4 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
    4.1 两级分化现象呈减弱趋势
    4.3 欠发达县域主要集中在闽北、闽西西部与闽东南中西部和南部地区
    4.4 闽东南、闽北、闽西三大区域逐渐收敛趋同
        4.4.1 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变化态势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4.4.2 区域经济差异敛散性的空间分析
    4.5 高增长型县域呈现向闽西、福州东北部与泉州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
5 福建省县域经济空间关联类型及演化态势
    5.1 空间关联类型定义
    5.2 空间关联分析
        5.2.1 扩散型
        5.2.2 极化型
        5.2.3 沉陷型
        5.2.4 传染型
6 结论与讨论

(7)基于TOPSIS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的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一)TOPSIS方法
        1. 变异系数法构建指标权重过程
        2.TO PSIS方法构建评价模型步骤
    (二)主成分分析法
三、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评价分析
    (一)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综合评价
    (二)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分级评价与区域经济差异原因分析
四、促进福建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欠发达地区交通运输设施建设
    (二)推进较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加强发达地区与周边地区合作,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四)提升产业转入地承接能力,加快推进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8)福建省经济增长格局与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内容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3.2 本文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及内涵
        2.1.1 区域经济
        2.1.2 区域经济增长
        2.1.3 区域经济差异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经济增长要素理论
        2.2.2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2.2.3 区域经济的均衡增长理论
    2.3 面板数据模型的理论基础
        2.3.1 面板数据
        2.3.2 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的类型
        2.3.3 面板数据模型具体形式的估计方法
第三章 福建经济增长格局与差异的实证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区域经济增长格局的研究方法
        3.1.2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方法
    3.2 福建省经济增长格局的实证分析
        3.2.1 福建省经济增长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
        3.2.2 福建省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分析
    3.3 福建省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
        3.3.1 福建省经济增长总体差异的变化特征
        3.3.2 福建省经济增长差异的构成特征分析
第四章 福建省经济增长格局与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福建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4.1.1 直接因素
        4.1.2 间接因素
        4.1.3 其他因素
    4.2 福建省经济增长格局与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2.1 影响因素面板数据模型的设定
        4.2.2 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促进福建省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直接因素方面的政策建议
        5.1.1 加强教育投入
        5.1.2 提高投资效率
        5.1.3 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投入
    5.2 间接因素方面的政策建议
        5.2.1 优化产业结构
        5.2.2 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5.2.3 建立健全政府干预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理论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1.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1.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1.3 新经济增长理论
    2.2 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
        2.2.1 古典区位理论
        2.2.2 非均衡增长理论
        2.2.3 倒“U”理论
        2.2.4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3 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分析
    3.1 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3.2 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指数
    3.3 空间相关性分析
        3.3.1 全局空间相关性分析
        3.3.2 局部空间相关性分析
4 影响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分析
    4.1 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4.1.1 自然地理环境
        4.1.2 历史人文条件
        4.1.3 产业结构因素
        4.1.4 制度政策因素
        4.1.5 城市化水平
    4.2 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
        4.2.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2.2 计量模型的设定
        4.2.3 空间权重矩阵
    4.3 空间面板模型结果分析
5 对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认识和建议
    5.1 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5.1.1 县域发展不平衡性严重
        5.1.2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5.1.3 产业结构待调整,产业雷同严重
        5.1.4 山海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5.2 对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调控建议
        5.2.1 发挥地缘优势,合理分配生产要素
        5.2.2 优化产业布局,科学调整产业结构
        5.2.3 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5.2.4 政府积极协调,推进山海联动发展
        5.2.5 深化开放合作,建设“海丝”核心区
6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研究
        1.2.2 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2.3 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回顾及分析
    2.1 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2.2 经济发展理论概述
    2.3 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发展质量的区别
    2.4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经济发展质量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确定
    3.1 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3.2 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3 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初始评价指标体系
        3.3.2 评价指标数据的采集
        3.3.3 指标筛选
        3.3.4 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最终评价指标体系
    3.4 评价方法
        3.4.1 方法选择
        3.4.2 “纵横向”拉开档次评价法简介
        3.4.3 相关概念
        3.4.4 改进的“纵横向”拉开档次评价法
第四章 福建省整体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动态评价与分析
    4.1 样本数据选择
    4.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4.3 全国各省市区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动态评价
    4.4 福建省整体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分析
        4.4.1 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发展变化类型及其界定
        4.4.2 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分析
        4.4.3 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分析
        4.4.4 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4.4.5 经济发展的分享性分析
        4.4.6 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分析
        4.4.7 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分析
        4.4.8 经济发展质量综合分析
第五章 福建省各地市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动态评价与分析
    5.1 福建省各地市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初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2 指标筛选
        5.1.3 最终评价指标体系
    5.2 样本数据收集与处理
    5.3 福建省各地市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动态评价
        5.3.1 经济发展质量等级划分
        5.3.2 经济发展质量变化趋势划分
        5.3.3 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分析
    5.4 福建省各地市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分项比较研究
        5.4.1 经济发展的有效性比较研究
        5.4.2 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比较研究
        5.4.3 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比较研究
        5.4.4 经济发展的分享性比较研究
        5.4.5 经济发展的创新性比较研究
        5.4.6 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比较研究
第六章 提升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对策建议
    6.1 提升福建省整体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对策建议
    6.2 提升福建省各地市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对策建议
        6.2.1 高经济发展质量水平地市的对策建议
        6.2.2 中高经济发展质量水平地市的对策建议
        6.2.3 中低经济发展质量水平地市的对策建议
        6.2.4 低经济发展质量水平地市的对策建议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原因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文明多尺度评价及其综合区划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金星星.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2]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研究[D]. 陈佳滨.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3]基于GWR模型的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主导因素研究[J]. 李双双,温晓琴. 武夷学院学报, 2018(09)
  • [4]福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D]. 徐丽兰. 集美大学, 2018(09)
  • [5]海西区战略背景下福建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变化研究[D]. 蓝丽珍.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6]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分析[J]. 方文婷,滕堂伟,陈志强. 人文地理, 2017(02)
  • [7]基于TOPSIS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的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综合评价[J]. 温晓琴,吴承祯. 生产力研究, 2017(01)
  • [8]福建省经济增长格局与差异研究[D]. 侯娟. 福州大学, 2016(07)
  • [9]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 薛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10]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动态研究[D]. 康艺苹. 福州大学, 2016(07)

标签:;  ;  ;  ;  ;  

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