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今经济发展需求下的中职学校建设论文_傅玉宁

浅谈当今经济发展需求下的中职学校建设论文_傅玉宁

山东省平度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山东 青岛 266700

摘 要:当今的经济发展迅速,企业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技术的更新更是日新月异,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已不再局限于技能培训,而是更加注重职业素养、学习能力等各种软实力的培养。中职学校的发展成为制约经济转型的重要一环,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发展的核心,当前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内涵发展等方面都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中职 专业建设 课程改革 师资建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分工、分业细化,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日趋多样化,职业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受教育者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是中职学校当前必须着手解决的课题。专业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核心,是学校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更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中等职业学校只有牢牢抓住专业建设这个关键环节,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中的问题

1.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

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对当地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劳动力素质和人才需求状况的综合分析和研究,没有根据当地经济需求进行及时调整或者调整滞后,与区域内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和发展需要以及当地劳动力市场对相应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关度不高。部分专业缺少政府、硬件、师资、企业或行业支撑,教学质量无法与市场无缝对接,专业含金量低。

2.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不统一。

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定位不够明确,对与专业相对应职业的基本能力要求、岗位工作标准以及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技能素质等没有明确的规定,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不能很好地与社会需求、岗位需求对接,专业目标定位上不明确。在专业定位时,没有更多地考虑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和就业特点,即学生本身的素质、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及一线普通工作人员的素质需求。

3.课程设置难以适应岗位需求。

专业建设缺乏与行业的对接,课程设置上存在问题,难以适应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地与社会需求、岗位需求对接。专业技能缺乏足量的训练,职业岗位适应能力较弱。课程重点不突出、主干不清晰,影响着学生的基本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获得。教材版本单一,缺乏新意,教材编写缺少企业参与,陈旧并更新缓慢,不能有效地反映企业岗位需求,影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教育部门对专业课程限制过多,没有根据各地特点遵循实事求是原则。课程标准过于统一,目标要求强调一致,缺乏特色与柔性,忽视对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4.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专业发展需求。

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比例偏高,专业课教师短缺,且专业课教师中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不多,部分专业课教师动手能力不强,缺乏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教改教研能力受到限制,而学校对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训不重视,无法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实训企业。同时,部分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陈旧,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轻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设备、设施投入持续性、针对性不强。

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存在着片面强调硬件投入、忽视持续性建设的倾向。虽投入很大,但投入方向不明确,盲目上新设备、建校园网,实验设备追求高、新,利用率不高。而对于教学内容更新、教材建设、教师培训等方面却没有给予必要的重视,导致专业建设缺乏后劲,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中职专业建设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1.政府改变意识,引导校企合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化,在对当地资源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素质和人才需求状况等要素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制定中职教育科学发展的目标和有关政策措施,以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和需要以及劳动力市场对相应层次、规格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加强对专业的设置,形成学校之间定位准确、优势互补、有序发展的专业建设新格局,从而推动中职学校的整体发展。

2.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中职学校要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教师应成为教育观念新颖、教学水平高超的“双师型”人才,成为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有较高的实践技能的一专多能人才。要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通过聘请高校专家、企业技术人才的形式来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比例,通过校本培训、企业挂职锻炼、专业技能竞赛等培训专业教师,让他们不断更新实践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以适应企业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对教师的要求。

3.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

中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应改变单一以学校为主体的模式,通过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建立以学校为主导、行为和企业深度参与的教学模式。坚持以行业人才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对专业课程进行定向选择、有机整合。要着力做好对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设计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关键职业能力设计核心课程、关键技术等项目的调整系,以达到企业对职业基本能力要求。

4.实行专业课程改革,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课程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上,要调整好文化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的结构和比例;在教学组织上实行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长;根据学生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自信、动手、提问的习惯;教学方法上,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建立仿真环境,体现企业与社会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在评价方式上推行学分制的改革,通过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5.打造示范专业,建设精品课程。

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管理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聘请民间机构、社会媒体不定期地对各中职学校办学总体情况进行调查、评估、监督,规范中职学校间的竞争行为,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标准和制度,建立和完善定期评价检查制度,全面提升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6.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现现代学徒制培训模式。

为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应实现常态化。通过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实验设备、实习基地多由行业企业提供,职业学校聘任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教师,专兼职结合。中职学校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和改造专业的新途径,实施产学合作,积极寻求企业的支持。通过行业、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解决专业设备更新问题。中职学校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征求企业单位对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要定期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及时反馈调整,通过调查、实施过程等实现对专业的调整和改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总之,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职学校要依据自己的优势,紧贴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确定自己的特色专业,才能使学校在市场上获得持久的生命和竞争力。中职学校只有自始至终树立起名牌意识,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打造出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专业牌,才能以质取胜,取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王金旺 周志刚 中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教育关系简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21,(24)。

[2]赵国君 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其建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11,(26)。

论文作者:傅玉宁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2月总第29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  ;  ;  ;  ;  ;  ;  ;  

浅谈当今经济发展需求下的中职学校建设论文_傅玉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