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化处境中的基督宗教”学术研讨会述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督论文,处境论文,世俗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宗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主办的“世俗化处境中的基督宗教”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2月17~19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加拿大维真学院中国研究部、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及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等30多所科研及教学机构的数十名学者、教师和在读博士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在17日上午的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卓新平教授和加拿大维真学院许志伟教授分别致辞。
卓新平所长说,本次会议将围绕世界基督宗教存在与发展的现代处境,尤其是世俗化处境展开讨论。他指出,“世俗化”是与神圣化相对应的。在人类的精神发展史上,宗教本以神圣性、神圣化为特色,强调其自身与现实人世和社会存在的不同,由此形成一种张力和对峙。然而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宗教的世俗化嬗变及发展却不言而喻。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人们注意到了世界各种宗教已出现的世俗化、公民化和现代化趋势,基督教也不例外。卓新平所长认为,对“世俗化”的分析应从两个方面进行:(1)世俗化即非神圣化,它代表着传统上曾有过的神圣现象的“怯魅”,人们曾经信奉的神圣象征的退隐,以及有着神秘意义且令人敬畏的神圣符号之破解;(2)世俗化还可被理解为宗教的“入世”,即宗教以一种进入的姿态面世,从而得以积极地进入世界,回返社会,直面人生,“温暖人间”。这里,宗教的“世俗化”绝非削弱宗教,淡化宗教,而是宗教自身适应社会、迎接现实挑战的一种调整和变化,突出了其现实意义和现实关切。除了讨论世俗化与基督宗教的关系之外,卓所长说,这次会议还将交流中国当代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对基督宗教的研究与相关教学情况、各自的学术发展和学术人才的培养等问题,并且希望能够结识更多的学界新秀和新朋友。
许志伟教授在致辞中说,世俗化与宗教的关系非常复杂。20世纪50年代曾有过“现代化必将导致宗教的没落”的论断,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宗教不仅没有衰落,在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家,信仰宗教的人反而增多了。宗教学的教学在中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世俗化在中国的宗教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一问题十分值得探究。
在这次大会上,共有42位学者作了专题发言。由于此次与会学者的专业领域不仅限于宗教学,许多哲学、史学和文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应邀参会,所以,大会发育的内容丰富,题材各异。大家都围绕着“世俗化处境中的基督宗教”这一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在各自领域里展开论述,阐明自己的观点。
一些学者从“世俗化”和“世俗性”的概念出发,着眼于基督教发展之整体历史过程展开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的尤西林教授在其题为“现代性(modernity)与世俗性(secularity)——基督教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双重意义”的发言中指出,基督教的“世俗性”包含着通过现世的变动不居过程而走向彼岸的既肯定又否定的双重立场。基督教一方面构成现代化的一系列信念前提与制度基础,另一方面又逐步演化为批判现代化的人文精神的后盾资源。基督教进入中国的正当性与历史必然性根本上不系于中西文化本身的交流融合,而系于基督教与中国共同归属的现代化历史命运。尤教授还结合中国基督教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晚明和当代——对自己的观点加以阐述。山东大学哲学院刘新利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基督宗教的历史世俗性”。他的观点是:基督教是实证宗教,脱离了世俗性便不复存在。在历史发展中,基督教的某些教义淡化了,某些传统丢失了,是世俗化的表现,但也是其重新解释教义和传统的契机。基督教从来没有因为理想在彼岸世界而拒绝教义实践的世俗化。基督教的世俗化与神圣性一直互为目的和手段。
相当多的学者通过分析特定的历史事件,或分析某一社会现象,来说明基督宗教的世俗化变化。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赵晓阳女士题为“美国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与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发言就是对19世纪末期美国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如何具体影响到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形成这一历史问题的实证研究。加拿大维真学院的许志伟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从北美治疗酗酒谈起:罪的观念之世俗化”,他首先介绍了美国禁酒历史及对酗酒现象的认识的历史变化,而后以三个模式来解释罪的概念,进而说明现代化、世俗化与宗教是可以有积极关系的,阐明了世俗化与反世俗化的演变。湖北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的康志杰教授在她的发育“在传统与世俗之间——对世俗化处境下磨盘山基督徒的考察”中介绍了她对磨盘山基督徒集中居住的社区进行实地考察的结果。磨盘山基督徒是中国天主教历史发展中一个较有代表性的群体,他们曾利用山地的隐蔽性和封闭性进行有序的宗教生活,经过300余年的历史变迁,特别是在今天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下,世俗文化逐渐浸入这一封闭社区,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康教授将磨盘山基督徒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把他们的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纳入世俗化处境下进行考察,列举了一些统计数据及资料,分析了这一老教区在世俗化处境中的若干特点。作类似发言的还有一些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吴伯娅副研究员(“从清代档案看乾隆年间的天主教——以乾隆朝大教案为中心”)、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讲师朱峰(“基督教与近代南洋华人社会——沙捞越‘新福州’、‘兴化芭’开发述略”)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的张西平教授(“梵蒂冈图书馆藏白晋读易经文献初探”)。
也有学者尝试从哲学和神学的角度对宗教的世俗化进行分析。如复旦大学社科基础部的陆炜副教授在题为“‘启蒙’观的变迁与神学在当代的应变”的发言中以三种启蒙观——传统基督教的启蒙观、现代启蒙观和后现代启蒙观——的变迁和冲突为线索,探讨了基督教神学与“启蒙”的一些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的周伟驰博士所作发言的题目是“涕泣之谷的外在秩序与奥古斯汀的服从”。他分析了奥古斯汀对于“国家”的看法:“国家”是人堕落后的产物,它的起源是不合乎自然的。国家以暴力机器作为恐吓手段,压抑人过分的贪欲,维持人类社会起码的秩序,但这种恐吓下的秩序是外部的、表面的,它远远不能使一个人的内心充满爱,也远远不能使一个社会回到正当的爱的秩序上来。今天的消费性的自由、民主社会,也许就是这样一种有着外部秩序,但缺乏内在爱的秩序的平庸社会。
此外,还有学者的学术讲演着眼于文学作品中的基督宗教。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剑龙的发言“论新时期小说中世俗化语境中的基督宗教”,以中国当代文学中带有基督教文化意味的一些作品,如竹林的《地狱与天堂》、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张雄辉的《挣脱了十字架的耶稣》、史铁生的《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和北村的《施洗的河》等,展现出在中国社会特殊的世俗化语境中的基督宗教。还有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张晓梅女士的发言“现实中可否窥见天堂?——读C.S.刘易斯《天渊之别》(The Great Divorce)”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此类发言还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杨彩霞女士的“美国文学中基督教传统的连续性”。这些学者既从宗教的视角透视文学现象,也从文学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宗教的变化及对社会的影响。
另有几位学者以圣经研究和教会历史为主题分别作了发言。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崇基神学组的卢龙光主任的发言题目是“宗教与社区:香港教会及其社会服务的历史经验与反思”。他以极其详尽的统计数字和历史资料向与会学者介绍了香港基督教团体社会服务的历史发展、香港教会参与社区工作的经验及理论基础,并对香港基督教团体参与社会服务和社区工作进行了反思。他指出,面对日益世俗化和现代化的社会,香港基督教仍然可以积极地参与社区服务,对稳定社会和促进社会的革新方面都可以作出贡献;但如果只是基于历史所积累的资产,将难以长远维持,必须能够在变化的社会处境中不断地反省其信仰基础,并且拒绝对政府在财政上的绝对依赖和否定“专业主义”的限制,才可以在世俗化的社会中继续作出贡献。
以教会学校的发展历程和世俗化过程为主题进行发言的学者不是很多,只有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的吴梓明教授和浙江大学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心的龚缨晏教授。吴教授发言的题目是“从中国教会大学史看世俗化处境中的基督宗教”。他以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为例,介绍了教会大学如何面对世俗化的冲击,并以此得出结论:世俗化运动并没有造成教会大学的消亡,反而使教会大学的宗教课程更加理性化、现代化和多元化,从而更加体现教会大学的特性。龚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英华书院:要踏上世俗化之路吗?——马礼逊与英国伦敦会关于英华书院办学宗旨的争论”。马礼逊是第一个来到中国大陆的新教传教士,也是中国伦敦会的创始人。1818年,马礼逊与英国伦敦会的另一位传教士在马六甲创建了一所中文学校“英华书院”,后迁至香港。英华书院是第一所基督教中文教会学校,也是中国基督教高等教育的发端。马礼逊要把英华书院办成一所“进行中西文化交流和传播基督教”的学校,而英国伦敦会则希望把它办成一所培养传教士的“苗圃”。他们的争论说明,基督教新教自传入中国之始,就面临着世俗化的问题。龚教授希望能通过这一实例,帮助人们从历史的高度认识基督教的世俗化问题。
在研讨会上发言的学者还有很多,各自的题目所涉及的学术领域也非常宽泛,但是由于篇幅所限,在此无法一一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将精选部分会议论文,结集成册。
12月19日上午,所有发言结束后,大会进入自由发言和总结阶段。与会者发言十分积极,学者们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回顾、总结。大家普遍对此次会议表示满意,认为大会气氛宽松、热烈,论谈自由,但也提出应提高学术质量、增强对宗教学教学问题研究的探讨等意见和建议。对于明年的研讨会的主题,学者们也提出了各自的设想,包括基督宗教的当代生存形态、圣经研究、全球化和地域化对基督宗教之影响、基督宗教与民族文化发展、基督宗教研究中的性别和女性等等。可见,对于宗教的研究早已超出了宗教学的领域,对其开展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发展趋势。最后“世俗化处境中的基督宗教”学术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