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生存环境、功能定位和科学价值——三论互联网金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联网论文,生存环境论文,价值论文,功能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4年央视的大型专题片《互联时代》,激起了人们对“互联网+”的认知。2015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把“互联网+”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抓手,推动着人们去思考这个“抓手”的功能、运转和效应。我们曾经在《征信》杂志上撰文,提出了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和再认识,指出了“互联网的兴起给金融业带来了哪些变化”,还讨论了“广泛利用互联网展业,是否就等于传统银行业的萎缩,使银行不能成为金融中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讨论了“互联网金融,既是一种信息技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互联网金融的核心领域:众筹;互联网金融的社会基础:中产阶层的形成;互联网金融的有效运作:信息真实透明”[1]。在本文中,我们进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互联网”的再认知,核心内容是“互联网的生存环境和功能定位”,进而认知它的科学价值。从“互联网”的存在和发展去认识互联网金融。 一、中美互联网及互联网经济发展比较 1993年美国大学生马克·安德里森等开发出第一款浏览器“Mosaic”,其商业推广版本为著名的Netscape Navigator软件,此后美国的普通百姓开始使用互联网。两年后,1995年,被称为“中国信息行业开拓者”的张树新创建了瀛海威,这是中国内地第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此后互联网在中国内地开始普及。 从互联网普及起始时间来看,美国是1993年,中国是1995年。到2015年,两国的互联网普及已有2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两国互联网发展的比较,不可忽略(见表1)。 (一)中美互联网普及状况比较 从网民规模考察,中国网民近乎美国网民的2.3倍,但普及率仅为美国的一半左右。从发展速度看,中美互联网普及起始时间点差不多,据此将互联网普及的22年(1993-2014年)分为两个发展阶段:1993-2000年和2001-2014年。 在1993-2000年这个阶段,中美两国都是从零开始发展,美国是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期末美国网民发展到1.45亿,占当时人口(2.8亿)的51.80%。中国是互联网萌芽阶段,期末网民发展到2277万,普及率仅为1.77%。美国无论是网民总人数或是互联网普及率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 但在2001-2014年这个阶段,中国迎来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美国网民数量仅增加了91%,而中国增加了28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互联网普及的黄金时期早于中国。总的来说,目前互联网在美国的普及程度几乎是在中国的两倍,而且最近的22年(从1993年至2014年),互联网在美国的普及速度更快,每年增加4%的网民,而中国每年增加网民2%。但由于中国总人口是美国人口的4.3倍,所以中国网民人数增速是美国的2.3倍,在网民增速上,中国占绝对优势。 (二)中美互联网经济发展比较 美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期早于中国,这个结论同样适合于互联网经济。美国互联网经济萌芽虽早于中国,然而中国的互联网经济似乎正弯道超车,大有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 我们认为,考察一个行业发育程度需从微观单位——企业入手,因为企业是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是应市场需求而生,可谓之有什么样的市场需求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说,一国某行业著名企业的创立时间,便可反映该行业的发展状况。互联网行业细分类别不少,如搜索、新闻、支付及网购、音乐、视频、社交、旅游、学习等。本文选择了搜索、支付与网购这两个类别对比分析中美互联网市场发展。 行业特点:在一国互联网发展初期,网上信息较少,可浏览的网页寥寥无几,主要包括一些如雅虎、搜狐之类的大型门户网站。这时人们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当网上资源增多,门户网站做得越来越复杂,以尽可能满足更广泛的信息需求时,这种信息获得方式很低效,于是搜索引擎应运而生,人们开始利用搜索引擎在浩瀚的互联网信息中主动获取感兴趣的那些内容。中美两国主要以提供搜索引擎服务的大型门户网站如表2所示。 这些企业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的谷歌和中国的百度。百度虽然与谷歌创立时间相差两年,但谷歌可谓全球之企业,百度虽在中国处于市场垄断地位,但无论是商业影响还是科技创新力等,目前都难以与谷歌相提并论。 2.支付与网购 行业特点:支付是网购的基础设施,没有便利的网上支付,网购就难以普及开来。网上购物是一种商业行为,也是互联网经济的一种。 支付与网购是时下在中国很热的互联网商业形态,美国在这两个领域的著名企业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创立,待到新世纪初期中国在此领域的著名企业形成时,美国无论是消费习惯或是技术支持早已成熟。可见,美国的互联网经济比中国发展得更早,即更早出现相关领域的著名企业。美国在互联网发展的第一阶段(1993-2000年)就出现了支付与网购的公司,而中国则是在互联网发展的第二阶段(2000年后)才陆续出现淘宝与京东。参考前面关于中美互联网发展对比分析,这与在美国互联网更早得到普及不无关系。中美两国主要以提供支付与网购服务的大型门户网站如表3、表4所示。 总而言之,较之中国,美国互联网普及程度更高,速度更快,互联网经济出现时间也较中国早8年左右,但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4年7月的研究报告称,中国互联网经济占GDP的比重已升至4.4%,首次超过美国的4.3%,已经达到全球领先国家的水平。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已成为后起之秀,大有超越美国的趋势。这与互联网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技术条件相关。 二、互联网经济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社会基础和技术条件 互联网经济包括一切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经济活动,现阶段互联网经济的主要形态有五类:电子商务、搜索、网游、即时通讯和互联网金融。在互联网经济时代,无论是经济中的个人、企业还是政府职能部门,都越发依赖网络来获得大量信息,并据此进行预测和决策。 (一)互联网经济的社会基础 在《对互联网金融的再认识》一文中,我们提出“互联网金融的社会基础:中产阶层的形成”,本文试图从中国互联网经济反超美国的社会原因入手,进一步考察互联网经济的社会基础。 近些年互联网经济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发展,已培育起一个巨大市场,引起了国外权威机构的关注: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4年7月发布的报告——《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对生产力与增长的影响》[2]所知:从2010年到2013年,中国的IGDP指数(互联网经济占GDP的比重)从3.3%迅速升至4.4%,从互联网经济中等国家发展成为互联网经济领先的国家。 中国互联网经济成功崛起,并反超美国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由消费市场驱动 中国国家邮政局发展与研究中心与德勤会计师事务所2014年发布的联合报告《中国快递行业发展报告2014》[3]称,2013年中国网络零售额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网络零售大国,达1.84万亿元人民币。 实际上,早在2012年11月11日(这天,国内称之为光棍节)由天猫和淘宝平台所创造的网络购物节这一天,在这个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上产生的30.6亿美元的交易额,已经远远超过美国的“黑色星期五”①和“网络星期一”②交易额的总和。在消费能力明显放缓的中国,消费者这一天的网络购物消费能力却远远超过更为富裕的美国人,这让许多西方国家大为惊讶。 关于中国网络购物体量超过美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网购人数众多,中产阶级不断壮大。Frank Lavin,前美国商务部副部长(目前经营着Export Now,帮助美国公司将商品出口到中国并在天猫平台上销售)认为:“这个现象很好解释,中国拥有更多的消费者。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随着中产阶级数量的增长,近年来的消费额也增长迅速。而美国(人口数3.15亿)的消费力依然在遭受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缓慢复苏。”[4] (2)中国消费者对网购认可度更高。中国消费者对网购商城的接受速度比美国消费者更快。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在线零售在2012年“网络星期一”的成交额比上一年增长17%。而中国的2012年11月11日网络购物节成交额同上一年相比增长了267%。 据美国麦肯真相研究所(McCann Truth Central)对于全球消费者购物态度和行为研究发现,中国消费者更看重网上购物带来的收益,而常忽视隐私数据共享的风险。中国一半左右的民众在言及购物时,多是指网购,而全球仅两成的人会如此,中国在购物文化上引领着科技时尚[5]。 而中国网民更热衷网购的主观原因是消费习惯。线下的大型商店超市在美国是成熟的零售模式,过去的几十年人们都习惯了在那里消费,这个习惯延续至今,人们只是偶尔将网购作为补充。网络购物对于美国人来说只是“饭后甜点”,但在中国,“网购是主菜”。 数据也证实了中国消费者比美国消费者更偏好网上购物。2013年美国商品零售总额是5.11万亿美元,中国的则是3.7万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3倍。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研究,2013年美国的网上零售额是2630亿美元,占该国商品零售总额的5.14%,而中国的则是2899.3亿美元,占该国商品零售总额的7.8%。 在中国消费者偏好网上购物背后,我们会发现客观原因是中国传统零售基础设施建设在相当一部分地区没有跟上。尤其是小城市以及内陆经济欠发达区域。由于缺少线下的大型购物商场,中国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转而在线上购买他们在线下无法买到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传统零售行业的发展需要对传统零售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去完善,为满足消费者的旺盛需求,方便、性价比高、更“先进”的网上购物便成为一个现成的解决方案,这似乎是中国继手机替代电话的又一例“跨代发展”的例子(在中国广大农村铺设电话网络需要巨量资金投入,而无线通讯的手机解决了农村地区通信的需求,中国还未等固定通讯——电话完全普及,便直接进入全民移动通信——手机的时代)。 2.国内互联网偏重与传统经济融合 与美国互联网偏重技术路线不同的是,中国国内互联网更偏重与传统经济的融合。美国的科技巨头如谷歌、亚马逊、FACEBOOK,在创立之初都是“互联网+”的产物,但近年来已经在布局围绕硬件的新产业。这些硬件是以软件技术、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基础,而过去从未听闻的新生事物,如谷歌的智能眼镜、无人驾驶汽车,亚马逊的无人快递飞行器,每样新生事物都能产生百亿美元级的市场。相比较,我国的“互联网+”是一个很热的词汇,举国上下、各行各业都在研究如何将互联网融合到自身的产业。 中国互联网更偏重与传统经济融合的原因在于国内对转型传统产业和加速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 第一,互联网与传统企业合作是从服务业开始的。这些业务有着悠久的历史、成熟的商业模式,但在供需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脱节,而互联网正是通过提供一个直接、人对人、实时、按需的通信方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脱节”带来的种种弊端。从目前来看,最早融入互联网元素的产业已经发生了积极的改变,现在几乎所有行业都已经加入这股风潮,想通过互联网和技术实现转型。 第二,就本质而言,互联网是支持信息自由流动和独立行动的。因此,互联网正在成为帮助中国加速市场化经济发展的有效工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存在东部西部、城乡二元结构等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并且还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帮助这些地区摆脱了传统经济模式下的资源短板困局,同时因为没有历史产业包袱,更容易变劣势为优势。比如依托电子商务,中国一些贫困地区农村已经彻底改变了面貌(如浙江、广东、福建、河北等省淘宝村的出现,村里的农民几乎家家都在淘宝上开店)。随着城镇化以及互联网企业进军三四线城市的推进,中国经济的潜力将会彻底被激发。 总的来说,中国互联网经济超过美国的社会原因在于:(1)庞大的消费者群体,即中国网民人数是美国的2.3倍,网购人数更是超过了美国总人口,另外中国中产阶级不断壮大;(2)中国相对落后的零售基础设施使得国民转向性价比更高的网络购物;(3)中国传统行业转型需求强劲;(4)中国市场经济加速发展的需要。 (二)互联网经济的技术条件 作为新一代互联网技术革命的产物,云计算、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不断趋于成熟,进入应用阶段,与零售、制造、金融等相当一部分应用环境较好的传统行业融合,形成“互联网+”经济形态。这些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主要技术条件是: 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近些年国内网络基础设施的迅速建设(移动互联网、电信带宽的迅速提升)是让更多中国人上网和更多行业可以采用互联网技术的关键所在。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尤其需要足够的带宽。 2.云计算 依照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定义:“云计算的服务供应商提供给使用者一种便捷、按需的网络访问权限,使用者访问成功后可获得网络、存储、超级计算等资源。整个过程中,使用者和服务供应商发生较少的交互,访问结束后,供应商按使用量收取费用。”[6] 云计算不仅能使企业集中计算资源,实现规模化效应,而且集中管理,便于提高管理效率和规避系统风险。 具体的案例是:从2012年开始,锦江集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旅游企业)重新构筑了IT技术架构,在这个基础架构上搭建一个云化的中央管理系统,建立起中国酒店业第一个私有云平台。在未来3~5年内,锦江酒店集团会把所有成员酒店的机房全部取消,实行总部集中控制,把分散的IT投资变成集中化的投资。这一方面减少了业主的成本,另一方面,在云化的中央系统平台上更利于推广锦江酒店集团的管理标准,提高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物联网 物联网必须以各种传感器正常工作时产生的信息为基础,实现物与人或物与物之间的连接和互动,以方便个人或企业进行最优决策。物联网更像是一个单位(一个家庭、一个工厂、一个学校、一个城市等)内部的网络,而互联网则是连接全球所有这样单位的外部网络。物联网与互联网结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极大地改造了工业生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工厂的智能化。智能工厂是物联网最典型的应用,即在生产设备中广泛部署传感器,实现智能化的监测与操作,提升制造效率,合理配置资源。 二是产品的智能化。传感器与智能芯片在汽车、家电等传统产品中的嵌入打开了新的竞争前沿。智能化的产品不仅能够实现更为全面、灵活、人性化的功能,而且还可以为生产者反馈有用的用户数据,反哺产品设计与研发。 三是产业链的智能化。产业链的智能化将实现从研发设计、到原材料订购、生产、物流、销售直至消费者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控、分析与全流程参与。例如,零售商将其库存信息实时提供给供应商能够有效地降低库存率;另外,来自于消费者、销售端以及工厂的数据共享也将在很大程度上辅助产品的研发与设计。 4.大数据 美国知名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Gartner认为,大数据(Big Data)具有海量、高增长和数据结构多样化的特性,需要分布式架构的“云计算”这种新处理模式才能完成存储和处理,开发出应用价值。 人们日常在互联网上的活动如浏览网页、网络购物等会留下一些操作记录。互联网企业会搜集并保存这些记录,而它们广泛应用的大数据技术旨在从这些海量的数据中分析出人们消费习惯和生活模式等私人信息,以便广告和产品定向推送等商业活动的开展。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和相关机构的研究结果[7],大数据能够在细分顾客群体、发掘新需求、创新商业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大数据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发掘,能分析得到以往难以获得的商业信息。 三、互联网的学科本质 蒸汽机的理论依据是物理学中的热力学,空气受热,气压升高,产生推力。电力发明是源于物理学中的电磁学,切割磁场的导体产生电。 在科学学科设置中,互联网是应用科学——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学科,而且在高校专业设置和院系安排中,互联网相关专业多设置在计算机学院,如电子商务等专业则会设置在商学院。可见互联网在学科学里应当是信息技术,或者说是当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力学是物理学中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物体所受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研究对象是速度远小于光速的宏观物体。而信息技术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主要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可见互联网并非动力学。人们之所以将互联网与蒸汽机及电力的发明相提并论,主要是看重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程度,因为这三大发明是人类文明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技术发展史通常的说法是: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蒸汽时代”(1760—1840年),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推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了“电气时代”(1840-1950年),使得电力、钢铁、铁路、化工、汽车等重工业兴起,石油成为新能源,并促使交通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更为频繁,逐渐形成一个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信息时代”(1950年至今),全球范围内信息和资源交流的速度更迅捷,全球化运动影响了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进程。. 四、互联网的功能定位 互联网与传统生产行业的融合方式及所起到的作用,可以用时下实业界较热门的“互联网+”来概括。2012年11月14日国内知名互联网资讯提供商易观国际举办的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他认为“在未来,‘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目前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我们可以按照这样一个思路找到若干这样的想法。而怎么找到你所在行业的‘互联网+’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8]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总理所提的“互联网+”在早先人们提出的“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如今全社会已进入“知识时代”,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包括无处不在的网络、计算、数据和知识。知识社会中每个人都学习、创造着新的知识,这是一种大众创新、协同创新的创新2.0。 按经典经济学理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四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确立,技术、信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生产要素都有市场价格,信息也不例外。在我们看来,互联网本质是一种信息传递,这种传递能极大地降低信息这种生产要素的成本。没有互联网时,信息只能通过人们口口相传,无论是信息传递的范围还是准确性都差强人意。这个阶段,有些人甚至会故意限制一些公共信息的传播以获取私利。例如,20世纪90年代某市有一批二手公交车需要招标销售,招标信息需要公开,但利益中人又不愿有众多竞标人,于是就在本地发行量有限的报纸上的毫不起眼的角落刊登了这条信息。如果是在互联网上发布这条信息,这批二手公交车一定会得到更合理的价格。 信息对于生产的作用是间接作用,其不直接参与生产,但对生产最优决策至关重要。关于劳动力、土地、资金及技术等信息的充分获知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而关于消费需求的信息则可以指导生产,调整产量。信息的充分获得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最优选择,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或者效用最大化。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最优化决策的条件是信息完全,而现实生活中信息是有成本的,互联网的使用可降低信息价格,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接近最优。 互联网作为信息的传递技术,是不参与具体生产,不能直接净化生产要素,但能帮助生产者获知更环保的生产要素,起到间接净化作用。而互联网的绿色排污作用,我们认为也是间接作用于工业生产的效果,体现在对工业企业排污情况的实时监管、绿色技术的应用等方面。 五、互联网产业的优胜劣汰 (一)互联网是一个产业 可以把互联网产业定义为这样的集合体:它以现代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专门从事网络资源搜集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利用、生产、贮存、传递和营销信息商品。这样的集合体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是现阶段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研究表明:在2014年,互联网经济占GDP的比重已达7%;同年,房地产业占GDP的比重略少,为6%;一般将互联网产业细分为搜索、新闻、支付及网购、音乐、视频、社交、旅游、学习等。 (二)互联网企业相互竞争,优胜劣汰,竞争程度甚至比传统行业更为激烈 中国互联网企业根据市值及影响力,可以划分为三个梯队:百度、阿里、腾讯(BAT);京东、搜狐、奇虎360、小米科技;新浪、唯品会等其他互联网企业。每个梯队及不同梯队之间的企业竞争非常激烈,百度、阿里、腾讯各自以搜索、电子商务、即时通讯为基础,在建立闭合业务生态圈时,已经在支付、地图、电子商务、打车等领域展开激烈竞争,如2014年初,腾讯和阿里在一个月之内耗掉数亿资金以抢占打车软件市场,又比如2010年腾讯和奇虎360著名的“3Q大战”。这类事件屡见不鲜。 如果说上述事件还仅是线上的争斗,而2015年来,中国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不断出现的则是线下的“血拼”。2015年6月,在江苏和湖北地区的三座城市,美团职工和大众点评员发生三起不同规模的肢体冲突。这样的争斗在整个互联网行业越发频繁。比如小米和乐视最近轮流召开发布会指责和攻击对方,争斗手段甚至蔓延到资本市场,乐视指责小米恶意“做空”其股价。这种状况表明了竞争程度的激烈。 深究竞争程度“白热化”有两点原因:(1)市场饱和,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已高达9亿,网民总数基本稳定,互联网市场容量也逐渐固化。相对固定的国内市场,竞争者却不断增加,手段也不得不变得更激烈。(2)资本驱动。这几年,中国国内实体经济不景气,“互联网+”为人们所追捧,大量的资本涌入互联网市场。更多的资本意味着更多的市场垄断渴望和更激进的竞争手段。“滴滴”与“快的”这两款打车软件的早期竞争十分激烈,不计成本地烧钱让消费者目瞪口呆,但最近两家进行了合并,这在企业史上并不多见。 在互联网产业的行业集中度特别高的条件下,优胜劣汰的规律便起作用,业内有句谚语,叫做“数一数二,不三不四”,即细分市场只有第一名和第二名有存在的价值,第三和第四难以存活。这一点,我们能够从互联网公司上市比例、股票价格及存活率去考察。 1.上市比例少 截至2014年末,在中国一共有364.7万个注册网站,互联网公司上市的比例仅为2‰,这个概率基本上跟中彩票的概率差不多。 2.上市企业股票表现较差 截至2014年末,上市的90家中国互联网企业中近一半都跌破发行价。上市仅是互联网企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并不代表这些企业从此就走上发展的高速公路。 3.淘汰率高、企业寿命短 在2010-2014年这五年里,在中国注册的互联网网站数量下降到此前的近六成,虽然整个行业在发展,市场在不断扩大,但互联网公司在不断减少。据估算,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平均存活周期仅为3~5年。若扣除每年新创业的互联网公司,过去五年,互联网行业淘汰的公司会更多,由此可见,这个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 ①美国的圣诞节大采购一般是从感恩节之后开始的。感恩节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因此它的第二天,也就是11月的第四个星期五也就是美国人大采购的第一天。在这一天,美国的商场都会推出大量的打折和优惠活动,以在年底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促销。因为美国的商场一般以红笔记录赤字,以黑笔记录盈利,而感恩节后的这个星期五人们疯狂的抢购使得商场利润大增,因此被商家们称作黑色星期五。 ②美国“网络星期一”是每年感恩节后的第一个星期一。大约从2000年开始,美国亚马逊、eBay等电商企业会在这一天推出大规模促销活动,成为“黑色星期五”的电商版本。标签:互联网论文; 互联网金融论文; 互联网经济论文; 企业定位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网络金融论文; 价值定位论文; 传统金融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经济学论文;